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上瘾的“宗教安慰”(上)

第027集
由 正倖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您现在正在收看的节目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

张志成说:大乘的“见道”在初地。那么初信位到第六住位未满心,对真如尚无实证而无胜解的人,以及对真如已经实证而有胜解的第七住位到第十回向位,应归类在哪个位次?都要归类为未证真如的资粮位吗?那么真见道位以后,相见道位的三品心等三贤位观行,及入地前的十六品心加行,经论都说是在入地前,您要把它归类在哪个位阶?是二地起吗?但二地起是修道位,不是见道位。那么证真如前的煖等四加行,又应放在何一地位?全都错乱了。亦应第七住菩萨般若正观现前时,仍未证真如、未证第八识,则又何来般若正观现前之可言呢,佛法中岂有不证第八识真如而能有般若正观现前?

《璎珞本业经》中 佛说,六住菩萨修学般若之时,“正观现在前”的见道位为第七住位,不是初劫已满。请问张志成 : 是 佛错说了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因为见道是第七住,修习第六住位的般若波罗蜜,当他的般若正观显现在眼前时,又有好因缘而得值遇诸佛与菩萨等善知识所护念的缘故,就可以出离第六住位而进到第七住位。若是没有应身佛或菩萨护念指导,或是虽有菩萨护念指导,如同张志成心中生慢、自以为是,不肯接受菩萨护念及指导,坚持己见,就无法真的进入第七住位中常住不退。这是还没有进入第七住位中,怎么会有第七住位的功德呢?本质是张志成经善知识之指导,只知道真如的密意就开始生慢了,于是成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愚人,无法成功转依,表示他的五善根(信、进、念、定、慧)尚未具足,亦未圆满,还没有生起点滴的五善之力。

坚决主张真见道即是入地心而与善知识争执的人,极力用心于果位的争取,是曾在第六住位“精勤修行于空,无我、无人、无主的人”吗?是已经实修过四加行而观得人我空了吗?或是已经落入“我、人、主”之中呢,般若的“正观现在前”仍在加行位中,不修动中定力,又不修集广大福德,如何能进入第七住位呢,张志成你又有何根据,而把地前修习相见道的非安立谛等三品心,置于初地通达位之后,否则怎能把真见道判为初地心?因为经中说第七住位就证真如而见道了,般若正观已经现前了。初入地时已经是见道位的通达,不必再修相见道等法,入地后已是修道位而非见道位了,绝对不能把修道位拨出一段时程自行建立为见道位,否则即是其心颠倒——错将相见道位放在通达位后,通达位后必无相见道位之法。像您这样子误执真见道必是初地心,而且始终不肯依善知识的摄受解说而改正,能不能像 佛陀经中说的“一定会证得无生,必定会进入决定位”?你可以自己静心思惟:自始至终都不肯接受善知识摄受指导而主张真见道即是入地的人,是 佛所说的第七住位常住不退的人吗?

又,见道有三: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成唯识论》卷9:【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不变而缘,此亦应尔;变而缘者便非亲证,如后得智应有分别,故应许此有见无相。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二、相见道。此复有二……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此三是相见道,以真见道不别缘故。】所有戒慧直往的菩萨们,完成相见道位的三品心而到达十回向位满心时,想要进入初地之际,必须对大乘四圣谛所说的苦、集、灭、道四种加修的观行全部完成,才能发起满分初禅而断除五上分结,留惑润生而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并且现观二取能取与所取皆是如来藏空性,因此不再有能取相及所取相的现行。不是像真见道前的四加行只能远离能取见与所取见,因此而生起第一分无生法忍。此时再依增上意乐发十无尽愿而留惑润生,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或者已证阿罗汉果而起惑润生而入初地,这就是入地前应有的四加行,是相见道位的最后阶段。这才是入地前的加行,要现观大乘四谛十六品心而断尽思惑,依于初地的真如智而住于初地所证的唯识性中,然后起惑润生而于佛像前发起十无尽愿,名为增上意乐成就,即得转入初地,永远不入无余涅槃,开始修习十度波罗蜜多,继续迈向佛地。

因此 平实导师说:加行位非唯真见道前有,于资粮位亦有加行,因为资粮位中也必须听闻熏习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等法,以及唯识增上慧学所说的八识心王等妙理,才不会误入歧途及转成声闻性而成为声闻种姓,佛菩提道的实修方有成功之日。所以真见道位后亦有智慧加行,借以观察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在诸法中运作的各种法相,是故名为相见道。乃至入地之前仍须有“苦、集、灭、道”大乘四圣谛四种加行中的各四品心加行,亦皆名为四加行。

同理,《成唯识论》卷9云:【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加行位其实是在见道前的资粮位中已经处处皆作,但真见道前若不作煖等四加行的观行及精修未到地定的定力,即无可能获得真见道功德;设使善知识大力帮助而得实证空性心如来藏,虽能现观真如而悟入唯识性,不几年后依旧会再回到识阴境界中,就是因为资粮位中的加行还不够圆满,导致没有未到地定来动摇识阴常住的我见烦恼,我见不能真正拔除;又因为这四加行没有修好,导致“悟后”遇到外缘影响时,他的能取见与所取见又再度现行而无法对治,便成为退分菩萨。观乎正觉同修会三次退转者造成的法难事件本质,屡次加以检讨的结果,在在皆可以佐证如是道理。

又真见道证真如后,若不再勤作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的加行,即无可能完成相见道位的种种功德,当知不能从第七住位次第转进而到第十回向位。是故真见道位以后,仍须广作各种真如智慧境界的加行,才能完成对真如境界各种别相的观察;于圆满相见道位的修行功德时方能再作最后的加行——深观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及九品心,完成这个安立谛的观行,才能借解脱果及初地真如智来通达见道位的最后一分功德而入初地。但这个通达位虽属初地,只在入地心中,仍属见道位摄,名为见道的通达位。于此通达位中安住,或是一世、或是十百千世、或是一小劫不等,各依其通达位无生法忍及圣种性的多分、少分而有差异,并非立即转入修道位的初地住地心中。

由此缘故,《成唯识论》中说:若已圆满十回向位的其他功德了,这时想要进入通达位而成为初地菩萨时,必须另外加修入地前的大乘四圣谛加行,才有智慧能现观所证的真如智慧与所证的真如本身,其实不一不异而无分别;成就如是平等智观而远离能取相与所取相的现行,这时是初地真如与真如智平等平等,才是获得初地入地心的真如智,才能达成初地入地心的无生法忍果;同时也达成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解脱果修证,才是真的入地而成为通达位的初地初心菩萨。

窥基说:“一、资粮位:从初发起大菩提心,乃至始修四寻思观,住四十心,皆此位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窥基把初信位到第六住位未满心,对真如尚无实证而无胜解的人,以及对真如已经实证而有胜解的第七住位到第十回向位,都归类为未证真如的资粮位,那么真见道位以后相见道位的三品心等三贤位观行,究竟应该放在哪个位次?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判般若正观现前的证真如菩萨为第七住,难道判错了?很明显是窥基判错了。

又,若依窥基此判,则应三贤位真见道后的三品心及入地前的十六品心加行,本应都在入地前,现在都被他判在入地后了,那么证真如前的煖等四加行,又应放在何一地位?全都错乱了。亦应第七住菩萨般若正观现前时仍未证真如、未证第八识,则又何来般若正观现前之可言?佛法中岂有不证第八识真如而能有般若正观现前者?显然,窥基把五十二阶位的前四十心都判为资粮位,把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合并而判为极短时间内(几天或几年)可以完成而急速入地者,是违背圣教及实证正理之说。

又,不论是经中或根本论中说的相见道位三品心,都说属于“非安立谛”而不是安立谛。因为是依真如而现观有情假,然后再依真如而遣除此智,名为“内遣有情假缘智”,具足十住位,必须先证真如才能观修,故名非安立谛。再依真如而现观有情身心的诸法假,然后依真如境界而遣除所观的诸法假,证得“内遣诸法假缘智”,满足十行位智慧,仍属非安立谛。最后仍依真如而现观一切有情、诸法假,再依真如境界而普遍遣除所观的一切有情假、诸法假,成就“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满足第十回向位的智慧。这三品心历经第七住位到第十回向位的现观,都不是安立谛,因为都是依真如境界而作观行,全都名为非安立谛,是已证真如者方有智慧能作的观行,当然是已证真如的真见道位后进入相见道位的菩萨。《解深密经》中 佛却说都是在入地之前,若把真见道位移入初地心中,则三贤位中的这三种非安立谛的观行便无法实行了,只能依世俗法蕴处界而作观行,全属安立谛之观行,又怎能称为非安立谛?真要观行时,是否要依您所说而判为地后了?那就是修道位的事而非见道位的事了。

由此可见窥基对于《成唯识论》所说“无间”之意有所误会,错把悟后多劫之中心心无间而无怀疑(多刹那无间),依文解义认定为短短几个刹那或几天、几个月,他这个误会真的很大。观乎 世尊为悟后菩萨们宣演般若二十九年之久,并非证悟后几个刹那、几个月的短时间。而且为证悟的大阿罗汉们讲了二十九年以后,尚有大多数人(大阿罗汉们座下各有极多阿罗汉弟子们)仍未能入地,何况往世〔修〕学未久,今世才刚明心几年的新学菩萨,便妄想一悟入地而得成功?

又,明心后多年仍然未能深入别相智中,仍在第七住位原地踏步而继续依文解义者,所在多有,亦是正觉同修会中现前可见之事实,新学菩萨又如何能在几刹那、几天、几月、几年之间就完成三品心非安立谛的观行?又如何能在几刹那间就完成三品心后才能修行的十六品心观行而证阿罗汉果而位阶于初地?由此证知张志成的说法荒诞不经。

如果把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合在一起,直接说一见道就是通达位,认定是初地初心(入地心)真见道时在几个刹那间或几天之间便能具足亲证,非如《成论》以通达位为主来说见道位函盖真见、相见、通达,要历经久劫才能完成。而且,《成唯识论》中说加行位这四定心,只是断除能取所取见,不同于通达位的断除能取、所取相,但窥基的说法却等于硬将二者于几天时间内同时完成,非如《成唯识论》所说在二个相距遥远的时程中才能完成者,显然严重抵触《成唯识论》所说。

今张志成迷信窥基这个说法:一悟即入初地。却是全然违背《成论》、根本论,也违背般若诸经、律部的《璎珞经》……等 佛陀圣教的谬说。因为未能通达四加行、真见道(证真如)、相见道“非安立谛”三品心,入地前观行“安立谛”十六品心的观行内容,心中又不信善知识的教导所致,连真见道的亲证内容都忘记了,应该也有迷信古人窥基而轻视今人之意。殊不知今人都是古人再来,历经多世进修后的证量应该不比古人差,方属正见。窥基不太了解《成唯识论》所说“无间、刹那”二词背后的意涵,误以为是“极短时间”之意,不懂得《成唯识论》中“无间、刹那”二词是指悟后多年、多世、多劫,都是“心心无间、刹那刹那间都无所疑”而说为多刹那无间之意;由于不解二词之真正意思才会有此荒唐判教的产生,违背了经、论中的圣教,把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都汇集在初地入地心之中,认为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三种见道的极广大内涵。

想要完成入地功德前应有的这个最后加行,并不是真见道之后随即可以实修的;必须是依实相般若所作大乘真如境界等法的观行,是真见道证得真如以后,先有了根本无分别智(总相智),转入相见道位中继续作三品心的观行而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在最后位圆满这三品心的观行而圆满后得无分别智;同时也要努力修集入地所必须的广大福德,主要是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就是破斥邪说而引导众生回归八识论如来藏妙法,这些都是应该要先修行的内容。

所以,这个相见道位应该修习的别相智的圆满,可以粗分为二大类:相见道位的三品心及入地前四圣谛加行的十六品心。意谓相见道位的漫长修行过程中,不但应修广大福德,也应同时勤修三种智慧的观行,目的是要完成真如妙法的所有别相智慧,就是相见道位中应修的“内遣有情假缘智、内遣诸法假缘智、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等三品心,这就是《大品般若经》六百卷所说的内涵。最后是十回向满心位,想要进入初地前才应该作这四种观行——分为苦、集、灭、道等四个阶段,各有四品心来修观行,因此同样可以称为四加行。因为这是依大乘般若而作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的四种观行,故此加行亦有四种。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点击数: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