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像念佛 (三)

第38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繼續跟各位來分享觀像念佛法門。那我們上一集跟各位說明到,大精進菩薩思惟「如此畫像非見非聞,非嗅非嘗,非觸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知者。」也就是說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沒有見聞覺知的,它是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色聲香味觸法。雖然有這個形象,但是沒有眼根的作用,乃至於耳根的作用,乃至於意根的作用,也沒有辦法去觸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就像《心經》裡面說的:「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能夠知道法的是我們的覺知心,但是法本身是不自知的,法法如是,法法皆是不自知。不論是善法、惡法、工巧、無記法,或是十八界法、或是涅槃法,法的本身它都是不自知的。能夠知道法就是我們的覺知心,那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是非見非聞,那法也是非見非聞的,法也是沒有見聞覺知的。

那緊接著 大精進菩薩繼續這樣的思惟,繼續這樣子作思惟:「如此畫像非欲界攝,非色、無色界攝,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89)也就是說,就像這樣子的一個畫像一樣,它不是欲界所含攝的,也不是色界所含攝的,也不是無色界所含攝的;一切諸法也是這個樣子,一切諸法也像這個畫像一樣,不是色界所含攝的,不是無色界所含攝的,不是欲界所含攝的。因為這個畫像它是紙畫的,它本身並沒有欲界的欲的需求,也沒有色界的福報和禪悅,也沒有無色界的心的活動,所以它並不是欲界所含攝,也不是色界所含攝,也不是無色界所含攝。那三界眾生處於欲界、色界還有無色界,才會有這樣的需求,因為不離五陰。因為有了五陰,才會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不離五陰的作用,不離五陰其中任何一一陰的作用,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需求。只有意識的覺知心、只有五陰,才會是欲界所含攝,無色界所含攝,色界所含攝,但是這個畫像並不是五陰,所以不是三界所含攝。那一切諸法也是這樣,它並不是五陰,並不是三界,三界法是眾生能知法,但是法並不自知,法不知道所有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事有分別,理不離如。」「事有了分別」是因為我們欲界有欲界的需求,所以有事相上的分別。但是真如理體同時有這樣的,同是一個真如的本體,所以三界雖然有別,但是能夠同入涅槃門。不是說你必須要打坐修定到色界才能夠進入涅槃的境界,欲界念佛一樣能夠入到真如理體,入到涅槃的境界,那參禪一樣能夠證悟真如本性,入到真如理體。所以,這是所有的三界眾生都不離這樣一個真如本體,但是又現行於三界裡面。

所以我們修行,其實是「方便有多門」,但是「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其實就是修行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有很多人就執著說「修學佛法這個,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你們就是只說如來藏這一個法呢?為什麼只有如來藏這個法能夠證悟呢?」那這個就是完全於事、於理全部都搞混了。事修上面雖然是有多門,但是人家後面還有一句,叫作「歸元無二路」,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如何修行全部都是歸到這個無二路,這個無二門這個無門之門,也就是禪宗所說的這個真心——這個真如、這個如來藏——所以任何的修行,全部都是「歸元無二路」。都是回到這個理體上面來。

這個大精進菩薩繼續思惟,接著如何思惟呢?他繼續思惟說:【如此畫像……非取非捨……,非實非虛,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89 )那就是說這個畫像,它本來是無情的,所以它是無取無捨的。它是實在嗎?如果說它是實在,它又是無常、會毀壞的。那說它是虛有的嗎?它分明,眼前分明又可以觸摸,所以它是非實非虛,這個畫像它是「非實非虛」的。那「非生死非涅槃」,這個畫像,生死涅槃是有情的畫像是無情的,所以它沒有生死,沒有涅槃。但是諸法還有如來身相也是跟這個畫像是一樣的,它是非實非虛,非取非捨。因為能取三界六塵萬法,正是我們的這個覺知心,但是這個如來藏,這個諸法,乃至於這個如來的身相,祂是無取的,它是不取三界六塵萬法,因為無取所以無捨,所以祂是非取非捨。但是祂又是非實的,因為祂是無心相心。眾生都是執著什麼為實在呢?就是執著五陰為實在,但是這個五陰是幻滅的,是祂所出生的,所以它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所以它是不實在的,所以說這個如來藏這個法,祂是非實;但是又說非虛是指說,雖然祂出生了這些蘊處界諸法,但是祂的真如實體,祂是有實體的,祂是有一個本體的,不是虛妄想構想出來的,所以叫做「非實非虛」。「非生死非涅槃」就是說,眾生其實都是在如來藏的表層上面生生死死流轉不停,但是如來藏的本體,祂本身是沒有生死的,那因為祂本身就是涅槃城,所以祂就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所以祂本身是涅槃城,所以沒有必要取涅槃,所以叫作非生死非涅槃。

那 大精進菩薩經過這樣子的詳細思惟完以後,因經過這樣觀像念佛、觀如來身的時候,如實的了知如來的真實的法身(真如的體性),那在一晝夜之間,便具足了五神通,也就是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還有宿命通;也具足了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心,這個就是已經過了四禪的功夫,才有辦法具足四無量心;而且具足了辯才無礙、說法無礙,能夠接受質難;而且得到了普光三昧,普光三昧是初地菩薩的大乘照明三昧,也就是《楞伽經》裡面所說的初地菩薩的大乘照明三昧;再來得了淨天眼,也得了淨天耳,因為有了淨天眼,所以能夠見到東方無數佛界,而且超鬼神所見,也得到了淨天耳,能夠親聞東方無數諸佛佛界說法,而且能夠信受奉行。那在這樣子勤行精進,滿足七日以後,「以智為食」也就是以智慧為食物,不食世間的供養。那因為以智慧為食物,不食世間的供養,就引得天人來供養,所以一切諸天散花供養。那 大精進菩薩,經過這樣子的念佛以後,得到了這樣子的功德。

那進而進一步,這個時候 大精進菩薩又說了一句話,這一句話說:【時大精進不被袈裟,亦不見佛,不受禁戒……如是觀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見十方阿僧祇佛,聞佛說法。】(《大寶積經》卷89 )

這裡就說,到這個時候,大精進菩薩他不披袈裟,也不見佛,也不受持禁戒,如是觀已,這樣子的觀察以後,成就了大智慧,用這樣子的大智慧能夠完全見到十方無數諸佛的世界,而且能夠聽到十方無數諸佛的說法。那這個就很奇怪,為什麼不披袈裟、不見佛、不受禁戒,那這樣子的觀法,反而成就大智慧呢?我們不是說,出家的功德有多大嗎?我們修學佛法,不是就是要見自性佛嗎?乃至於見報身佛、乃至於見化身佛,也是非常殊勝的啊!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就要受持禁戒嗎?那為什麼這個時候 大精進菩薩不披袈裟、不見佛、不受禁戒,反而能夠成就大智慧呢?那我們就必須要探究一下:披袈裟是什麼意思呢?披袈裟就是出家的意思,那不披袈裟就是不出家。那為什麼不出家?大精進菩薩原來對他的父母親辛辛苦苦的求出家,而且已經獲得出家的允許,現在又說不出家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悟到了真如,悟到了真實明白出家的意思。那這個出家真實出家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那我們套一句《金剛經》的句法,就是「所謂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大精進菩薩就是透過觀像念佛,悟到的真如理體,知道了《金剛經》裡面所說的「所謂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

那為什麼「所謂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呢?那我們來探究一下:出家有哪幾種?出家有出世俗的家,也有真出家。那什麼叫作出世俗的家?出世俗的家就是表相出家,也就是剃髮,著染衣,這樣子是表相出家。那真出家,就是出三界的家,離開五陰宅這個家,離開五陰宅這個家沒有出家相,因為真如無相,所以沒有出家相,離開五陰宅這個家才叫作真出家。所以出家必須要離開五陰宅,必須要離開三界這個家;而且離開了三界,在三界而離開三界,在三界又無妨真如本體能夠離開三界。也就是悟明了本心以後,這樣子才是真出家。那 大精進菩薩是哪一種出家呢?大精進菩薩就是真出家。大精進菩薩悟了真如佛性,在真如佛性了了現前,所以真如佛性祂不會六塵,不屬於五陰,不攝屬在三界裡面,祂本身就已經出了三界家了,祂本身就已經是出家了,祂本來就出家了,所以不會想要披衣,也沒有地方可以披衣,也沒有需要披衣。想要披衣、需要披衣的,正是我們這個五陰身,所以祂沒有想要披衣,沒有地方披衣,也沒有必要披衣,所以真如無形無相,祂不會六塵。所以 大精進菩薩這個時候說祂不再披衣了,祂不披衣所以真正的不披衣,就是如來藏真如本性,祂原來本來祂就不披衣的。所以我們說會披衣的,正是我們這個五陰。所以 大精進菩薩因為心離五陰的繫縛,所以叫做真出家。如果不是離開五陰的繫縛,這個就是表相出家。

所以我們說出家有四種:有身出家而心出家;也有身出家有心不出家;有身不出家心出家;有身也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那身出家、心出家指的就是:表相出家,披了衣而且也開悟,也明心見性,見了自性彌陀,這種人就是身出家心也出家。那有的人是:身出家心不出家,只是表相剃髮著染衣,但是心不出家;有的好一點的話,還會安住在佛法上面,安住在念佛上面,但是雖然沒有明心開悟,但是他還屬於身出家心不出家;那有的人比較嚴重一點,還繼續的貪著五欲的貪著,那這個在身出家心不出家這個,是等而下之的。那另外有一種人是身不出家心出家:也就是菩薩,現菩薩身開悟明心,雖然沒有剃髮著染衣,但是實際上心已經出家了,這個就是身不出家心出家。那第四種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這個就是一般的凡夫眾生,也不知道修行,他身也在五陰家,心也在五陰家,那永遠都在五欲裡面打滾,這個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

達摩大師在這邊有說:【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達摩大師血脈論》卷1)那這邊就講得非常清楚的,也就是說出家並不是在表相,不是剃除鬚髮著衣,也就是說必須見自本心。見自本心的話,不剃除鬚髮著白衣一樣是出家。那如果是不見性,雖然你剃除鬚髮一樣是外道。所以,真的出家就是必須要親見本性,要親見如來。菩薩在修學佛法的過程裡面,其實大部分都是現在家身的。我們看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裡面,有五個是等覺菩薩、補處菩薩,有五位是現出家身的菩薩,其他的四十二位全部是在家菩薩。那我請問各位:那觀世音菩薩所現的是什麼身呢?大勢至菩薩所現的是什麼身呢?彌勒菩薩所現的是什麼身呢?四大菩薩裡面所現是出家身的就是……五大菩薩裡面就是只有地藏菩薩祂現出家身,所以不要以表相來衡量出家或是沒有出家。

那 大精進菩薩到這個時候又說:「亦不見佛。」那為什麼不見佛呢?不是我們就是要求見佛嗎?要求見,能夠以見佛為殊勝嗎?那為什麼這個時候又說不見佛呢?因為真正的佛就是真如,那真如是無形無相的,不是物質,不可見的。那這個真如祂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般人誤以為應身佛,也就是兩千五百年前,所應身在這個世界所出生的 釋迦牟尼佛是真佛,那佛色身入滅了,佛就已經不見了。但是 佛色身雖然入滅還有報身,佛的報身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那每一種隨形好裡面,每一好裡面有八萬四千光,每一個光裡面又有八萬四千好。那這個是天人還有天主所見的報身佛,那天人天主以為報身佛就是佛,那這個報身不是真佛,真正的佛是佛的常住法身。所以佛的常住法身是無形無相,非物質,不可見的,所以說佛不可見,所以說「亦不見佛」。

那「不受禁戒」的意思是什麼呢?因為禁戒是因為五陰才有,真如無形無相,沒有嘴巴,沒有色身形象,所以不受禁戒。禁戒是因事制戒,因事漸制的。禁戒是僧團剛建立的時候,本來沒有禁戒,佛把每一個人都當成完人,假定不會犯錯。剛開始的時候,每個人根器純善,所以不用制戒,從初轉法輪的五比丘,證阿羅漢果,整個僧團都沒有這個問題,佛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完人。但是到後來弟子越來越多,根器不同,做不如法的事,所以有人就告訴了 世尊,世尊因而制定了種種的戒,不如法的事越多,禁戒也越來越多。所以禁戒在世間是因為有五陰,所以有了五陰以後,會人與人互相接觸,那人與人互相接觸以後,慢慢的事情就會有了變化,那這些事情的變化,有一些事情會對僧團有不好的影響,對僧團的修行有不好的影響,所以 佛就慢慢的制定了戒律,制定了禁戒。制定了這些禁戒就要讓眾生能夠依止於戒,不可以做不好的事情,不可以做不好的事。

那這些禁戒是誰在守的呢?這些禁戒是誰才有辦法守這些禁戒呢?是五陰才會去守這些禁戒,因為五陰才能夠做,五陰才會去做這些不如法的事;色身才能夠去做這些不如法的事情,色身才會去做譬如說殺人、盜竊、妄語、邪淫等等的這些惡業。因為有可能會去造這些惡業,所以 佛才會制這些禁戒。因為要有色身還有嘴巴才能做,沒有了色身要怎樣做呢?沒有了色身,沒有這個意識心,如何的去造作這些業呢?沒有意識,沒有意根,如何造作?如何能想呢?所以設立禁戒就是因為有五陰而設的。真如既然不是五陰,如何能守戒法呢?所以 大精進菩薩親證了真如的境界,真如無形無相,沒有嘴巴,沒有色身的形象,所以不受禁戒。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裡面說的「心平何勞持戒」,這個心平的平心就是指的就是如來藏,並不是意識心,這個是很多人誤會的地方。

大精進菩薩經過這樣子的觀察完成以後就成就了大智慧,成就了這樣的大智慧,清清楚楚的看見十方無量諸佛世界,而且能夠聽聞十方無量諸佛在說法。因為有很深的禪定的功夫,再加上大悟徹底,成就了大解脫、大智慧的境界,這樣才有辦法能夠完成這樣子的一個功德,才有辦法真正的「亦不見佛、不受禁戒」,還有再來就是說,也不用披袈裟不再出家了,因為祂本來就已經是出家身了。

那我們今天觀像念佛已經全部都已經講完了,從下一集開始我們正光老師將要為我們說明觀想念佛。

那今天時間已經到了,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