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阁对于“五别境心所法”的点评纯属颠倒论

第051集
由 正旭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琅琊阁对于“五别境心所法”的点评纯属颠倒论。

首先,我们来看他们对于 平实导师在上课中所说的内容而作的点评。他们说 平实导师在上课的时候有这么说:【阿赖耶识有五遍行心所法,不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别境就是了别境界,所以阿赖耶识是无分别心。这是第一个课题。这十色法是阿赖耶识所缘、变生,不能外于阿赖耶识而有。】琅琊阁他们就对于这一段内容所说的五别境中的“别境就是了别境界”作出了点评。他们的点评是这样说的:【这一段针对增上班学员指正萧导师错解“五遍行”和“五别境”心所法所说。正觉增上班一位学员明确指出:“别境”不是“了别境界”的意思,是“别别境界”的意思。“五别境心所法”不是五种了别功能,而是在完成分别后,心识对所缘境生起的一种乃至五种特别的心理活动。心识的了别通过“五遍行心所”完成。阿赖耶识既然是“识”,当然有了别功能,了别的就是五根和五尘组成的根身和器世间。】(〈《琅琊快报》2020.8.14 : 2020.8.11萧平实导师讲经点评〉,琅琊阁。)以上就是他们对于 平实导师所说五别境心所法的内容所作的点评。

对于他们的点评,我们现在就来进行辨正:首先来看“五别境心所法”有没有了别境界的功能?我们来看《成唯识论》卷5:【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所未了相,即诸心所所取别相。】从这一段论我们可以知道,识唯取所缘境的总相,而识所未了的别相,是由“诸心心所”了别。“诸”心心所就表示不限于五别境。从这里已经可以知道,“五别境心所”有了别所缘境界的功能。既然“诸心心所”都有了别境界的功能,我们就可以知道“五遍行心所”是不可能了别所有的境界,否则其他心所了别的功能岂不是与五遍行重复?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成唯识论》卷5:【余处复说,欲亦能了可乐事相,胜解亦了决定事相,念亦能了串习事相,定慧亦了得失等相,由此于境起善染等。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别相。】从《成唯识论》这一段论,我们更可以知道“五别境心所”有了别境界的功能。又,从这一段论中“兼取别相”,可以知道五别境心所都能了别其所缘境的总相与别相。

由上面所举《成唯识论》的两段论文,已经可以证明“五别境心所法”有了别境界的功能,显然都是在六尘中了别,因为所有境界都不外于六尘。而琅琊阁他们于点评中所说:“五别境心所法”不是五种了别功能;很明显违背《成唯识论》所说的意旨。他们又说五别境心所法“是在完成分别后,心识对所缘境生起的一种乃至五种特别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五别境心所法”是否真的如琅琊阁他们所说,是在完成分别后才现起?

我们首先来看五心当中的前三心是如何运作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1:【且如眼识,初堕于境,名率尔堕心。同时意识,先未缘此,今初同起,亦名率尔。故《瑜伽论》第三卷云:“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有欲等生,寻求等摄故。又《解深密经》,又〈决择〉七十六说:“五识同时,必定有一分别意识俱时而转。”故眼俱意,名率尔心,初率堕境故。此既初缘,未知何境为善为恶,为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境故。既寻求已,识知先境,次起决定,印解境故。决定已,识境界差别。】这整段文有一点长,那么这当中有许多重点,我们以下就来一一作说明:“率尔心”,也就是眼识与意识同缘色境的第一刹那;在这个时候,眼识完成了了别色法的粗相,也就是显色的分别已经完成,意识也同时在第一刹那的当中完成了这个色境上法尘的总相。为什么说眼识在率尔心的当下,已经将显色了别完成?我们可以从《瑜伽师地论》的论文里面知道,“唯一刹那了别”是眼识所具有的其中一种业用。如果眼识不是一刹那就能完成了别显色,意识一定无法在第三刹那完成决定所缘何境。

《瑜伽师地论》卷3又说:“非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表示第二刹那意识“寻求心”起,不俱眼识,唯是意识。寻求未了,复起眼识;这种情况,意识才会在寻求心阶段与眼识俱。如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1所说:【故五识率尔唯一刹那,寻求未了,复起五识;此之五识,但是寻求。】所以意识与其相应的五遍行心所同时现起缘境的第一刹那,名“率尔心”,此时仅了别所缘境的总相。接下来说第二刹那:“此既初缘,未知何境?为善?为恶?为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境故。”从这一段可以明显知道,意识在率尔堕心时,仅了别总相,仍然不知所缘何境?为善?为恶?表示分别尚未完成,所以起意寻求。也就是说,意识仅需靠第一刹那所了别的总相,就可以依这样的总相,借由过去的串习力而起欲心所与意识俱转。

然而,《成唯识论》卷5说:【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这表示欲心所现起的时候,所缘必须是所乐境,而此时意识仅是了别所缘境的总相,尚不知何境,如何可以说祂的所缘是所乐境?《成唯识论》卷5说:【有义:所乐谓欲观境,于一切事欲观察者,有希望故;若不欲观,随因境势,任运缘者,即全无欲。由斯理趣,欲非遍行。】这一段是第三师所说,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述记》卷6说:【于此三中,第三最胜,境稍宽故。】由“所乐谓欲观境”的说法最胜,表示意识在率尔心之后,只要是想要知道所缘是何境时,必起欲心所。因此五别境中的欲心所,是在所缘境界尚未完成分别之前就已经现起。

从这样前面所说的说明可以知道,琅琊阁在他们的点评中所说五别境心所法“是在完成分别后,心识对所缘境生起的一种乃至五种特别的心理活动”,显然违背教证。这样的说法,纯属于他们自己的想象跟臆测而已,从这样可以明显的知道,他们对五别境心所的功能是连文字上的理解都有困难的,那就别说是现前的体验了。

接下来说第三刹那意识的“五别境心所”作了什么样的了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1:“既寻求已,识知先境,次起决定,印解境故。决定已识境界差别。”从这一段所说,五别境心所中的胜解,可以决定所缘的境界为何,为善?为恶?此时才决定所缘为何境。然而窥基大师在上面所说的,只是举其中一例来说明而已,其实其余欲、念、定、慧四种别境心所,也都可以作为决定所缘的境界为何。也就是说,意识的“五别境心所”不是只有胜解心所能作决定。譬如,已证得初禅的人,想要入定,必须先起定心所,然后加行进入初禅;进入初禅的时候,定心所的所观境名为“初禅定境”。初禅定境是由定心所完成的,也是由定心所了别的。了别完成的时候,由“想心所”取此定境分齐相,而名为“初禅定境”。如果照琅琊阁他们的说法,“五别境心所”是在五遍行心所完成分别之后才生起的;如果是这样,应该先有初禅定境,而此定境是由五遍行心所完成分别以后,依这样的定境才能生起定心所。然而,如果没有定心所,哪还有定境可言?由此可知,琅琊阁他们的说法显然与事实不符。

又,所观境只是一个总名,必须由定、慧心所完成分别或简择之后,所观境才会有名称出现,因此琅琊阁他们显然错解所观境的意涵;也错解五遍行想心所“取境分齐”的内涵,而说境界的分别是由五遍行中的想心所完成的。同理,“慧心所”所能简择的诸法无量无边,总名所观境。诸心所中唯有慧心所具有简择能力,必须简择完成,同时决定所观境是哪一个法、哪一种法,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是断疑。断疑,表示分别完成而同时作出简择,琅琊阁他们怎么可以说慧心所是五遍行心所在所观境阶段完成分别之后才现行的?如果五遍行心所可以简择这是哪一个法、哪一种法,那么现起慧心所要作什么?岂不是多此一举!

再来看念心所,《成唯识论》卷5:【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五遍行中的“想心所”没有明记不忘之性,如何能知所缘之曾习境为何事?唯有现起具有明记不忘之性的念心所才能办得到。又念心所是由前心心所或想心所串习的势力所引而现行,如果想心所已经可以分别所缘之曾习境为何事,那么现起念心所到底要干什么?讲到这里,就应该可以知道琅琊阁他们的点评中所说“心识的了别通过‘五遍行心所’完成”,是错得何等离谱了!

由前面所说,“五别境心所”确定是用来完成分别境界之用,所以不与五别境相应、只与“五遍行”相应的第八识,一定不能分别“五根”与“五尘”为何事、何物。第八识与其相应的“五遍行心所”当然有了别的功能,然而祂们能作何种了别,只有证得第八识者才能知道,或者是听过证得第八识的人说过。琅琊阁他们没有证得第八识,当然不知道了,否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错解?

综合以上所作的辨正,我们可以知道 平实导师在他讲经的时候所说“别境是了别境界”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别境也有“别别”之境的意思,是五别境心所的所缘,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五别境心所是用来完成分别不同的六尘境界之用的。由于琅琊阁对于 平实导师所说的五别境心所法的内容所作的点评,没有一点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他们的点评纯属“颠倒论”。

今天这一集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