解脫就是看破與放下嗎?

第5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跟大家談的題目是「解脫就是看破與放下嗎?」

為什麼特別談這個題目呢?因為根據我跟許多的朋友交談的經驗裡面,往往大家對於佛教的印象就是看破與放下。當然就是說更極端的,也許在許多年以前,比較極端的看法就是,往往一個人在世間裡面碰到了沒有辦法克服的困難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選擇拋棄所有的一切,出家去了,這個叫作遁入空門。這個遁入空門的人,往往也都是號稱自己看破了一切,所以就不再管這些世間的事情。那近年來這種觀念,當然由於一般的社會大眾對於佛法知見的提升,越來越提升了,大家也知道像那樣子逃避的方式並不是佛教的精神;實際上,從佛教各個團體積極地在社會上行善的這些事迹來看,其實佛教是非常的、非常的積極,並且不會逃避責任的。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大家不再認為信佛就好像是要遁入空門這樣逃避責任,可是仍然有許多人會覺得,學佛以後學的就是要如何看破、如何放下;並且,我們也的確在許多的場合會聽到,許多人在宣說佛理的時候,往往也都說到要看破、要放下。所以,我們今天有必要要跟大家來談一談:看破跟放下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解脫?

我們首先看看,什麼是看破,又什麼是放下。

一般來說,當大家提到看破這個事情的時候,往往提到的就是說,叫我們不要被我們眼前所接觸到的這些境界所迷惑。比方說,當我們看到眼前的,擺在眼前的錢財來說,或許我們因為錢財現在前,所以我們會覺得說,它是一個真實的東西,我們要去擁有,因為我們想要去擁有,所以我們就挖空心思去追求它;看破的意思當然就是說,告訴大家這些錢財是身外之物,它是無常的,並且你獲得了錢財之後,也不保證你就一定能夠安安穩穩地、快快樂樂地過日子;所以告訴大家就是說,眼前的這些東西,並不是如我們想像的真實的情景,值得我們這樣去追求。更進一步地,也許有人就會說,如果我們從所謂的無常的道理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我們仔細地想想看,世間有哪一件的事情能夠永恆地存在呢?那我們細細地思惟之後,會發現沒有哪一件事情可以永恆地存在。那這樣子既然不是可以永恆地存在的話,那就表示,不管是怎麼樣的牢牢地抓在手心裡,終究有一天也得要無常敗壞的;所以既然是這樣子的話,眼前的這些境界,我們現在身心所感受到的這些境界來講,因為它們都是無常,它們都是會變遷,都是會壞滅的,終究是會壞滅的。所以如果從這個道理來看,它們都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所以就如同是變幻出來的場景一樣,只是暫時地在我們的眼前,暫時示現成有的這個實在的狀況,但其實它是無常的,是會壞滅的。所以,這樣子的狀況,如果我們能夠體會這樣子的無常壞滅的狀況的話,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對眼前的境界執以為實,所以要叫我們要看破是現象的幻景。

那放下又是放下什麼呢?當然就是在我們看破的現象的幻景之後,就是叫我們要放下的,就是對於由這些現前的境界所引生的,關於名利、關於物欲的這些種種的追逐的煩惱;由於這些名利而來的貪得無厭,我們還會聽到說,希望我們能夠放下。

所以意思就是說,講看破跟放下,其實一般來說,都是從無常、不能恆常存在的觀點,來希望大家能夠不要太執著於眼前的這些境界,不要作眼前境界的奴才,這樣子的話才能夠自由自在,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關於看破與放下的觀點。當然就是說,我們剛才給大家舉的例子,看破,是從世間萬物現象界無常來給大家舉例,當然有一些人會用其他的方式來解釋關於境界的真實與否;那這個我們今天沒有時間,我們就只能先以剛才的方式,來跟大家講所謂的有這一派的講究看破與放下的說法。

那我們來看看,這種看破與放下,如果就它的這個所謂的使我們不再作境界的奴才,讓我們在境界裡面能夠活得灑脫自在這個層面來講,請大家想一想:那這個境界,跟我們所一般習以為常的老莊的境界又有何不一樣呢?在老莊裡面我們可以說,如果比較前進一點,我們就以莊子的《逍遙遊》來看。那什麼意思叫「逍」呢?逍指的就是在時間中自由移動。那「遙」呢?就是在空間中能夠自由移動。所以,莊子的《逍遙遊》,其實就是不受時間的限制,而能夠在時空中逍遙自在地自由移動、自由旅行。這個旅行的這個狀況,很顯然地,如果我們能夠不受時空的限制,這樣子自在地在裡面移動的話,跟我們從剛才講的不受環境的限制、不作環境的奴才,而能夠在環境中能夠灑脫自在,其實他的解脫的這個狀況是非常非常相似的。所以,我們回頭來看看:像這類型的所謂的在時空環境中能夠維持自由自在灑脫的心,像這樣子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解脫呢?我們從幾個方向來看。

首先,我們來想想看,這裡舉的是稍微極端一點的例子。我們常常腦海里想像到所謂的自由自在,我們通常想像到,第一個能夠想像到的對象,就是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鳥兒;其次,我們或許也會看到水中的魚兒可以很自在地在水裡面游來游去,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文學家在描述自由自在灑脫的狀況的時候,往往都會比擬作天上飛翔的鳥兒跟水中自由自在游泳的魚兒。可是,我們這裡就不妨我們花點心思想想看,當鳥兒在天空中自在地飛翔的時候,那這個時候看起來牠的確不受限制,看起來的確是很自在的飛翔;問題是:這隻鳥有沒有解脫呢?有沒有任何的解脫功德受用呢?那更別談是在水裡游泳的魚兒,看起來是自由自在的在水裡游泳,可是我們要問:這樣子不受水性的限制,在裡面自由自在的游泳,又與解脫有什麼關係呢?所以我們說,光是說在環境裡面能夠自由自在地、灑脫地不受環境的限制,這個似乎不應該是解脫判斷的標準。所以,如果我們更進一步來看,要判斷是否真正的解脫來看的話,我們還是要回歸佛陀所教給我們的解脫道,甚至我們可以用佛菩提道來判斷,那這樣子才能夠知道說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解脫;而不是僅僅單由字面上說到不受環境的左右能夠自由自在,心得自由自在就便是真正的解脫,我們不能直接從文字上就下判斷。

好,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如果從解脫道,我們應該要怎麼樣判斷這件事情。我們說解脫道它的精神,就是要讓大家認清楚煩惱的根源,讓大家知道如何真正地能夠降伏煩惱,乃至於究竟地解脫煩惱;所以我們上次曾經說過,我們說解脫道判斷的準則有兩個,一個是以斷我見我執為核心的四聖諦的法義,第二個準則就是用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用這兩個準則來判斷。今天我們就不妨先用其中一個準則來判斷看看。

比方說我們以斷我見、我執為核心的四聖諦這個準則來看看,我們來看看:不受無常環境的這些影響而能夠在環境中心得自由自在,這件事情有沒有符合斷我見、我執呢?這裡面是大有疑問的。因為所謂的心得自由自在這件事情,當一個人在我見跟我執具足的時候,他的表現出來的表相,仍然可以表現出一派的灑脫自在的狀況。這個關鍵就在於說我見我執到底是什麼含意,所以我們才會跟各位強調說,我們在學佛教的真義,學解脫道的時候,對於我見跟我執的內涵一定要弄得非常地清楚。因為就如同我們剛才講的,哪怕是我見跟我執俱在,根本就沒有辦法解脫煩惱,也根本出不了三界的人,他可能在我們面前的表現仍然是一派的灑脫跟自在。

我們第二個來看,就是說如果我們嘗試用三法印來作判斷的話,那我們就要問問看:所表現出來的灑脫跟自在,有沒有符合諸行無常的原則?有沒有符合諸法無我的原則?有沒有符合涅槃寂靜的原則?前後兩個原則如果先暫時放下,我們如果光用諸法無我這件事情來作準則來看的話,各位可以看到,如果在環境中灑脫自在的話,這個「我」到底在還是不在呢?真正的無我,是徹底地否定一切我們在世間生活所能夠體會到、所運用到的一切的妄心的狀況,那些狀況都應該是劃歸在「我」的範疇裡面;所以,哪怕是我們表現得灑脫自在,可是在灑脫自在、自由自在之中,其實這個「我」還是活靈活現的在裡面裝神弄鬼。就如同我們剛才給各位舉的例子,天空飛的鳥跟水中游的魚,這個鳥跟魚由於牠們是傍生,如果牠們沒有接觸過佛教的道理的話,那麼以牠們現在當成是鳥跟魚的狀況來講的話,那極有可能在牠們自由自在地飛翔跟游泳的時候,牠們自己本身的我見跟我執是一絲都沒有減少的。所以從這點來看,我們也要再次地提醒大家:表相上看起來的灑脫自在並不等於真正的解脫。所以要看他的解脫與否,都還是要看我見跟我執到底斷了多少。要知道他斷了多少的話,就要提醒大家,一定要對我見跟我執的內涵要能夠弄得清楚。

再來我們說,如果我們更進一步說,它跟佛菩提道到底有沒有任何相符的地方呢?因為有一些人在說這些看破與放下的時候,往往所使用的名相文字都是使用大乘佛法,都是使用佛菩提道的名相跟文字;所以,當我們要用這個解脫道,比方說我們要用四聖諦、我見、我執,或者是用三法印這些事情去判斷的時候,往往你會得到的回覆就是說:「我們談的是大乘解脫的境界。」所以,我們有必要針對這一點,我們要從佛菩提道的眼光來看看:看破與放下,是不是就代表著真正的解脫呢?

首先,我們就來回顧一下佛菩提道它裡面所蘊含的教義。佛菩提道的根本就在於「菩提」這兩個字,我們上次跟大家說過,菩提談的就是《心經》上面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很顯然地,因為祂具備了這些特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祂具備了這些特性,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經歷過的任何一種的心識狀況,其實都不是真正的清淨本心。所以,各位菩薩也許會聽到,有人說有不同的意識的名稱,包含細的意識、極細的意識、微細的意識,但是不管是多麼細的意識,意識的本質就是意識;那意識的本質就是在我們面對境界所予以分別,而這個絕對不符合我們所談的菩提這兩個字。所以我們說,佛菩提道很重要的就是要符合菩提這兩個字。

然後,我們現在來看看:看破與放下,到底有沒有符合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呢?我們來看看,如果純粹以所表現出來的灑脫跟自在來看,我們說當一個人對周圍的環境能夠覺察周圍的環境是這麼樣地無所限制,以至於說他的心可以感受到自由自在的時候,請問大家:這個心有沒有覺察環境呢?這個心當然是有覺察環境的,如果不能夠覺察環境的話,怎麼說得出這個心是在環境中自由自在、無所限制呢?所以,既然這個心是因為有覺察到環境才能說得出自由自在的話,那表示,這個心覺察分辨環境的能力是完全顯現的,而這個分辨環境的能力就是我們談的意識的基本功能。也就是,不管您說的是細意識、極細意識,乃至於最最最最微細的意識,只要祂是意識,祂必定是具有意識基本上分辨環境、分辨境界的能力。所以像這樣子,以這樣子標準來看的話,我們就應該要合理的懷疑,當我們所謂的在環境中感覺很灑脫、很自在、不受環境限制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心境其實徹徹底底、完完全全就是意識在呈現的。

這個意識是不是清淨本心呢?當然不是啊!因為正如《心經》上面講的,《心經》上面講的本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而我們的意識卻會隨著境界進行種種的分辨。所以在裡面有沒有生滅呢?有。有沒有增減呢?有。只是我們自以為,我們會自以為說,只要不受眼前的這些環境的限制,不要追逐於名利,我們就會自以為這樣子的意識心是完全清淨的意識心。其實不然,這個所謂的意識心於現在的世間法不染著的狀況,這個裡面的清淨,是完全不同於我們講清淨本心的清淨的。所以,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了,如果我們用佛菩提道來判斷的話,其實在看破與放下光是講這樣子的概念的時候,其實它並沒有辦法符合所謂的菩提、所謂的真心祂的意義的。

那麼我們再來跟各位看看,佛菩提道的另外一個判斷的準則是,要以親證真如佛性為基礎,以這個作基礎,然後我們地地的修行,地地的增上,開發本心的一切功能最後成佛;關於這件事情來講,我們說當我們只是在看破與放下的時候,我們既然都只是停留在看破與放下,我們又如何去開發本心的一切的功能?我們又如何能夠成佛呢?這也難怪就是說,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主張看破與放下的話,恐怕我們所能得到的,也不過就是在這一世裡面,在世間法上看起來表相上的逍遙自在而已,根本跟成佛、離成佛還遠的,非常非常遠。

第三個,我們剛才也有提到,佛菩提道是完全函蓋解脫道的,所以,在這裡也順便跟各位觀眾說,如果您嘗試著要用解脫道去判斷眼前這位大師說的事情是不是符合解脫道,如果您得到的回覆是「我們所解釋的、我們所仰賴的道理是大乘的,我們不是單用解脫道去看」的時候,這個時候您也應該有合理的懷疑,因為如果真正的佛菩提道是函蓋了解脫道的。所以,如果是一個對於佛教教義有充分掌握的說法者,他必然也能夠用解脫道的相應的道理來給您滿意的答覆;他不會在這個名相上面,把大乘佛法的名相搬出來,然後沒有辦法直接回覆您所提的解脫道的問題,然後就告訴您這個是在解脫道;而不是像小乘佛法那樣的狹隘。如果您聽到這樣的說法的話,那我會直接建議您,對這個說法就要有合理的懷疑。再次叮嚀大家,就是一個真正對佛教教義有很好掌握的說法者,當他面對解脫境界的疑問的時候,一定可以用解脫道完整的描述,不會再用大乘佛法的名相來規避問題。

以上就簡單的告訴大家,光是表相上的看破、放下、灑脫、自在,雖然在世間法上已經可以使我們過得不錯,如果能做到這樣也畢竟是世間法裡面的賢聖,可是這個還不是佛教講的真正的解脫。希望大家在這一點上面能夠分辨清楚。

好,我們就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