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之苦滅道聖諦(三)

第10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把四聖諦的苦滅道聖諦作一個結束。我們上一集講到三十七菩提分的五根跟五力。

上一集有講到這個五根跟五力,所謂的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還有慧力。那大乘佛子聞熏佛法的緣故修學十信,因爲十信滿足則生信力,但是這個信根,並不是因為修而得,它是本自有之;因爲信力生的緣故,所以仰信諸佛菩薩的解脫以及智慧的境界,那信任自己也能夠修證;因爲這樣子,心嚮往這個佛菩薩的解脫以及智慧的緣故,所以精進修學,乃至於跟精進根相應。因爲跟精進根相應的緣故,所以起了四正勤,而能時時的修,而接著引起了跟精進根相應的起了精進力;那因爲精進力生起的緣故,所以就能夠真實的能夠了知諸法的空相,能夠現觀蘊處界空。也就是說,透過前面的修行,透過前面四念處還有四正勤,因爲五根、五力、精進力的發起,所以能夠真實的能夠了知諸法的空相;能夠了知諸法這個空相,它是因爲來自於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因爲因緣和合而成;因爲它是因緣和合而成,所以它是無常的,因爲它是無常的,所以它是苦,它是空的。所以,因爲這樣子的能夠了知諸法空相,因爲這樣子的現觀蘊處界空的緣故,所以能夠知道二乘法是依現象界的有爲法來說空,它並不是究竟的。

菩薩因爲這樣子的一個修行,他同樣是證五蘊的空相;但是,因爲了知這個現象界、這個有爲法,說有爲法的這個空,它並不是究竟的;因爲 佛說蘊處界諸法是依於我們的本際、依於我們的真如而出生的。這個在阿含期的時候,佛處處說本際,處處說如,處處說所知依,這個就是在說,是依於這個一個真實法,才會有蘊處界空的這樣子的法產生,所以菩薩因爲這樣子的一個觀察,輾轉而入了大乘。聲聞人他是信受了 佛所說的本際,那僅只停留於這個蘊處界空,因爲沒有這個大乘的根器,所以沒有辦法去思惟而親證大乘這樣子的一個般若的一個本體,也就是說沒有辦法去證悟這個如來藏;但是大乘菩薩,因爲了知了這樣的空相,而輾轉的入了大乘,聞熏諸法實相。

那什麼是諸法實相呢?就是這個般若空性。那什麼是般若空性呢?般若空性其實就是,佛在三轉法輪的時候所說的這個一切種智,諸法所說的這一個阿賴耶識,在諸法所說的這個如來藏。那這個如來藏,其實是在阿含期的時候,佛就已經宣說了。在般若期的時候,是以這個般若心,來說這個諸法的實相,這個般若心又稱爲非心心、無心相心;這個是在般若期的時候,佛就已經在般若經處處的宣說這樣子的一個般若空性。

菩薩證悟的時候,就是要證悟了這個諸法實相的這一個般若空性。因爲久修不捨的緣故,因爲前面對於蘊處界空法的這樣子的觀行,久修不捨而斷了我見,進而輾轉的入大乘久修不捨,熏習般若空性的一切法;那入了大乘以後逐漸的修行,從信位乃至於初住,從十住位初住、二住乃至於到六住,到六住滿心的時候,因爲因緣成熟進入了七住位,所以證悟了空性的如來藏心。菩薩由於親證空性如來藏的緣故,這個精進力所以能夠逐漸的慢慢的與念根相應。

那什麼是念根呢?念就是,所曾經歷之境能夠憶念不忘;也就是說對於所曾憶念的境界,能夠憶持不忘。菩薩因爲證空性,而生般若慧的緣故,所以從此能夠依著諸經諸論,以及善知識所,受學真正佛法;也就是說,菩薩因爲證悟了空性以後,能夠依止著經論,也能夠依止著善知識來受學真正的佛法。不但這樣子,而且能夠一一的證驗,那證驗了以後就能夠在念根上面起於念力。因爲跟念根相應,再加上能夠一一的證驗,一一證驗以後起於念力,那在這種種諸法的法相上面的證驗境界,能於至心念持不忘,因爲這樣子,所以稱爲這個是菩薩已得念力。也就是說,透過念根相應了以後,因爲精進力跟念根相應,而因爲這樣子所以能夠憶持不忘;憶持不忘以後再經過諸方修學,經過受學於經論還有諸善知識,所以一一的證驗,而因於念根起於念力,所以這樣子的念持不忘,這個就是菩薩所得的念力。

那如何與定根跟定力相應呢?這個念根跟念力,如何的進而與定根跟定力相應呢?菩薩因爲念力所持的緣故,所以能在捨壽的時候斷盡有愛住地惑,而不斷之;也就是說,菩薩雖然能夠斷盡分段生死,但是他並不斷它。爲什麼呢?爲了要利益衆生,所以他就不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說,雖然菩薩因爲念力所持的緣故,能夠捨壽的時候斷盡有愛住地,不斷,而留這個微細的思惑來利益衆生,這個就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有能力斷盡思惑,也就是說能夠斷生死,能夠捨壽斷生死而入無餘涅槃,但是祂不取無餘涅槃,就是爲了要利益衆生,所以留思惑來潤生,這個叫作留惑潤生,來利益衆生。因爲不入涅槃,所以逐漸的慢慢的轉入二地修戒波羅蜜,因爲得念力的緣故,所以逐漸的依大乘般若而能知三界九地的境界。三界九地就是,從欲界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地。

那因爲念力的緣故,所以菩薩依大乘般若能夠知三界九地的境界,能夠知道、思欲修證九地的境界。因爲以念力而與定相應,因爲以念力跟定根相應的緣故,因爲依信、進、念力而修禪定,所以以修禪定的緣故,慢慢的漸次修證四禪八定而起定力。那因爲三地的菩薩修了四禪八定而生起定力,所以能夠證四無量心的境界,而獲得了廣大的福德,也能夠得到大神通力而得廣大威德,所以能夠滿足三地的境界。滿足了三地的境界以後,因爲佛子已具足定力的緣故,也就是說,三地菩薩因爲滿足了四禪八定的修學,所以具足了定力的緣故,慢慢的與慧根相應。而且,因爲這樣子與慧根相應,所以逐漸的生起於慧力,而能夠得到知他心智,所以這個知他心智就叫作慧力。所以,慧力不是一般我們世俗所說的那些世俗的智慧,這個慧力它是有特別的定義的;這個慧力,大乘菩薩的慧力,最主要就是在指,大乘菩薩在三地滿心四禪八定五神通修足了以後,能夠得知他心智,這個才是慧力。這個知他心智這個慧力,它能夠知道三界九地一切有情衆生他的心所住的境界,這個就叫作知他心智。

一切外道凡夫跟二乘無學都沒有辦法知道這樣子的道理,那這樣子的道理是依著大乘菩薩來略說五根跟五力;二乘的五根跟五力是僅止於在蘊處界諸法上面,而不是在菩薩的道種智上面用心,所以這個是有深淺的差別的。

那什麼叫作七覺支呢?我們現在來說明一下什麼叫作七覺支?七覺支又叫作七等覺支,又叫作七覺分,也又叫作七菩提分。那七覺支有哪些內涵呢?七覺支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還有猗覺支、定覺支還有捨覺支。這七覺支是佛子修學佛法過程的用功方法,所以佛子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應該以這七覺支來自己檢驗。

念覺支就是說,當佛子聞熏正法念持不忘。擇法覺支是說,所謂的聞法以後能作思惟,思惟以後也能夠作簡擇,擇法就是簡擇的意思,而棄捨邪見而入正見。精進覺支就是說,佛子能夠簡擇諸法,捨棄邪見以後,能夠心住正見,而能夠精進修持,心不退沒。喜覺支,是因爲佛法精進修持,觀知諸法虛幻,所以對於三乘菩提能夠生起信心。猗覺支是,所謂的因佛法之於善於抉擇修持,所以得於喜心,然後遍身受樂;也就是說,對於佛法善於抉擇以後,因爲喜心而能夠遍身,因爲法樂的緣故,所以遍身受樂,這個就是猗覺支。那定覺支,是因爲有修有證,因爲有證有驗以後,心得決定,所以住於一境而不搖動,乃至發起禪定功德,這個就叫作定覺支。那捨覺支是說,猗以後,也就是說因爲猗覺支以後,觀諸身心受樂也都是無常,所以除一切受,所以這個叫作捨覺支。

那以上所說的七法,就是這個七覺支,是依二乘所修的七覺支來說的。但是大乘法當中的七覺支,和二乘法的七覺支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呢?我們來看一下,二乘法跟大乘法的七覺支,其實它是有不一樣的。

菩薩因爲所證菩提不同於二乘,因此所修的七覺支就不同於二乘人。而菩薩因爲證法界實相的緣故,依法界空性,觀七覺支也是施設幻有,所以對於諸法不生憶念,這個是菩薩的念覺支。菩薩然後又對於諸法觀察,無非空性真心之自現自取,七識妄心在這個當中自生分別,然後於空性而言,實在沒有一個善惡染淨可得;因爲這樣住無所得的正見的緣故,所以菩薩得擇法覺分。菩薩不以壞滅三界有爲法而證菩提,乃於三界諸有爲煩惱中,不離煩惱而證菩提,這個是菩薩的真精進,所以叫作真精進覺支。菩薩在三界諸有爲法中,不生樂著,亦不愁憂煩惱;因爲證諸法唯心所現,實無所得,所以因爲喜憂相滅,這個就是菩薩的喜覺支。那菩薩對於諸法中,了知一切諸法都是自心緣於自心,除了這個以外沒有其他一切法可得,心樂安住無所得境,這個是菩薩的猗覺支。緊接着,菩薩能夠深入證驗自心所取、能取都是如來藏所現,能知所作主的心沒有一法可得,因爲這樣子而心得定性,不移不轉,這個叫作菩薩的定覺支。那菩薩得心定已,菩薩得了心定以後,觀這個定心住心亦妨涅槃,也就是說,這個定心住心一樣是妨礙涅槃的,所以能夠觀而具慧之心,也知應捨棄之,也就是說,對於這個能觀而具慧的心,也知道應該要捨棄祂;這個意識心應該要捨棄祂,不著不貪自心,住於不知不見的如來藏的無住之境,這個是菩薩的捨覺支。這個是菩薩所觀的二乘七覺支空。修學大乘佛法的佛弟子,如果想要入佛法的殿堂,應該以菩薩所觀的七覺支而來自行檢驗。

我們前面所說的三十七道品,是佛子初學佛法可依之次第而修學之法道。但是大乘三十七道品,諸菩提分所證有別於聲聞所證,那最主要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是在於,菩薩是依於法界實相,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那聲聞是依於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無常斷滅之法來修三十七菩提分法。這個智慧是有異有同的。相同的部分,是菩薩同於聲聞所知,因爲菩薩同樣能夠證蘊處界諸法的無常空相,這個是菩薩與聲聞同知的;但是不同的地方就不是聲聞所能夠知道的,這個是法界實相,因爲菩薩是依於法界實相而來說這個三十七菩提分法。所以,菩薩與聲聞對於三十七菩提分法的最主要的一個分際,是菩薩是依於法界實相如來藏心的親證,來觀察這三十七菩提分法,這個是最主要的一個差別。

我們把苦滅道聖諦的三十七菩提分法,已經到這裏全部都講完了。那苦滅道聖諦,這個趣向於涅槃之道的這樣子的一個法,這個這樣子的一個法道的三十七菩提分,我們在這裏也說明完畢了。對於苦滅道聖諦的八正道的部分,從下一集開始,我們葉正緯老師將會對於八正道作詳細的說明。

那我們在這裏作一個總結。四聖諦是什麼呢?四聖諦所說的就是苦、集、滅、道四諦,苦集滅道四諦者乃世間、出世間的正理,也就是說,涅槃的因跟果。苦者迷之結果,集者迷之原因,也就是說,苦聖諦其實是迷的結果,苦集聖諦是迷的原因;這兩者它是流轉的因果,也就是說是世間因果。滅是悟的結果,道者是悟的原因,這兩者是還滅的因果,也是出世間的因果。四聖諦這一部分,佛世尊開示四聖諦的正理,是爲了讓衆生先觀察世間的真相,而了知人生的苦、空、無常、無我;然後緊接著欲讓衆生探究生死苦果生起的原因,接著開示生死因果滅盡的涅槃,於此無煩惱之擾亂,亦無生死之過患;最後則開顯通往涅槃的無漏正道。如果佛弟子要修學解脫道,如果能夠依止著 佛世尊所慈悲開示的苦集滅道聖諦,而能夠如實的思惟、如實觀察、如法地受持,一定能夠轉迷爲悟,親證涅槃解脫的境界,這個就是四聖諦的真正的道理。

我們到這一集,已經把 佛所說的四聖諦的真正的道理,如何透過四聖諦的觀察來趣向於涅槃解脫的道理,在這邊已經說明完畢。今天就跟各位分享到這邊,緊接的下一集由葉正緯老師來說明八正道。

今天跟各位分享到這裏。

阿彌陀佛!


點擊數:2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