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36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已經講完了以定為禪的十個層次當中的九種,也就是講到「無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已經講完,接下來講「無覺無觀三昧」。
從二禪前的未到地定當中進入了二禪,二禪的等至位當中就是無覺無觀三昧。無覺無觀這個「覺觀」仍然是針對五塵來說,也就是說他對五塵完全不起覺觀,因為他把前五識滅掉了,前五識完全不現行,他只有剩下意識緣於定境法塵。所以說二禪的等至位叫作「無覺無觀三昧」。從二禪的等至位以上三禪、四禪的等至位都稱作「無覺無觀三昧」。
到這裡就講完了「以定為禪」的十種層次。從這十種層次來看呢,它都是覺知心相應的境界,也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有入有出的法,基本上它都不是涅槃的境界。其實這十種層次就是 佛所說的「外道五現涅槃」。
佛說「外道五現涅槃」是哪五種呢?第一種:就是以欲界中的靈知心為涅槃真心。也就是把我們前面講的散亂攀緣心、以法定心,然後常寂常照、一念不生,然後遍滿虛空。再來就是未到地定,前面講的那五種層次就是 佛所說的第一種現見涅槃,也就是它是外道的現見涅槃,所以說把欲界的靈知心當成真心,佛已經定義說是外道。那麼第二種就是初禪,接下來(就是二禪到四禪當中呢),就是把這二禪到四禪當成是涅槃的境界,這樣的知見就叫作五現涅槃,也就是外道的認知,把五陰當中的覺知心當成是涅槃真心。
佛說外道的五現涅槃是什麼?就是「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五陰中不管哪個心,都不能貫穿三世因果、不能去到未來世,因此 佛就說這種論點就是顛倒論。把五陰當中的覺知心當成是涅槃真心,當然是顛倒。因為把五陰當中的覺知心當成真心,連我見都沒有斷,怎麼可能是涅槃心(開悟)?
除了前面所說的十種以定為禪的層次以外,當然還有四空定:當一個人證得四禪以後,他捨去了對色身的執著,然後就進入了「空無邊處」;然後捨棄了空無邊處,就進入了「識無邊處」;捨棄了識無邊處,就進入了「無所有處」;然後再捨棄無所有處,就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那麼非想非非想處當中,覺知心仍然是緣於定境法塵當中,所以這四空定都仍然是意識相應的境界,也就是它是有所得、有境界、有入有出之法。即使你證得四空定當中的非想非非想定,死後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當中,你經過了八萬大劫,也就是最多只能待在非想非非想天當中八萬大劫,你還是要下墮,接受六道輪迴。因此四空定仍然不是涅槃。
講完了以定為禪的各種層次,接下來我們從禪宗的一則公案來說明:般若禪不是禪定。
我們來看看《景德傳燈錄》卷五,我先把這一段公案念一遍,再來作說明:
【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坐禪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景德傳燈錄》卷五)
這是禪宗的一則公案。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我們開始來作一些簡短的說明。也就是說:唐朝開元年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這個道一叫作馬祖道一。馬祖道一其實是中國禪宗很有名的祖師,在他的座下也有很有名的祖師,譬如百丈懷海禪師、南泉普願禪師、大珠慧海禪師還有龐蘊居士,事實上他們都是在馬祖道一的座下開悟,所以說,馬祖道一其實是在古代的禪宗裡面,很有名的一個祖師。他住在傳法院裡面,每天在那邊坐禪,就是認為說:坐禪就是學佛的方法。那麼這個「師」,「師」指的是南嶽懷讓禪師,也就是後來馬祖道一,在南嶽懷讓禪師的座下開悟的。
這個南嶽懷讓禪師知道說這個馬祖道一是法器,所以就到了傳法院就問他說:「大德!坐禪圖什麼?」也就是說:「大德啊!你這樣每日坐禪,你的目的是要作什麼呢?」馬祖道一就答了說:「我每天坐禪就是想要作佛。」也就是他的目的就是:以坐禪然後想要作佛。南嶽懷讓禪師就知道說這個馬祖道一有邪見,所以他就用一個很不合理的世間法來點破他。因此南嶽懷讓禪師就取一塊磚,就在他的庵——也就是傳法院的門前的石上就開始磨啊磨啊。馬祖道一看到了南嶽懷讓禪師在那邊磨磚,他就很奇怪,他就問說:「大師啊!你這樣做,到底你是在做什麼呢?」南嶽懷讓禪師就說:「我在這裡磨磚,是要把它磨成鏡子。」馬祖道一就覺得很奇怪,就說:「磨磚怎麼可能磨成鏡呢?這個磚呢,它怎麼磨也不可能磨成鏡啊!」南嶽懷讓禪師就開始點破他了,就說:「那你這樣子坐禪,怎麼可能成佛呢?」馬祖道一聽了以後,就趕快問他說:「那怎麼樣才是呢?我要怎麼樣作才對呢?」南嶽懷讓禪師就說:「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也就是說:如果說一個人,他駕了一個車子,這個車子故障了走不動了,那你打車也不對,打車還是不會走;那你打牛也沒用,因為是車子壞掉。所以他就用這樣的一個譬喻,馬祖道一聽了以後,就沒辦法跟他應對。
南嶽懷讓禪師接著就說:「你這樣子學坐禪,你到底是在學坐禪呢,還是在學坐佛?如果說你是學坐禪,但是這個禪並不是坐、也不是臥啊!你如果說你是要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相貌,那你這樣坐著,坐著不動,它也不是佛。」接下來,南嶽懷讓禪師就這樣子開示說:「於無住法不應取捨。」也就是說:真心祂是無住法,如果你想要求得這樣的一個無住法,真心本身就沒有取、沒有捨,祂從來不取任何法,也從來不捨任何法,所以祂是無住法;你想要求得這樣的一個無住法,你就不應該在有取有捨的法上面用心;也就是說:坐禪是有取有捨的法,你如果在這樣的法上面用心,那你就不可能找到真心無住法。接下來,懷讓禪師又繼續說:「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也就是說:如果你說你這樣子要坐佛呢,你就是殺佛;你如果說這樣坐著都不動呢這樣子叫作佛,那根本就道理不通!所以,馬祖道一聽到了這樣的南嶽懷讓禪師的開示就「如飲醍醐」,也就是說他非常的受用。
從這一則公案,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禪宗所說的般若禪根本就不是禪定。從這樣的一則公案,其實各位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
接下來,我們再從本質的不同來說明:般若禪不是禪定。
我們先來看《六祖壇經》卷一:「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當五祖知道六祖已經悟得本性以後,他就對惠能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能知道有真心存在,也不能知道祂的種種體性的話,那麼你學任何法,對於佛法、佛菩提道來講都沒有好處!
那麼到底什麼是「本心」呢?我們再來說,禪宗的祖師也就是《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卷一)洞山悟本禪師怎麼說:「如今學者只知有十方諸佛,且不知有十方諸佛出身處,空知有佛不得成佛。」(《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卷一)也就是說:禪宗這個般若禪呢,它其實是在找佛的出身處,也就是所有的應身佛、報身佛、化身佛祂都有個出身處,這個出身處呢,其實就是真心,也就是本心。一個人不能成佛,其實他就是不知道有個真心存在。一切的應身佛、報身佛、化身佛都是從這個本心所出生,包括你我的五陰也都是從真心如來藏所出生。所以說:一個人一定要找到真心。
為什麼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呢?我們來探討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從「入門」這個角度來說:如果說一個人他找到了本心,他在佛菩提道上面就是入了門,也就是說入了不生不滅法的大門,一切常住法呢都在門內;我們來看看:如果說一個人進入了這樣的一個常住法裡面,他所修學的一切法都是常住法,都跟常住法有關。如果說你沒有進入這樣的大門,你在外面所學的任何一切法,都是無常法,都不是常住法,它跟常住法都無關。因此,如果你沒有進到這樣的一個常住法的門內呢,那麼你所修學的法,因為都是無常法,最後都歸於空,所以如果說一個人不識本心,那麼他學法就無益了!也就是說:他在佛菩提道上面就不會有任何的幫助了。
從前面這樣所說的來看,般若禪的本質就是佛菩提道上面,菩薩所親證的境界、所親證的內涵,這是般若禪的本質,祂是菩薩所證。
再來說禪定的本質。禪定有什麼樣的本質?我們來看看《大智度論》卷十八 龍樹菩薩怎麼說:
【外道依止初禪,捨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無想處,捨無所有處;上無所復依,故不能捨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更無依處,恐懼失我,畏墮無所得中故。】(《大智度論》卷十八)
我們先來看看說:什麼叫作外道呢?心外求法或者是心外見法都叫作外道,也就是想要在真心以外求一個真實法,或者把任何一個真心以外的法當成是真實法,這樣子就叫作外道。因此,心外求法的人一定沒有斷我見,他一定落在五陰當中。
我們再回頭來看 龍樹菩薩的這一段話說:「外道依止初禪,捨下地欲。」也就是說:外道他證得初禪以後,他就依止於初禪——也就是說他把初禪當成涅槃,或者是說有一種人把二禪、三禪、四禪當成是涅槃,乃至於說到了非有想非無想處,他是捨棄了無所有處,他到了這樣的地步以後,因為他發現再過去已經沒有覺知心,已經沒有依靠了,所以他就沒有辦法再捨棄非有想非無想這樣的境界——也就是我們的意識覺知心最微細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到了這裡他為什麼不敢捨棄呢?不敢捨棄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因為他再過去他就沒有依靠了——覺知心沒有依靠。那麼證得非有想非無想的這個外道他因為恐懼失去我,因為他把覺知心當成我,他害怕墮入了無所得當中。
所以呢,我們來看看,禪定的本質其實是通外道。外道也證得四禪八定,但是為什麼還是外道?因為禪定的本質就是這個樣子。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其實你就可以了解到:般若禪就是菩薩所修學的法;那麼禪定呢,它是一切的人都可以修學的法。也就是它基本上、它的本質上是不同的。
接下來說,我們從修學方法的不同來說明:般若禪不是禪定。
要學般若禪,他需要什麼樣的知見呢?他需要具備佛法的正知見:也就是他必須知道五陰十八界的內涵,還有要知道五陰十八界為什麼是虛妄的,這樣子他才不會墮入了我見當中。接下來他還要具備第一義的知見,也就是說他要知道有個真心存在;然後當他知道有個真心存在的時候,他就會從經典上去比對,到底這個真心的體性是什麼;當他這樣子了解了以後,他就具備了佛法的正知見;接下來他還要有參禪的功夫,參禪的功夫需要有定力,定力就是參禪的工具,參禪其實就是參話頭、參話頭。他還要具備思惟觀的功夫,經過了這樣的有了佛法的知見,也有參禪的功夫以後,他就可以參禪然後最後破參。這就是般若禪的修學方式。
再來說禪定。禪定其實從剛剛的 龍樹菩薩的所說的一段話來看,他根本就不需具備佛法的正知見。也就是說:即使你有邪見、有惡見,你也可以證得禪定。禪定的次第就是如同我們剛剛講的,從散亂心、以法定心、一念不生……這樣的一直修來,修到四禪八定具足,四禪八定具足以後,如果沒有斷我見仍然是外道。
因此,我們從這裡就可以了解到說,般若禪跟禪定是不一樣的,所以,般若禪一定不是禪定。當然還可以從各個角度來說明般若禪不是禪定,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講到了這裡。
我們在這兩集當中說明了「以定為禪」的各種現象,讓你能夠了解到:禪定不是般若禪,般若禪不是禪定。那麼各位如果聽完了這兩集以後,你可以回家詳細比對經典,看看我們所說的有沒有道理。如果你能虛心接受,你就可以改為參禪的方式。
今天我們「般若禪不是禪定」就講到這裡。
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