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学术研究论述与佛法真实义(下)

第137集
由 正彝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正觉同修会的弘法节目,我们今天的这个单元主题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副标题是“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我们今天主要是要跟大家来谈“佛法学术研究论述跟佛法真实义”。

其实经过前面几集的说明,我想大家应该能够去分别“什么是佛法的学术研究,什么是佛法的实证”。借由我们前面几集的说明,应该就能够提供观众们、听众们去作一个分别。如果您是对于实证佛法有兴趣的,那当然就应该透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亲自去证明这个佛法里面所需要实际体验、实际证明的这些内涵;这个是对于佛法实证有兴趣的人,应该就要有这样的态度与作法。如果您只是对于佛法博大精深、般若甚深极甚深有兴趣的人,也就是觉得说,这个佛法内涵实在是非常的深远,他对于这个佛法的内涵、这种深远的境界觉得很有趣,很有兴趣,他想要去了解看看,这样子的话,当然他所能够去理解的范围,就仅止于佛法学术研究的论述这样子形态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不走佛法实证的这样的一个道路,也就是不进入佛法实证的这个领域,他只是对于佛法有兴趣,他想要去了解;这个时候他所了解的这些内容、理解的这些内容,就会仅止于在语言文字上对佛法的理解,而与佛法的事实内涵无关。我想这个就是我们前几集为大家说明之后,大家应该就有这样的一个理解。

那我们今天再进一步来跟大家说明,在“佛法学术研究的论述跟佛法真实义”这个当中,有些什么样的分别,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我想我们今天也是因为时间与篇幅的关系,也是仅能够简单地为大家来说明。我们在这里可能要先开宗明义地来说,也就是说佛法的真实义,它必须得由身体力行,去修证佛法、去实证佛法,才能够去了知佛法的真实义理,这个是经过我们前几集的说明,应该大家就能够知道的;也就是说,这个佛法真实的义理,必须经过身体力行的去修证、去实现、去实践,他才能够亲身去证实、去体验。比方说,我们在前面几集所提到的《般若经》里面所说的空,《心经》里面所说的空,以及《般若经》里面所讲的这个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这个境界的内容、内涵、体性,这个空的内容、内涵、体性,乃至于祂的运作,得要由实证才能够去了知。当你实证了这个空,实证了这个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之后,你可以现前观察,因为祂是具体存在的,所以你可以现前去观察;那借由现前去观察,然后去比对 佛在经里面的开示,你就会更加地了解,原来这个佛法是真实可证的;那借由佛法的实证,我们在智慧上就会突飞猛进,有这样的一个智慧当然就能够慢慢地从世间种种的这些烦恼痛苦当中能够去远离。当然修证佛法、实证佛法,它有种种无量无边的功德,那这个部分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在这样子的一个单元里面完整地为大家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就是先跟大家稍微分享一下,对于佛法真实义它必须由实证才能够真正的了知这样的一个概念跟大家来作一个说明。

我们也跟大家说过,就是如果对于佛法的实证没有兴趣的这个人,他可能就是(或许他)对佛法本身有兴趣,他可能就会去进入学术研究、乃至佛法学术研究这领域,他可能就会去读或者是自己去写佛法学术研究的这些种种的论述;以这样子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说,这些仅止于文字上的理解,对于佛法的理解而发表的这些佛法的论述,我们可以稍微把它归类到这是属于佛法学术研究形态的论述,也就是学术研究形态的佛法论述。这样子的一个论述,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我们今天有举一个例子给大家来看,这个例子就是属于学术研究形态的佛法论述。这个论述是出自琅琊阁这个论述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个琅琊阁对于佛法论述的内容,我们举这一段他讲《成唯识论》说:“阿赖耶识一类相续、念念生灭,指的是阿赖耶识整体念念生灭,不是只有种子念念生灭。”这样子的一个说法,他是很主观地来讲。当然他所谓的主观,应该指的就是说,他经过很多的文献(可能是经、论),经过这些经、论他去研读,然后在这个文字上他去思惟、整理,然后最终整理出来的一个结果;他认为说《成唯识论》里面讲这个阿赖耶识,祂是一类相续、念念生灭,他指的是阿赖耶识整体念念生灭,不是只有种子念念生灭。那这样子的一个论述,我们要跟大家说明,这种论述它就是仅止于在文献上的文字理解而有的这个论述,其实它跟事实无关。当然,我们如果以实证者的这个角度来讲,那它当然是与事实是违背的。

所以,我们为大家举这个例子,主要是跟大家说明,在现今的这个网路〔网络〕这么发达这个世间,种种的文章论述,都会非常快速地、这个流通的范围会非常的广,不论是正确的论述或不正确的论述都会很快速地去流通。为了让大家能够去分辨说,什么样的一个论述它是比较偏向学术形态的论述,如果您是对于佛法的实证有兴趣,您就应该对这样子的一个论述,它所局限的这个范围,您要有所了觧。也就是说,学术研究形态的这个佛法论述,他论述的这个内容,它其实是与事实是无关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对于这个事实具体身体力行地去验证,他仅止于文字上的理解。那这样子的话,当然如果说您本身原来是对佛法的实证有兴趣,如果接触到这种学术研究形态的佛法论述,而因为这样子一个论述它偏离事实而被误导了,这样其实是很可惜的;所以我们会借这几集的内容来为大家说明,让大家能够去分辨什么样是学术研究形态的佛法论述,那如果您是对于佛法实证有兴趣的菩萨,就应该在这上面要仔细地去分辨。

那这个是我们所举的佛法学术研究形态的这种论述,因为这样子的一个论述,他并没有在佛法上亲自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乃至于最后能够实证;所以他所论述的内容,其实是依于文字的理解而没有事实的依据。这样子其实我们也稍微可以举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应该很多人去看过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有些时候去看这个电影,一开头它会告诉你说,本电影的情节纯属虚构与事实无关,这个就代表什么事?就是代表你接下来看的电影情节,这两个小时或三个小时或一个多小时,这个电影的情节内容当中,这些内容它其实是虚构的,也就是说它没有依据事实,也就是没有这样的事实,它只是说去虚构这样子的一个电影情节,来吸引大家买票进电影院去看这个电影。所以这样子的一个譬喻,就类似我们刚刚所说的学术研究形态的佛法论述。也就是说,学术形态的佛法论述,他所论述的这些内容,他并不是依据事实——真正的这个事实来说。为什么呢?因为他并没有于这个佛法真正的事实,也就是这个佛法的真实义理去实证、去验证,没有!他仍然只是透过种种语言文字、各种文献当中,他去思惟、理解、归纳、分析所得到的这一个结果;所以这样子的一个佛法学术研究形态的这种论述,它其实是跟事实是无关的,就类似我们刚刚所说的,这种虚构的这个电影情节一样。

我想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譬喻,可能大家对于这种学术研究形态的佛法论述它所局限的范围,我想应该大家就会比较能够去理解。我们经过这样的说明,如果说有时候可能对于从事学术研究形态,也就是从事佛学、佛法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他可能会依于自身在语言文字上的见解,而来评断于佛法上有实证的这一个菩萨他的论述内容,这有可能;但是如果说我们详细去探究,其实仅止于意识思惟、理解,在这些种种的文字上面去思惟、理解、归纳、分析所得到的这些佛法上的论述,他是没有能力来评断在佛法实证上,也就是在佛法真实义有实证的这一个人,他所发表根据佛法真实义而来的这些佛法真实内涵的论述,他是没有能力去评断。我想这个部分应该也要让大家去理解这样子的一个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看另外一段经文,当然这一段经文其实是从《成唯识论》而来。在《成唯识论》卷3:【“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从这一段经文来看,大家应该知道就是说,这个《成唯识论》在这一段经文里面一开头他就先问到,问什么呢?问阿赖耶识是断还是常?那他在这个经文里面有直接回答:祂是非断非常。那为什么非断非常呢?因为恒转的缘故。“恒”在这一段里面有作一个解说,“转”在这一段经文里面也有作解说。我们先来看这个阿赖耶识(就是我们讲的第八识如来藏的另外一个名称),祂是对我们在菩萨因地来讲实证的这个识;在这个阶段我们就称为阿赖耶识,祂是“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那如果要能够具体地去了解什么是非断非常,因为在我们这个世间通常不是是就是非,不会说同时是是也同时是非,或者是说不是是也不是非,这两边在我们这个世间,通常对这世间的事都会是落于两边。可是阿赖耶识的这个境界,祂非断非常,要能够理解这样的境界,必须透过阿赖耶识的实证;也就是说,能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佛的教导,也就是六度波罗蜜的修行,最终具足可以实证阿赖耶识的条件之后,在因缘成熟的时候,能够真正地去体验阿赖耶识。当你可以证明这个阿赖耶识的存在——具体存在,你可以体验这个阿赖耶识,当然你就可以现前去观察这个阿赖耶识祂的境界的确是非断非常,而且祂是恒时存在,祂从来不间断。那既然是这样,就代表祂是一个不生不死之法,也就是祂不是被出生的;既然祂不是被出生的,未来当然也不会坏灭,所以这是所谓的“恒”。

对于这样的一个理解,如果就是仅止于学术研究的领域,也就是从种种的文字思惟上去理解、归纳、分析,那是没有办法确实地去理解阿赖耶识这种非断非常的境界。也就是说,除非能够实证阿赖耶识,能够体验、能够现前观察阿赖耶识,否则的话,他是没有办法确实地去了解阿赖耶识的这些境界——祂的体性乃至于祂的这个运作。因此,所有单纯的学术研究在阿赖耶识上面的这个论述,我们都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如果他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并没有以实证作为事实的依据的话,那这样子的学术研究的这种论述,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知道它跟事实是无关的。那这样子的话,对于佛法实证有兴趣的大众们就能够去分辨说,如果我们要能够真实地去理解佛法真实的义理,就得要透过佛法的实证才有可能办到。

我们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到这边。

阿弥陀佛!


点击数: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