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色、形色、表色之正理(二)

第139集
由 正翰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很高兴又再跟诸位共叙法缘。欢迎您继续收看正觉教团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主题是“显色、形色、表色之正理”。

上一集中我们将显色、形色、表色最浅显的知见意涵,概略为大家来举示,接下来 弥勒菩萨从更深一层次来为我们定义说明:【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瑜伽师地论》卷1)这个是针对学人需要,作更进一步深入的解说,从显色、形色、表色的种种变化别相而说,所以需要更深细的说法,这样才能让进阶的学人更了解而契入。

我们来看看论文,弥勒菩萨怎么来说的?“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意思是说,“色显了”这一个色尘境被光明所照,没有被遮蔽阻挡,有空间距离存在,这部分就是所谓的“光明等差别”。这样色尘境就能显现而被心——眼识所缘而了别,而且强调是眼识所行的境界是显色,也就是眼识能在此运行运作,所以眼识只能了别显色,故说是眼识所行。

而形色呢?弥勒菩萨说:“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当中“色积集”是重点,显示形色是在色积集的现象中产生,那就是说形色至少要有两种不同的显色积集才能显现出来;由此色积集才有长短、方圆等等的分别相出现。色尘境如果有两种以上不同的显色积聚集合在一起,这个时候在两种显色的交接处,就会有一条不存在、但看得见的边际线产生,这条边际线就是形色,依于色积集长短的不同,那就有长短、方圆等等形色的出现,所以形色是依于显色而假有的线。在《瑜伽师地论》第54卷这样开示:【问:“诸长短等所说形色,当言实有?为假有耶?”答:“当言假有。何以故?积集而住,故名为形。唯有众色积集可得,余形色相不可得故。”】弥勒菩萨问:对于长短方圆等等的形色,我们应该说它是实有呢?还是假有的?弥勒菩萨说应当要这样子回答:当言假有。为什么呢?诸显色积集安布存在的状态称之为形色。唯有多种显色积集才能有形色可得,除此之外想用其他的方法显现形色相是不可能得到的。

此段论文明确地告知我们:形色是依于显色而有的假有相,是至少两种显色积集的延伸交会的边际处所产生的长短、方圆等等的假有相,但是却可以被领受感知到长短、方圆等等的“形色相”。世亲菩萨在《大乘成业论》这样子说:【即于和合诸聚色中,见一面多,便起长觉;见一面少,便起短觉。见四面等,便起方觉;见诸面满,便起圆觉。见中凸出,便起高觉;见中坳凹,便起下觉。见面齐平,起于正觉;见面参差,起不正觉。如旋转轮、观锦绣时,便生种种异形类觉。不应实有异类形色同在一处,如诸显色;若许尔者,应于一一处起一切形觉,然无是事。是故形色无别有体,即诸显色于诸方面安布不同,起长等觉。】还有在《阿毘达磨俱舍论》第13卷,在论文当中多处也如此说:【形非实有,谓显色聚。……如是依显,能取于形。……是故形色非实有体。】在多部的经论中都是如此论述的,论述这一个形色的真实道理。

也许从文字上的表示不容易体会明白,我们就利用实际的道具来作解说:比如说这一个是一个黑色的面板,我们在这样看当中就看到黑色,那如果我们找一个不一样的显色,比如说是白色,我们把白色从这个地方进入之后,你就能够看到白色,因为它跟白色和背景色,产生了两种对比色。不一样的颜色,在这一个显色——白色这个显色它的安布,安布到这个地方是长的,和这个背景色交会的地方就会产生这一条线,这一条线就是所谓的形色。那它的安布在短边这里就会产生短的这种理解。所以说,形色是依于显色的安布不同而产生长短、方圆的这一些形色相出现让大家来了别。

那我们有说这一个形色一定要两个显色来积聚,积聚之后它才会显现。那请问大家:现在看到了黑色、没有其他显色的时候,你能够看到我上面有贴了一块黑色的方块吗?看不出来,因为它是同样一个颜色,同样两种显色是无法显现出形色的。你看喔!我现在把这一个我贴的这个地方的黑色,把它取下来让大家看,是不是同样两种显色的积聚是无法显现形色的?所以说在很多的论述当中,就跟我们讲得非常的明白,一定需要有两种显色的色积聚之后才有形色的产生;就是像我们这样子所说的,还有这样子形色会出现,因为有两种显色的关系。所以呢,因为它们的安布不同,产生了长短的这种形色相让我们来了别,这是属于显色和形色的部分。希望大家从这样子的说明当中能够非常的容易来了解——了解这个显色、形色它的真实内涵;还有祖师大德在论里面为我们所表述的这些道理,其实都是真实的。

但是琅琊阁诸君可能有文字障的关系,或是他从来不读经典,论典、经典他都不读,所以就产生了这样子在知见上的匮乏,使他们无法真实地知道显色、形色、表色它的真实道理。所以说他才会举出很多的名相来笼罩我们这些观众,认为说他懂得非常多,其实不然,其实都不是这样的一个道理。他引述很多的名相,但是这些名相对我们的修学者其实并没有真实可用之处,还是应该要切切实实地按照佛菩萨给我们的圣教量,依止于圣教量来修行,然后一一现观来作观行,这样子我们的道业才有办法不断地增长进步。

因为琅琊阁的贴文仅仅是如何来说呢?他说:【“形色”:是眼识所观察的不同显色的组合,没有添加概念,意识可以对此添加形状等概念——意识的“随念分别”与“计度分别”,属于比量或非量的分别。】(〈《瑜伽师地论》将色尘分为显色、形色、表色,其他四尘也可以用这样的原理区分吗?这种分类与修行有什么关系?〉,琅琊阁。)如此对于形色内涵的解释能够利益学人吗?我想各位学人马上就能够立判,无需赘言了。期望诸位学法的菩萨不要再受网路〔网络〕上这些笼罩人的虚妄想,以及天马行空、言不及义的臆测佛法,而毁损了自己的学佛初心,结果与真实的菩提背道而行,这就是正觉教团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了。

我们再言归正传,那表色呢?论文上面是这样说的:【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瑜伽师地论》卷1)在这个地方,弥勒菩萨将表色的重点核心标示为“此积集色生灭相续”,这里说“积集色”如果有“生灭相续”的现象出现,就会有表色显现。也就是说,在显色的色积集之后,并且是要在至少两种色积集的状况下形色产生,因此长短、方圆等形色具足成就以后,依于显色、形色而有“积集色”的这个结果,这就叫作表色。这个积集色在一段时间的过程中,有了生灭相续的变化出现;那生灭相续的变化是什么意思?比如从甲地不复重生,再于乙地出现,而且还有有间断或是无间断、或是距离远近的差别相产生。

论文中举出两大分类,其一是处所背景的变异,其二是处所背景没有变异的这种状况,都会影响表色的差别相。我们举例说明比较容易了解,前者,有处所背景影响的变异因,例如有一个物体从左边移到右边,或者从远处移动到近处,因为有移动,所以你看到的时候就有了这个表色;如果物体没有遮蔽,你是无间断看到它在移动,这个所缘境就会不断地被你了别看到;如果物体经过遮蔽物而被遮挡,您就会有一段时间看到,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这样间断式的观察还是可以分得出物体在左右移动、前后移动。不过不要忘记前提,就是你看到的都是内相分的影像,而且还要有显色、形色为先;如果没有显色、形色的话,那你也看不出来有表色,也就是说,就算这个物体在移动,对你来说也没有表色可说。例如一个黑色的背景下有一个黑球,也就是一样的显色状态它在移动,你的意识是没有办法了知表色的,所以这里说“差别生”。因为积集色有生灭相续的状态,这就会有表色无间断一直被看到,或是有间断被看到的差别相产生;当然表色也会因为距离远近的关系而产生了远小近大的差别相,于此处灭彼处生,表示物体是在空间与时间的过程运作中所显示出来的表色。

弥勒菩萨在论文中还提到表色产生的另一种情形,那就是说“或即于此处变异生”,如果没有像前面所说有位置上的移动变化,但是因为成住坏空的现象,还是有表色显现。举例来说,有一根新鲜黄澄澄的香蕉放在没有移动的桌子上,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这个“积集色”因有“生灭相续”的现象出现,就慢慢变熟了而变黑、变坏、变烂,这个即是“于此处变异生”的意思,它的显色、形色改变了,表色也就跟着改变。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此告一段落。

阿弥陀佛!


点击数: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