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依的秘密(五)

第075集
由 正雯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胜鬘经》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经典之一,但是因为义理深邃难解,古来鲜少有人能正确清楚分明地阐述其中的道理,今天我们“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主要是依 平实导师所演述《胜鬘经讲记》的内容为蓝本来和大家分享。平实导师所演述《胜鬘经讲记》有个特色,就是义理完全正确,又可以深入浅出地让大家深刻了解佛法大意,建立正确知见,帮助大家实证佛法,次第入道,免于久修佛法而一生唐捐其功的遗憾。

上一集我们谈到胜鬘菩萨说:【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间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间上上第一义依,所谓灭谛。】(《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意思是说,这四依说的虽然是世间法——是意识相应的准则,但已不是二乘人所能了解的。而所谓的一依,就是一切法的依止处;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上上第一义依,所以是无上依,这个一依就是灭谛。

假使没有如来藏这个法为所依,世出世间上上第一义也不可能存在。所以由此就能了解,其实真正的大乘菩提不是可思议法。假使它是可思议法,今天就不必有 平实导师在这里讲经了。假使世出世间上上第一义是可思议法,今天 平实导师出版一百多本的书,那些大法师们暗地里努力阅读思惟以后,应该也可以实证了,但为什么还是证不了?问题出在哪里?正是因为不可思议。

想想看,没有人教导 平实导师唯识学,结果 平实导师今日写出来的唯识增上慧学法义,是唯识专家们无法提出批判、也无法提出辨正的,他们只能支持 平实导师。一般而言,唯识学如果没有人教,大胆讲出来时都会笑掉行家大牙的;可是 平实导师并没有人教导,为什么 平实导师能够写出这些唯识的法义,让唯识专家无法提出辨正?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 平实导师有一依,而他们没有这一依,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你有如来藏为所依,你亲证祂了,你就能依止祂;依止于祂以后,那一些法你就渐渐可以通达,因为你必然会深入唯识学中。当然你会先通达般若,通达般若后你必然会进入唯识学中,因为成佛之道就是这么走的。当你进入唯识学以后,你将会一分一分的通达,然后你写出来的法义,未曾证得如来藏的唯识学专家是无法评论你的。所以,归根究柢,还是在这个一依;一依在修证佛菩提上是如何的重要,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那么所谈的一切唯识学,终究只是戏论,都与实证无关。

所以,玄奘菩萨才会在《成唯识论》中说:在大乘法中的见道,有真见道,也有相见道。相见道的智慧是远远超过、远远胜妙于真见道所得的智慧,因为相见道的智慧是要在真见道以后才能进修的,那个智慧是远比真见道所得的智慧胜妙过很多倍的。真见道所得的智慧只是根本无分别智,只是总相智,仍很粗糙。但是,相见道所得的智慧称为后得无分别智,它胜妙于真见道的智慧很多倍,是非常多倍的。可是 玄奘菩萨却说:前真见道胜过后相见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相见道的智慧是很胜妙的,远远超过真见道的智慧,可是他却说后面相见道的深妙智慧所得功德比不上前面那个很粗糙的、粗浅的根本无分别智的真见道智慧所得的功德,为什么会这样?

这意思是说,证得如来藏这个法时,名为真见道,智慧虽然还很粗糙,但是它是以后进修相见道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真见道的智慧,你无法进修后面的相见道,所以说真见道的功德胜过后面相见道的功德;但是相见道的智慧,其实是比真见道的粗浅智慧更胜妙的,因为后得无分别智是悟后再进修而得到的智慧。至于相见道以后的一切种智,就是唯识增上慧学的修学了,真见道位的根本无分别智距离太远了,可就完全谈不上了。换句话说,相见道位很深妙的智慧、越来越深妙的道种智,乃至未来到达佛地所得的极为深妙的智慧,其实都依这个如来藏一法而成立。

而这个所依已经证得之后,你才能有大乘第一义谛中的灭谛可说,否则就没有大乘的四圣谛可说了。这个一依也就是大乘灭谛——依如来藏而有大乘的灭谛。当你证得这个一——如来藏,大乘灭谛才有可能成就,大乘灭谛也是依这个一而建立的。所以,大乘法中说,无上出世间的第一义、出世间上上谛的第一义说是灭谛,可是灭谛还是依这个如来藏而有,若没有这个如来藏就没有灭谛可说了。所以,所谓灭谛其实就是一,一就是如来藏。这很像世间法学习算术:算术要从一开始,没有一就没有算术可说,不管多少的数目都从一开始。譬如小孩子出世不久,你教他说这是五个,很困难!你得要告诉他这样是一个,再摆上另一个以后,告诉他这是两个,这样慢慢的教;所以算术的基础是从一而来的,若没有一,就没有数学。可是孩子懂得一的时候,他所知的算术其实是非常粗浅的;真见道时证得如来藏而获得根本无分别智时,从整个实相般若的智慧来说,就如同小孩刚学会“一”的时候。学会“一”是很重要的,因为“一”若不会,就学不会二、三、四、五,乃至加、减、乘、除了。也许你想:“那么,小数点应该就不是一了。”请问:“小数点要从什么开始学起?”还是要从一学起,然后再学零点一,所以还是一;然后才有零点二、零点三、零点几,最后才是一万分之几、几万分之几……;所以仍然是从一开始,没有办法离开一。同理,三乘菩提或者世间法无量无边的世界,其实都是要从一开始,哪个一呢?就是如来藏。离开了如来藏这个一,就没有一切法可言;只要这个一不在了,一切就都不在了。

大乘法说四圣谛最究竟的就是要依灭谛,因为大乘四圣谛的苦谛、苦集谛以及苦灭道谛都是为了达到灭谛。可是难道这个灭谛会像某位法师讲的蕴处界都灭了以后成为空无吗?不是。是蕴处界都灭了以后剩下第八识如来藏独一存在,这样才叫作灭谛。大乘的灭谛是要依于“一”的独立存在而说的,一就是如来藏,祂才是真实的灭谛。实证这个真谛以后,能把一切染污种子都灭尽,仍然依于这个一而存在,再依止入初地时所发的十无尽愿,行无尽事,度无尽众生。所以,有情如果有一人不成佛,诸佛就要继续度下去,永远不入灭度,但并不是因为有业种去轮回,而是因为十无尽愿的缘故。

而这个十无尽愿的动力是从这个一来的,有这个一才能有大、小乘的二存在;有了二,才能有声闻、缘觉、佛菩提三乘法的存在,然后就有五根、五力,六入、六处、六思身等等,随后才有七法、八法、九法、十法,无量的增一出现了,于是万法就成立了。这样实证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量,万法归一,一摄万法。

有位法师说:【若有人问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位禅师若是德山,一定给他三十棒;若是赵州,他可能会答“庭前柏树子”或“麻三斤”。“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在此并不代表任何意思,它是提醒你不要有分别心。】(《圣严说禅》,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一刷,页101~102。)这位法师严重误会禅法,禅宗所证的一,就是一依所讲的如来藏心,并非不代表任何意思,也不是提醒参禅者不要有分别心,反而是要提起“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去参禅生起疑情,最后证悟找到这个一——如来藏心。禅师们正因为证得这个一,从这一法的如来藏作为依止,来看待一切。这也绝对不是否定如来藏的人所说的禅的一、多、无。如果没有这个一,否定了这个一,你连无也不可能存在,讲了一大堆的一、多、无,结果都只是戏论。

为什么大乘的灭谛才能说是第一义谛?而二乘的灭谛为什么不是第一义谛?这是说:由于在修证上有无真实法的修证,而产生了这个差别。换句话说,二乘世俗谛所修的法并不是真实法,是要灭尽一切法,所以讲苦、空、无常、无我,一切蕴处界都是缘生,将来终究会坏灭;无常故空,空故无我,二乘法都在世俗法蕴处界上面用心,从来不修证法界实相的大秘密——如来藏的所在,所以二乘圣谛中没有真实法;在大乘法中是一定要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心,由于在大乘法中是实证真实法,然后从法界实相如来藏心再来反观、对照生灭的蕴处界等万法:在证得真实法之后,对照二乘圣人的所证,一定会发觉二乘圣人都是不知道这个法界实相的大秘密。

可见二乘菩提是可以经由思惟而现观去取证的,显然是可思议的,那当然不是上上第一义;虽然同样是出世间法,但已经不是上上第一义了。可是佛菩提道——菩萨所修的佛菩提——是不可思惟的,都是一念相应而实证的。当禅师们在那边讲得很大声、好快活,法乐无穷,可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坐在旁边却听不懂——他怎么样去思惟都听不懂,即使全程录音下来(在古时候是没有录音机,都是每一个人记住几句,然后集合起来记录下来,禅师语录都是这样来的。且不说是记录,就算是有录音机给他录音好了),他回去把耳朵听到长茧了,也是思议不出来的。因为这是要证悟如来藏的,而证悟如来藏是一念相应慧,不是用思惟得来的,因此是世出世间的上上第一义。

可是这个世出世间的上上第一义,其实还是一依,还是要依如来藏一法。关于这一段经文,还有某位法师误会很严重,他是怎么样误会的,我们来看补充资料。这位法师说:【“此”上所说的“四依”,“是世间法”,是随顺四预流支而说为四依。论到究竟,实只有一依。这“一依”,是“一切依”中的最“上”依。从世出世间说,是“出世间”依;从上中下说,是“上上”依;从二谛说,是“第一义依”。这一依,即是常是谛的,非虚妄的无为的,无作四谛中的“灭谛”。生死也依此,涅槃也依此,为一切的究竟依。】(《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238~239。)

平实导师对这位法师的这一段注解,作了这样的评论,我们来看文字资料:【既然无作四谛中的灭谛是常,非虚妄,则不可是断灭空也!但这位法师又说:“什么是依?就是如来藏——灭谛。依此而有生死,依此而有涅槃。”这位法师的灭谛既然是如来藏,而如来藏又被他说成是佛地的功德性,佛地的功德性在因地是尚未现前的,如何能作为因地凡夫的生死所依?又如何能作为阿罗汉的涅槃依?所以究竟一依的依,所谓大乘真实的灭谛,固然是如来藏,但如来藏绝非这位法师所说的佛地种种功德法,而是因地就一直存在着的第八识心;否则就无有情的生死,也无圣者的涅槃常住不灭了。】(《胜鬘经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页235~243。)

既然无作四谛中的灭谛是常,不是虚妄,那就不该说它是断灭空了!可是这位法师却又说:什么是依?就是如来藏——灭谛。依此而有生死,依此而有涅槃。这位法师的灭谛既然是如来藏,而如来藏又说是未来佛地时的功德性,这功德性在因地时是尚未现前的,如何能作为因地凡夫的生死所依呢?尚未现前的佛地功德法又如何能提早作为阿罗汉的涅槃依?所以究竟的一依的依,所谓大乘真实的灭谛固然是如来藏,但如来藏绝非这位法师所说的佛地种种功德法,而是因地就一直存在着的第八识心;否则就没有有情的生死,也没有二乘圣者的涅槃常住不灭了。所以,这位法师每解释一句话或一段经文,都是错误连篇的;而这些问题都是出在他否定如来藏,都是由于这位法师用自己的施设建立来取代可修可证的如来藏心,才会出现这些问题,否则这位法师就不会误会佛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而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都不是和这位法师一派的大法师与学人们所能知道的。

经文中这句“此四依者是世间法”,这个“此”,这位法师把它解释为大乘的四圣谛智,这是错误的。既然经中说的“此”,当然要依前面经文中所讲的“二乘菩提的净智是世间法,二乘菩提的净智讲的就是无常、苦、不净、无我”来解释;所以这位法师的解释,当然与胜鬘菩萨讲四依智以大乘灭谛的常乐我净作为所依,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位法师的四依智说法是错误的。胜鬘菩萨说常乐我净的四依仍然是世间法,“此”字是指四依,绝对不是指一依的如来藏,绝对不是指大乘四圣谛中的灭谛,更不是这位法师所说的佛地功德性的“如来藏”或二乘解脱道的四圣谛。所以,如果从另外一个译本,也就是唐译的《胜鬘经》,是翻译作四种入流智;这个译本的“入流智”翻译,就很相符相契了;因为四种入流的智慧就是初果人断我见、断三缚结的智慧,这个入流智不可能是常乐我净的,因为常乐我净是菩萨随 佛修学才能证得的。可是二乘或大乘通教初果人的入流智,正是二乘菩提所说的无常、苦、无我、不净,绝对不是讲胜鬘菩萨所说的常乐我净的四依止,也绝对不可能是一依——如来藏心。所以,这位法师对《胜鬘经》的注解是处处错误的,绝对不是正确的注解。

时间关系,这五集“四依的秘密”,我们就说明到这里。

敬祝大家:身心安泰、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点击数: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