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42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解說《宗通與說通》。上一集我們講完了菩薩六通當中的「離二邊通」,這一集我們一開始先來說明「意通」。
凡是真實證悟的人,對於其他真悟者所說的言教,都能夠通曉他的意旨,都能夠知道他所要表達的是什麼,這就稱為意通。其他那些錯悟或未悟的人,卻是聞之不解,當然不能夠稱為意通。所以,只要是真正證悟了,就能夠契入宗門,就能夠隨所悟的淺深差別,對於禪宗真悟祖師的公案密意大多能夠通曉,乃至於全部都通透,這就是意通。譬如,有人對於破初參明心的公案能通,可以稱為意通;有人對於重關眼見佛性的公案能通,可以稱為意通;有的人則對於牢關的公案能通,也可以稱為意通;乃至有人不只初關、重關、牢關三關俱通,也能夠通達初地無生法忍的道種智,也可以稱為意通……甚至說到了佛地,通達一切世出世間法,對於十方諸佛所說言教的真實意旨無不通者,也是稱為意通:這個都是屬於意通。所以意通的層次深淺差別,都是因為證悟、解悟、不悟,還有眾生慧力互有差異,而有無量的差別。
禪宗的禪是般若,而般若就是法界實相的智慧,就是親自觸證第八識如來藏,並且能去體驗領受祂的自性,這就是般若,是屬於菩薩六度的第六度。不論是明心、眼見佛性甚至破牢關,都是一念相應而得,不是因為打坐入定而得。般若慧必定是要以法界實相空性心的體性為依歸,從這個體性的觸證領納,因而發起了般若智慧,實證人無我及法無我,這才是般若慧。禪定則是次第修、次第證,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然後初禪證得「有覺有觀」,再來是二禪前的「無覺有觀」,乃至證到二禪的「無覺無觀」以及之上的三禪四禪;然後有四空定,就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如果禪定就是般若,那麼菩薩六度,就應該只要五度就好了,不必要有第六的般若度。而禪宗的禪當然也不是禪定,禪宗的禪完全是般若智慧,是無境界法,而禪定則是意識相應的禪定的境界,這兩個它是截然不同,不可以混為一譚。
就像禪宗有一則公案,說石霜慶諸禪師要遷化,他要捨報了,大眾擁護首座來接續住持,可是九峰道虔禪師他卻不認同。這個首座就對九峰道虔禪師這樣說:「你如果不認同我的話,那麼把這個香拿過來。」於是就叫人把香點了起來。然後這個首座就說:「我若不會先師意,香煙起處脫去不得。」意思就是說,「我如果不會我們的師父——石霜慶諸禪師他的意旨,那麼這個香煙起處,我就沒有辦法坐脫而去,沒有辦法坐脫立亡。」他說完了以後,結果就坐脫立亡了。可是他這樣坐脫立亡,九峰道虔禪師卻還是過去用手撫著他的背對他說:「坐脫立亡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
這裏所說的先師意,說這個石霜慶諸禪師他的法道的意旨到底是什麼?這就跟禪宗公案裏面,常常聽到人家說「祖師西來意」,常常聽到人家問「佛法大意」,都是同樣的。這個首座他沒有斷我見,也沒有斷我執,因為他執著四禪坐脫立亡的那個境界作為實相的境界;所以他要那樣示現,表示說他已經會了石霜慶諸禪師的佛法的意旨。縱使他這樣修得四禪息脈俱斷,能夠立時坐脫,也不過是生到色界天,還不能夠入無餘涅槃,解脫三界輪迴,更是與般若智慧的實證無關。應該要知道,修解脫道證有餘涅槃,都是因為智慧,跟禪定是沒有關係的;否則還沒有證得四禪八定的慧解脫阿羅漢,為什麼能夠解脫?而佛世的時候那麼多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的外道,又為什麼不能夠得解脫,卻必須要等到他歸依 佛陀了,然後聞 佛開示並且依教奉行,才能夠證得滅盡定,而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那都是因為聞 佛開示,有了斷我見的智慧,捨掉了非想非非想定中微細的那個了知心我,才能夠作得到。由此就可以證明,解脫道的修證也是慧門,完全是慧,與定無關,禪定只是助緣而已。
這個禪宗的禪,它既然不是禪定,而是般若實相的智慧;宗門的證悟,就不是禪定的次第禪觀,不是禪定的次第修、次第證,不能夠把兩個混為一譚。禪宗的開悟是頓悟,不論是找到真心,或者是眼見佛性,乃至於牢關的會末後句,以及體驗牢關的參禪事畢,都只是一念相應,一剎那之間突然間明白了,知道真心所在了,看見佛性了;而不是像禪定的次第修、次第證這樣的次第禪觀,它不是漸悟的、不是漸漸悟的,不是悟一點一滴的來增加,不是智慧一點一點的開。事實上開悟這回事,只有頓悟,沒有漸悟;只有漸修頓悟,而沒有漸悟。經典裏面說的那些前方便,稱它為漸修;透過漸修之後,悟的時候只是一剎那,只是一念相應。悟不是因為修行的漸漸累積增加而獲得,所以沒有漸悟;悟如果是因為漸漸修行增加、累積而得的話,那就是依著因緣聚集而得,將來也一定會漸漸地因為因緣的散壞而失掉。真如佛性一悟就具足,一悟就發現祂本然的存在;不是因為修行的漸漸累積增加了悟境然後才具足的。我們在悟之前雖然要經歷漫長的佛法知見的聞熏,還有定力的鍛鍊修持,而漸漸具備了悟的條件;但是悟的本身,卻是與這些條件不相干,它不是直接相關的,只是你必須要以它作為條件而已。
像禪門裏面有所謂的十牛圖,用十牛圖來說明「悟」的過程:十牛圖第一個是尋牛,二、見跡,三、見牛,四、得牛,五、牧牛,六、騎牛歸家,七、忘牛存人,八、人牛俱忘,九、返本還源,十、入廛垂手。這是不對的!是把一念不生當作開悟。因為找到真心的當下,就是全體現前,祂就是個整體;知道就整個都知道,不知道就全部不知道,可說是乾脆俐落;沒有所謂先看到一部分,再來看多一點,然後又再多看一點,然後才完整的看到全部。所以,十牛圖是沒有悟的人所施設的東西,拿它來作文章來加以註解的人,表示他是落在意識裏面,是將修學禪定到一念不生的過程認為就是開悟,然後以修定的這個過程來施設十牛圖。
那悟都是一剎那間,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找到真心的時候,儘管一下子不敢承擔,心中還有著懷疑;但是找到祂,一定是剎那之間相應,必定是一念就相應;一念相應後接下來,就開始檢驗祂,檢驗祂的體性,是否跟經典相符。比如說像《心經》、《金剛經》、《維摩詰經》、《六祖壇經》等等,是不是跟這些經典所說相符;是不是跟真善知識比如說像 平實導師祂的書籍中所述說的相符,然後加以確認無誤。但是這個確認的過程,已經不是悟,是屬於悟後的證驗而已。通常一念相應找到真心的那一剎那間,心中不會有喜悅,反而是有著一些懷疑;是在接著心中一句一句不斷的湧出的經文中,逐次的比對加以檢驗之後,確認無誤的時候,才不由自主的一陣狂喜。所以找到真心如來藏,只有一剎那,必定是頓悟;不是一點一滴累積的,不是一部分一部分次第悟的,一定是頓悟一念相應了以後,才有漸悟。漸悟就是經由體驗、整理、檢查、比對的過程,去確認祂對不對,這個過程中,別相智開始不斷的出現,這才叫作漸悟。因為頓悟時,只是找到如來藏的總相,發覺一切法都是以祂為根本,但祂卻無始劫來不曾於六塵有所分別,這樣了知就有了般若的智慧,叫作「根本無分別智」。至於如來藏的詳細體性,則留待一念相應頓悟後,隨即開始的體驗、檢查、整理、比對而逐漸的瞭解,因為這樣瞭解而生起的智慧,已經是屬於「後得無分別智」。
這就很清楚,禪宗證悟的標的是很明確的,而一千多年來中國禪宗有記載的一千兩百多則公案,都無非是指向這個標的;只要是真正證悟的人,很直接就能夠在閱讀公案的當下,通曉祖師的意旨所在;一千兩百多則公案,實際上就只有一則,除非是所悟淺深的差別。所以,禪宗的證悟絶不是像某一些人所說的「毫無標準的自由心證」。會有這樣錯誤的認知,其實就是由於自己未開悟,那當然看不懂禪宗公案,就是根本沒有意通;看著公案中記載祖師的言行舉止,就全憑意識思惟,結果根本理不出一個頭緒。又比如說,有的看到公案中祖師對答常常文不對題,就會以為講反話就是禪,因此就向徒眾開示「生薑長在樹上,蘋果生在地上」等等說的一些無俚頭的話,乃至於有人甚至於乾脆誹謗「禪宗公案都是無頭公案」。其實禪宗公案,一則一則都是有頭有臉。
公案之所以難會,都是因為 佛陀在經教中,明言禁止明說這般若智慧所依體如來藏的所在以及作用,祂是屬於「法毘奈耶」。毘奈耶就是調伏的意思,就是調和控御身行以及口行,以伏滅造作種種的惡業,簡單的說毘奈耶就是戒律。法毘奈耶就是法戒,雖然沒有訂入《戒經》十重四十八輕一類的條項中,但卻是 佛陀明言禁止的,違犯者當然必定要受種種惡業的異熟果報。像《大乘顯識經》還有《大寶積經》裏面有這樣的經文,佛告誡弟子們說:
【諸比丘!從今已往於不信前勿說此經,求經過者慎勿示之,於尼乾子尼乾部眾諸外道中亦勿說之,不恭敬渴請亦勿為說;若違我教虧損法事,此人則為虧損如來。諸比丘!若有禮拜供養此經典者,應當恭敬供養是人,斯人則為持如來藏。】(《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大乘顯識經》卷二)
從這整段經文可以看出來,佛陀在這部經所說的「此經」就是指如來藏。所以對於不信有第八識如來藏的人,對於專門在經典中挑毛病求過失的人,都要謹慎的不要為他開示讓他知道;還有對於六師外道,還有那些不恭敬渴請此經者,都不可以說此經如來藏。所以,洩露如來藏密意,是違犯 佛陀在這部經中告誡的法毘奈耶——法戒,成就了虧損法事、虧損如來,這是更甚於七逆的重罪,不可不慎。因此,禪宗祖師只得以烘雲托月的方式,單單畫雲來襯托出明月,所以變化出種種神頭鬼臉,而不直接明說如來藏的密意。
所以說禪不可以明說,不是講不出來,而是不可以講。沒有悟的人會說「禪不可說不可說」,因為他沒有辦法形容;但其實每一個真正悟得真的人,都能夠形容祂,都能夠直接說破,而讓修學的人一言之下就能夠證知自己如來藏的所在,只是不敢說而已。這當然最重要的是由於 世尊前面所說的告誡;另外就是怕說出來眾生不信受就會誹謗,然後就會因為誹謗正法、誹謗菩薩藏而下地獄,因此把悟的內容說出來會害人,所以才說「開悟不可說」。這跟經中說,一切有情的自心如來,都是離於言說境界,自無始劫以來都是離言說的,這樣說祂法界實相離言說,說祂不可說不可示;這樣說是在表明、是在說明真如的體性,這個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的心體,縱使能夠以語言說明,然而所說的語言依然只是語言,所說的語言那個音聲跟文字,終究不是法界實相心,終究不是般若的理體。
以上我們解說的是「意通」,接下來我們要為大家說明最後一個「說通」。
說通是說,通達宗門堂奧,成為宗通的人,隨著他通達前述五通的深淺、廣狹差別,能夠隨分的為人宣說種種法義,教化他人;而不是墮於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中,這樣就說為說通。像《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裏面,有一段經文說:「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是名說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
說通也有種種深淺的差別,就是依於菩薩所證的般若智慧的深淺而有差別;但是只要是真悟的菩薩,所說的法必定是法味一同,無二無三;所說雖然有深淺廣狹的差別,然而法味無異,因為都是依所證的自心藏識為本而宣說的緣故,所以才稱為宗通者的說通。這就是為什麼祖師說「說通宗不通,如日被雲朦;宗通說亦通,如日處虛空。故知若先了宗,說則無過」的道理。它的意思就是說:能說通而不能宗通,就好像太陽被烏雲遮蔽了一樣;如果能夠宗通也能夠說通,就好像太陽處於虛空之中,沒有任何的遮蔽。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在宗通有所了達,那樣開演述說的內容,就不會有過失。
因此 佛陀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裏面開示說:【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暉發,是名宗通相。】(《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
就是在說明,宗通菩薩所緣的勝進的實相境界,都是自得自覺的境界,是遠離言說文字的妄想,遠離一切虛妄想的。依著親證這樣的境界,所得的光明暉發的智慧,那當然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好像眼盲的人,一旦眼睛治療好了,開眼能夠分明地看見眼前的境界,眼見當下,就能夠驗明大象的真正的身體,到底是長什麼樣子;終究不會再像眼盲的時候,只摸到大象的牙齒,就以為大象像蘿蔔,或者是摸到大象的尾巴,就以為大象像繩索。又因為他眼睛既然能夠看得分明,他一定能夠看得見牛乳,就知道牛乳是什麼顏色;根本就不需要再藉著用天鵝、用白雪來說明牛乳了。像禪宗所說的標月指,那指著月亮的手指是用來標示月亮所在的位置;如果已經真實看到月亮的人,就不用再盯著手指頭看,雖然他還是不離手指所指的方向去看月亮,但是他必定不會執著手指就是月亮;這就是親證時一念相應的境界,是唯證乃知,是不待言說的。所謂「宗通自修行」,宗通就是自己修行所證的實相內涵,是沒有實證的人但憑思惟想像,卻又怎麼來說都是言不及義的,那又怎麼樣能夠成就說通?這樣說「說通示未悟」,必須要依著宗通,然後開示給隨學的人,才能夠讓隨學的人也能夠證得宗通,這才是真正的「示未悟」。
我們解說「說通」的部分到這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