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40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解說《宗通與說通》。在上一集當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菩薩宗通所得六通當中的「不可思議通」,如果按照書本的順序的話,接下來應該要說明「意通」;不過我們把意通放到後面再來說明,這一集我們要為大家開始來說明「離二邊通」。
離二邊簡單講就是般若中道,因為 平實導師在《宗通與說通》當中這樣說,祂說:【離二邊者,謂離有無、去來、斷常、增減、生滅、一異、俱不俱、菩提煩惱、生死涅槃、有為無為、善惡淨染……等等二邊。離二邊者,乃是般若中道之意。以起般若慧故能入中道,遠離二邊,是名離二邊通。】
我們見聞覺知的六識心,打坐修定雖然能夠修除妄想,但是祂是有出有入的,就是有時入定妄想沒了,心中不起一念,說祂寂然清淨;可是有時入,那必定會有出,縱然能夠打坐入定十天半個月,最後還是得出定;出定之後即使不致於妄想紛飛,但是面對六塵境界種種分別,念頭又何曾有斷過?所以見聞覺知的六識心,其實是落在兩邊的,入定是一邊,出定是一邊,根本談不上離二邊。可是菩薩所證的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從來沒有入定與出定,從來不曾住在定中與定外,所以祂不落兩邊,因此說祂才是真正離二邊的中道實相心。
但是現在佛門中的修行人普遍都不知道這個道理,都是想要將見聞覺知的六識妄心,尤其是意識心,修除妄念而變成離二邊的中道實相心,可以說是知見嚴重的錯誤。因為見聞覺知妄心的本質,是依著根塵觸而生起的,只要一生起就要面對各自所緣的六塵境,比如說眼識要緣色塵,耳識要緣聲塵,乃至於意識要緣法塵;因此縱使說讓祂入定,心中沒有語言妄想,甚至於二禪以上的等至位當中前五識都滅了,所以不緣外五塵境,只留著意識緣著定境法塵,而說是寂然清淨;但是只要一出定,六轉識還生,又再了別外五塵境以及相應的法塵境,當然種種分別又會再現起,又會回到叢鬧的境界。因為縱使修到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心,也必定是與六塵相應的,必定是與六塵相接觸的。因為離念靈知心,仍然有六塵中的見聞覺知;既然有六塵中的見聞覺知,必定會對六塵起貪愛、瞋厭等等的心行;心行既然有違順——有違有順,必定會生起了取捨的心,會取清淨的境界,會捨污垢的境界等等;像這樣子一來,一定會墮於取捨的兩邊,那就必定不是本來就已經在中道實相境界中的第八識如來藏心。
如來藏則是從本以來就是離六塵的見聞覺知境界,所以不對六塵起順心違心的境界受;因此不會對六塵萬法作取捨,是離取捨、離淨垢、離斷常、離來去、離生滅、離增減、離善惡等等種種二邊相。像這樣本來離取捨的心,才是真正的中道實相心。如果能夠親證如來藏,而這樣的現前去作觀察,轉依如來藏的中道實相境界,才可以稱之為是真正的「中觀」。反之,如果是落到離念靈知心的意識境界,那是永遠不可能捨離取捨、淨垢、斷常等這些的二邊相;覺知心中雖然作種種離二邊的想還有作意,然而其實都不是真正的中道觀,都是自以為已經證得中道觀,其實仍然不離取捨、淨垢、斷常等等這些的二邊相。
應該是離念靈知心意識證知自己虛妄,證知另外還有一個第八識心本來存在;然後現觀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從來就是離二邊,從來不墮兩邊;離念靈知心意識因為這樣轉依如來藏的中道體性而住的時候,這樣的離念靈知心才是已經入住於中道實相境界;具有這樣現前觀察的智慧,才可以稱為親證般若慧的菩薩。一切人示現在人間,都是八識心王同時具足,都是意識心與第八識並行不悖。見聞覺知的六識妄心,尤其是意識心,不論有念無念,永遠都是意識心,永遠不是落在寂靜的一邊,就是落在叢閙的一邊,永遠不能夠將第六識的意識心變成離二邊的中道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因為這兩者的體性是本然不同,是截然不同,怎麼可以互易呢?
我們再從另一個面向來瞭解第八識如來藏的中道性。因為第八識如來藏具有異熟性,所以雖然祂本體永不壞滅,但是祂的內容卻有變易、有作用,成佛的時候能夠變為無垢識真如,因此說祂是非常非斷的中道。這意思是說,如來藏在佛菩提道的資糧、見道、通達、修道還有圓滿究竟的唯識五位當中,或者是說在眠熟、昏迷、無想定、滅盡定以及正死位的這五無心位當中,乃至於說在到了無餘涅槃當中,這個如來藏祂都是自在的,所以祂不是無常的法。但是,雖然祂不是無常的法,可是祂不生滅的主體識當中,卻有種種異熟以及等流種子不斷的流注變異,所以說祂不是常;因為不是常,所以才說有作用。整體的如來藏,就是這樣子非有變異,非有變異是說祂的主體自在,不生滅、不增減;可是祂也非無變異,非無變異則是說,祂裏面所含藏的異熟果種,還有修道清淨法種,繼續在流注變易之中。而且祂也是非有作用,所謂非有作用是說祂離六塵見聞覺知,而在五位中寂照不滅,能夠任運隨緣而不動,清醒的時候也是一樣是這樣子的;祂又是非無作用,這非無作用則是說,祂如果無作用,一切有情就一下子全都會變成死屍,但事實上並不如此,所以說祂也是非無作用,並不是完全沒有作用的。因此說,只有如來藏非常、非無常,非有變異、非無變異,非有作用、非無作用,這樣才能稱為中道實相。其他的五蘊十八界諸法,都不能稱為中道實相。
如果錯認一念不生無思惟時或者是說寂而常照時的靈知心,是如來藏或者是真如的話;甚至於以意識的細心、極細心作為有情三世流轉的主體識,那就與外道及民間信仰的常見論者,甚至於斷見論者沒有差異,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會有這樣子錯謬的觀念,都是由於對佛法不如實知,尤其是以學術研究來修學佛法的人,受到近代日本研究學者以考證方式研究結論的影響,錯誤地以為《阿含經》裏面不曾說過第七、第八識;所以他們只承認有情具有前六識,否定有情有第七識意根以及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就以這種錯誤的知見作為研究的原則,堅定地主張六識論;所以就推論出荒謬的結論,認為般若是說「一切法空」的,是空性而只有名言的相,所以說叫作「性空唯名」,它是性空而只有名言之相。但是這樣之後,就會執著一切法空,這個一切法空、緣起性空的道理才是真實法,就會這樣認為;認為說一切法都是因為沒有真實自性,祂的本性就是本來就是空的,才會依著因緣條件而生為有,不必如同阿含所說的,由於本住法依著因緣條件而現起為有;就是認為無中才能夠生有,有了還是無,而這個有是緣起有、是假有的。這種說法沒有本住法為根本因,成為無因唯緣而能生一切法,其實只能說是緣生性空,並不是阿含所說的緣起性空。
而有這種說法就是因為,如果只從現象界的有情身心以及種種善惡的依正果報這一切的法去觀察時,當下所見這一切法,確實是存在的;這時候只有運用意識思惟,比量的想像推論,才能夠生起這一切法,都是依於因緣條件而存在為有,都是假施設而有,所以不是自有的;這個有,也會因為因緣條件的散壞,而消逝變為空無,所以不是永遠都有的,不是永遠都有的;從這個現象來觀察,當然會產生一切法都不是實有的存在的觀念,然後才會得出這一切法都是假有、都是空的結論。也就是,用意識思惟去建立一個假有、一個空的觀念,以這個觀念為真實有,這就是即有即空的深見——說這就是即有即空的深見;甚至於說這樣的空與有,能夠無礙的相融相即,用這樣來解釋——解釋什麼呢?解釋說,諸法之所以是畢竟空,就是因為它是緣起有,因為諸法是緣起有,所以諸法是畢竟空;就說,若真的了達緣起有,必能通達畢竟空,通達畢竟空,也必能知緣起有;就說這樣子能夠開顯了圓滿的中道正見。
但是這一切純粹只是意識思惟想像的,而且是不符合世間邏輯的,因為當一切的「有」無常斷滅之後,歸於空無的那個「無」怎麼能夠相融而相即?必須是有兩個法,仍然存在而融合為一了,才可能相融而相即。如果所說的空只是無常斷滅後的空無,基於這斷滅空無的空而產生的見解,卻能夠與已經空無而不存在的有相融相即,當然我們要說這樣的說法太不符合世間邏輯了。以這樣來說「八不中道」,其實並不是真正的中道觀,只是意識思惟想像的中道觀,與佛法實證上的中觀完全不同,本質上是斷滅見的無因論法,墮於斷見與常見兩邊;是自以為已知、已解、已證中觀,自以為已知、已解、已證般若,自以為是不墮兩邊的中道觀。而且佛法中所說的中道,並不是只有八不而已;而是親證中道以後,現觀一切法都是中道,乃有無有量的中道、無有數的中道,不可量化、不可數化。不能了知這個真實義,不能如實的了知中道的真實義,將般若中道界定限在八不之內,那就大失佛法的真實意旨了。
當然如實義的中觀——中道的觀行,固然能夠現觀一切法「畢竟空」,在畢竟空中能夠成立「緣起有」。因為般若與中觀的畢竟空,都是在形容可由菩薩現前觀察觸證的實相法、本住法——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說祂恆是以無性為其自性,所以從現象上觀察祂,全無三界中蘊處界的有性,而說祂畢竟空寂;然而畢竟空寂中,卻又現見祂具有藉緣生起一切法的真實自性,並且恆常如是這樣畢竟空寂、不礙緣起有。這才是般若與中觀的真義。我們就以明鏡來作譬喻。
明鏡比喻實相法界。這個明鏡就猶如虛空般的空寂,所以說祂是畢竟空;可是祂卻具有能夠藉緣變現種種色相,就是禪宗祖師所說的「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的自性。這明鏡的自性不但不礙眾色的藉緣生起,甚至可說明鏡的這一個能生眾色的自性,正是眾色生起的根本因;因為如果沒有明鏡這一個自性,眾色之相(就是現象界的萬法)根本沒有辦法在明鏡上顯現出來,就是沒有辦法在明鏡上顯現出現象界萬法的那個法相。就是這樣子,明鏡的空寂性不礙眾色的緣起有,有智慧的人現前觀察,看到了明鏡上顯現的影像,也看到了明鏡,能夠知道明鏡與影像不一不異,成就了中道觀;而沒有智慧的人就只能夠看到明鏡上的影像,並且把這個影像執著為真實。實證中道觀的菩薩,就是這樣現觀,現觀明鏡中的影像,就是現象界萬法的緣起有,這個影像都是依明鏡、依實相法界的畢竟空作為根本因,藉著種種緣而虛妄現起不實之法;同時也現觀了明鏡與影像是不一不異的,這時候看待影像是明鏡本有的功能體性的一部分,又何嘗不是明鏡的一部分?經過這樣深切的體認,因此不急於斷除一切現象界法的緣起有,依著實相法界的畢竟空而安住,永遠不取無餘涅槃。定性聲聞人則只能夠現觀影像這個現象界的「有」它的虛妄不實,不能夠現觀明鏡的所在,無法實證明鏡與影像不一不異,就會唯恐來生再墮入虛妄的現象界有中,所以捨報時必定取無餘涅槃,不再來三界中受生。
實相法界「畢竟空」,是不墮入「現象界有」中,是空無現象界的有性;這才是實相法界的畢竟空,正是聲聞所不能觀的空,才是大乘菩薩與二乘聲聞證空的異同所在。其實 佛陀在宣講《般若經》也正是在開示這個意旨,佛陀在《大品般若經》裏面開示有一個菩薩心,這個菩薩心叫作不念心,又叫作無心相心;在《小品般若經》中又說有個菩薩心,這個菩薩所證的這個心叫作非心心。佛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無常空,蘊處界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有真實不壞的我,所以說一切法空;但是蘊處界的存在與生滅,都是由於有這個不空的空性心、非心心、無心相心。所以一切法空的般若,不墮空、也不墮有,祂不墮斷邊、也不墮常邊,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祂和五蘊不一不異。這樣來說中道,才是 佛所說的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都是這樣來講這個菩薩心,就是眾生的實相心——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佛是依這個實相心如來藏的體性來說般若,般若諸經所說的種種法,都是這個實相心的法。祂是實相法,永遠不生滅的法,具有八不中道的體性,不是性空唯名而是空性。所以,般若講的是實相法,不是單講蘊處界空相的虛相法,怎麼可以用虛相法來判定般若思想為性空唯名?
因為不承認蘊處界外有實相法存在,認為蘊處界一切法緣起性空就是法界實相;這樣的緣起性空,其實只是緣生性空。可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緣生性空以後,就是全部都空掉了,就什麼法都沒有了,那就沒有究竟不壞的法存在;既然沒有究竟不壞的法存在,那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滅了以後就變成無法,就變成沒有法;可是把這個無法,把這樣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滅了以後的無法,建立為真實有的法,然後再從意識思惟中去離兩邊,不思惟有、也不思惟空,說這樣就是中道,這其實叫作「兔無角」的法。因為它實際上的意思是說,兔子頭上一定沒有角,建立兔子頭上沒有角,這才是真正的法,才是真實的正確的法;但是兔子頭上沒有角這個法雖然是世間現象的真實,可是卻不是一個本身存在、有意義的法。因為兔子頭上沒有角,這個法一定是要在相對於牛或者是說羊頭上有角這個法來說、來立論,這樣才有它的意義;否則光說兔子頭上沒有角,純粹就是只是一種戲論而已,一種沒有意義的言談。
今天我們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