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如何行慈?(一)

第072集
由 正才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空性中道真实义”。

上一集我们讲到维摩诘菩萨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对谈,维摩诘菩萨教导我们要如何观待众生、观待五阴。他说菩萨看待五阴众生,应当要像魔术师看待他所变化出来的幻人一般;又说五阴如水中月、如镜中像等等,说了很多譬喻,告诉我们五阴就是像这样的虚妄不实,所以不需要去贪着、执著。那么既然观待众生都是虚幻、都是假的,那菩萨还需要帮他们做什么吗?譬如说一个布偶—布做的假人—发出声音说它很痛、很痛,那我们难道还要帮它敷药吗?当然不用,因为它是假的,只是在演戏。文殊菩萨知道未悟者、错悟者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就为他们故意请问:“众生既然是假的,菩萨要怎么去行慈心呢?”所以经文中说: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所以接着: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维摩诘所说经》卷2)

也就是说,菩萨自己看众生虽然都是虚妄的,但是也想要让众生拥有自己同样的现观、同样都能断除我见,众生就可以因此而得到解脱的功德正受。所以应当这样想“我也应当告诉众生,以这样的方式来看众生”,这样才是真正的行于慈心。

维摩诘菩萨接着又说:“行寂灭慈,无所生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寂灭就表示没有任何一法出生,这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那么菩萨为什么行于寂灭慈呢?因为菩萨证悟之后,自己知道什么是实相中的寂灭,而众生不知道;菩萨就应该教导众生真实寂灭的境界,能够把这个寂灭慈,拿出来对待众生、教导众生,才是真正的行慈。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一切诸法就是如来藏,一切诸法不外于如来藏,全都附属于如来藏,所以才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而如来藏本来无生,所以一切法本来无生;一切法生灭而丛闹,但一切法依止如来藏、转依于如来藏后,丛闹的一切法就成为本来寂灭,这样来教导众生就是行寂灭慈。

接着说:“行不热慈,无烦恼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众生心都是有热恼的,要不是为了谋求事业发展,就是为了家庭眷属奔忙;再不然像肚子饿了、口渴了,就想要找食物吃、找水喝,世间法上的这些事情都是热恼。可是菩萨证得如来藏,转依这个本来清净的如来藏后,没有这些热恼,心得清净、清凉。《华严经》中就说:“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3)而不热慈就像是清凉月,菩萨心无热恼,而想要让众生也证得不热恼的境界,就是行不热慈。实际上证悟的菩萨知道,有热恼的种种法都是由没有热恼的如来藏所出生,而这些热恼的法,与如来藏同时同处,不一不异。所以菩萨告诉众生,正在热恼时,其实也是没有热恼的,而在没有热恼中,却又无妨一天到晚热恼。那么菩萨证悟之后,知道实际理地根本就没有热恼,那又何必自己去生热恼?所以证得这个境界以后,就应该发起慈心来教导众生,同样实证无热的境界,这就是行不热慈。因为你心中已经没有热恼,而发起这个慈心的缘故。

再来说:“行等之慈,等三世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对一般人来说,觉知心对于现象界五阴十八界的法,永远不可能平等的,众生有尊有卑、有亲有疏,觉知心对这些事相上的法是不能平等看待的,所以觉知心对众生是无法行平等的慈心的。而维摩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已经证悟的菩萨,从实际理地来看,对一个证得如来藏的人来说,他已经可以现前观察到一切有情的如来藏都平等。从观察如来藏自相的体性,再来看人与人之间、人与旁生之间,各自如来藏的共相;再来思惟人与地狱、鬼道、天界众生的如来藏的共相,也都一样平等。以这一世来看完全没有差别,进而推论到前一世,当然也是如此平等平等而无差别。这一世的六道五趣众生如来藏是这样,未来世当然也是如此,而这个如来藏的体性绝不会改变;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的就是这个如来藏心体。所以菩萨证悟之后,转依如来藏这样的平等性来行慈心,这就是菩萨行慈。

那么接着说:“行无诤慈,无所起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一般人的意识心是不可能完全无诤的,真正要无诤,必须到达佛地才可能完全无诤的。可是也许有人会想:六师外道到处去谤佛,佛就跟着六师外道的脚步一一去破,那不也是诤吗?但那其实不是诤,诤有一个特性,就是说有人见解错了却仍然要辩到赢,那才叫作诤;如果是针对某些人的错误加以说明,让对方可以改正以后提升上来,那就不是诤,所以错误的法而想要辩到对,才叫作诤。如果别人乱说法误导众生,而你对他指正,那是因为你想要救他、以及救被他所误导的众生,这是因悲、因愿而生的作为,那不是诤;而且你说的是真实理,说真实理也不是诤。所以佛地没有一切诤,菩萨有少许的诤,那就看修证的层次高低而有差别,但都是意识心相应的法,所以都是意识心才会有诤。然而菩萨证悟之后,看待众生有诤、也有无诤,因为当众生正在跟人家诤论时,其实也同时有无诤的心。也就是说,当众生意识心不断地思惟分别,施设种种语言在狡辩的时候,他的真实心如来藏仍然不起心动念,祂不会起一个想要与人诤论的心念,实际理地祂从来不曾起过诤的心行。自无量劫以来祂就已经是这样,不是修行以后才如此的,修行是证得如来藏,而观察祂从来无诤以后,把有诤的意识心去转依无诤的如来藏,以后渐渐地就无诤了。所以无诤慈不是要用意识心无诤,而是要意识心去转依本来无诤的如来藏,并且要让众生了解正在争执时,本来就有一个无诤的心一直都存在;以这样的见地来看待众生,才能够真实接受众生的诤,而不对众生生气,这就是行无诤慈。

经文接着又说:“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不二应该就是一啊!那又为什么说不合呢?合才是一啊!这意思是说,众生的心可以归纳为两类——真实心与妄心;妄心是对外在诸法而运作的,真心则是内里人,不缘于外面六尘境界来运作。众生所知的心总是在六尘上面用心,不能外于六尘,都是缘于外法,外法正是妄心运作时的处所。真心祂只应对内法,祂不应对外法,不管外境六尘怎么样,祂都是不动其心的。如来藏主内,如来藏掌管所有种子,却不管外面的六尘;妄心离念灵知主外,妄心也管不着里面的种子怎么样收藏,这种体性就是内外不合。内与外看来是两个,可是对外的妄心,其实离不开里面那个真心,这样现观到最后,原来面对外面的妄心,其实还是如来藏所有的,所以内外其实还是同一个,这才是真正不二。古德说:八识合起来说为一心时称为阿赖耶识,所以唯识学上有一句名言说:“一心说唯通八识”,换句话说,如果要讲众生只有一个心,那一个心就叫作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共有八个心王,是把一个心分成八个来说,而七识心王无非都是第八识如来藏所生,所以同归如来藏阿赖耶识。内心如来藏与外心七转识,虽然是内外不合,却是摄归同一个,那就是众生不二的如来藏。但是如来藏从来不会害人,那就是慈,行于如来藏不二心的慈,就是菩萨所行的慈心。

接下来说:“行不坏慈,毕竟尽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一般众生所知、所行的慈心都会坏,不管多么慈爱也会坏,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最仁慈最长久的,但最多也就只有一世。可是如来藏的慈是不坏的,祂不管所生的七识心王儿子多坏,祂还是永远不责怪,还是非常仁慈地对待七识坏孩子。不但是这样,即使七识坏儿子造恶业而下了地狱,祂也照样是那样仁慈地继续供应地狱身所需的一切,您说这不是不坏慈吗?有些父亲看到孩子一天到晚花天酒地又赌博,花光了老爸的钱,后来忍不住而登报声明脱离父子关系。但是如来藏都不计较,不管花掉祂多少法财,祂都不计较,慈心永远不坏,所以祂才有真正的不坏慈。那么为什么祂是这样的不坏慈呢?因为毕竟尽故,祂没有任何烦恼,一丝一毫都没有;尽断烦恼是修行人的目标,可是祂不必断,祂本来就没有烦恼,一切烦恼永尽不起,所以祂可以行不坏慈。从来不会跟任何恶劣的有情计较,不管妄心是多么恶劣,祂都不毁坏自己对妄心的慈心,有情凡有所需就具足供应,这就是行不坏慈。菩萨既然亲证了这个境界,当然要以这个见地来转依,并且依照这样的如来藏的真实境界去实行,所以菩萨的意识妄心,就这样效法而行不坏慈。因此菩萨要生生世世不坏慈心去利乐众生,这个慈心是绝不断灭的,转依了如来藏才能这样做。所以行不坏慈时,意识相应的烦恼也会渐次断尽,这也是毕竟尽。

接着说:“行坚固慈,心无毁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世间人的慈心都不坚固,乃至菩萨们在意识上面的慈心也不是很坚固,因为这意识心常常会断灭,而且也去不到未来世,都会毁坏。可是如来藏永远不坏,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把如来藏心体毁坏,如来藏所有的功德也无法毁坏,即使合十方诸佛威神之力为一大威神力,也无法用来毁坏一只蚂蚁的阿赖耶识心体——也就是如来藏,十方诸佛也毁坏不了的;因为法尔如是,法界中不曾有一个法,可以毁坏第八识心。前七识都可以自我毁坏,就看能力如何而已。对一般人来说,如果要毁坏六识心,那最简单,自杀就了结了,只要自杀了,中阴身去投胎,这一世的意识就永灭不起,因为意识去不到未来世;正因为意识是生灭法,所以意识心相应的慈心并不坚固,最多只有一世就灭了。而如来藏心供应众生的所需,这个慈心是永远不会间断的,祂也不曾一刹那间断过,无始劫以来一直如此,未来无量劫也将永远如此,所以这个慈才是坚固慈。因为如来藏真心永远不会毁坏,永远都不会残缺;如来藏的功德,不管在多么低贱的有情身上、或者在佛地,功能都一样,只是祂的异熟果报以及业行果报是否能使功能具足发起而已。而如来藏是坚固不坏的,所以祂生生世世不断地在供应众生的一切所需,永远不会被毁坏,这样的慈心才是真实的坚固;所以真正坚固的慈一定是常住,不可毁坏的心才能够真实坚固。菩萨证悟之后,就得要转依祂才能行坚固慈;因为如来藏是如此的坚固,因此转依后的菩萨慈心也是坚固不毁,生生世世永远不坏,这才能成为真实义的菩萨。

最后说:“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清净慈是最高标准,一般人行慈心,心里面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回馈的期待,那就表示他的慈心还不够清净;他会这么想也表示他还不懂依于如来藏的诸法性净的道理,但是一旦证悟之后会开始改变。刚开始时习气仍然会在,因为改变习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是转依以后,如果能时时观照自己,有没有完全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慈,后来他就会渐渐习惯,以后根本就无所谓了;因为他会发觉如来藏的慈心是没有期待回报的,一丝一毫的期待都没有,这不是修行以后才这样,而是无始劫以来就一直都是这样。菩萨看到一切诸法依止于如来藏而出现,一切法出现时纵使有染污,但是以如来藏的立场来看待一切诸法,其实染污之中本来就已经是没有染污了;所以看到众生正在贪染时,实际理地也还是不贪不染,所以说诸法的自性本来清净。因此菩萨把一切染净诸法都归属如来藏时,如来藏本性既是清净的,一切法也就跟着清净了,所以他就能够行清净慈。

那么今天这个单元,就先为各位说明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点击数: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