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59集
由 正才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我们这一集要针对在琅琊阁网站所写的一篇叫作〈十住菩萨能够“眼见佛性”?(中篇)〉的文章来辨正,相关的文章有上中下三篇,另两篇就由其他老师辨正说明。
琅琊阁这篇文章的主要看法有二:第一,眼见佛性是相对于闻见佛性而说的,眼见是具足亲见证知,闻见只是未具足的信解,因此他认为经中所谓的“见”就是知、就是知见的意思。第二,他说《大般涅槃经》所说的肉眼见是指某种智慧层次,并没有以生理肉眼来见佛性这回事。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推翻正觉可以用父母所生眼来看见佛性的事实。
首先,关于眼见佛性,平实导师在讲经或书中有时会提到,尤其在《楞严经讲记》里就曾开示了许多相关内容;此外,游正光和黄正倖老师也分别出版了三本有关见性的书,而这几年也陆续有见性的见道报告出炉,内容还真不少。大家都异口同声表示确实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来看见佛性,而且也有所见的内涵,这是实证者的现观境界,不是学术研究或纯由想像所能得知的。
那么,要谈眼见佛性,还是得要先谈佛性是指什么?佛性的意涵很广,而且有各种不同层次,《大般涅槃经》里就罗列了许多有关佛性的内涵。主要有两大类,譬如黄正倖老师书中就说:佛性的第一种定义是如来藏具有使人成佛的自性;这部分琅琊阁也同意,也说是“众生本具的成佛潜能”。至于第二类说法的函盖面就比较广,琅琊阁也举了一部分经文,譬如卷27 佛说:【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后面又说:【……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这段经文说佛性是第一义空、是中道,跟 平实导师所开示的佛性内涵,以及同修会中见性者所现观的内涵完全吻合,没有丝毫违背之处。平实导师书中曾说:真如、佛性本来是一体两面,真如,指第八识如来藏,是体,佛性是用,两者非一非异,如来藏常住,佛性亦复如是,都是真我的不同面向。《大般涅槃经》卷7中也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那么,除了琅琊阁所举的经文之外,还有其他没有列举的经文,我们就以黄老师书中的举证来说明。譬如卷35说:【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是故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意思是说,佛性不是内眼入等内六入,也不是外色入等外六入,而是遍于内六入与外六入中,内六入与外六入相合而不即不离,所以说佛性也和如来藏心体一样名为中道。卷32也说:【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是说,佛性不是六尘中的六入,但也不曾离开六入等法;佛性不是色等五阴,但也不曾离开五阴我而独自存在。
还有,卷8中说:【众生佛性则不如是假于文字然后清净,何以故?性本净故,虽复处在阴界入中,则不同于阴入界也,是故众生悉应归依。诸菩萨等以佛性故,等视众生无有差别,……。】意思是说,有情众生的佛性不必借由文字开示修行以后才变清净,为什么呢?因为佛性的体性本来就是清净性,虽然处在蕴处界中随众生流转生死,但却不同于蕴处界而依然保持祂的清净体性,所以一切众生皆应归依自己清净无染的佛性。由于众生都同样具有清净的佛性,所以菩萨等视一切众生无有差别。
以上这几段经文所说关于佛性意涵,都是黄老师在见性后可以现观证实的现量境界,更是可以用生理的肉眼来看见的。可是,由于琅琊阁对佛性无法正确理解,又不愿意认同经中所说肉眼可见佛性,因此总要想办法解套,于是他在文章中自问自答说:【为何会出现“以肉眼见佛性”这样的描述?这是因为经典中对于智慧的层次,常以“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来形容。】(〈正觉法义辨正:十住菩萨能够 “眼见佛性”?(中篇)〉,琅琊阁。)他的意思是说,肉眼见性只是在形容某种智慧层次的知解,不是肉眼看见什么。
如果照他这么说,这肉眼显然是他所说五眼中智慧层次最低的境界,而他在另一篇文章又说:【《大般涅槃经》……,只论述十地修行,没有《菩萨璎珞本业经》的次第性五十二阶位论述。】(〈正觉法义辨正:十住菩萨能够“眼见佛性”?(下篇)〉,琅琊阁。)可是《大般涅槃经》明明又说十住菩萨可眼见佛性,若依他的说法“十住就是十地”,也就是在最高的菩萨阶位才能以最低的智慧层次的肉眼来见佛性,因为再上去的阶位就是佛位的佛眼了。如果是这样,那比肉眼智慧层次更高的天眼、慧眼、法眼又该是在什么阶位见佛性呢?十地已经是紧邻佛地前的最高阶位了,这中间显然已经没有任何阶位可以安立。又为何经中不说是以法眼来见呢?所以这样的推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还是要回归经文的原意,在《大般涅槃经》卷8,当迦叶菩萨向 佛陀请问:【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时,佛陀是完全认同迦叶菩萨的所问,佛性确实可以用肉眼来见。可是人间的凡夫也有肉眼,为何不能得见?所以显然不是只靠肉眼就能得见,还要有慧眼才能见。这就像已经开悟明心的菩萨,可以借由肉眼及悟后所生的慧眼,来看见自己和其他众生的如来藏一样。见性的菩萨,同样也可以借由生理的肉眼和与智慧相应的慧眼来见,不但可以看见自己的佛性,也可以看见其他众生的佛性。所以,在卷27当师子吼菩萨再度向 佛请问:【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佛陀开示了很多法之后,最后说:【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这里 佛说的是以慧眼来见,这段经文,琅琊阁也有举出,只是他无法融会贯通;可是对我们而言,却是完全符合而没有丝毫矛盾之处。
如果琅琊阁认为此处卷27的眼见是“十地”菩萨以五眼中的慧眼来见,那除了会跟他原先所主张的“以肉眼的智慧层次来见”互相矛盾外,还是会有相同的问题:比慧眼层次更低的天眼、肉眼,又应该是在什么阶位来见?是不是也表示他所说的十地之前的阶位也或多或少能见?只是智慧层次更差,见得更不分明?如果是这样,不就违背他自己的主张说十地才能见的说法?另一方面,比慧眼层次更高的法眼也仍然无法安立。所以,照琅琊阁的说法是完全行不通的,进退失据!
琅琊阁的文章还有其他矛盾之处,譬如他在文章第二大段的一开头说:“眼见”是指具足的亲见(证知);结论中也说:【“眼见佛性”则是能亲证而知见。“眼见”的意思是,具足、完全、了了的知见。】(〈正觉法义辨正:十住菩萨能够“眼见佛性”?(中篇)〉,琅琊阁。)既然眼见是指具足的证知、是具足完全了了的知见,那十住或他说的十地菩萨也是眼见,又为何不能了了?因为经文就是这么说的啊!说十住菩萨也能眼见。照他的逻辑,那应该十住或十地菩萨也没有眼见,只有佛才能有眼见,因为他这里说眼见就是完全具足知见。可是这样不又违背经文十住就能见的说法?可是显然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说矛盾,所以才会这么主张。
此外,琅琊阁为了要证成他的主张,说不是以生理肉眼来见,他又推论说:经中讲的“见”是“知”、“知见”的意思。也就是要用这个说法来证明他的主张说:【“见”不是指眼睛看到什么境界,而是指智慧的境界层次,……。】 (〈正觉法义辨正:十住菩萨能够“眼见佛性”?(中篇)〉,琅琊阁。)所以见就是知。然而,佛陀在《大般涅槃经》卷16就有很清楚的一大段开示,说明知与见的不同,佛说:【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知而不见。云何为知?……云何不见?】佛陀解释了知、见以及知而不见的差别,而且前后讲了很多不同的内容。之后又针对佛性开示说:【复有知而不见。云何知而不见?知诸众生皆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不能得见,是名知而不见。复有知而少见,十住菩萨摩诃萨等知诸众生皆有佛性,见不明了,犹如闇夜所见不了。复有亦见亦知,所谓诸佛如来亦见亦知。】显然这里 佛说“知”和“见”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一段就是针对佛性来说的,可见琅琊阁的说法违背 佛说。由以上的举证及说明,可知琅琊阁的这一篇文章,充满以他自己的想像来对“肉眼见佛性”作种种的推论,这些推论既不如理、也不如法,甚至还直接违背 世尊的开示,可说完全站不住脚。
最后,我们要谈一下琅琊阁在他这篇文章开头的一些内容,他说:平实导师不注重翻译、对勘等,有他所谓的技术性错误。又说:正觉的法义【是一种“佛经大统一”的思维,假设所有的佛教经论,都是同一套理论:证悟一个常住法……。】(〈正觉法义辨正:十住菩萨能够“眼见佛性”?(中篇)〉,琅琊阁。)有他所谓的观念性错误。我们想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说佛法本来是分成各不相关的许多部分,然后 平实导师现在来作统合的事情,不是这样;佛所说的法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哪有什么佛经需要统一的问题?反而是原来本就是一个完整整体的佛法,被一些所谓的佛教研究者、被琅琊阁等人分割成许多各不相干的系统;又因为不能融会贯通,因此才会认为正觉的法义是一种“佛经大统一”的思维。
五祖弘忍大师不就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不能证悟这个本心常住法,对学法有何益处?佛所开演的三乘菩提或归结为一佛乘的成佛之法,所演述的经典都是以实相心如来藏,也就是常住法为中心来阐释的;因为所有的法都是由这个第八识所生、所显,没有任何一法是可以外于这个常住法。如果能以这样的正确知见来阅读经典、来修学,就能知道不同的法之间的关联性、次第性、含摄性,也能了解各种法的不同层次范围及深浅广狭。更重要的是,有这样正确的知见才能够依之而实证,一步步修行成佛。若没有这样正确知见,就像琅琊阁等人的思惟,那才是真正的观念性错误。
而他们的思惟,是将 佛所说的法当成一种学术研究的对象,对它作文献考证、作译本的对勘等等的事情,完全撇开佛法是可以让人实证、也是要让修行人实证的义学部分。以这样的思惟来看待佛法,当然会跟讲求实证的 平实导师所教授的法义内涵格格不入。以这样错误的观念来作研究、来作推论,得到的结论一定也都是错的。譬如六识论的学者所作的佛学研究,譬如琅琊阁所作的种种推论,便是将本来一个整体的佛法切割成支离破碎;也使得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无法实证,乃至误导学人误入歧途,可说是害人又害己;这样的研究方式才是技术性错误。
琅琊阁在文章又说:【《密严经》《楞伽经》《起信论》都是后期糅杂如来藏与唯识两个体系的经典。】(〈正觉法义辨正:十住菩萨能够“眼见佛性”?(中篇)〉,琅琊阁。)所谓“后期糅杂”的说法,其实他的意思是这些经或论都不是 佛或菩萨所说,而是后人拼凑出来的产物。为什么要这么主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所说与佛菩萨在这些经典所说的内容不相符合,甚至互相颠倒,所以才会有这样大胆的主张。可是,譬如《楞伽经》却是中国禅宗从 达摩大师传下来的印证经典,玄奘菩萨的《成唯识论》里也曾以此经来证明唯识之理,否定《楞伽经》就等同于否定禅宗所悟,也否定《成唯识论》所说;可怪的是,琅琊阁却又常引用《成唯识论》来论述佛法,真不知道是什么逻辑、什么心态?像这样不信受佛说、不信受三宝的人,以如此不正确的观念、方式来读经、读论,理所当然地一定会误解或读不懂 平实导师所说的法义。
今天就为各位说明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