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37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集講到觀像念佛的這個,介紹了 大精進菩薩如何的求觀像念佛的法門。也就是說,大精進菩薩得到的一張比丘送給祂的佛像,所以非常的精進地要求出家。那在第六天的時候因為憶佛的功夫,所以「斷諸憶想,不起食,念如來應正遍知」。那這個過程裡面這個宅神,也就是說祂這個堅牢地神(土地宅神)就誦了一首偈,那這個宅神現了大神通來呵責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還有 大精進菩薩父母所找來的這些親朋好友;還有 大精進菩薩父母所找來的這些美女,要來勸阻大精進菩薩出家,所以這個大宅神就誦了一首偈來讚歎 大精進菩薩,也呵責了這些人「為什麼要去阻止大精進菩薩出家」。大精進菩薩是因為祂是非常莊嚴殊勝的一位菩薩,所以祂的家宅是非常的大,所以這個宅神其實很顯然是護法菩薩的一個現身,所以誦了這讚偈來讚 大精進菩薩。那這個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還有這些人、還有這些美女,聽到了這首偈以後就對 大精進菩薩還有對宅神悔過,所以祂的父母就同意 大精進菩薩出家了。所以他同意祂出家完以後,還是準備了很多飲食要來勸大精進菩薩來繼續地進食,他說「同意給你出家了」,但是希望祂能夠恢復飲食,能夠恢復修行。
但是 大精進菩薩也一樣是沒有進飲食,那這樣子的過程,到了第七天。所以經典裡面說:「不食七日,光明暉悅,顏色不變,唯心憶念正遍知身,一切諸天散花供養。」(《大寶積經》卷89)那這個就是說 大精進菩薩沒有吃東西,不但沒有不更虛弱,沒有更虛弱不堪,而且禪定非常好,所以光明一直放射出來——因為大精進菩薩以禪悅為樂,所以光明暉悅,不但顏色不變而且大放光明——這個時候只有一心憶念著佛的正遍知身,所以因為沒有進飲食的原因,所以一切諸天散花供養,一切諸天散花供養、讚歎。這裡所說的、所憶念的就不是形象而是正遍知身。所以修行這個法門的前提就是要先知解般若了義,也就是必須要了解般若的義理、必須要了解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了義法,這樣子才有辦法修學觀像念佛。所以修學觀像念佛一樣是要有定力,一樣是要有了義佛法的知見。
大精進菩薩經過了七天以後,就把這個畫像拿到深山裡面去。那經典裡面就這樣說:「過七日已……,持畫疊像……,入於深山,寂靜無人禽獸之間,開現畫像。取草為座,在畫像前,結跏趺坐,正身正念觀於如來。」(《大寶積經》卷89)就是經過七天以後,大精進菩薩把這個畫像拿到深山裡面去,寂靜無人的地方、只有禽獸到的這個地方,把這個畫像展開來掛在樹上,用了草結草為坐,那在畫像前只是在那邊打坐的時候,正身的觀於如來的畫像,從正身正念觀於如來的畫像。祂很仔細的從頭髻到腳、到千輻輪相全部觀察完畢,祂就想:「那我到底要怎樣來觀佛才對呢?」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以後,詳細的觀察了以後,知道這樣的觀法好像是不正確的,因為這個是有相的觀佛,這個佛的形象——千輻輪相、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樣的像是有相的觀佛,大精進菩薩因為有般若的智慧,所以祂知道這樣的觀法是不正確的。所以就思惟說,那到底應該要如何觀佛呢?
那這個時候,在林間就有林間的林神來告訴 大精進菩薩。那林間的林神為什麼能夠告訴 大精進菩薩這些話呢?那這個也很顯然是護法菩薩的顯現。那林間的林神就告訴 大精進菩薩說:「善男子,若欲觀佛,當觀畫像。觀此畫像不異如來,是名觀佛。」(《大寶積經》卷89)大精進菩薩又想說:「我今如何觀此畫像與如來等?」也就是說,這個林神就跟 大精進菩薩說「如果你要觀佛的話,就要觀這個畫像。觀這個畫像怎麼觀呢?這個畫像跟佛並沒有差異的,這個畫像不異如來,這樣叫作觀佛。」那畫像明明是畫像,為什麼會不異如來呢?畫像明明是紙畫的,為什麼它會不異如來呢?為什麼這個林神告訴 大精進菩薩說「觀此畫像不異如來」——必須「觀此畫像不異如來」才叫作觀佛。所以 大精進菩薩在這邊就想說(在思惟說):「我今如何觀此畫像與如來等?」——我如何觀此畫像跟如來是一樣的呢?所以就進入了思惟,就再一度的思惟。
那作這樣的一個思惟:「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非覺非知。」(《大寶積經》卷89)也就是說啊,就像這個佛的畫像一樣是非覺非知的啊,這個佛的畫像它是沒有覺、沒有知的——它不能覺知一切法——所以這個像是非覺非知;那一切諸法也像是這個樣子一樣,非覺非知——一切諸法就像跟這個紙所畫的畫像一樣,同樣是非覺非知。這個是從如來的像不能覺也不能知——也就是從如來的畫像不能覺也不能知,不是覺也不是知——然後一路思惟、思惟……思惟到一切法,那這一切法不離有相、不離無相。為什麼呢?為什麼不離有相、不離無相?因為這個法就是不離有相、不離無相,它才能夠非覺非知。那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有許多法,所謂的這個法非覺非知是指什麼呢?那法是什麼呢?有哪些法呢?因為眾生有一切心,所以有一切的法。可是經中常說:「若佛出世,佛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爾如是。」所以這個法始終是這樣的。始終是怎樣呢?這個法始終是不離有相、不離無相,祂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這個法永遠都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因為這個法,祂能夠出生一切三界六塵萬法——這個法的法位、法的法體,祂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所以祂會與眾生妄心和合運作,所以叫作與生滅和合。那這個法的理體本身祂是不能生滅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祂是不生滅的。那法的出現,永遠都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所以祂是不離有相也不離無相。那法的現象,眾生的心能覺,所以能夠知道法。法為什麼有這些現象呢?為什麼我們會去知道法的這些現象呢?為什麼會知道法有生起?為什麼會知道法有演變?為什麼會知道法有過去呢?就是因為眾生有這個能覺的心,所以能夠知道諸法,感覺到有法的生起、有法的演變、有法的過去,那法的相,有生起、有演變、有過去,但是法的本際卻始終是如如不動的,不曾生起、不曾演變、不曾過去的。所以祂是不離有相也不離無相,所以祂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運作。
祂一邊是講真如本際的理體上,祂實質上是有的;一邊是在講蘊處界的現象的諸法它是空的,它是沒有實體的。蘊處界的諸法它其實是緣起性空的,蘊處界的諸法是無常的。蘊處界的諸法是無常,所以它是緣起性空的。那這個緣起性空,所以我們說蘊處界諸法,它是空相,它是沒有實體,但是因為它是有這樣真如本際的實體所產生的這樣子的諸法,所以才會有蘊處界諸法的緣起緣滅,這個才是真正的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離開真如本際這個理體來談蘊處界諸法的緣起性空,那這樣子就會落入斷滅見。要談蘊處界諸法的緣起性空,就是要必須要具足的像 大精進菩薩這樣子的般若了義諸法的一個知見,才有辦法真正的觀諸法——蘊處界諸法的——緣起性空。也就是,必須要空有不二,必須要不離有相、不離無相,必須要能了知生滅與不生滅和合。
那依法的本際真如來說呢,法的本際祂是非覺非知的,所以說法非覺非知,法無起無滅,法的本際非覺也非知,而法的本身也從來不說「我是什麼法」,如來法身也是這樣子的非覺非知。如來法身也像這樣子的法,祂是非覺非知的。譬如說涅槃的法它不會說:「我要讓某個人解脫,我想要解脫涅槃之法。」它涅槃城的法本來具足。那念佛的法它也不會知道說「我在念佛」,善法也不知道「我在行善」,乃至於惡法也不知道「我在行惡」,乃至於工巧、無記的法:當你在做一些,譬如說行住坐臥的這些無記的無記法的時候,它從來也不說「我是在行住坐臥」,所以法從來不說「我是什麼法」。所以一切的法它本然空寂,本然無覺,本然無知的,這些法它本來就是空寂的,本來就是空而寂滅的,本來就是沒有覺,沒有知的。
那法沒有覺知,那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誰在覺知呢?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能覺能知的是什麼東西呢?這個真如的本體,這個法的本體,法住法位,這個本體生起了這些法,給我們受用,那是誰在覺知呢?能覺能知的就是眾生的覺知心。眾生的覺知心,才有辦法覺知三界六塵萬法的生滅,才有辦法覺知三界六塵萬法的演變,才有辦法覺知過去、現在、未來。那因為眾生有覺知的意識心,有覺知的六識心,在感覺這樣的法,在用這樣的法,所以說法有生、住、異、滅。就是意識心在六塵上面有取、有住;在六塵上面生起諸心;在六塵上面了別諸心;在六塵上面產生了變異;在六塵上面產生了生滅;在這裡取六塵三界諸法;在這裡取由法界所出生的這些法——這些六塵的法,所以才會有這樣子的一個覺知。但是法的本體它並沒有覺知,法的體性本身從來沒有生、住、異、滅,所以會說「若佛出世,佛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爾如是」,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 大精進菩薩觀到這邊的時候,就知道說:「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非覺非知。」(《大寶積經》卷89)接著 大精進菩薩繼續再思惟,他說:「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無所有,如來之身其相如是。」(《大寶積經》卷89)也就是說啊,如來的這個畫像,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只有名字而已。譬如說如來的本身,祂並不是這個畫像——如來的本身不是這個畫像——如來的畫像只是名字,譬如說 釋迦牟尼佛,祂這個名字只是一個名字,阿彌陀佛也是一個名字,祂不是如來的本身。所以如來的這個本身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如來的這個名字就像這個畫像一樣,「但有名字」,但是,不是如來的本身,那一切的法也是一樣的「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也是一樣。譬如說人天善法或是說修解脫道的聲聞法,或是說修解脫道的緣覺法,或是說菩薩的法,或是說善法、惡法,乃至於無記法等等的這些法,人天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這些法都是只有名字。聲聞、緣覺、菩薩、善法、惡法這個都只是名字,並不是法的本身,但是它們的本身——法的本身——它自性本身是空,本身是寂滅的、本身是無所有的。所以說「如是畫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所以「如是名字,自性空寂,無所有,如來之身其相如是。」所以如來的真實身相也像是這個樣子,也像這個畫像一樣,祂是自性空寂的、祂無所有的,所以如來的這個身相祂是無生的、祂是無滅的。因為無生無滅,所以祂是空寂,祂是無所有的,祂只是一個空性,但是這個空性不是頑空,不是完全沒有,祂是一個實際的理體,祂是本然的存在,但是卻不可見、不可觸、不可摸、不可嗅,不能知道祂是什麼。那如來應化身只是如來的名字,但不可覺知的法身才是真實的,才是真實的法身。所以如來的畫像它只是一個名字,並不是真正如來的法身。那觀畫像的時候,從這邊能夠進入到一切諸法也是像這樣子,它本身是自性空寂的,本身是無所有的,再進一步從觀如來之身、如來的身相,一切諸法都是空寂,都是無所有的。
那 大精進菩薩思惟到這邊的時候,繼續的再往前思惟:「如此畫像非覺非作,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89)「非覺非作」: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本身是沒有覺知,而且它沒有身口意的造作的行為,因為它沒有辦法作意說「我要走路、我要涼快,我要溫暖,我要飲食……」那一切法亦復如是,諸法也是像畫像一樣,也是非覺非作。譬如說涅槃法,它並沒有生起一念說「眾生想要解脫,我要幫助眾生解脫。」那善法也沒有起一個念說「我要行善,我要利益人。」惡法也沒有起一個念說「我要害人,我要教眾生害人。」所以法的本身它是非覺非作,它是不起作意,不起覺照。那是誰有覺有作呢?是誰在覺知,誰在造作呢?會起覺知、會作意的、會覺觀的就是我們的覺知心,我們覺知心它才會作意、才會造作,所以才是有覺有作。那如來的身相也是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是非覺非作的,如來真實的身相就是非覺非作。所以從畫像的思惟,一直到如來真實體性——祂的真如,同時去思惟法的本際,那這樣子去思惟,如來畫像非覺非作,一切諸法跟如來的身相都是非覺非作。這樣思惟,思惟完以後,才有辦法了解如來的真實體性,祂的真如是法的本際,是真正法所出生的根源。
大精進菩薩思惟到這邊的時候,繼續再往下思惟他就說「如此畫像非見非聞,非嗅非嘗,非觸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知者。」(《大寶積經》卷89)那什麼叫作「如此畫像非見非聞」呢?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本身並沒有任何的見聞覺知,也沒有辦法嗅,沒有辦法嘗,沒有辦法透過鼻子去嗅所有的香臭,沒有辦法透過舌頭去嘗所有的味道,也沒有辦法透過身體去接觸所有的觸覺,所以它是非觸非知;而且它也沒有出入息,沒有呼吸的。那一切諸法也跟這個畫像一樣,是沒有任何的見聞覺知的、沒有任何知覺的。那這個就是指說,像《心經》裡面說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所以其實《心經》裡面所說的就已經在指出說,如來的這個身相祂是「非見非聞,非嗅非嘗,非觸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心經》就已經指出了,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色聲香味觸法,沒有眼界乃至沒有意識界。所以法是眾生能知法,法不自知,法法如是皆不自知,法法都是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是怎麼樣一回事,能夠知道這些法的就是眾生的覺知心。眾生的覺知心去觸到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所以會產生所有的一切法,諸法就是因為這樣子產生了。
那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下一集再跟各位繼續說明。
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