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教的真理?

第4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再一次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來談一談,什麼是佛教的真理。

關於這個真理,真理當然就是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當然就是會有所謂不同的,好像不同的真理出來。比方說,世間人會有世間人認為的真理,比方說,世間人會覺得說,所有我們眼前所看過去的一切境界,包含說眼前的這個桌椅、眼前的人事物,或者我們所有的一切的回憶等等,這些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是再真實不過的事情,所以這些是所謂的世間人所認為的真理。可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是,佛教認為的真理是什麼。所以當然這個真理,會跟一般人所想的不太一樣。

不過我們在談佛教的真理之前,我們先岔開一點點,先來看一看,我們東方人,特別是中華文化普及的地區,一般人所習以為常的所謂的老莊道家,在老莊道家裡面所講的這些真理。最主要是因為,佛教在最早開始約略在漢朝末年的時候傳入中國,當時其實在中國地區的人們,對於佛教所談的許多的觀念跟名相,其實都不了解的。所以對於這樣一個從西方所傳來的這個教義,要理解的方式,當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內涵,然後把它用這個固有的東西去對應、去理解,這個當時就叫格義。這個方式其實我們講說,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它。什麼是固有的方式呢?對於中國地區的人們來講,固有的方式其實就是老莊的思想。所以,當時有非常多的人在翻譯經典的時候,也都是採用老莊的術語來翻譯。當然就是說,後來由於學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並且也都是越來越知道佛教的全貌了;所以,這一種的全然用老莊的觀點來解釋,這種狀況就減輕了不少。不過一直到今天為止,老莊的思想畢竟還是跟儒家思想一樣,深入到每一個中華文化普及的地區。所以我們看到,即便是現在,仍然有許多人嘗試著或者說直接就用老莊的思想來比擬佛教的真理。

比方說,我們來看看,老莊經常談到的事情是所謂的少欲知足,這個其中老莊談的道理的一樣。為什麼少欲呢?根據老莊的看法,他們認為說,如果我們的五官去追逐外面的五欲的話,其實會使得我們的五官喪失了靈性,沒有辦法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反而會使得我們容易給自己招致了禍患。所以在老莊的思想裡面,講究的是什麼呢?是我們應該要盡量地減少欲望,要過著知足和簡樸的生活。除了這個之外,老莊更提出了所謂的「道」。這個「道」,老莊談的是所謂的天地萬物之道、自然之道,並且談到了人應該要順應天地萬物自然的道。這樣子順應這個道的結果、契入這個道的結果,才能夠真正與天地同體;所以這樣子就會使得,如果真正能夠跟天地的道合為一的話,才能夠使得我們不會去被外面的這些事物,追逐外面的事物,以至於迷失了自己。然後如果能夠真正與道契合的話,那就能夠契入裡面真正的這個無憂無惱的狀況。

像這樣子一個境界,其實已經深深的、深深的植入在大部分中華文化普及地區的人們心中。比方說大家會耳熟能詳的許多的詩詞,比方說有一句的詩詞,談到三國的赤壁之戰的事情,會說到「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或者又說,好像是把天地間跟這個明月一起伴著你,然後,你一笑之間把所有的事情置之度外;像這類型的事情,其實它具體而微的展現了老莊的精神。

好,那這些精神當然就是說,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講,如果它能夠讓我們對日常生活更知足的話,那也不是什麼壞事。問題就是說,這類型的思想其實並不是佛教的真理,並不是佛教的真理。它們中間到底差在哪裡呢?所以,我們應該回過頭來看看,佛陀所傳授的所謂佛教的教義。我們給大家提綱挈領的來看,佛陀所傳授的不外乎就是解脫道跟佛菩提道這兩大的真理。

解脫道談的是什麼呢?解脫道談的就是要降伏煩惱,乃至於究竟解脫煩惱。這裡面就牽涉到說,什麼是真正的煩惱。比方說我們剛才說,世間的一切因為貪欲而引起的、種種沒有辦法讓你順遂的這些境地,是不是煩惱呢?是,這些是煩惱。可是,就我們剛才看到一般人所能體會到所謂的灑脫、豁達的境界來講,這些一般所謂的這些煩惱,其實它的層次還是只有很淺很淺的世間煩惱的層次。實際上,我們說在佛教裡面的解脫道裡面談的煩惱,是根本性的煩惱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在解脫道裡面佛陀教給我們,煩惱它真正的原因,不是僅在於說我們去追逐世間的五欲而已,其實它更根本的原因是在於,我們自己對於自己見解的錯誤,也就是我見,跟我們對於自己牢牢的執著,也就是我執——我見跟我執才是煩惱的根本。當然,這裡面就會提到說,為什麼我見、我執會構成了世間所有的一切煩惱呢?那什麼是我見?什麼是我執呢?那又如何斷我見、斷我執呢?像這些的道理,佛陀在經典裡面都有非常詳細的開示。所以,我們在學解脫道的時候,其實也正是在學如何根本地、徹底地來解決煩惱;並且要根本徹底地解決煩惱,就是從我見跟我執來下手。

所以我們說,像一般人,比方說像我們剛才所給大家舉例的,比方說對於世間的一切非常的豁達、灑脫,這樣子的心境是不是一定能夠解脫輪迴出得了三界呢?這個答案關鍵就在於說,這裡面談的灑脫、談的這些豁達,裡面的我見跟我執有多少還在裡面。如果我見跟我執都已經斷盡的話,那麼這個人必然是可以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的。可是,如果他的我見跟我執沒有斷得乾淨的話,乃至於說我見跟我執根本都還在,這樣子的人會不會依然展現了灑脫跟豁達呢?答案是,絕對可以。因為,只要他在世間的環境沒有太大的違逆的狀況,這個時候要展現灑脫跟豁達是很容易的事情。問題就是,如果真正的考驗一來的時候,我見跟我執恐怕又會悄悄地爬上來,一樣都不少。所以我們說,光是現在我們在許多的地方看到的,關於老莊思想之類的這一種解脫的、這種豁達的境界,其實它是沒有辦法真正解脫於煩惱,更別談要出離三界。

所以像這樣子的這個狀況,我們給大家簡單的判斷的準則。要判斷是不是佛所說的解脫道呢?

第一個準則,是要以斷我見跟我執為核心,然後來談四聖諦的道理。請大家再次注意到,我這裡說的是要以斷我見跟我執為核心的四聖諦。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前面還要特別強調斷我見、我執呢?那是因為,四聖諦的內涵是苦、集、滅、道四個大的項目,但是這四個大的項目,由於它的言詞非常的簡單——苦、集、滅、道,關於這個苦集滅道的實質的內涵的闡述,可以有不同的闡述的方式;可是,不管是怎麼不同的闡述的方式,如果裡面沒有牽涉到我見跟我執的這些真正的道理,沒有談到如何斷我見跟斷我執的話,這個四聖諦的解釋就是有偏差的。我們之所以會這樣說那是因為,確實有一些解釋四聖諦的這些大德們,忽略了斷我見跟我執的重要性,所以解釋出來的這個四聖諦,就會落於像剛才我們談的老莊哲學那樣子,而到最後可能我見跟我執是一分都不少。所以,我們給大家提的第一個準則就必須是什麼?斷我見、我執為核心的四聖諦。

第二個呢,各位菩薩,也可以用第二個準則去看,也就是說,這第二個準則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法印,也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各位如果在使用這個準則的時候,請大家務必注意到,如果我們談到應用這個準則的時候,我們講的是諸行無常,不是只有無常兩個字;我們談到的是諸法無我,不是只有無我這兩個字。並且我們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因為這三個的道理既深且廣,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在單一集的節目裡面好好跟大家分析;不過我們要直接告訴大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個既然提出了是三個法印,那就表示這三個彼此各自有獨立的內涵,並且這三個是構成了完整解脫道判斷的準則,缺一不可。

所以,如果您聽到有些人告訴您說:既然世間沒有哪一個事物是永恆的,所以一定是無常,包含我們自己在內,我們最多也不過活一百多歲吧——我們總不可能活個千秋萬世乃至永恆吧;所以,既然「我」也不是永恆存在的,所以當然「我」也不是真實的。這樣是不是就已經解釋了諸行無常跟諸法無我呢?我現在這裡先告訴大家,這個完全不是諸行無常跟諸法無我的義理,因為這兩個部分的義理其實根本上還是會回到斷我見跟斷我執這個大方向,它整個的義理跟前面講的斷我見、斷我執是完全一致的。

並且我們也要特別跟大家說,最後一個涅槃寂靜,這個涅槃寂靜如果要精確地掌握的話,那就一定要先了解涅槃的義理。那麼關於涅槃的義理有許多人都會誤會,於是許多人往往都會動不動就說:我們只要看到眼前的各式各樣的事物都是在無常生滅,我們只要看到無常生滅,體會到了這個生滅它有它自然的道理在的時候,我們就好像是在無常生滅當中體會了不生不滅之道。那麼就是,等於是契入不生不滅之道,那個是不是就是叫涅槃寂靜呢?我在這裡也直截了當的告訴大家,不是!因為涅槃寂靜的道理,絕不是像剛才這麼粗淺的看這個「道」,因為像剛才那個講法最多就只是老莊哲學而已。

所以我們給大家提醒的,要用三法印的準則去判斷的時候,請大家注意,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每一個印都有它獨立的內涵,你不可以說把其中一個取代掉,或把其中一個把它拿掉,並且這個三個要合在一起才是構成完整的解脫道。這是關於解脫道的部分。

佛陀所教的真理裡面,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更大的範圍叫作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範圍談到的菩提,裡面有菩提這兩個字;關於菩提,我們說,我們可以用《心經》上面所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些敘述的文字來描述菩提。其實菩提談的就是,我們在《心經》上面所看到的,每一個人本來都具有的清凈本心。這個本心本來具有的性質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個本心所具有的境界來講,是任何我們現在在世間活動裡面,任何的一種心識的狀況,都沒有辦法達到這樣子。所以我們跟大家講說,菩提就是指的,直截了當的解釋,就是指的我們每一個人的清凈本心;並且,這個清凈的本心絕對不是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體會的任何一種的意識的狀況;並且,也不是任何一種的禪定的境界所體會的狀況。甚至也許大家會聽到外面有人說:既然意識不是的話,那是不是有細意識,有極細意識,有極其微細的意識呢?我們在這裡也是要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不管是意識、細意識、微細意識、極細意識……怎麼細的意識,從頭到尾就是具有意識遇境界了別的這個特性,有這個意識的基本的特質在,祂就不是《心經》上面所說的真心。請大家先記住了。

我們說佛菩提道,其實這個道理就是要讓大家來證悟本心,也同時能夠明心見性之後,按照這樣子明心見性的功德,然後一路地自覺覺他,乃至於成佛。所以佛菩提道,我們說佛菩提道其實就是菩薩的修行之道,也就是菩薩道。所以我們說,真正的成就佛菩提道是什麼狀況呢?那就是成佛的時候。

我們又如何來判斷佛菩提道呢?我們也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準則。

第一個準則就是,佛菩提道必須要親證每一個人自己本身的真如佛性。也就是說,佛菩提道判斷的準則,必須要從親證真如佛性開始;那如果還不能夠親證真如佛性的話,至少您所學到的道理,必須要讓您能夠有機會朝向親證真如佛性的方向前進,這個才是叫作佛菩提道。這個裡面牽涉到的道理,請各位菩薩先記住。因為是所謂的親證,所以一定是自己親身去體會證實,它不是一個口號,它不是一個概念,它不是一個看法,它是一個確切你去證實體會的事情;所以它有明確的修行目標,並且它也有明確的修行的方法。所以,當您在外面聽到動不動就說「大乘的佛法談的不外乎就是緣起性空,除了緣起性空之外,應該就沒有什麼其他的事情在」;如果您聽到是這樣子的話,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這個裡面缺少了最核心的、我們所謂的真如佛性的這件事情;因為真如佛性不是緣起性空所能函蓋的,因為緣起性空只有看到事物的表相。那我們真正修習佛菩提道、真正要能夠證悟這個本心的話,這些事情就必定不是只是一個口號而已,不是一個概念。

那第二準則就是,我們必須要以明心見性的功德,一一開發本心的一切功能,直到成佛。這個也就是說,我們即使能夠明心見性了,那也不代表已經成佛了。實際上明心見性之後,離成佛還非常非常的遙遠,還有許多許多的事情需要我們一一去學習。所以我們說準則的第二項就是,您所接觸的佛菩提道,不能夠只到明心見性為止,應該還要再函蓋從明心見性之後一直到成佛所要修習的道理。

第三個準則就是跟大家說,大家也許從剛才聽到現在,覺得佛菩提道談的,都是像《心經》上面講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或者講到的是真如佛性的實際體證;但是我們要跟大家說,佛菩提道是完全函蓋解脫道的,也就是解脫道的一切的道理、一切的行門,在佛菩提道裡面可以完完全全的函蓋。所以,如果您面對這個事情判斷的時候,其實您所面對的這些教法,如果連基本的解脫道都沒有辦法符合的時候,它肯定不是佛菩提道;因為解脫道是佛菩提道裡面的一部分,如果連這一部分都不能滿足的話,它肯定也不是佛菩提道。這個也就是用來矯正,有一些人往往在面對一些境界或解說一些教理的時候,碰到該是解脫的狀況的時候,也許就跳著取用大乘的這些名相來規避解脫的境界。比方說,我們看到的境界,應該要解脫到無餘涅槃的境界的時候,那麼我們就不能夠再繼續的講說,「因為是無常、緣起性空,所以他不用證無餘涅槃」,這個不對!因為整個解脫道全部都函蓋在佛菩提道裡面。所以我們說,談到無餘涅槃的時候,不管是解脫道跟佛菩提道,在看待無餘涅槃裡面一切的妄心全部滅盡的境界,是完全一樣的。

所以在這裡,就提供大家三個準則來判斷佛菩提道。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談到這裡。下次再見!

阿彌陀佛!


點擊數: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