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随护道意

第047集
由 正礼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集的亲教师已经跟各位介绍了,天女受到 维摩诘菩萨的开示之后,维摩诘菩萨说:“妳们应该已经发了道意,所以应该就有法乐;既然有了法乐,就不应该再贪着于五欲之乐。”所以天女就问说:“那什么叫作法乐?”维摩诘菩萨就跟这些天女说了一长串的法乐。

我们今天这一集,就接续法乐的内容跟各位介绍。我们来看看经文的内容:

【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维摩诘所说经》卷1)

维摩诘菩萨说了这么多的法乐,说这些统统都是菩萨的法乐,我们也要把里面的这些内容的法义,跟各位作简单的说明。我们首先就要跟各位说明:什么叫作“乐随护道意”?乐随护道意就是说,一个菩萨如果说他发起了道意,什么叫道意?就是对于佛法的修行,这个菩萨道它的内容、它的意涵,产生了一种认定;产生这种认定之后,其实他会产生快乐。因为菩萨道里面的法道的意涵,其实就是生命的实相;而生命的实相,是所有人类或是所有众生都追求的一种智慧。既然已经发起了这个道意,当然就会乐于依于这样的智慧,去了解这个世界,甚至因为这样子而能够解脱,甚至能够成就佛道。

那我们说什么是佛法中的道意呢?其实佛法中的道意,就是 玄奘菩萨所说的《八识规矩颂》的内涵。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要说什么叫作乐随护道意呢,其实他要有一种跟随—跟随着善知识所开示法道的意涵—然后来进行修学。玄奘菩萨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佛教的人物,我们可以看 玄奘以前去西行取经,为什么他要西行取经呢?其实就是为了要能够乐随护道意;也就是要跟随着 佛陀祂所说的菩萨道的内涵,然后来进行修学嘛!

我们可以看 玄奘菩萨当时,为什么他要西行取经,他有一个道理的,我们来看看他的传记里面所说的内容:【法师以今古大德,阐扬经、论,虽复俱依圣教,而引据不同,诤论纷然,其来自久。至如黎耶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和合怖数之徒,闻熏灭不灭等,百有余科,并三藏四含之盘根,大小两宗之钳键,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法师亦踌蹰此文,怏怏斯旨,慨然叹曰:“此地经、论,盖法门枝叶,未是根源。诸师虽各起异端,而情疑莫遣,终须括囊大本,取定于祇垣耳。”由是壮志发怀,驰心遐外。以贞观三年秋八月立誓装束,拂衣而去。】(《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0)

这一段说明了 玄奘为什么他要去西行取经。因为每一个人所引用的经典都各自不同,而且到底生命的实相、生命的结构,到底是几个识?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准;可是 玄奘当时已经明心见性了,他心中有他的见解,可是没有经典的依据,他也没有办法来说服众人。所以,玄奘说在当时,每一个当时的哲人,统统都对于到底四阿含是说什么?大小乘是说什么?乃至于所谓的黎耶,就是阿赖耶识,到底是果报、还是祂不是果报?众说纷纭,这种疑问整理起来有一百多个项目啊!也就是说,玄奘菩萨虽然已发道意,因为他所引发的道意是殊胜的,因为他是实证者,所以他为了要能够随护 佛陀的道意,他就决定西行取经,把印度的经典引入中国,这样子才能够让大家有依据,能够心服口服。

所以玄奘一生的志愿,全部都在维护 佛陀的有关八识的这种生命结构的实相,去进行努力,一生从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乐随护道意”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也因为对于生命的八识结构了知了之后,产生了法乐;而这个法乐,可以抵挡去西行取经的种种磨难的那一些考验。为什么可以接受这样的考验呢?就因为他有强烈的法乐啊!所以我们要修学佛法,要行菩萨道,一样要有这样的法乐。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真正的善知识,能够依于正确的生命实相—也就是八识的实相—才能够真正发起正确的法乐;有了这个法乐,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去随顺,而且好好地保护这样的道意。如果有人错解了这个法义,那他说他有法乐,其实那是错误的,那是非法乐。所以,我们说的要随护法乐,一定是正法殊胜的法乐,这样才是修学的道理。

接下来,维摩诘菩萨还有说要“乐饶益众生”:也就是说,在菩萨道里面,就是要以这样的道意来饶益众生,让众生获得广大的利益;而这个广大的利益,一定是有一个正确的“生命实相、生命结构”,可以让众生从这里获得利益。如果生命的结构是八识,结果有人跟我们讲说:生命的结构只要六识就可以了,或是有人说九识也可以啊、十识也可以啊,或者有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统统都可以;这样子就没有饶益众生。因为法界的实相,八个识就是八个识,不应该多也不应该少,应该恰如其分;以这样子真实而不变的智慧,来摄受众生,这样才是饶益众生。

“乐敬养师”,也就是我们还要学习——我们的师长怎么样摄受众生的。譬如 平实导师,虽然经历一些法难的考验,可是 平实导师对于修学者,他不改饶益众生的本怀,继续广度有缘;所以,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精神。也就是说,有些人对于八识的正理,他不能接受,或是产生了邪见,然后他就去反对、不认同,或是在这里法义产生种种的混淆;可是我们要学习 平实导师这种精神,对于混淆不清的众生或是道友,我们要不厌其烦地加以解说,用各种方式来摄受,这样子我们才是真正的敬养师——就是以法供养的方式,来尊敬我们的师长。

而且“乐广行施”,也就是能够广行施,就是我们对于摄受众生,不分对象,要广阔地来度化一切众生。表示在佛门的学习者,或是佛门以外的学习者,凡是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有缘众生,我们统统都应该要摄受;因为这样的摄受,才叫作广行施——广大地实行这个布施的道理。而且要能够在这里产生快乐,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能够获得生命结构的实相,每个人其实就能够依于这样子的道理,能够如实地宣说;而且能够因为这样子,而信受因果的道理,因为八识的结构才能够让人相信因果:因为一定要有阿赖耶识,来记存一切众生的记忆,众生才知道说原来我所作所为,我自己清清楚楚。这样的话,这些内容完全被自己的阿赖耶识所留存,所以不敢造恶,这样才能够成就因果的道理,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够和谐,这个社会才能够进步。所以这样才是能够广行施。

然后能够“乐坚持戒”,乐坚持戒也是修行很重要的一个道理,因为这个道理跟摄受众生、饶益众生是一致的,因为能够坚持戒就能够不冒犯众生。如果一个人不能乐于坚持守戒的精神,一定对于众生会有杀害、会有偷盗,乃至会有邪淫,乃至会有大妄语的这种冒犯;这样子对于众生的生命、财富、眷属的侵害,其实那个就是无法摄受众生。所以要能够乐坚持戒也是摄受众生。

还要“乐忍辱柔和”,要摄受众生一定要能够乐于忍辱柔和,因为众生不是在纯一清净世界的众生,说没有任何的冲突性;我们这里的世界叫作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众生,是有种种的贪、瞋、痴、无明存在的,所以在这里要弘法度众、要饶益众生,一定会受到众生的种种的毁谤,然后种种的伤害都有可能产生的;可是虽然有这么困难的环境,菩萨也因为有法乐存在,所以不害怕。

我们看看有一部经典,它里面就有 佛陀很重要的开示,我们看《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里面有一段 佛陀的开示:【时薄伽梵告摧过咎菩萨摩诃萨言:“菩萨成就一法,速疾证得无上菩提,随其意乐获净佛刹。云何一法?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有情起大悲愍,增上意乐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卷2)

这部经就讲说,佛陀去阿阇世王的王宫之前,碰到一位叫作摧过咎菩萨摩诃萨,然后摧过咎菩萨摩诃萨就问 佛陀说:“怎么样能够快速地成就佛道呢?”佛陀就跟这位摧过咎菩萨说:“你只要好好地遵守这么一个法就好,你就可以很快速地成就菩提,而且成就你自己的佛土。”然后 佛陀就跟摧过咎菩萨说:“什么是可以快速成佛的一个法呢?就是能够于一切有情起大悲愍。”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要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他一定要同时也发起利益一切有情,然后起大悲愍。

也就是说,其实众生之所以会对于菩萨有种种的毁谤,甚至伤害,其实不是他有多坏,虽然他心性很恶劣,可是最主要还是怎么样?因为他不懂—因为他不懂得八识的生命结构—才是法界的实相。所以 平实导师出世弘法,面临很多这些外道或是佛门里面的一些毁谤,其实都是因为怎样?因为 平实导师基于悲愍众生的大愿,他会告诉大家八识的道理;可是这个八识的道理,因为跟六识的道理相冲突,也会跟九识、十识的道理相冲突,可是众生就是因为不能了解 平实导师或是 玄奘菩萨说的八识的正理,他不能安忍,他总是以为六识也可以,九识、十识也可以,甚至七识也可以,为什么一定要八识呢?为什么大家讲离念灵知不可以,偏偏你说的阿赖耶识才可以?可是事实就是这样,因为法界的实相是如此。

很多人以为宗教就是各讲各的,你说你的道理,我说我的道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有法界实相可言,也就没有所谓的“乐随护道意”的事情存在。乐随护道意的意思,就是因为法界有一个真实相,而这个真实相是颠扑不破的。要修学佛法、要觉悟生命的实相,就要依于八识的内容,所有违反这个内容的,当然就是错误!可是很多人不能安忍这样的错误,为什么?因为他的祖师爷错了,他不能安忍;他说“我的祖师爷应该是对的”,因为他崇拜祖师爷。可是这样子的方式,并不是真正能够随护道意的,不会因为这样而成就解脱的;所以,很多的冲突就这样产生了,很多的毁谤也这样产生了,可是菩萨面对这样的处境,还是要忍辱柔和。

所以 平实导师就是写写书,叙述、告诉大家这个道理,虽然言语比较锐利;为什么要锐利?因为这是“是非分明”的事情!可是心中是柔和的,一样是为了要饶益众生。为了要饶益众生,才把八识的生命结构普遍地宣说,让大家能够了解;甚至是要能够快速地成就佛土,或是我们自己来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快速成就佛土,其实一样要能够忍辱柔和。要能够知道众生就是因为不了解,所以说要怜愍众生的无知与无明,所以说了解这一件事情之后,我们继续柔和忍辱地宣说正法,来让误解生命实相的这一些外道或是道友能够回归正法,能够回归 佛陀的本怀,这样才能够“乐饶益众生”。

所以说,菩萨有了这个法乐之后,其实他就会忍辱柔和,能够看出众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无明;所以因为他的无明,只要他转变了,他能够随护道意,能够把错误的恶知识的知见舍弃掉,他能够重新归命于真正的善知识,这样子他的道业也能快速精进,能够快速成就。他再继续运用这样同样的道理,继续去饶益众生,能够乐于广行施,然后乐于忍辱柔和;这样的话,正法就能够越来越兴盛,然后对于自己道业也可以快速成就。所以说,摄受众生其实也就是摄受佛土:所以能够于一切有情起大悲愍,其实也是在让自己的佛土能够广大,能够快速成就佛道!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菩萨的法乐就是要能够随护道意,然后依于道意的内涵,能够去广摄受一切众生,然后利益一切的有情,让他们回归正法;所采取的态度——就是要能够忍辱、要能够柔和!

接下来,还说要“乐勤集善根”,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菩萨道也要修集很多的善根。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地修行,就因为他的善根不足;什么叫作善根呢?善根不是我们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根,而是另外有更殊胜的根,至于哪些是更殊胜的善根呢?我们下一集再跟各位解说。

谢谢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点击数: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