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提修證之樞紐 (下)

第68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今天的主題是:佛菩提修證之樞紐。

我們要接續來說,接續來說這個佛菩提的開悟明心與見道,必須具備的正知正見是,必須要眾生具有八個識,還要知道哪一些法是生滅法,必定要有一個不生不滅法,祂是心,不是物。

如果說沒有真實常住的第八識如來藏的話,那麼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證的過程裡面,有著是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的這些修集,那麼這些修集的執持與實現,到底要怎麼執持、怎麼實現呢?還有就是煩惱習氣的伏除,無始無明的漸次斷除,以及大菩提、大涅槃佛地果德的呈現,到底要怎麼樣來呈現呢?

也就是說,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過程,一定要修集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那麼這些福德資糧,必定要是有被執藏著,接著要能按照當初所造的因來呈現這些果報;那如果說沒有一個真實常住的第八識如來藏,那麼每一世每一世所修的福德,那到底是執藏在哪裡?那當初所造的這個福德的善因,將來的果怎麼能夠如實呈現?如果說自己沒有一個這種真實常住的心,祂本身能夠應該講說不會錯亂的、如實地這樣記載下來,那麼這個心表示祂一定要隨時隨處都在嘛!沒有一剎那可以滅嘛!假如說是有人主張是六識不滅,是意識,可是意識明明就是在每天晚上的時候眠熟就不見;有人說緣起性空不滅,可是緣起性空它不是真實,它是被顯現出來的,它如果是依止於意識心,意識滅了,它就滅了。所以,一定要有個真實的心,祂能夠常住而且有功能,祂要自己有自性,有清淨自性,能夠來執持這些你每一世每一世所修集的這些福德資糧,然後如實地按照這些所造善因的這內容,去呈現實現這樣果報。

還有就是智慧資糧,每一世所修的智慧,所破除的無明,所斷除的煩惱,如果說沒有一個真實常住的心,因為每一世的修道的過程,來轉變煩惱,斷除煩惱,發起智慧,那麼這個內容,不是每一世都會改變嗎?如果不能如實地按照你每一世所修斷的內容改變,所增長的智慧來執持,那麼這樣子的話,修道又有什麼可預期的?那麼修道就變成戲論,沒有辦法被信受了。所以,真實常住的第八識如來藏,祂一定是必然存在的。

而且我們剛說,七住位的菩薩就是因為實證了他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他才能夠於住位不退,才能夠再勇猛精進地往前進修到十住滿心,進入行位,再進入迴向位。所以我們說,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證裡面,你要修集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要修集智慧資糧,那就要想到:這些所修集的資糧,當然不能漏失才對啊;除了不能漏失以外,還要能夠實現才對啊;那麼我每一世所修除的這些煩惱習氣,未來世應該就已經消除,不會在無中再生有了啊;那我已經發起的智慧,難道每一樣都要從頭修起嗎?

所以,這個部分從這裡就提醒大家說,我們在選擇佛法,選擇你要修的說什麼是真正的佛法的時候,這些字眼都是讓我們來思考的:如果沒有這個心的存在,那這些法能夠成就嗎?

還有佛地的果德,所謂的大菩提、大涅槃,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現在來略說一下,大菩提這件事情。也就是說,佛地的果德,佛菩提最後成就的是大菩提、大涅槃;如果沒有真實如來藏,如果沒有金剛心如來藏,那麼祂能夠成就嗎?好!十地菩薩最後呢,進入等覺,最後成佛,圓滿的就是證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成佛時候呢要轉識成智,轉識成智讓自己四智圓明。轉識成智就是:第八識轉得大圓鏡智,第七識轉得上品平等性智,第六識轉得上品妙觀察智,眼識等五識轉得成所作智。

第八識轉得大圓鏡智,就是第八識如來鏡智中,能夠隨時恆緣眾生,然後能夠任運地現起眾生的一切善惡業;如果沒有第八識,那麼怎麼來成就說要得大圓鏡智呢?第六識本身是要轉上品妙觀察智,如果主張說,有一個第六識的細分是細意識是叫作如來藏的話,那這裡就已經跟佛經裡面所說的相違背了;因為一個識本身所轉的智慧是一種。那麼這裡講的說第八識要轉得大圓鏡智,就知道必然有一個第八識的存在,必然有一個真實心的存在。

第七識轉得上品平等性智。第七識就是我們說的,一般說的處處作主的心,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意根,或者說末那識。但是也有人主張說第七識不存在,是由第六識意識心的另外一個細分,叫作第七識。但是成佛的時候,第六識自己是轉上品妙觀察智,那麼 佛並沒有講說,第六識的細分要轉另外一種叫上品平等性智。那第七識轉得的上品平等性智,這個部分在七住位菩薩明心證得如來藏的時候,已經有下品平等性智出現了;因為經由實證如來藏,就能觀察自己如來藏的人無我、法無我這種平等性,也能觀察自己、觀察眾生,所以是平等平等,這種他所生起的智慧是下品平等性智;所以在七住位實證如來藏的時候,就已經有下品平等性智,直到佛地的時候,上品平等性智才圓滿。

那麼第六識呢,轉得上品妙觀察智。這個妙觀察智,在七住位的時候實證如來藏,也有下品妙觀察智的生起;七住位菩薩自己實證自己的如來藏以後,能觀察說,原來自己的五陰十八界生生滅滅的,可是自己的如來藏是永遠不生不滅,永遠本來解脫,然後又跟自己的五陰十八界同處所,仍然維持自己的這個清淨法性,這樣才叫妙啊!所以,這個七住位菩薩,當時就已經生起了下品妙觀察智;然後到成佛的時候,能夠圓滿上品妙觀察智。

那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轉得成所作智。

那這樣子轉識成智,四智圓明,如果說沒有一個真實心如來藏的話,那這大菩提要如何成就?如果說都是由這個第六識來成就的話,可是卻跟經典所說的不一樣,而且跟理上也不一樣。因為意識心祂是生滅法,祂永遠就是生滅心,祂不能轉變成不生不滅的心;祂是從這個染污的心,然後最後轉成無染的心,祂是修所成的;而且祂是每一世都斷滅的。既然是這樣的話,祂不能持一切菩薩所修集的福德資糧,也不能持一切菩薩所證的種種智慧資糧,那祂也不能持煩惱,因祂本身是與煩惱相應的。所以,從第六識意識本身的這個粗淺的法性來看,祂不可能是成就大菩提所依止的心。

所以,要成就大菩提所依止的心,一定是真實心如來藏,祂一定是金剛不壞的心。四智圓明大菩提的證得,完全是以在七住位開悟明心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為基礎的,為這樣的大菩提最後成就的關鍵、樞紐;如果說離開了第八識,離開了開悟明心的法門,那麼佛菩提的修證,將會成為空中樓閣,沒有實際可行的理論,可以履踐,可以論說。這樣為大家來說明,相信你就能瞭解。

那麼接下來呢,我們再說明一下:大涅槃指的是什麼?大涅槃指的是具足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處涅槃等四種涅槃。那麼這四種涅槃呢,都是以第八識的法性來施設名稱的,怎麼說呢?

在凡夫地的時候,煩惱障與所知障具足的情況之下,第八識祂有一個「本來」的法性。祂有什麼本來法性呢?也就是祂自己本來就在,不是被任何法所出生的,所以祂有祂的本來性,法爾在法界如是,祂不是從因緣出生的。

祂有祂的「自性」,例如祂具足了能出生萬法的自性,祂能出生五蘊十八界,能夠藉由祂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再輾轉的出生萬法。

祂這種自性是「清淨」的,為什麼呢?因為祂本來具足了人無我、法無我。因為我們說這種清淨,是因為相較於我們說一般的人我有我執嘛;因為我執,就與貪瞋癡等煩惱相應;與貪瞋癡等煩惱相應,就會造作種種雜染的法,那是不清淨的。可是,如來藏這種真如無我的法性,祂是本來如是的,以這種真如無我的法性,然後以祂所具足的這種自性來成就萬法。

祂又是本來具足「涅槃」性的,為什麼?因為祂不生所以不滅,不生所以不死,本來就沒有生死;那本來就沒有生死,就是涅槃。祂本來就沒有來去,有來去的是我們的覺知心,隨著境界來來去去,隨著煩惱增增減減。而且這個涅槃心,本來祂是不增不減的,也就是說,這個心所含藏的所有功德,是衆生本來就是平等具足的。可是我們這個六識心、七識心會隨著修證,你從欲界到色界所有修證,也有現行、不現行的時候;譬如說我們在欲界八識都現行,可是修禪定的人生到色界天,他可能這個鼻識、舌識不現行,乃至耳識、身識不現行,最後只剩下意識;所以這個都是有增減的。所以,這樣的一個不生不死、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法性,就叫涅槃法性。

所以,我們稱為說第八識的本來法性,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種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在凡夫地的時候,煩惱障與所知障具足,這種法性仍然不受影響,還是維持第八識這樣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那第二種呢,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這個部分所指的是什麼呢?所指的是二乘的聲聞、緣覺,他們在修證解脫道的時候,為了出離生死,斷除生死相應的煩惱障;斷除生死相應的煩惱障的現行以後,讓自己出生於三界中的這種貪愛的因都斷除了,對於五蘊的自我以及我所的這種貪愛的因都斷除了;斷除了以後,沒有一個讓他再出現於三界生死的這樣一個煩惱存在的情況之下,在沒有捨報之前,就稱此時為有餘涅槃;捨報以後,他的如來藏不再出生五蘊,不在三界中現行了,那麼稱這樣的如來藏,稱為無餘涅槃。

第四種無住處涅槃,指的就是佛與菩薩,菩薩在菩薩地整個修證的過程裡面,實證了如來藏,轉依真如,然後斷除了煩惱障,同時斷除了所知障,斷除了分段生死的煩惱以及變易生死的煩惱,完全讓如來藏所含藏的法種是純淨的;這種情況之下呢,依於大悲心,依於要利樂有情,所以最後能夠成就於說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

所以我們說,這四種涅槃都是依止於第八識的法性來施設的;只是說現在的這個第八識,所含藏的法種的內容如何。譬如說,我們說一般的凡夫,都未曾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的情況之下,我們說他的第八識是具足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乘人在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他的如來藏沒有出生三界生死的煩惱因,這些都已經斷除了,然後也不在三界現行了,稱這時候的如來藏為無餘涅槃;佛實證無住處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利樂有情永無止盡,此時稱佛的這個第八識為無住處涅槃。所以我們說,到佛地的時候就一定是實證這四種涅槃的內容,稱為大菩提。如果說沒有一個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的話,這大涅槃又如何能夠實現,又如何能夠顯現呢?

所以我們說,離開了第八識如來藏,沒有一法可以被稱為涅槃的。為什麼?因為剛剛我們有說,涅槃的法性是不生不死、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生滅法中的五蘊十八界,一般衆生或者說在修道過程裡面沒有具足正知見,最寶愛的意識覺知心,祂是涅槃嗎?祂可以被稱為涅槃嗎?那我們來檢查祂,祂是否可以被稱為涅槃。

祂有生有滅,祂是不生不滅嗎?大家已經知道,意識心是要依止於意根與法塵才能生起的心;既然是要依止於因緣才能出生的心,所以是有生有滅的法。同時,祂是被出生了以後,中間因為因緣還會斷滅;譬如說衆生在眠熟的時候會斷滅,在證了無想定的時候、滅受想定的時候會斷滅;所以祂是有生有死、有生有滅的法。祂是有來去的法,隨著煩惱現行、境界現行,就來來去去。祂是有垢有淨的法,在煩惱很多的時候,都是跟煩惱相應的,是染污的法;可是經過修道以後,能夠把這煩惱斷除,就與善法相應,跟善法相應的時候就是清淨法;可是祂是修所成的,祂是由染污的法而修成清淨的法的,那麼祂就是有垢有淨的法。有增有減的法,祂今天與煩惱相應的時候,是與這個貪瞋癡相應;經過修道以後,貪滅除了,瞋滅除了,那麼貪瞋相應的法也減少,相應的心所法也減少。

所以我們說,意識本身祂是沒有這種涅槃法性的內容的,沒有辦法被稱為涅槃的。既然沒有辦法被稱為涅槃,那麼一定要有一個是涅槃的本際的存在,也才有辦法說,從這個因地的時候祂就是這樣的法性,最後成為佛地的時候,還是同一個因地心,最後果地覺還是同一個心,這樣才叫作因果相續。

我們說這個五蘊法裡面呢,我們舉一個例說,沒有一法可以被稱為涅槃。一般會被誤解的還有一個,就是意識所相應的這種覺受。也就是說修禪定的人,他可能會因為修禪定,而有在成為定心的一種覺受、輕安的覺受;或者說因為修定以後,能夠離於這個五塵的分別,然後在定境法塵中,能夠輕安、安住;乃至於說能夠止息而不覺知自己的存在,譬如說證得這個四空定;可是這樣子不是涅槃,因為還是要來追究最根本的這個意識心,因為這些境界都是跟意識心相應的。如果能夠在這裡認識清楚的話,那樣子你就可以知道說,真正能夠有這個資格被稱為涅槃的,原來就是這個本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

所以我們說,大涅槃與大菩提,是佛菩提修證最高最究竟無上的果德,那麼一定要有一個金剛心如來藏的存在。那你要實證金剛心如來藏,要步上修證的樞紐,就是在七住位的開悟明心;從七住位開悟明心開始,然後你才能夠說次第的修證,最後成就佛菩提的這個大菩提、大涅槃的圓滿。那麼這條路呢,過去諸佛、現在諸佛在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都是這樣走的;這都是祂們曾經走過的足跡,從信位的修足信心,對三寶信心的滿足進入住位,然後在七住位實證如來藏位不退,再進入滿足十住,進入行位、迴向位,然後進入初地以後次第的修證,十地滿心進入等覺,最後成佛;這樣的一個足跡呢,未來諸佛也一定要這樣子走。但是,佛道是要三大阿僧祇劫,這樣長遠的路來走的,可是我們卻要認識,它最重要的關鍵點在哪裡?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在,開悟證得這個第八識如來藏!

要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它需要有一些前提的,需要有一些注意事項的,你需要去認識清楚的。那麼這些內容呢,我們將在下一節來為大家解說。

今天我們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