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阁们是大乘菩萨吗?(五)

第035集
由 正娴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我们仍然来谈论退转者琅琊阁(写手们)他们是大乘的菩萨吗?他们的行为符合当菩萨吗?

我们可以从他们文中〈第八识的不了别六尘是“无分别”?〉此文中,得知是以错误的六识论去理解或判断,对佛法的真实义理偏颇严重而不自知。不接受善知识的殷切嘱咐教授,不严谨思惟佛菩提道的修学内涵,学法不能够仅以了解佛法表相意涵,就可以称为懂得真实。世间法学问或许可以这样求知,但是以求出离世间法,就不能用世间求学的态度学法,佛法真实义理超越三界法,故非用一般的道理来学习;想知道佛法大意,就得要具足多方面的条件学习,否则所知有限,还会容易犯下谤佛、谤贤圣的大恶业。故此,借由他们所说的此文,就能说明、也可以看出是否符合大乘的菩萨行为。

我们由《瑜伽师地论》所说来了解真实菩萨:【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瑜伽师地论》卷40)

我们借由此论说明,就像琅琊阁(写手们)在现法中,是无法堪任菩萨道修学的广大菩提资粮,稍有人事事相的不顺遂、不顺心,或于法上的不信解,就无法安忍重新学习与确认,就急于强出头诤胜;也因于邪见,若不虚心自行如理修正思惟、体验,倘若 弥勒佛来人间示现一般人身,他们若是仍以此学佛心态,是会错过证成大因缘的机会,甚至相反地造作大恶业。修行者越是了解出世间法义,更能得知如理观行不在外、只在自心的染净;只要值遇善知识确认法义真实,就要从自身恶见、染习断除,依缘菩萨戒来对治并次第修除,才不会像经论所说:【彼诽谤者,亦为无量大罪业藏之所随逐,乃至一切恶言、恶见及恶思惟,未永弃舍终不免离。】(《瑜伽师地论》卷40)若不弃吐恶见,则生生世世难离弃,就会像他们现在的学法状况。

琅琊阁(写手们)的错误认知,说:【第八识不是完全不了别六尘,它可了别“色法”中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正觉法义辨正:第八识的不了别六尘是“无分别”?〉,琅琊阁。)前提是由于他们不能净信、持受安忍第八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的体性,就如《深密解脱经》说:【昙无竭!有人长夜乐见闻觉知乐,信乐而行,彼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内身寂灭离见闻觉知乐。】(《深密解脱经》卷1)他们就是 佛所说的“无法信受内身有寂灭”的人。真实证悟者,即能安住于寂灭且依教奉行;若是未证者,就只能戏论实相法义。为何说他们是戏论“举经说真实法”?因为写出来的实质都是六识论道理,自己却看不出来;而对于见道者来说则能信受诵持、承担奉行。

他们所谈的了别六尘,当然是属于意识的功能体性,八个识依常理也要确认各个功能皆不相同,否则就不需要八个识,可以合为一个识来使用,反而不会冲突。就像意识来说,粗意识、细意识、极细意识、极极细意识等,都是属于意识功能差别体性,不外于意识自性。因为正觉的书籍、或视频、或电子书等,都有详细说明八个识的功能,在此不细说。所以他们是以第六意识心,来说第八识如来藏,以下说明更能确定他们的看法:【“无分别”的意思不能与“不了别六尘”画上等号;会了别六尘,不表示它一定不是“无分别”。事实上,经论常用“现量无分别”来形容前五识、第八识、五俱意识、定中意识的了别(此时的了别称为“自性分别”)。】(〈正觉法义辨正:第八识的不了别六尘是“无分别”?〉,琅琊阁。)以上他们错执经中“无分别意识”,错会“如来藏无分别心”,将两者“无分别”混淆误解以为相似义。

他们误解以为只要离念的“无分别意识”的所说与第八识同义,其实还是意识。经论原文所说的意识发起有漏种有两种因,在眼等五根触五尘,唯由五识先引发的缘故。为何这样说?这是由于染污与善的意识势力所引发的缘故。因为眼识等五识种子流注无间,而于眼识种子无间流注于染污及善法发起也无分别的出生,甚至五识彼彼也无分别的流注种子,由这个道理来说眼等五识随着意识转变。这也就是说,眼等五识的流注种子是无分别善染种子流注,五识不会选择染污种子不让其流注,也没有专挑善法种子让它流注;而五识就是因为无分别善恶,所以随着“有分别心”的意识转变。例如狗屎在眼前,眼识不会因为不喜欢,就变成看不见狗屎,而是经由同时意识喜恶种子流注时的配合,不喜欢狗屎时去掐鼻或转头不想见。

如经中说的,若是五识都能分别的话,当引发眼识等五识心同时发起,加上意识心就成了众多心,这样如何安止此一心?在此《瑜伽师地论》卷3就有说明:【意识中所有由二种因,在五识者唯由先所引故。所以者何?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不由分别,彼无分别故,由此道理说眼等识随意识转。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所以以五净根来说也是现量无分别,但是它们的自性虽如此,仍然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出生的,所以也是生灭变异性。眼识等是能现观一切,常识也可理解,从小到老的眼根、眼识非恒常不变异,或酸涩、或模糊、或胀痛等状况乃至清凉,眼识的变异也能如实观照体验,所以眼识等五识不能说是恒常。经论阅读不能只能看见一个片段或名相解释,自己与善知识看法不同,就否定善知识所说,真的得要先自省。

以下也是琅琊阁(写手们)错说法义内容:【第八识可了别“色法”中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正觉法义辨正:第八识的不了别六尘是“无分别”?〉,琅琊阁。)因为他们未证本来面目,所以想像第八识可了别五尘。第八识如来藏这是唯证乃知的法,因此琅琊阁(写手们)后续对于法处所摄色有定果色,也错解法义内涵。定果色不是业果色,目前他们连如来藏都没实证,所以谈不上定果色,这是在八地菩萨于相于土神变自在才有的能力,一般外道修定者是无法修得的。再者,略说此有漏识为境所变异,所谓有漏种,即十种有漏: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尘所摄色的相应处。为何说此有漏识不能变为实相心或为心所法的所缘?因为有漏识变异有两种:第一种是随因缘势力而变异,第二种是随着分别的势力而变异;前者因缘的势力必有因缘实践所产生变异,后者分别的势力需要有境界现行才能实践所产生的变异。

故此《成唯识论》卷2说明:【略说此识所变境者,谓有漏种十有色处及堕法处所现实色。何故此识不能变似心心所等为所缘耶?有漏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初必有用后但为境。】论中说得很清楚,绝非琅琊阁(写手们)所说的:【第八识的“无分别”类似前五识、五俱意识、定中意识。】(〈正觉法义辨正:第八识的不了别六尘是“无分别”?〉,琅琊阁。)他们将第八识与意识(恣意分成不同种类意识,但仍然都是意识)这两个体性自性混为同一个、或者相类似的无分别来说法。就如另一《瑜伽师地论》卷1也说:阿赖耶识提供眼识等,无间异熟一切种子流注。可以提供一切种子就代表不在于世间为染净分别所系缚,否则以意识分别善恶之下,就有喜好、厌憎,当然尽挑善法喜乐境执取,就像打坐修禅定,都会追求执受轻安境界。

经论也这么说:【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眼是色余非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著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瑜伽师地论》卷1)由此可见,假若阿赖耶识也有与意识一样的染净分别,若当同时产生与意识不同“分别执取”时,生活则会产生大问题。所以必须有一个与七转识不同的“无分别心”的如来藏,才能以因缘业果酬偿真实平等流注,否则也不会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存在,因为没有任何有情喜乐去往;有情乐著戏论、乐著顺境。外道修行者(外道是指外于真实如来藏法修学一切法称之)也因为来自过去无量劫错误外道法熏习,所以一直轮转于生死海无尽处,终于听闻正法,却不同于自己的自取邪见又诋毁,故又下堕如是轮转不息。若是福德又不具足,定慧薄弱,没有伏除习气性障的憍慢,要接受与自己邪见不相应的正法真的很难,如今难得值遇正法,若能顺忍至少可以保住人身。

以下他们还把错误法义分类,琅琊阁(写手们)错误说法,他们说:【1.“无分别心”:(他们说的是)只有自性分别的第八识、前五识、五俱意识、定中意识。2.“有分别心”:五俱意识、定中意识以外的独散意识等,以及第七识。】(〈正觉法义辨正:第八识的不了别六尘是“无分别”?〉,琅琊阁。)其实除了第八识如来藏是无分别心外,其他识都是有分别的自性,只是琅琊阁(写手们)他们揣测臆想法义分类。因为没有实证,又是六识论观念,所以产生以上处处矛盾说法,连自己举例的经论,也选择切一半说明,只看自己要的部分,但是仍然错误解释法义,后半段经论有完整说明,他们选择忽略不提。就如他们举的经论如下,《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论曰:传说,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余二,说无分别,如一足马名为无足。】琅琊阁(写手们)只举经论到此处,开始自行错解,后段才是破斥他们说法观点的重点处,他们选择“忽略”。以下经论说:【自性分别体唯是寻,后心所中自当辩释。余二分别如其次第。意地散慧诸念为体,散谓非定。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若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如是已说有寻伺等。】(《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

经论解释说:有这样的人这么传说,“分别心”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于五识身唯有自性分别,即眼识仍有青黄赤白的自性分别,乃至耳鼻舌身识,而五识是没有计度、随念这两个分别;若是将五识说成无分别的这样说法,而将这样的法去传说无分别的人,这个传说者就像只剩一只脚的马一样,像这样的马称名无脚马,无脚马是无有功能的。若像这样传说自性分别的体性(也是有“寻”的体性),随后仍要别境心所来分辨了别,剩余二种分别也会接续次第分别。意识境界是散慧,是生起种种念的自性,而生起种种念的散慧不是定力。意识就是相应散慧,像这样称名为错误分别。像这样散慧修定,是与意识的种种念相应,像这样称名为随念分别。像这样说法,现在已经有人这么传说教授止观等法。您看,以上经论就是佛菩萨所诃斥的外道修行者,把“无分别”作错误解释,也就是指责琅琊阁(写手们)这类人。他们举经论说法,却完全不知道经论对于这种传说无分别解释,错认佛法真实义理的落处,佛菩萨老早就在经论中破斥,说明这种错说的传说者了。

像《瑜伽师地论》卷1也说明“法住法位,法尔如是”,是由眼识等与意识次第生起,乃至身识都是,善恶染净相续而转,互相辗转配合,不能单独完成分别;既然辗转配合、辗转出生,表示都是生灭无常法,在生灭法就会相应善、恶、无记三性。此论说已经非常清楚说明:【复次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他们评论正觉法义,可是他们自己整篇法义说明解释却错误连篇,仍然自以为是,就像他们错说:【既然前五识、五俱意识、定中意识、离念灵知心都是“无分别心”,那么,其实不必那么辛苦,你只要当下“转依”前五识、五俱意识、定中意识、离念灵知心的“无分别”性,就可以获得明心的功德了。】(〈正觉法义辨正:第八识的不了别六尘是“无分别”?〉,琅琊阁。)像这样说真实法,其实就是谤佛、谤贤圣者。学佛学法原本想得解脱,无奈值遇善知识不但不虚心信受奉行,反而好为人师、好诤胜,也为名闻。就像《瑜伽师地论》卷41所说的:【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连经论都教导听不懂法义,要菩萨如何安住菩萨道?菩萨听闻甚深极甚深的法,假若不信受应该要强信接受,不要谄曲解释,应该要自我这样认知学习:“我不是善根学者,我是盲目无慧的学子,应该追随信受如来的慧眼、法眼、佛眼所宣说的义理,不应该对于如来的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这样的菩萨是让自己处于无知,应该仰望无所不知的如来等随观行照见,这样才是正见,这样才是不违犯佛法义理。虽然没有信解,但是不诽谤。

佛菩提道是缜密而有次第的法义,能够像圣 平实导师铺陈细说,让大众明白极甚深义理,在当今目前无有人如此;所以自己学习有障碍,不能怪别人,在正觉里已有不少菩萨有功德受用,默默行道修学。如今却被琅琊阁(写手们)这类学习者批评正法,自己解释法义却说得支离破碎;他们行为是经论中所诃责的,他们也是我们的借镜——我们借由他们的行为——在修道上时时警惕自己,切莫重蹈覆辙。佛法真实义甚深极甚深,善知识的到来人间,是真实菩萨修行者的一大福音,却也是谤法者的灾难。若能真实了知一切有情未曾离开过自己的如来藏过活,我们自心如来所执持的世界是互相涉入的,生也在自己的如来藏里,死也在自己的如来藏里,不曾外于自己的如来藏。同时,那些无信解者如此盲目无慧批评、诤胜,自己有过失的错误法义却强行说佛说,将错误法义戕害有情的法身慧命,而这样的果报将会在何处出生呢?从此处来看更可以确定,琅琊阁(写手们)绝对不是大乘菩萨,绝对不符合真实义菩萨的修行行为。真实期盼他们知错能忏悔,才能回归正法,才是真实菩萨。

他们文中有多数错误解说,今天仅以部分提出说明。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

祝愿:闻思正理、修证无碍、得证菩提!

阿弥陀佛!


点击数: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