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30集
由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萤幕〔屏幕〕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讲堂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也就是 平实导师的著作《法华经讲义》的导读。
在上一集的节目中,我们说到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即使是许多已经明心开悟的菩萨也难以理解,所以《大般涅槃经》中师子吼菩萨摩诃萨为我们请问:“世尊啊!什么是佛性?为什么要叫作佛性?又为什么佛性就是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若有人能为法咨启,则为具足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见。”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云何名为智慧庄严?云何名为福德庄严?”“善男子!慧庄严者,谓从一地乃至十地,是名慧庄严;福德庄严者,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复次善男子!慧庄严者,所谓诸佛菩萨;福德庄严者,谓声闻缘觉、九住菩萨。复次善男子!福德庄严者,有为、有漏、有有、有果报、有碍、非常,是凡夫法;慧庄严者,无为、无漏、无有、无果报、无碍、常住。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庄严,是故能问甚深妙义。我亦具足是二庄严,能答是义。……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大般涅槃经》卷27)
也就是有菩萨十住眼见佛性,但未得透彻了了分明,也有菩萨修行到九地仍然无法眼见佛性,所以从十住到十地之间,间隔甚宽广;至于世间也有愚痴恶人,竟然敢依一己的私意窜改佛经,说此处十住见性的十住是指十地啦!不是十住位,公然无视于同一段经文之中,佛所说“亦有九地菩萨闻见佛性”,要小心啊!来世有恶殃果报等待。
也就是说,对此世间一般佛弟子而言,禅门重关见性的法,陈义甚高难以理解,所以 世尊在经中虽常常开示明心与见性的境界,并且常说到两者的功德与受用分,但应机的弟子数目其实不算多。例如,与 大慧祖师同时期的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他以教授“默照禅”名闻天下,但对于重关眼见佛性却是无能为力。虽然二人是知心好友、齐名于天下,但天童宏智一生当中没有少受 大慧的埋汰,而且是师出有名、检点有理;事实上,大慧为天童的默照禅所收拾的烂摊子直到今日啊!
要说到这件事,得先看到宋朝时代,不论是一心向佛,或是附庸风雅、或是逃避现实,士大夫们几乎全面化的进入禅宗门下。早期像是王安石,罢相之后转为一心习禅,他形容自己是“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大学士黄庭坚二十七岁已入禅门,说:“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始到家,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这是他习禅三十年后的心得,整个南宋朝堂士大夫,几乎就是个禅门居士会。
而此时的禅门大德,也乐于广收仕宦弟子。例如,当时敢与秦桧分庭抗礼的李弥逊,号普现居士,早年已入 克勤祖师门下。《五灯会元》中记录他常入克勤室参访,代表他是入室弟子。有一天结束早朝返家的时候,行到天津桥,马匹一时之间忽然跳跃了起来,李弥逊当下忽然有所省悟,惊异到全身都在冒汗,所以直接就跑去天宁寺拜见 克勤祖师。恰巧 祖师外出返寺,远远地看到了李居士,克勤就说:“居士啊!且喜你的大事了毕啰!”从此之后,李弥逊机锋犀利,与 克勤祖师问答攻防之间,当机不让。各位且说说,李弥逊走向 克勤,为何 克勤祖师说:“你的大事已毕啰!”而兵部侍郎李纲也是 克勤的弟子,后来接续着转入 大慧门下。某晚李纲正在官衙中办公,忽然听到一声巨响而因此悟入,写了偈将心得呈给 大慧祖师审查,大慧为之印可。
就像这样子,当时禅门宗匠门下,多有大小文武百官,克勤与 大慧都是如此。其实更早之前,石霜楚圆传下黄龙慧南与杨歧方会,这两个人就已经十分乐意接引士大夫习禅,像是黄龙虽然居于江西黄檗山,但十方道俗大小官员多有来跟从他学习禅法,之后他传下的法脉,像是晦堂祖心、真净克文、东林常总都积极地与士大夫交游;杨歧方会更是直接开示说,禅门的发展不能离开官僚士大夫的帮助。
南宋禅门一代一代的宗师身边总不缺乏成群的士大夫跟从,其中就以 克勤与 大慧师徒最为兴盛。他们不但借重官宦弟子的帮助,同样也反过来对于这些弟子的道业多所提携,因为禅门宗法本来就不限制在山林野溪,更不是只限于出家缁素。克勤祖师常常告诫在家士大夫弟子,当以历史上的大居士,像是 维摩诘、傅大士、庞蕴、裴休、杨亿为榜样,要在调伏名位、权势、意气之中来修习佛法;他要求弟子要在“二六时中转一切事缘,皆成无上妙智”,不须要去找寻借口去“厌喧求静、舍彼取此”,所以呢,【不必尽弃世间有漏有为,然后入无为无事,当知原非两般,若怀去取,则打作两橛也。】(《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15)
大慧则更是积极入世,他的身边形成了庞大的士大夫居士集团,相较于 克勤,大慧更为择善好义、不苟利养。所以公元1141年,秦桧为了打击政敌张九成,由于九成同时也是 大慧的弟子,秦桧干脆一不作二不休,借口神臂弓的事件,圈禁张九成,而流放径山主 大慧,将 大慧追回度牒流放南方,不过这反而使得 大慧开启了另一段的度生事业。例如 大慧在梅州六年,“远近闻名,大众皆从其摄受度化,家家户户绘制了 大慧的肖像来供养,敬重虔肃”。离开梅州的时候呢,太守亲自陪同,官兵齐聚送行,居民扶老携幼,挡住了道路要为 大慧饯行,大家都眷恋不舍啊!甚至连很后来的朱熹也赞叹 大慧的影响,说“今之不为禅者,只是未曾到那深远,才到深处,定走入禅去”。
以上是 克勤与 大慧师徒的摄受众生事业,就如同 克勤祖师所说:“佛法即是世法,世法即是佛法。”在禅法方面,克勤著述了《临济正宗记》交付给大慧分座训徒,为突破当时禅法的流弊。大慧运用了“看话禅”,在看话头、参话头之中锻炼定力、生起疑情,直破无明沉壳,以疑情为先决条件,重点在于参究公案话头。大慧说:【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8)所以呢,【禅不在静处,不在闹处,不在思量分别处,不在日用应缘处。然虽如是,第一不得舍却静处、闹处、日用应缘处、思量分别处,参!忽然眼开,都是自家屋里事。】(《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9)听到这边,各位有没有觉得分外的亲切呢?
而同一个时期,曹洞宗的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他教导徒众默照禅,以默照禅为根本,这迎合了部分士大夫厌闹求静的心理,数以千计的徒众来到天童,将彼处作为躲避社会现实的处所。尤其严重的,是默照禅的本质,他并不会引导徒众走向开悟,天童宏智本人他也知道一昧地守静,这不能够断结证果;他的度众开悟方式,并不在默照守静上,而是另外给予有缘徒众个别的指导,但他大规模的默照教学的结果,则会让大部分的徒众误会了习禅开悟之路,以为在一昧的求取默照时就会走向开悟,实际上则刚好相反。更重要的是,这种默照禅法一直就影响下去,直到今天。
大慧曾公开的指责“无言无说、良久默然”的默照禅,这是十分地有害禅林的发展,将宏智贬为:“邪师辈教士大夫摄心静坐,事事莫管,休去默去,岂不是将心歇心,将心用心?如此修行,如何不落外道、二乘禅寂断见境界?”这可以说是用 大慧最重、最深沉的力道来抨击默照禅啊!1134年,大慧在闽地游历,发现当时的寺庙默照禅之流行,于世俗法则与社会给脱了节了,对于解脱法则妨碍明心见性的过程,于是 大慧奔走疾呼、予以痛斥:【往往士大夫多是掉举,而今诸方有一般默照邪禅,见士大夫为尘劳所障,方寸不宁。怗!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冷湫湫地去,将这个休歇人。尔道:“还休歇得么?”殊不知这个猢狲子,不死如何休歇得?来为先锋去为殿后底,不死如何休歇得?此风往年福建路极盛,妙喜绍兴初,入闽住庵时便力排之,谓之断佛慧命,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7)各位可以看一看,大慧祖师将默照禅评为“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大慧从南方流放回来后,曾经去到天童,当面向宏智检点默照禅的流弊,宏智也无法反驳;虽然两个人私下是很好的朋友,彼此相惜,宏智甚至要求在他往生后,请 大慧帮忙照顾指导他留下来的门人,但宏智仍然不能改变默照禅的命运。这更是因为天童宏智心里很清楚,自己只有禅门初关的修证,而 大慧是早已经过了重关,甚至是牢关,因此他对于 大慧诸般的指谪,甚至是几近辱骂的方式,他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因为那说的是事实啊!这种默照禅的流弊一直到今天,像是北投胜檐禅师一生皆以默照禅弘传,引的徒众不但无一人得以开悟,而且走向了错误相反的方向,于禅无所成,于定亦无所成。
接下来,我们恭请 平实导师来为我们开示,请翻到课本的第195页。这首偈的前四句,大慧宗杲曾经拈提出来说。克勤圜悟大师在世也曾拈出这四句,请问诸方证悟的大师们:“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为什么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祂明明已经证悟了,为什么继续坐于道场十劫,而佛法还不能现前?为何仍然不能成就究竟佛道?当代没有哪一位大师能够答覆他,因为当代没有别人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因。不能知道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不知佛性的境界,所以无法通达。以前我们也讲过这个道理,可是后来整理在书中流通出去,会外的人其实读了也是不懂的。这就是说,明心与眼见佛性是不一样的,因地时如此,到达佛地时仍然如此。开悟明心只是知道如来藏的所在,能够现前观察祂确实是真实而如如,还具有各种法性;可这如来藏的本觉性,却可以在山河大地上看见;绝对不是妄知妄觉,而是如来藏的本觉性,真的可以看得见。
好,今天时间关系,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