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52集
由 正珍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摄心为戒。这集我们继续略述“四摄六和的庄严”(二)。
我们在上一集已经讲到四摄法的第一法是布施。布施包括了财施、法施、无畏施,而在这个当中,所有的布施最重要的就是法施。因为,正确的法义教授给正信的佛弟子,让正信的佛弟子能够得到解脱,让正信的佛弟子不再受三界爱染的系缚,这是 佛陀度众的本怀;由于不再受系缚,才能够继续往下走,来证得大乘佛菩提,乃至于成就佛道。不论是解脱三界系缚,不论是成就佛道,它的目的还是只有一个——为了摄护有情。而我们在面对一切的眼前人时,我们要去摄护他,我们要很注意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态度,所以四摄法第二个就是“爱语”,如果没有爱语的话,所有的布施都将会产生反效果。
我记得我有看过一个故事,那个故事是说:一个天主教的神父,他看到一个酒鬼卧在街上非常的可怜,喝得醉醺醺的,于是就把那个酒鬼带到教堂里面去,给他换上干净的衣服,给他非常好的食物,让他能够好好地睡觉,让他有舒服的生活;可是,这位神父因为非常地希望他能够改邪归正,所以每天就会叨念他:你不要再喝酒啦!你看看你习惯如何、如何……。结果,没有想到这一个酒鬼因为被念得受不了了,后来竟然拿刀把这位神父给杀了。
也因此看到这样的例子,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众生,他都生活在我执、我所当中,所以这个爱语的部分真的要很有智慧,要看他目前的状态是可以跟他说什么话。因此,如果说得理不饶人,那反而会产生很严重的反效果。所以菩萨跟众生在交谈、在相处的时候,要和颜悦色,不要抬着下巴、冷着脸,说话的语音要慈爱、要柔软。我们跟众生面对面交谈时,或者在网络上跟别人对话作佛法布施的时候,都要把握住四摄法当中的“爱语”,随时注意自己的口气要好、要委婉、要柔软、要亲切,这样才可以跟众生广结善缘,而且这样也是迅速地摄受佛土,又不必多花本钱的好方法。
而当众生正为法务繁忙的时候,佛门个个都是做事的人,没有作官的,事虽有分工,但更要能够相互协作支援,不要把执事变成了我所而坚执;也不要对别人的工作冷眼旁观,能帮忙搭把手就帮忙,该求助就求助,护法事业是要能够和合协作才能无碍,所以我们要能够与众生共行,这就是“同事”。
再来,就是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众生的行为,并且能够和众生共同为佛教正法的永续流传而做事,对众生有利就叫作“利行”。这些利行等事都不是为了利益自己,而是利益现在的佛教,也是利益未来世所有的佛门学人;但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必单独由自己做,可以和众生共事一起做,所以利行之事也可以“同事”。这就是以这四种方法来摄受众生,这就是四摄法,以上是四摄法的简说。
而我们在讲六和敬的时候,其实跟这四摄法是可以相通的。接下来,我们来略谈一下六和敬的开发。“僧”的意思就是和合的意思。和合有两种:一种是理和,一种是事和。“理和”就是依我们的涅槃如来藏,大家共同来修学,希望大家都能够证得这本来自性清净的涅槃法。第二个“事和”,事和就有六项,就是六和敬。《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因此菩萨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因为生生世世都要来到世间,所以跟众生不会只有一世的相处,如果不和合爱敬,那么大家没有办法好好地相处,那么自他都不能够成就般若。所以,不论是对于自己的根本传承上师,或者是有智同梵行的人,或者有缘众生,都应该要成就这六种无违诤法。
既然我们说是六种无违诤法,那就一定有六种违诤法,也因此六和敬其实就是在对治六种违诤法;这六种违诤法,不论是家庭,不论是工作单位或者修行团体,都会遇到这六种事。第一个就是大家在相处的时候,遇到“展转相违,作不如意”,这个意思就是说:本来大家是同行共事,可是就是有人会看不惯,或者就是有人要捣蛋,或者就是有人要阻碍成功,所以这里面包含了忿恨的心;也因此依于这个忿恨的心,看不惯人家比我们好,所以就要去破坏人家的成就,这样子就叫作“展转相违,作不如意”。
第二个在团体当中也会有一个现象,在家庭中、在工作单位也会有,就是“覆藏诸恶”。这个“覆藏诸恶”就是对自己所犯的过失把它隐藏起来,不让人家知道。也许有些事情,我们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把它覆藏起来,人家不知道没有关系;但是,要非常谨慎一件事情,我们的业报都是如影随形。如何没有影子呢?就是行得正、坐得正;因此,只有日正当中的时候,是没有偏斜的影子,否则的话一定都会有影子偏斜出去。所以,不论你心里面想要如何地覆藏,可是如果身心不正,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都会帮我们收拾着这样的一个业种,因缘际会的时候又会还报给我们。
第三类就是“于等类中剩受利养,执为己有”,这个意思就是一种嫉妒悭贪。例如说,在僧团当中有共有的财物,自己就偏偏的克扣下来自己用,留在身边,把僧团里面的财物当成是自己的。我们了解一件事情,每个人其实都会有一分的贪念,可是这个东西如果是大家共有的,而我们把它克扣下来据为己有,其实这样子就是一种盗的行为。如果在家中,可能会让亲人产生非常不愉快的感受;如果是在公司去克扣不该有的资财,那样子可能会吃上官司;但是,如果在僧团当中犯了这样的过失,那是严重地违反戒律,如果再加上覆藏的话,这样的业报,到未来不可爱的异熟果报相随,想要去忏悔、想要去悔改都来不及。
第四个是“于衣服等,更相欺诳”。这个欺诳就是去骗人,或者是去说不真实的、夸大的语言。这个诳谄所行,就是用不正当的方法来获得财物,那么不论是在家中或者是在团体中,有人问的时候,就不把它说清楚,说这个东西是哪来的,而假托是其他的事情,这个就是“于衣服等来欺诳”。
第五个就是“违越学处”。这个“学处”其实就是戒律、就是规矩,或者是说在见解上产生了邪见,于非法当中妄计法想,然后在种种与正法不相关的邪行当中,产生了错误的说词,说没有布施、说没有天、说没有爱乐等等,这个部分就是违越了学处。
第六个就是“于法、于义产生了颠倒执”。产生了颠倒执,也就是常乐我净——非常计常,常计非常;乐计非乐,非乐计乐;我计非我,非我计我;净计不净,不净计净。而或者是说,在这一个法义当中颠倒乱说,把不是涅槃法说成涅槃法,而又不愿意服从教导。
我们来看这六种事情,这六种事情不论是你有没有学佛,你都会遇到这六类的事情。我们以第一个来说,你会不会遇到有人要故意跟你捣蛋呢?你会不会有人常常会扯你的后腿呢?或者以第二个来说,你做错了事,是不是不愿意好好地忏悔,或者会跟人家道歉?以第三个来说,你是不是把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放到自己的口袋呢?第四个来说,你为了一些名闻利养而做出欺骗、做出种种的虚伪之言词呢?第五个,你会不会违越你本来守持的规矩、戒学?或者是说,在家里不守家里的伦理规矩、恣意而为?在公司里面也不守公司的轨则,在僧团里面也不守僧团的轨则?或者是说在法义当中,你产生了错误颠倒的见解,可是人家劝你,你却还是非常坚持着自己的颠倒见解,而不愿意去跟人家沟通呢?
也正是因为有这六种的错误,所以 佛陀开示要有六和敬。而这六和敬当中,“慈心”所发的身语意业,它能够断掉“展转相违,作不如意”以及“覆藏诸恶”的过失;“同受利养”能够断掉“于等类中剩受利养,执为己有”、“于衣服等,更相欺诳”的过失;“同趣尸罗”,也就是对于戒一起好好地修学,能够断掉第五个“违越学处”的过失;“同趣正见”就是能够断掉第六个“于法、于义的颠倒执著”。所以,六和敬就是菩萨处于众生当中应该有的生活态度——身慈、口慈、意慈、同行、同戒、同见。
我们在行六和敬的时候,对于众生的这一个部分,我们来看一下,有着世间的六和敬,也有出世间的六和敬。我们如果在世间法当中,好好地以六和敬来守护自己的身口意,那么不论是在家中,不论是在工作单位,都能够少掉许多的烦恼。我们现在以六和敬一个一个来跟大家说明。
六和敬第一个就是“身慈和敬共住”,如果在家中,就是大家能够在生活当中,好好地照顾关爱。以身慈来说,我们既然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同住在一起,我们就知道在这一个空间当中不是只有我们自己,因此不要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妨碍了别人。举例来说,如果我们住在宿舍里,人家要睡觉了,而我们却在那边开着各种的有声音的产品不管他人,或者人家要读书,我们却在那边乒乒乓乓的,那这样子就没有办法共住。或者我们说,我们在工作单位当中,人家正在精心地规划一个案件,你就在那边走来走去,去吵人家,那这样也是没有办法共住。在僧团里面更加是如此,因为在僧团里面,很麻烦的事情,就是如果我们不断地去骚扰别人的清修,人家心里面起了烦恼,可是却没有办法避开,因为早上也要看到你,中午也要看到你,晚上也要看到你,连睡觉都还要看到你,这样子给人家的身心上面是起了很大的折磨。所以,如果说我们心里面有一分慈悯众生的心,在和敬的一个心态当中(和就是对别人,敬就是自我要求)自我要求能够对一切人起恭敬心,而跟别人能够和合共处,这样子才能够共住。
在身业当中,我们跟人家一起的共同有两种,就是我们能够一起来离开种种的过失。我们知道以身业来说,就是要能够离开杀、盗、邪淫这些事情,这是身业的造作。如果在身业当中,我们能够好好地守持不去造作重业,又能够好好地护念众生,而这个护念众生,包括了家中的老老少少,工作单位的每一个同事,乃至于僧团里面从大和尚一直到新进的信众,我们都应该以这一种身慈的和合来跟人家相处。另外一个就是在善法当中,也要能够和合、能够相处;也就是说,大家一起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就跟大家一起来修行,大家一起出坡的时候,我们就跟大家一起出坡,不要有太多属于个人的这一种特异行为。
我们要能够时时地检视自己有没有产生护爱众生的心,尊重而且能够让跟我们接触的人都能够处在一种欢喜,没有各种违逆感、没有各种诤执,而且大家的心性是同样的方向。我们要时时地检视自己,我们有没有好好地护念众生、尊重众生,我们有没有好好地让众生安止在法喜当中;而一个修学如果有深远的菩萨,他甚至能够起平等的大悲心来修他的身心,当他跟众生在一起的时候,只会想着怎么样地安乐利益众生,而不会让众生有着乖诤之想。所以,也因为这样,菩萨于摄受众生,不会进入三界爱染无明,让自己起烦恼、众生起烦恼;而且菩萨更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未来必得究竟之果,所以对一切众生都敬之如佛,这就是“身慈和敬”。关于身慈和敬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