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与本愿

第115集
由 正珍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接下来四集继续依平实导师所著《维摩诘经讲记》第六辑113页到172页来探讨。前二集是有关“此界的菩萨为什么能够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来利乐众生?”,后面两集是维摩诘大士向 佛陀报告,他是如何观如来的?

好!我们先进到这一集,这一集要谈的就是:菩萨他所看诸法的态度以及本愿满足的法则。我们先回顾一下,众香国菩萨来到了这个五浊恶世的娑婆世间,那真是跟他们原来的清净庄严的香积如来净土是没法比,所以他对这个世间产生了低下、秽劣的看法,但是他们也聪明,会想到这个世界的佛菩萨是住在什么样的不可思议境界而能够安住下来?是发了什么愿呢?所以他们要回去前,就请 佛陀来教他们,他们希望回去以后,能够依于 佛陀的教法而能常念如来,佛陀就以尽、无尽解脱法门来期勉他们应当要学。

我们这一集有三个重点,就是:菩萨怎么看诸法而能够不住无为、还有菩萨的本愿,以及 佛陀就尽、不尽这两个部分,略为作了一个总结。

好!我们接下来依经文分别说明,第一点,“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维摩诘所说经》卷3),这是菩萨对于一切诸法的现观,分为四点我们来解说:第一个是虚妄无牢、第二个无人、第三个无主、第四个无相。

首先说第一个“虚妄无牢”,就是现观三世一切诸法,都是不扎实的、不稳固的。在中国民俗信仰传说阴间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有位孟婆守在奈何桥边,她的职责就是用忘川河水加上草药熬制成八味迷汤,所有过桥的阴间有情就必须喝上一碗,随着孟婆汤缓缓入喉,上一世滚滚红尘中数不尽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还有他在地府中的记忆,全部都化作缥缈云烟散去,这是对于身心意识,为什么会全新换过作出了解释;而现在有一些知名的宗教学人,他们的主张是有个意识细心、或是说极细心来说流转三世。这两个比较之下,您觉得哪个见解高明呢?发明意识细心或极细心说流转三世,这和 佛陀在阿含所说:意识若粗、若细、若远、若近等等都是无常的定论;是相违背的。一般人用简单的现观事实,也可以推理确定这一段圣教的正确性,因为如果意识可以从上一世来到这一世,有情应该一出生就会说话就知道这不是我原来的家、这不是我原来的妈妈,当他会走路以后应该会去找回上一世辛苦累积的房产、珠宝,会去跟正在享用他过去财产的人说“我要用了,这些财宝是属于我的。”就好像昨天的意识来到今天一样,早上醒来会记得东西以前是放哪儿就会去取来用。如果意识是上一世来的,那就应当是如此啊!可是明明一切人的意识都不能记得上一世的事物,除非有报得宿命通,因此由一般人简单的现前经验,就可自证意识只有一世,不能来往三世,由此可看出中国民间孟婆汤的主张实在高明多了;喝了孟婆汤,过去意识断灭,重新投胎,生起新的意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包括说话、走路、喝水都要从头开始学习,所以刚出生时连饭都不会吃。主张意识细心的宗教学人,不但违背了 佛陀的圣教,连一般人的简单推理都达不到,实在太Low了!

孟婆汤的假说,表征出中国人对每一世意识是全新——这部分的确认。既然意识不能来到今生,也不能去未来世,显然祂不是牢靠的法,那么意根应该牢靠了吧?因为意根从无量世以来没有断过,而且恒、审、思量,意根是由如来藏出生,可是阿罗汉是必须把意根灭掉才能入涅槃;菩萨初地满心,如果他的大悲愿消失了,也能灭尽最后一分思惑而取无余依涅槃,所以意根也是生灭法。既然意识、意根都不牢靠,前五识就更不用谈了,而万法都是从意识构想出来的,当然更不牢靠,因此三世蕴处界一切法都是不扎实、不稳固虚妄无牢。

第二点谈到“无人”,有些人看到天光照下来,或者说自己得到了天启,于是对大家称自己明心、见性,或者说自己就是某某如来、某某真人,您的判断呢?有情都是执著这个五蕴身为人、为我,佛陀开示: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那哪个是真人?是如来藏,只有证得如来藏才知道真人的所在,有资格称为真人;空性如来藏离一切相、一切言说,“见光、见影、说天启”那都是意识的虚妄想,都落于人、我分别。如来藏是无名相法,不落意识分别相上、不落五蕴相上,而一切法都不能外于如来藏而存在,所以无人。

接下来说“无主”,蕴处界没有一法可以称之为人或我,因为都不牢靠,都是虚妄,都是可灭之法。既然没有真实不坏的我,又怎么能够有一个真正作主的我呢?有宗教学人说:“要处处作主,作不了主就变成客人,成了客人就成了生灭,就流转三界、流转生死。”,又说:“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就是佛性,这个佛性能够作主。”,以上说法可明显看出这个人对于六、七、八识的体性认知是混淆的。能分别语言文字、知道如何解说、知道所听的是什么东西,那是第六识意识心;而处处作主的是第七识末那识,但真作得了主吗?有智慧的您,应该要向祂请教一下:你能够作主入涅槃吗?当末那识自己认为是常住法时,其实就是俱生我执的一个现象,祂如何能够作主入涅槃呢?或者也可以问:请你作主长寿不死、请你作主把佛地的功德全部显现出来、请你作主把自己的恶业种子全部消除……等等;显然一件也作不了主,所以末那识其实不是真正能够作主的,只是自以为能够作主;等到舍报时在中阴身境界,恶境现前,业风所吹而极恐怖时,完全作不了主,那时候就后悔了:“唉呀!我以前怎么犯了大妄语业,可是都已经来不及了。”只有活着的时候能够在人间作个小小的主:“我不想吃、我还要吃,我喜欢这个、我讨厌那个。”只能作这些小事的主,真正遇到大事都作不了主,怎么能够说有一个处处作主的心呢?但是也并不是没有真实能够作主的;只有如来藏,一切法都是由衪所生,可是祂从来不作主,正因为从来不作主,才是真实的主。一天到晚想要自己作主的人,都是落入意识与意根境界中——都是属于凡夫有情,当生死到来,舍寿的时候只能随着业种、我见、我执的作用而去受生。所以对于谁在作主,应该要弄清楚-作主的衪并不作主,而一天到晚说能够作主的,却实在是作不了主-正因为如来藏不作主,才能自在于一切法、才能够处处作主,而确实地来执行因果律,所以祂才是真实的主——可以在一切时中都得自在。

接着我们说“无相”,说了无主以后又说无相,如同《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接着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以凡是落到有相法中的人,都不是真见如来。我们先看我们的觉知心有没有相?觉知心有喜、怒、哀、乐相;进入了欲界定,衪还有六尘法的法相;进入了初禅等至位的时候,还有三尘的法相,再加上定境法尘,就等于有了四尘的法相,所以还是取尘之相。而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是无相吗?不是!还是有相,因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时候,还是对于六尘有着清清楚楚的识—住于其中或舍于其中的这一个相,所以还是有相。而自己以为自己没有住在六尘相上,其实还是落于定境法尘。接着我们说意根有没有相?也有!意根在清醒位的时候藉着意识的功能,不断地执取六尘、执取色身、执取眷属,所以这时候可以说衪自以为自己是在处处作主的;在睡着无梦的时候,衪也是有执取相,并且衪还能够缘于一个众生上一世的臭骨头,藉着如来藏来攀缘;或者是说:念佛人如果很恳切地念佛,意根也会藉着如来藏在极乐世界庄严那一朵莲花,所以意根是无所不缘的;或者有同修来到正觉同修会修学,对于自己依止的平实导师,非常地信受也很用功,所以晚上意根还会藉着如来藏去跟平实导师相应,在梦中会梦到导师赐与机锋来帮助他证悟;所以意根没有不攀缘的,一切法都攀缘,因此意根也是有相的。这些法为什么被称为有相呢?因为都是在三界中的六根当中作怪,如来藏是永远被动的——如来藏衪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却不断地配合着意识、意根而显现一切法。所以凡是有相的,都是生灭的法;但是我们也说:有相诸法也是无相,因为都是缘生法,终归坏灭,无常故空,所以对于声闻解脱果来说,就是必须要看到这些法的虚妄性,说之为无相。

蕴处界这些法——六根、六尘、六识,对于证悟菩萨来说其实都是如来藏相,因为都是如来藏所显现的,没有自体性,也因此说这个还是无相法。菩萨又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却都是在如来藏心体的表面起起灭灭,也因此菩萨现观:其实一切相都是如来藏相、一切相都是涅槃相;菩萨就是这样现观的,因为如来藏没有五蕴的我相、没有十二处的我相、没有十八界的我相,所以祂无人、无相。另外,如果说有人在骂说:你这个人真的是一点人性都没有;如果有人这样骂的话,你也可以承认,因为如来藏本来就没有人性可说。所以当一个人发觉一切诸法虚妄无牢,说有人、有主、有相,那就是自己蒙了自己,因为都是依如来藏而起灭,不断地现前又消灭,所以依于如来藏来说一切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这样的现观才是菩萨。

第二个,、“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维摩诘所说经》卷3),菩萨如是亲证、如是现观以后就不会取证无余涅槃,因为本愿尚未满足,菩萨的本愿各各不同。有的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我才要成佛;有的菩萨发愿:我先去极乐世界,八地以后再回来度化众生;也有许多的菩萨眼见现今佛门中许多引进了外道法而来取代佛法,所以佛门产生了种种的乱象,善心学佛人被耍得团团转,佛法正脉也要断灭了,所以就取消了去极乐世界的念头,扛起护法大任,发愿说:我要生生世世在世间绍隆佛种,令佛种不断,我要续留娑婆世界,救护众生向正道而努力去作;这也是因为本愿未满。而菩萨最大的本愿就是成佛,成佛的禅定、智慧、福德都已经圆满了,但是利乐众生的愿是没有尽止的,所以 佛陀成佛后依然示现在人间教示利喜、示现为弟子缝僧衣,所以菩萨本愿未满之前,固然需要修福德、禅定、智慧;本愿满足了,利乐众生还是一样,是没有止尽的——不住于无为、也不尽有为,生生世世投胎于人间,绍隆佛种救护众生。

第三点,、

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维摩诘所说经》卷3)

这个是总结了,菩萨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意旨,佛陀这样的开示是说:因为菩萨已经具足了福德,既然有了福德来行菩萨道,那么他一世一世地利乐众生,都能够依于他的福德,不论是资财上、不论是智慧上、不论是禅定上、不论是戒行上,都能够很顺利地来利乐众生、来满本愿,这个就是菩萨具福德故不住无为;而菩萨又因为有种种的智慧,所以他不尽有为,依于他的智慧,不断不断地用各种的善巧方便来利乐众生。第三个又说道:菩萨大慈悲故不住无为,因为如果住在灭尽定当中、或者住在涅槃中,你就不可能利乐众生;菩萨都是悲心深切的,所以他不会浪费时间安住在那个定境法尘中,也因为要满本愿、要护持正法、要利乐众生,所以菩萨不尽有为。

这一集就为您说明到有关于菩萨为什么不住无为,接着又作为一个总结;希望在每一点上都能够打动您的心,让您也能够发起菩萨的行愿。

阿弥陀佛!


点击数: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