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39集
由 正莉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今天我们要来跟大家谈谈平实导师著作《阿含正义》第五辑第七节里面的“五出要界”。那什么是“界”呢?这个界就是功能的意思;那所谓五出要界就是在讲五种出离的方法,它具有出离的重要功能,那就是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以及身见出要。
在说明这五出要界的义理之前,我们先跟大家来大略的介绍:在佛法里面,也就是三乘菩提里面,它有共道与不共道的部分。共道的部分是说三乘共有的解脱道,也就是三乘行者都要修的法道;那不共道的部分,就是大乘独有的佛菩提道。那二乘菩提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证,也就是经由断我见、断我执,以及断我所执以后,所有烦恼障的现行全部都灭尽了,从此不在三界中受生,也就出离三界生死苦。而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则是从六度波罗蜜的熏习开始,也就是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再由四加行来断我见,双证能取与所取都是空,再进一步参禅来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般若正观现前;也就是以修证第八识如来藏为根本,然后再次第进修,具足菩萨五十二个阶位的修证以后,最后成就究竟佛道。
可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大乘菩萨同样也是要断除烦恼,也是要修证解脱的法门。二乘菩提的行者,他虽然可以断除烦恼障来取证解脱果,但也只断除三界爱的现行,也就是只能断除见惑与思惑;对于三界爱的习气种子,他就没有能力去断除,他也不知不证大乘菩萨所亲证的第八识如来藏。可大乘菩萨除了要能够断除三界爱的现行——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的部分,还要断除三界爱的习气种子,更要断除对法界实相心的无知;那也就是说,菩萨要亲证实相心如来藏,要打破无始无明、乃至断除无量尘沙惑的上烦恼。可这些烦恼的断除是不共外道凡夫,甚至不共二乘圣人,这是大乘菩萨才能断除的所知障所含摄的烦恼,所以说大乘佛菩提道的所修、所行是函盖二乘解脱道。换句话说,大乘菩萨同样要修证那二乘人所修证的解脱果——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但是大乘菩萨不取证无余涅槃,要保留一分思惑润未来世生-也就是所谓的留惑润生-他要继续来人间行菩萨道,乃至最后能成就究竟佛道。
以上所说,我们把三乘菩提里面所谓共道与不共道的部分作了一个大略的介绍。那主要就是说:各位菩萨如果您能够依平实导师著作《阿含正义》,依照书里面所开示的正知见如实去修阿含解脱道,将来到达慧解脱时,若菩萨您能够生起一分思惑留惑润生继续修学大乘佛菩提道,成为一个留惑润生的大菩萨,这样就可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那将会是众生之福。
我们话说回来,这五出要界它跟三乘共有解脱道的三果心解脱、以及四果慧解脱的实证大有关系;也就是说:这五出要界,它是一切在解脱道上已经证得初果、二果的学人,当他想要进一步去证得三果心解脱、或四果慧解脱时,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行门了。各位菩萨,若您在恭读《阿含正义》前面所有的章节之后,有如法去实修、并且一一的加以实际观行,已经进入了初果、二果,那么这五出要界的内容,对您来说就是有切身关系的行门了;因为您可以依据它来进一步取证三果心解脱、乃至四果慧解脱,这就是 佛特别施设五出要界的一个目的。
再说解脱果的实证有它一定的次第性,不能够说还未证得初果之前就想要证得二果;也就是说,必须先断我见、断三缚结成为初果须陀洹之后,再来求证二果。可初果人就只有解脱的见地,他的觉知心对欲界五欲仍然还是会继续贪爱,所以见道以后有了初果的见地,还是要再凭着初果的见地继续再修道,要努力去修除五盖、也要远离欲界五欲的贪爱,譬如对于五蕴我的贪爱,以及我所的贪爱都要断除。我所的贪爱就包括色、声、香、味、触,或者说财、色、名、食、睡,以及眷属等等我所的贪爱;渐渐的要让这些贪爱减少,渐渐的转为淡薄,成为薄贪瞋痴的二果斯陀含。那么成为二果斯陀含之后,再继续跟随真善知识平实导师多闻、熏习正法,修断欲界五欲的贪爱,并且修学定力,在未到地定成熟以后,再加上已经修除五盖的缘故,有一天突然就发起初禅了。如果发起初禅不退失,就能够解脱欲界的系缚,然后再继续不断地深入观行,再把五下分结断除,成为三果阿那含,就是所谓心解脱的三果人。
那什么是心解脱呢?心解脱就是指已经断我见,已经发起初禅不退,已经远离欲界贪爱,觉知心已经解脱于欲界贪爱了,就叫作心解脱。这个心解脱的取证,它是菩萨您在自我判断-解脱道修证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您确实取证心解脱时就会知道:这个慧解脱果,将会是您不久以后确实可以亲证的,因为慧解脱阿罗汉,对于“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可以自知自作证的。可是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三果心解脱的取证必须要以断我见作为基础,再加上发起初禅不退作为条件,所以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里面就特别指出:“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阿含正义》第四辑,正智出版社,页1206。)那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发起初禅不退,就不能自称是三果人或四果阿罗汉;这是任何人在勘验三果以及四果的标准之一。可是如果没有断我见,他只是发起初禅,那又跟解脱道的实证无关了。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介绍三果所要断的五下分结,因为在三界里面以欲界为下分,那既然三果要能够远离欲界生,就是要解脱于欲界的系缚,那就是要断除五种下分结。在平实导师著作《甘露法雨》书中就有开示说:首先就是要断除二果人还未完全断尽的欲界五欲贪,也就是二果薄地所残余的那个欲界五欲的贪爱,要把它永远断除,就叫作“欲贪永断”。再来就是断瞋结,就是说对于欲界里面的违逆境界心里还会生起微微的瞋,这也要把它断除不能再现行,永远不再生起瞋的身行与口行,更不会转生那所谓恨、怨、恼等后续的心行,就叫作“瞋结断”。再来就是断身我见,就是说对于色界天身,包括禅定中所发起的色界身,以及色界的觉知心、定境中的定心,能够确认它的虚妄性,于是断除色界我见,不再妄计色界身心为常不坏我,就叫作“断色界身见”。其次就是要断戒禁取见,这是说外道依于对色界身心的错误认知,所生起的不如理的作意、妄求色界定境的修证,以为那就是涅槃;那外道由于虚妄想的缘故,于是施设了不如理的戒禁,以为说那是证得涅槃必须要受持的戒禁。三果人对于这些更深细的戒禁取见,他也已经断除了,就叫作“断戒禁取见”。接着说断疑见,这是说三果人对于外道误认为色界境界就是涅槃的修证,三果人对这个已经如实知见了,并且对于诸方外道大师是否断除色界身我见也都能够如实观察,也都能够了知诸方外道大师所说他已证得涅槃的虚妄所在,并且对于诸方外道大师是否证得涅槃,从他们的言语、著作就能够正确的判断,一点疑惑也没有,就叫作“疑见永断”。就这样断尽五下分结成为三果人,那也就是说三果人的身口意行永远不会再堕于欲界法,跟欲界法相应的贪与瞋全部都断除了,初禅永远不退失,那三缚结的上二界细相也都具足了知并且远离了。
三果人再继续进修,进一步要去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阿罗汉。因为在三界里面是以欲界以上的色界、无色界为上分,所以叫作五上分结。四果所断的五上分结,首先就是要断除对色界三种妙欲的贪爱,也就是对色界天身的高广姝妙、色界天人的微妙音声、以及色界天身所产生微妙的身触之乐,对于这三种色界妙欲,要去观察它的虚妄不实,这样子去断除色界贪。接着再说无色界贪的断除,就是进一步去观察“无色界有”是虚妄的、四空定里面的微细觉知心就是意识,属于十八界所含摄,是无常虚妄法,从此不对无色界一切境界起贪,心超越于三界,这样断除无色界贪。接着掉举结以及慢结,这些也都要把它断除。另外还有一个痴结也要把它断除,痴结这是说无色界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但是外道对涅槃有虚妄想,误认为无色界境界就是涅槃,所以产生了许多虚妄不实的邪见,这就是对于无色界的愚痴结,这也要把它断除,叫作五上分结的痴结永断。就这样把五上分结永远断除,叫作慧解脱阿罗汉。所谓慧解脱,就是指已经远离无明遮盖,这属于解脱道上的修证。
我们对三果心解脱以及四果慧解脱作了以上概略性的介绍之后,接下来就要进入这个章节的主题:五出要界。关于这五出要界,我们来看一段《长阿含经》卷8里面佛的开示:
复有五法,谓五出要界:一者比丘于欲不乐、不动、亦不亲近;但念出要,乐于远离,亲近不怠;其心调柔,出要离欲;彼所因欲起诸漏缠,亦尽舍灭而得解脱,是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见出要,亦复如是。
那大意是说:又有五个法,也就是五种出离的重要功能,第一、是说比丘对于五欲不再爱乐,不会因为五欲而动转他的心,也不再亲近五欲,他的心里就只有忆念着出离五欲的重要功能,并且乐于远离五欲,亲近欲出离而不懈怠,他的心也已经调和柔软,对于出离欲界的首要心行已经证知,所以远离欲界法;之前因为五欲所产生的种种欲漏缠缚,也全部都舍离消灭了,已经得到解脱了,这就是出离欲界的重要方法。至于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法出要、以及身见出要,也都同样是这个道理。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佛宣说了五种出离的重要方法:第一、欲出要,就是说远离欲界五欲的贪爱,才能发起初禅,才能获得三果心解脱的证境。第二、嫉妒出要,就是舍离嫉妒心,这是伴随欲出要而成就的;修这两种出要,可以获得三果心解脱的功德。至于瞋恚出要以及色身或色法的出要,那是出离色界,增益三果证德的重要方法。至于比较粗糙的身见断除,那是取证初果见地功德的重要方法;至于极微细的身见,那是属于有漏以及无明漏所含摄,也就是说所谓的我执,其实还是属于我见的部分,属于比较深细的我见。所以如果能够观察身见到极微细的地步时,那有漏与无明漏就可以断除了,就可以依三果心解脱的基础,进一步去实证四果,成为慧解脱阿罗汉。
所以这个章节所要讨论的五出要界,对于想要取证三果、乃至四果的学人来说,是个重要的行门。换句话说这五种出要界,它是针对那对于五蕴的我所贪爱执著非常强烈的学人,所作的一种特别加强的观行。倘若在听闻正法的正知见以后有如实去加以观行,确实断我见之后,却始终无法取证三果、无法断尽我执,也就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所以 佛特别教导这五种出要界。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