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慧《大乘广五蕴论》错说五别境心所法

第061集
由 正祺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单元。今天我们继续来说明安慧《大乘广五蕴论》的错误。

我们今天的重点将在“安慧错解五别境心所法”的问题。出生于公元6世纪南印度罗罗国的安慧,被称为是印度佛教唯识的十大论师之一,但是安慧论师基本上是小乘声闻种性的出家人。安慧师承德慧,下传真谛,他的学说传到了中土以后,称为摄论学派,他的主张与 玄奘菩萨的法相唯识是相对立的。玄奘菩萨之所以会西天取经,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摄论学派在法相上的混淆不清——摄论学派的特点是“九识”论,也就是在第八识之外还另外安立了第九识阿摩罗识。其实从安慧到真谛三藏都是一意识师,也就是主张前六个识,还有他们所谓第七识(称为阿陀那识)与第八识阿梨耶识,乃至第九识阿摩罗识,都只是意识的不同相貌而已。

由于安慧对大乘佛法的态度,因此他的学徒南印度罗罗国正量部的出家人般若趜多,曾以安慧的《大乘广五蕴论》作为蓝本,造《破大乘论》七百颂,用来诽谤大乘法;玄奘菩萨当时看见危害大乘非常的严重,因此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造了《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来破他,被当时西天各大的论师所推崇。今天我们就针对安慧的《大乘广五蕴论》错解佛法的部分提出辨正。

八个识是法界众生的真实状况,也符合圣教的教导,所以 玄奘菩萨著有《八识规矩颂》。大乘佛法在三转法轮唯识种智的阶段,对众生的八个识有很精细的剖析与说明,大乘菩萨对这八个识必须实证,而且深入地体会跟观察,因为八个识是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根本,所以称为八识心王。

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偈颂说:【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这首偈主要是说:三界中的一切法,包括有漏法以及无漏有为法,都是因为八识心王而有的;而无漏无为法也是八识心王所显现的,离开了八识心王就没有任何一法可得,因此说万法唯识。十方三世世间、出世间一切的有漏、无漏法,都是因为这个八识心王而有、而显现,八识心王又是依第八识以及无明而所以出现在三界世间,而无明业种以及所知障上烦恼随眠等等,也是由各自有情的第八识来执持,就这样子藉缘变现出色身以及依存的山河大地,因此说三界唯心。也就是说,三界唯依第八识心而有,依第八识心而变现,以第八识心为根本。

偈颂中说“一切最胜故”,是说八识心王乃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没有八识心王,就没有十方三世的一切万法。所谓的八识心王,就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这八个识都各自具有祂们了别的功能,所以称为识。

偈颂中接着说“与此相应故”,是说八识心王与五十一个心所法或多分、或少分相应,各自不同。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可以分成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法,它有五个法,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它也有五个法,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就是善、精进等等十一个法。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这有六个法,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它有二十个法,又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大随烦恼等等三种。第六类则称为不定心所,就是睡眠、恶作、寻、伺等四个法。

那么什么叫作心所法呢?所谓心所法就是指心所有法,也就是心王所有的法,简称为心所,又称为心数法;在五位百法当中居第二位,也就是指八识心王所相应之法。也就是八个识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了别作用而已,而是与心所法相应而现起的。哲学家常常会探讨动物有没有意识、动物的感觉等等问题,其实从佛法当中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任何的众生意识心的存在就是意识相应的心所法多分或者少分的现起。窥基大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当中说,所谓心所法具有三种意义:第一是恒依心起。也就是心王生起的时候,心所同时会俱起;心王如果不在的时候,心所决定不生。第二是与心相应。也就是说,心王和心所祂的所依相同,所缘也相同,祂们的行相相似,生起也是同时,因此祂们彼此才能够相应。第三是说心所系属于心。是说心所系属于心王,以心王为主,心王有自在力,是心所的所依。也就是说,由于心王与心所之间具有以上的关系,所以才能够称为心所。

我们的意识心为了了知境界,一样有五种与意识心相应而同时运转属于第二类别境的五种心所法,就是:欲、胜解、念、定、慧五种法。这五种心所法只在六尘境界当中运作,不能离开六尘境界而有这五种别境心所法,所谓别境就是唯有了别六尘境界的意思。所谓欲心所,是说对于顺心的境界我们生起了希望心,希望能够长久安住、长久获得,就这样辛勤地去作,称为欲。所谓的胜解心所法,是对于所曾经经历的境界,能够实际证得、理解,而且决定了知其中的境界相,印持在心中,别人不能误导他、转变他,就称为胜解。第三个所谓的念心所,是对于所曾经经历的境界,能够忆持不忘,在以后又能够记忆这个境界,称为念;也就是我们的意识心,是具有记忆的功能。所谓的定心所法,是专注于某一个法的意涵而不移动,以觉知心能观察某一个法这种了别的慧然后安住,让觉知心能够不改变而得决定不变;也称为觉知心对于某一个定境能够真实地了知而安住不动,就这样制心一处,也称为定。所谓的慧心所,是对于六尘境界能作了别,乃至于出世间法能作了别、推寻、追求,心能够确定而且不会怀疑;以确实了知这个境界相的缘故,就称为慧;这个慧对于一般人而言,是说觉知心能够了别境界相的智慧,也是意识与五识心能够了别境界相的了别慧;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学习了知世间种种法的智慧;也是二乘圣人修习以及亲证二乘菩提的智慧,也是大乘菩萨修证佛菩提的智慧,甚至一直到佛地四智圆明的智慧,都称为慧。

这五种别境心所法,通常多是指意识心相应的心所来说,这五种心所法是意识觉知心相应的“心所有法”,意识在这五种别境心所法最相应、最为具足。意根的五别境心所法,只有极少分的慧心所,祂的这个慧极微劣,只能在五尘上面显示出的法尘当中,去分辨有没有重大的变动,其他的都不是意根所能够了别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心体—则是对六尘的五别境心所法,完全不相应,因此经中经常说第八识真心“离六尘当中的一切见闻觉知、离一切六尘万法的思量”,所以称为无分别心。第八识阿赖耶识虽然在六尘当中皆不了别,然而却能够了别器世间、根身、种子、意根的心行,因此也称为识,识就是了别的缘故。这个第八识因为不会对六尘境界生起了各种贪着,也不会对六尘境界生起各种了别,因此称为无记性心、无分别心,相对于六识心能够在六尘当中了别,产生了有覆有记性,就这样子来作为区别;也相对于意根能在法尘上作极少分的了别,可是却被意识给误导了,产生了有覆无记性,也以此作为区别,因此第八识心体在六尘都无了别、都无执著,相对于六、七识的全然不同的体性而说祂是无分别心。就这样子让想要求证悟般若的凡夫菩萨能够作区别,因此能够容易证得第八识常住心,因此就因为不在六尘当中了别,而说为无分别心;因为不在六尘、身根、器世间生起各种执著,而说为清净心。佛跟诸菩萨所说的第八阿赖耶识为无分别心,它的意义就在这里!

第八识的心体,虽然在六尘当中不作了别,然而另外别有独自相应的心所法,祂能够了别前七识所不能了别的法相,因此仍然称为识;乃至一直到成佛时的无垢识,仍然有祂的了别性,都属于无漏有为法的法性,这也是佛地四智的所依、所缘;由于第八识有这些无漏有为法上面的了别性的缘故,由于有这些不同于六尘的了别性的缘故,所以说为识。等觉位以下的菩萨所有的第八识,为什么不会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呢?因为同样都是离于六尘上面的见闻觉知性的缘故,同样都不在六尘上面作了别的缘故;还未到佛地的第八识,祂的了别性都不会跟六尘相应的。

安慧论师因为没有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因此对第八识的体性完全地误会,都是不能够现观祂的体性所致。因为这样,安慧论师在他所造的《大乘广五蕴论》当中,错误地说五别境心所法是必定同时有的,这个与法界的实相是互相违背的,因此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安慧论师在《大乘广五蕴论》当中说:

是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无记心,故名遍行。五是别境,此五,一一于差别境,展转决定,性不相离;是中有一,必有一切。十一为善,六为烦恼,余是随烦恼,四为不定。此不定四,非正随烦恼,以通善及无记性故。触等体性及业,应当解释。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当中曾经就安慧论师的错误加以辨正,窥基菩萨在《唯识述记》当中更有详细的说明,我们就直接用白话的翻译提出来说明:

“这个安慧论师他的意思是说:‘这欲、胜解、念、定、慧等五个心所法,如果有一个现起的时候,必定会有其余的四个心所法随同现起;五个心所法互相资生利用的时候,方能有作用运转的缘故,所以这五个心所法必定同时俱生;如果有一个心所法不生起的时候,其余的四个心所法皆不会生起。’以上就是安慧论师所主张的道理,这是被当时西方所有的论师所共同责备的。在《成唯识论》当中曾经说过‘第一、对于所爱乐的境界只生起希望欲求。第二、对于所爱乐,而且心已经决定的境界当中生起欲求。第三是对于所爱乐、心已经决定而且曾经经历的境界生起欲求。第四是对于所爱乐、而且心已经决定,而且曾经串习、所观察的境界生起欲求。’这等等四种境界当中,都各能够生出欲心所等法,显然是有时生起一,有时起二,有时起三,有时起四,有时五法俱起的,安慧等人怎么可以说‘这五种别境心所法一定是同时俱起的’呢?而且,如果有某一种境界,不是以前曾经历过的;只是听闻过这个境界的殊胜名称,就生起希望,希望进入这种境界的欲心所,应该要知道念心所不必一定与欲心所同时而起,又何必同时有念心所才能够生起欲心所呢?安慧怎么可以说五法必定俱起呢?又:正当心散乱而且不专注的生起乱欲的时候,那怎么会有‘决定性’的心所法同时生起呢?所以欲心所不一定会和定心所同时现起。所以安慧说‘五法必定同起’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还有对于这些所曾经听闻殊胜的境界相,还没有经历过,还没有胜解,更不能够理解它的境界相是不是正确的境界,对于这所听闻的境界相,也还没有胜解,虽然心中生起了欲而想要亲证,可是并没有胜解这个法;但没有‘胜解’这个心所法出现,仍然可以有欲心所的生起,所以欲与胜解这两个心所法,也不必一定同时现起,所以安慧说五法必定同时起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成唯识论》当中所说的四境能生欲等五种心所法,是说就欲等五种心所法的种种行相,来作增说的;这是说欲心所只有在所爱乐的境界上面才能生起心增上,所以偏说四种境界相上面生起欲心所的道理,是说欲心所只能在所爱乐的顺心境界上生起、增上,就这样偏重来说明;而不是说确实在五种境界当中没有其余的四种心所法,所以方便地说五法必定会有互相资助而生起的现象,并不是说五法一定会同时生起。”

所以五别境心所法,有时会同时生起,一时之间具足五别境心所法而共同运作;可是这并不是说五别境心所法在所有的时间一定会同时生起,而大多的时间是有次第性的或二、或三、或四、或五的生起现行。由此可知,安慧师徒对于意识相应的五别境心所法的了知,并不正确。意识觉知心的心所法尚且不能够如实地了知,更何况是更为深细而难觉察的意根的心所法的了知呢?意识与意根的心所法都不能够了知了,那更如何能够了知他所未曾亲证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相应的心所法呢?由此可知安慧法师等等,根本只是一个未证二乘菩提的凡夫,当然更是未证胜妙大乘菩提的凡夫俗子。像这样子不能够如实地了知三乘菩提的凡夫俗人,却当起论师、造起论著而流通天下,以求世名而破大乘法,用来误导当时及后世的广大众生,这种破坏正法的愚行,绝不是弟子所应该有的本分。

今天就为各位菩萨说明意识所相应的五种别境心所法的问题。

希望各位菩萨能够继续来收看!阿弥陀佛!


点击数: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