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与阿赖耶识的差别

第015集
由 正贤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弘法节目,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第三讲:转识与阿赖耶识的差别”。

为什么我要把前四蕴暂时摆一边,单独把识阴拿出来讲?因为观识阴,就好像要砍掉一棵树要从根先砍,因为根最重要。就像祖师所说的:“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达磨大师破相论》)也好像中医治病,要找对穴道。所以说,五蕴中以识蕴的观行最为重要,舍离了识蕴的虚妄性,不但不会再执取其余的四蕴,而且容易契入真识。

前二讲希望让大家明白五蕴的自性、次第以及蕴善巧,由五蕴一一的自相去观察,再从每个人的五蕴合并观察,终于知道五蕴无我、无人、无作者、无受者的道理,这样已经一分分走在修行的正道上,但是不知道世世的五蕴由何而来?要怎么样修行?当您看到引用 世尊所开示的下一段经文,就会明白凡夫共同的现象:是不如实知识阴,因而被识阴所缚。

《持世经》卷2 世尊告诉持世菩萨说:

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计得识阴贪着念有,是人贪着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贵其所知,以心意识合系,故驰走往来。所谓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皆识阴所缚故。不能如实知识阴,识阴是虚妄不实,颠倒相应,因见闻觉知法起,此中无有实识者;若不能如是实观,或起善识、或起不善识、或起善不善识,是人常随识行,不知识所生处,不知识如实相。(《持世经》卷2)

凡夫所看到的“花”,就认定是玫瑰花或是鸡冠花,而且世间人都是在现象界上这么认定。如果你把鸡冠花说成玫瑰花,大家一定会说:“你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共同施设的言语,从小时候大人这样教,我们就这么学,久而久之,依着语言就执著这是真实的。认定是真实之外,还加上自己对赏心悦目的粉红玫瑰花起贪,有所执取,就被“识阴所缚”。很想拥有,今天买了,过了一阵子凋谢了,觉得可惜,明天再买一把,欣赏又欣赏;久了,看腻了粉红色玫瑰花,看到白玫瑰清新脱俗,又喜欢上了。原因是什么呢?在“看到”的当下“贪着念有”,就被“识阴所缚”。听到好听的交响乐,觉得太棒了,就想要买音响,天天放来听,这是“贪着念有,为识阴所缚”。乃至于听说某种名床上百万,触感好、睡了身心舒畅……。种种六根触对六尘境,六识现起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在“见闻觉知”上贪着。就这样从上一世到这一世,再从这一世到下一世,一直被“识阴所缚”。因为不如实知识阴是虚妄不实,常常随着妄识起见闻觉知,驰走往来,不知道识为什么会生起?从哪个地方生起?怎么样才生起?

可能有人会说:“你说错了,世间每个人都这样想的呀!玫瑰花明明就是玫瑰花,很漂亮啊!交响乐也确实好听,我有的是钱,买来听听心情很好,有什么不可以?”所谓的玫瑰花,佛法中说这是假名安立,每一个国家都有共通的语言,只是表达的工具而已,不可以执著。而且《楞严经》卷6的偈颂中说:“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如幻如化,好像眼睛有翳病一样。古人也说:【一翳在眼,千华乱空;天唯一月,本无第二,但因揑目而见有之。】(《圆觉经类解》卷1)《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1,世尊告 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切都如幻如化,本来是空,可是众生妄认为是有,好像虚空中的花,本来是没有的,可是因为眼睛有翳病,虚妄执著为有。所以有智慧的古人说:“有一毫见闻取舍之处,皆在三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宗镜录》卷44)只要触对外境生起一丝丝的见闻,确定是某件东西而生起取用或舍弃者,都是在三界无明的长夜作生死大梦的人。

刚开始第三讲这段引文中有一句:“因见闻觉知法起,此中无有实识者。”也就是所见、所闻、所觉、所知,都是虚妄的,如果不能如实去观察,不管是善识还是不善识,这种人是随着妄识起见闻觉知,不能知识所生之处。

引文中还有另一句:“以心意识合系,故驰走往来。”心意识是什么?在《瑜伽师地论》卷63 弥勒菩萨说:

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何以故?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末那名意,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余识名识,谓于境界了别为相。(《瑜伽师地论》卷63)

阿赖耶识名之为心,因为能聚集一切法种子的缘故;末那名之为意,以思量为性,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我见、我爱、无明等四烦恼;其余的六识名之为识,以了别境界为其相。至于意的功能就是执著藏识为自内我,导致在六趣中生死轮回。

这些都是在说见闻觉知生起的因缘,以及心意识个别的功能差别,现在只针对“心意识合系,驰走往来”来加以说明:能见闻觉知,是由于六根触对六尘起了别的作用;六识的生起,粗浅来说要有根为增上缘。至于意根由于妄执特强,导致众生轮回于生死海中,一再改头换面:或在畜生,受虎豹豺狼之身,人所恶见,乃至愚痴暗昧,有彼此残杀吞食之苦;或在鬼道,受饥火中烧、吞咽针喉之苦;或在人间,受爱别离、怨憎会等八苦交煎;或在天上,也有五衰相现之苦;或生修罗,常起斗争,刀来剑去的;或生于地狱,坠堕铁围山受极重之苦。“升沉之交替,似汲井轮”,上上下下,来来回回,都是由于“贪着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而轮转不已”。反过来说,如果能够如实谛观,知道因识阴而有的见闻觉知法,都是虚妄不实颠倒相应的,不是实识,能够舍妄归真,就不会落入无明中受轮回之苦,也就不会在三界六道中驰走往来。

而且,如《持世经》所讲,识阴既然是虚妄不实、颠倒相应的,不是实识,那佛法一定还有一些真理要去努力探究;只要对虚妄的法了解越清楚,真实的法自然慢慢就会呈现,最后达到了妄归真的境界。到这里一定有人会感到困惑,同时希望懂更多。

《持世经》卷2说:

是人为识所缚,识阴合故为心意识所牵。以心意识因缘力故生是凡夫,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是人随心意识力故生,依止诸入,贪着识阴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持世经》卷2)

生而为人被识阴所缚,被心意识所牵,触对外境起种种业行,业种存入阿赖耶识为种子,所以生下来就是凡夫;如果想的不正就得下身,想好的就得上身,想不好不坏就得中身,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向内攀缘六尘境界,贪着所思所想,导致所行背离佛法。像这样,永远没办法离开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尤其是凡夫不知识阴虚妄,今天看到六尘境界,某个人是骗子,骗了我一百万,一见就生气,当下忘失戒律,拿起棍棒先打再说,就这样打伤了人,造了业行,导致下一世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还有某人一天到晚妨害我,说我不好,还侵害到我,不听我训诫,屡次再犯,忍无可忍;我是他的上司,所以想尽办法让他失业,导致他一家大小生活困顿,起瞋恨心,就这样也是在造恶业。

能够真正观察到识阴虚妄的人,会反观所思所想不一定是对的,此后就会用智慧转变自己的意识心,这样修行才能做到忍辱。但是,同时也知道没有所谓忍辱不忍辱,因为没有相对的人与我,因为一切皆是唯心所现。但是如果不能深入经藏,就无法智慧如海,难喔!所以要多多听经闻法,增长智慧。

前面讲的“识阴”是因为识会蕴藏妄种,覆蔽真心,而转识的出生必“依因待缘”,这是在强调:识阴不是自己单独就能够现起,除了转识之外,还要明白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卷63:

云何名为胜义道理建立差别?谓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如是名依胜义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别。(《瑜伽师地论》卷63)

在论中很明显地指出转识是能依,而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必依阿赖耶识才能现起。用个譬喻:眼识、耳识、鼻舌身识乃至意识,六识一现起,如水中的波浪要依于海水,有境界风吹动才现起;或者好像影像,一定要依于擦得明亮的镜子,一照才出现,这是胜义道理。

要明白两种识的差别,就得要分清楚转识与阿赖耶识的差异性,一定要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引《瑜伽师地论》卷51:

云何建立互为缘性转相?谓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作二缘性:一、为彼种子故,二、为彼所依故。为种子者,谓所有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一切皆用阿赖耶识为种子故。为所依者,谓由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种识身依之而转,非无执受。又由有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识身转,非无五根;意识亦尔,非无意根。(《瑜伽师地论》卷51)

阿赖耶识是七转识现起的二种缘性:一种是当转识的种子,另一种是当转识的所依。当种子的意思,是由于不管是善、是恶或无记的转识现起时,都用阿赖耶识为种子。第二种当转识的所依是说,由于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种识就这样依着现起运转。又因为有阿赖耶识,就会有末那,也就是因为依于眼根,眼识现起;依于耳根,耳识会现起;乃至依于意根,意识才现起。最关键的是阿赖耶识,没有祂的种子,五识不现。刚才讲所依,是用海水跟浪、明镜跟影像来譬喻。现在所依讲得比较清楚,因为阿赖耶识是执受色根,这个色根是五识现起的俱有依,没有色根,五识无法现起,没有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识也一样无法现起。

那什么叫作执受?执是摄为自体,持令不散;受是领以为境,令生觉受,安危与共。

看完好似不懂,现在用比较的方式来说明,希望大家可以清楚何谓执受。先不要说人,说狗或猫,只要是有情都有执受;而花、茶杯、蔬菜、水果,只会生长、凋谢、枯萎或烂坏,不像有情有执受。所以我们说缘于器世间,而不是说执受器世间;说阿赖耶识执受根身,而不可以说阿赖耶识缘于根身。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卷1中说:【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大乘起信论》卷1)意思是说:众生因为不觉无明业相,所以心动,心一动就有苦,因为“果不离因”的缘故。如果觉了,就不动心。佛在《金刚三昧经》中也说:“一念心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金刚三昧经》卷1)五阴俱生,生死往来,皆因无明。意根在前面做为先导,意识才能了别众多境界,而五识是依着五根去了别境界,这种种境的出现,都是因为有阿赖耶识如瀑流般的出生转识。看到这里,大家对于七转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应该更清楚明白了。

在《瑜伽师地论》卷51 弥勒菩萨说:“阿赖耶识先世所造业行为因”(《瑜伽师地论》卷51)。转识是在现在世,因为有很多缘才现起,而阿赖耶识是由于过去世的五阴造了善不善业,因为业行存入种子,执藏在第八识里,导致另一个有情出生。所以《成唯识论》卷2才说:“能熏生种,种起现行。”(《成唯识论》卷2)能熏的七转识造作了善恶业行的种子,这些种子存入阿赖耶识中,遇缘便会现行。这些能熏与所熏的关系,在《成唯识论》卷2中说得很清楚:

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二、有胜用……。三、有增减……。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蕂故名熏习。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焰,焰生焦炷;亦如芦束,更互相依。(《成唯识论》卷2)

能熏必是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的七转识及其心所法,而且必须与所熏同处不即不离,并且俱生俱灭,否则无法熏习。就好像文中所说,好像熏苣蕂,又好像灯炷出生了火焰,火焰产生了焦炷;灯炷、火焰、焦炷这三种法是展转因果同时,也就是说能熏的识从种子生时,又为作因再熏入为种。

以上阿赖耶识生六识,六识起见闻觉知造诸行,熏入为种,是另一有情出生之因,阿赖耶识与六识更互为因,但是差异性仍须分清,就像有短才有所谓的长,是两种互相比对得的结果。光讲阿赖耶识,不懂祂与转识之间的关系,学佛法就会徒劳无功;光讲转识,不懂阿赖耶识,学佛法便无法深入,永远是外道,因为一直都在心外求法,更何况必须懂得唯识所现的道理,那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第三讲:转识与阿赖耶识的差别”就说到这里。

谢谢诸位菩萨的收看!敬祝大家:福慧增长、学法无碍、速成佛道!

阿弥陀佛!


点击数: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