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二邊通之二

第41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為大家解說《宗通與說通》。這一集我們要繼續來說「離二邊通」。在前一集裏面我們告訴大家,離二邊通就是般若中道,真正的中道觀就是依這個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從來就是離二邊、從來不墮二邊來說;這一集我們要進一步從八不中道,來敘說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的般若中道體性。

七住菩薩證得這個空性心時,就可以現前觀察祂,果然永遠都不消滅,永遠都不曾暫時間斷;永遠不消滅、不間斷,就不可能會有生,就永遠不會有滅,所以祂是離生滅兩邊,離斷常兩邊,祂是中道性。反之,我們的色身及受想行識的五陰身心,在修入無餘涅槃之前,一定是有生,有生就會有死,有死就必定會再有生,不是把它滅掉後、沒有了,說是不生;如果是用滅來停止重新出生,然後宣稱為滅相不滅,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所斥責的「將滅止生」。所以說,生有就一定有死,只有不生才是不死的,必須要是本來就不生,才是真正的不死。至於阿羅漢滅入無餘涅槃,他的五蘊十八界滅盡不再出生了,只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自存在。如來藏雖然本來涅槃、本來中道,但祂卻從不自認,甚至於不自知涅槃與中道。

所以 龍樹菩薩的八不中道偈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正是在說明法界實相心第八識的諸多的體性。阿賴耶識如來藏無始來就已經存在,已經自在,所以稱為無始時來界,是無始以來就有的體性、功能、種子還有界性,因此成立阿賴耶識心體不生的真義;因為不生所以不滅,沒有生滅現象,不生不滅,真義就成立而無可推翻。

阿賴耶識本體自性清淨,但是所生的七轉識在一切凡夫階段中,卻是含藏有無明染污種子,隨著眾生造作善惡業報,而有世世的五陰出生然後死亡。造作惡業多的人,他阿賴耶識所含藏的惡業染污種子便多,便下墮三惡道;反之,造作善業多的人,阿賴耶識所含藏的惡業染污種子比較少,善業的種子就比較多,他就會出生在三善道中。因為阿賴耶識含藏這樣種子的變異性,所以說阿賴耶識「不常」;也因為種子有這個變異的體性,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行菩薩道的時候,可以將染污的種子轉變成清淨的種子,而功不唐捐,最後才能夠完全清淨,來成就佛地的功德。如果阿賴耶識沒有這個種子有變異的體性的話,我們所有的修行就沒意義。因此說阿賴耶識有不常的真義就成立,而且祂的道理也是無可推翻的。然而阿賴耶識心體即使到了佛地時也不消滅,只有清淨祂原來所含藏的染污種子;雖然到佛地的時候,第八識改名為佛地真如無垢識;然而第八無垢識心體的真如法性,仍然跟阿賴耶識時的心體,體性是完全一樣的,不曾改變,不曾變異過。所以 佛說:「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種性;於凡夫位恒被雜染,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由於這樣的論述,阿賴耶識如來藏「不斷」的真實義就成立了,而且祂的道理也是無可推翻的。

又阿賴耶識能夠出生一切法,七轉識也是祂所出生,假設說單以七轉識這個前七識這一個方面、這一個部分來說,七轉識都是性空,沒有自性,因為七轉識都是有辦法可以滅除的;阿賴耶識則是有祂自性的體性,出生了七轉識,七轉識被滅了以後,阿賴耶識卻還是繼續存在,而無法滅壞。所以,所生的七轉識與能生的阿賴耶識「非一」。另一方面來看,七轉識雖然是阿賴耶識所出生的法,但是七轉識其實是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種法性功能中的一小部分,歸根結蒂,還是要歸結於第八識中,還是依附於第八識所有,所以七轉識與阿賴耶識其實是不異,畢竟是阿賴耶識整體性的一部分。因此依於這樣的義理而說,七轉識與阿賴耶識是為「不異」。

最後來說阿賴耶識不受生死、本來自在,因此 佛說祂常在,說祂不是被出生的法,由於這樣子來成立阿賴耶識「不來」的真實義,並且是無可推翻的。然而阿賴耶識,雖然有出生七轉識等一切法的生住異滅現象,但是阿賴耶識心體始終是無有變異的,始終是涅槃寂靜的,就是祂「不出」的真義,這個就是祂不出的真義。

因此,龍樹菩薩所說四句八不中道的這個偈的義理,是完全符合 世尊所說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所賴以為根本的第八阿賴耶識的真實義。

另外說阿賴耶識如來藏非有非無。意思是指第八識祂的體性沒有三界內物質的形色,或者是意識所行境界的體性,從來是離於三界有,也沒有任何的顯色與形色,所以說祂是「非有」;但是第八識自身是本來自性清淨而涅槃,也常時地顯示出種種無漏有為法上面的功德,而且是從無始以來就已經法爾如是的存在,是真實存在,佛說「法住法位」,就是在宣示這個義理,所以說祂是「非無」。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具有這樣非有非無的中道體性,才能夠符合中論的實義。

然而諸多人錯會了 龍樹菩薩中道的實義,妄想建立,以為 龍樹菩薩所指的實相是性空的意思,因此就隨便說,說:「觀諸法生滅相故破常論;觀一切法無自性,證空見故破斷論。」說這樣的意識思惟所得的建立見,就是「中觀正見」。像有人這樣說:【「中道」者,不落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取捨之二邊境界,惟有當前如如不動,了了分明,實實在在之一念,稱為「實相」。】因此就向人家說:「如果我們一個人在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不但是惡念不起,就連善念也不生,就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當下就是中道。」這樣來說中道實相觀,也只是意識思惟所得的覺知心境界而已,這跟中道實相的正觀相去不可以道里計;因為這樣說都是墮入常見外道的知見中,只不過是冠著佛法中道的名相,然後宣稱異於常見外道罷了。

我們應該瞭解,中道觀的實證乃是以實相心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修證的標的,絕非是以意識心不落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取捨的兩邊境界,而可稱為中道實相觀。因為意識覺知心從來不能離於是非、成敗,不能離於苦樂、欣厭、得失、取捨的兩邊境界。應該知道,覺知心現起的時候,必定是能知是非、成敗、苦樂這些境界,祂沒有不知的;唯除是昏沉了、酒醉的人,或者是那些大腦五勝義根有嚴重殘缺的人。而且我們看 世尊在世的時候,常跟隨外道之後,親自到各大城去一一破斥外道邪說,難道這也是以覺知心永遠不落是非、成敗、欣樂、得失、取捨兩邊境界而能做到的嗎?經典裏面明文記載,世尊一生分別外道的邪謬所在,處處破斥外道以救護眾生,祂的意識心仍然是了別苦樂及種種法義與人事等等這些無量的是非;因此才有種種戒律的制定,以及破邪顯正的種種的行止,並不是全然沒有是非善惡兩邊的分別。然而 世尊卻是真正不落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取捨兩邊境界的圓滿實證者。所以說遠離二邊的真義,並不是說意識心遠離二邊,乃是以意識現前觀見自心如來藏從本以來不墮二邊,現觀自心如來從本以來不念一切法,從本以來不貪不厭一切法,從本以來不分別六塵萬法,從本以來就不起欣厭之心,從本以來無得無失,從本以來無取無捨。

意識覺知心證得了本來自己存在的第八識如來藏後,這個現前觀察如來藏的中道性實相之後,意識心隨之就轉依自心如來藏不墮二邊的體性而住,了知這樣的法界實相,解脫於分段生死,解脫於無明,解脫於生死與涅槃二邊,才能稱為實證中道實相觀者。這樣實證之後不妨自心如來藏仍然繼續安住在中道實相的境界中,而以意識心繼續分別種種法,以意識心繼續隨佛、隨著真善知識修學一切種智妙法,以意識心繼續分別各種眾生的心性,隨著眾生的根性來為他施設種種方便,為他說法。這樣子有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取捨,而不離二邊境界的意識心,與從來不落於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取捨二邊境界的自心如來藏,同時同處而運作不斷,出生了中道正見,了知法界實相,並且以這樣子的智慧來利益有情永無窮盡。這樣子親證,然後現前觀察而真實了知不離二邊的意識妄心,與不落二邊的如來藏真心,同時同處運作不斷,才是發起了真正的般若中道智慧的佛教行者,而不像前面所舉那樣僅憑著意識思惟的錯解。如果能夠這樣親證,才能夠說是真正的中道實相觀。

所以說實相雖然無相,但是無相不一定是實相,這其中差別在於,相對於有相而存在的無相,還能夠以世俗的認識作用加以了知。譬如說 平實導師所教導的無相念佛的無相,或者是靈知心的無相,無色界眾生的無相,以及虛空的無相,這個都是可以依著我們世俗意識的認識作用來加以了知。但是這個真如心如來藏的實相,則不是世俗認識所能了知,譬如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祂都是這樣子的。大乘佛教所稱的實相,不僅是無相而已,乃是空有不二,是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是不即空有二邊,也不離空有二邊,這才是真正的般若中道。所以《大寶積經》中有說中道:「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二)也是在描述如來藏的中道體性。因為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是非心心、不念心、無心相心,祂不會像七轉識妄心,恆時執著有一個我;祂根本沒有我、無我的認知,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姓啥名誰,祂又無形無相,所以說「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

再者像《大般若經》中所說的菩薩三心:「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十八)這三者都是不能夠從六識論者所主張的現象界緣生性空而能夠發起的。這其中的「以應一切智智心」,一切智智心就是指一切種智所依的空性如來藏心,相應於空性如來藏心,當然是具足人無我、法無我,要從人無我、法無我的二無我門入門,去現觀蘊處界的現象界諸法,是如何依於如來藏而生起落滅。也就是,必須要先求徹見有因有緣如實義的緣起,而不是誤會的緣生性空,無因唯緣論的錯誤的緣起,這樣才是般若經中所說以應一切智智心。而「以無所得為方便」,無所得是慧觀,無所得為方便,則是依這樣的慧觀而有的行止與作略。

在《大般若經》中,佛就曾經藉著舍利弗尊者提問,舍利弗尊者他問說:所謂無所得,究竟是哪些法不可得,而說為無所得?舍利弗這樣問的時候,佛就對於「以無所得為方便」的這個無所得,作了詳細的解說。佛說,所謂無所得就是因為畢竟空寂清淨的緣故,所以於當中求我不可得,求有情不可得,求命者乃至知者見者皆不可得,求五陰十八界及六識、觸與所生的諸受不可得,求六大也就是地水火風空識,還有求三界不可得;求所修所證的四聖諦、十二因緣法、四禪八定、四無量心、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等;菩薩六度,還有求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四種無礙等等,這些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一切智、一切相智都不可得,由這樣的因緣來說無所得。

乍聽 佛這段開示,似乎是什麼都不可得,豈不成為空無斷滅了嗎!所以 佛陀就再提出說明,佛說:「諸法不出不生、不沒不盡、無染無淨、無得無為,如是名為畢竟淨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十一)意思就是說,佛所說的畢竟空寂清淨的無所得,祂是從來不出生也永遠不沒滅,是沒有邊際、沒有盡期的,而且祂恆不於三界現身影,根本不會有依於三界五陰十八界法而有的染污清淨可說,也不會有依於三界五陰十八界修行造作的有得無得、有為無為可說,所以說祂是畢竟空寂清淨的無所得。可見這個無所得是指三界中求祂一切有無都不可得,因此說無所得;但是祂本身卻是恆不生滅的,恆不變異的,無形無相、無有邊際、無有盡期的中道體性存在。

反觀前面所舉六識論的佛學研究者所說的無所得空,卻是有出有生以後,有沒有滅的斷滅空的無所得。應該瞭解說,佛陀在經中所說的無所得空,是迥無眾生我性的本住法,是從來不生不滅而永無所得的中道空性心,依著這個本住法的自住境界來看待一切法時,全都無所得;這是與有生之後,終於歸於滅沒的無所得空、斷滅空無,是截然不同的。這就很清楚的知道 佛在《大般若經》的開示,就必須要轉依真心如來藏離見聞覺知的本來涅槃中道體性而住,才有真正的無所得為方便。唯有依於這樣不墮入斷滅空的無所得為方便,就是恆依於本住法如來藏而住,當下就已經是無所得空,當下就是無智亦無得。像這樣無智亦無得的菩薩摩訶薩,在修學布施波羅蜜多等六波羅蜜多,乃至於修學佛果的十力、四無所畏,乃至一切種智的時候,才能夠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不見一切種智;這樣子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才能夠成辦三大阿僧祇劫後,一切智智的究竟佛智;而一切智智的究竟佛智,還是要依於空性心如來藏本來無所得的般若中道體性而有。

因此,修學菩薩道一定要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萬法,乃至於地上菩薩要加上方便、願力、智的十度波羅蜜多,一一智都必須要修學;然後不見施者、受者、施物三輪清淨而行布施,才是三輪體空,才能夠成就布施波羅蜜多的大功德;也就是必須要相應於實相心如來藏無所得空性的中道,才能夠真實三輪體空。這樣就能夠了知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行,都是這樣依於實相心如來藏所顯般若中道體性,而行種種無所得為方便,才能夠成就佛道。

以上解說。

阿彌陀佛!


點擊數: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