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50集
由 正珍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这集续依《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6中,宗喀巴所整理与理解的“轻安与奢摩他”的关系,同时对照达赖十四所著《觉灯日光》第三册相对应的解释来为探讨。今天要略谈的题目是〈引发身心轻安乐的次第〉。
在上集中,宗喀巴说:将发如是众相圆满易了轻安,所有前相,谓勤修定补特伽罗,于其顶上似重而起,然其重相非不安乐。此生无间,即能远离障碍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即先生起能对治彼心轻安性。……次依内心调柔轻安生起力故,有能引发身轻安因风入身中,由此风大徧全身分,身粗重性皆得远离,诸能对治身粗重性,身轻安性即能生起。此亦由其调柔风力,徧一切身状似满溢。
宗喀巴他是把轻安的发起分成了五个次第来说明:第一个,当轻安发起时,头顶会生起类似沉重的感觉,接着会产生心的轻安性,由心的轻安性又会产生身的轻安性,由身的轻安乐,然后再生心的轻安乐。因此,达赖十四也依着他这样说来解释说:
得身心轻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将获得身心轻安的前兆,就是头顶会有重量感,这种重量感幷不会带来身体的不舒服。之后会远离一切心粗重性,也就是不欢喜行善、喜欢行恶的心粗重性会立即断除,由此而获得心轻安。非常调柔之心轻安生起会引发身轻安,为什么呢?因为心往内收摄,引发体内非常调柔的气流——体内的风。体内非常调柔的风是引发身轻安的因,此非常调柔的风遍满全身,便遣除了身的粗重性,使身在行善法时具有堪能性,这叫作身轻安。~《觉灯日光》第三册,商周出版,页96-97。
我们由宗喀巴和达赖十四的解释中,可以发现一件事,两位只是依着 弥勒菩萨在〈声闻地〉当中,有关轻安的开示把它汇集起来,而无法判断什么样的状况是什么样的轻安。因为从欲界定到三禅都有身心受乐的状况,相对于人间的粗重,都可称之为轻安;但是轻安的境界有着粗浅深细不同的差别,若没有次第修证的体验,就会出现这两位喇嘛上师四不像的拼凑状况。
我们先来看欲界定发起的状况。止观的修学,如上一集谈到相关的前方便,以及 平实导师开示要去三种心,那身心就能够安顿,要修止观就很容易。欲界定的发起有三个进程:由粗住心、细住心、入于欲界定。以无相拜佛为例,学佛人若依于无相忆佛、拜佛,一开始身体的动作会较硬、心识也粗,或起念能够有少分摄心,但是攀缘外境的声响一起,或者是末那识悄悄地冒出一个又一个念来,意识会依着习性自然地进入妄想纷飞中,可能要飞个五分钟、十分钟才发现,这时就再提一下忆佛念,专注在忆佛的净念当中;这样来来去去,渐渐地就舍离了对五尘的攀缘,而能够收摄心识安住在忆佛的念上。定力生起后,拜佛动作就会和缓调柔,一拜能拜个十分钟、二十分钟,妄念都不会生起。依于 平实导师所教授无相拜佛的十个次第的渐次,慢慢地拜佛中净念相继的功夫就能够生成了。如此,由粗住入细住,就会有着欲界定身心轻安的发起,也因此会完全忽略掉拜佛的动作;而意识心只是单单的的的安住在忆佛念的定境法尘上,也就是已经入于心一境性的欲界定中。
欲界定的发起有持身法,所以一者拜佛的动作不会停下来,再者全身会有轻安的觉受现起,也就是欲界定的善根发,轻安的觉受会遍满全身,不一定是由头顶开始。那轻安的觉受,我们可以以一个比喻,就好像女众洗完脸以后,在脸上拍上化妆水,那时候就会有着一层清凉无负担的薄膜在脸上很舒服,而轻安的感觉就类似于此。当轻安的发起时,全身就会有一种完全没有负担的觉受,完全没有负担的觉受遍满全身,那时候会觉得身体的重量都不见了,拜佛完全不必使力,这不是用舒服两个字所能够形容。这时候虽然也会感受到有外界五尘的动扰,但是完全不会受到影响,在欲界定的深定时,也会出现完全不知六尘的状况,处于无记的状态下会没有时间观念,拜了多久都不知道,拜完以后不是会疲累,而是身心会非常调柔舒畅。
所以,欲界定的轻安是依于舍离五尘觉观的粗重而起。因此发起欲界定的时候,学人要不着不弃,但可以起心静静地去领受,并熟悉那分轻安的觉受;熟悉以后,就可以产生运转。因为 平实导师所传的无相忆佛拜佛是动中定的功夫,所以接下来在生活当中,只要将忆佛的念轻轻一提,轻安的觉受就会跟着起来;或者提一下轻安的觉受,立刻就能够有全身调柔舒畅的感受起来,忆佛念也同时跟着起来。也因此,就能够把这分定力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交谈中能够清楚外境的对应,但是心不散失、也不会攀缘,事来则应、事去不留,随时都能够带着忆佛的念。学佛人无相忆佛念佛的定力生起以后,日常生活中对五尘攀缘就会越来越少,所以自然就能够越来越摄心,种种的烦恼就能够有伏除的成果,自然就能够成就摄心为戒的功德。
平实导师又交待,不必和别人说起自己有什么禅定的证量,也不要去说什么人有什么禅定的证量,因为这都是自修自得的自受用境界;说这些话,就落在异生习气的我所中。正觉教团在 平实导师的教授下,同修们相互之间都没有世俗攀缘的习性,彼此都是清净菩萨僧团的一分子,大家不必为了要建道场而四处募款,会里除了两个月一次的布萨和大悲法会,没有各种奇怪名目的法会要跑。同修们除了上课、做义工外,就各自在家好好地照顾家人,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完成任务,不介入任何政治活动或社会活动,只为菩萨行的自利与续佛正法脉、护念众生法身慧命来努力。正因为单纯不攀缘,所以许多同修来共修一年或两年就能够成就无相念佛的“净念相继”这门功夫,而转入体究念佛;乃至因为第一义谛真如三昧知见深细,而得转依修学。因此前方便的戒、善知识的具足、远离三心等,就确实是不会让修行人虚耗生命、金钱;而依于究竟了义第一义谛,就能快速进入菩萨庄严地的修学。所以,欲界定的证得、轻安的发起,乃至断我见的成就,都只是依于证得实相心、真如三昧所带起的附加价值,这就是正觉教团的特色。
再来谈初禅前未到地定的证入。在这一个部分,我们看达赖十四他来解释宗喀巴的说明,达赖十四说:这种强烈的欢喜感受会渐渐减退,但轻安不会完全没有,这指是没有如初获得那般强烈。这种强烈欢喜慢慢减退的同时,内心的止住力会增加。之后,内心会有一种未曾有过的安稳,止住力非常地强大,此时就会获得奢摩他。这个妙三摩地也叫“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初禅近分摄于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中,是上二界禅定中的最下者。“定地”和“等引地”同义,即色界、无色界的禅定所摄之三摩地。此时,虽然获得了奢摩他,获得前所未有的安乐,比欲界心要来得殊胜。但如果以整个三界九地的禅定来看,其实连色界四种禅定、无色界四种禅定的正行都还没有达到,只是被色界初禅所摄的前行而已。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就不会生起慢心了。~《觉灯日光》第三册,商周出版,页97。
我们由达赖十四的解释,你清楚了什么叫作初禅前的未到地定吗?相信你不是很清楚。其实,未到地定不是只有初禅前,在初禅和二禅中间、二禅和三禅中间、三禅和四禅中间,都有未到地定。在欲界与初禅当中这个未到地定,或者有翻译为未至定,要进入初禅前就会由欲界定先进入这个未到地定,这时候还是要努力地断除欲界贪;一样,最主要是男女的欲界贪要断除,初禅才能发起。如果不断除欲界贪,就只能一直在初禅前游走,初禅是无法发起。
然而,藏密喜欢说他们有甚深的禅定,其实都是在努力修学“男女双修”的邪淫贪,那是欲界的最低层次,是欲界最重的贪。那没有办法断除欲界爱,又怎么能够发起禅定呢?所以,那都是不如实语;因为要发起甚深禅定,最基本就是要断除欲界六尘贪,尤其是男女欲,才有可能发起。
证得欲界定后,五盖的伏除是不能放手的,要把它转成生活习气的一部分,每天还是一样要拜佛,四威仪当中净念相续地修学;有一天,忽然会进入了不见欲界定中的那一个色身—色身整个不见了—而所面对的境界,犹如在虚空当中明净安稳,甚至可能会出现无觉无观的状态。因为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就能够发起初禅,这是未到地定相。同修们这时候都会依着 平实导师的教授转为看话头、参话头,趣向于明心或见性的修证;见道的同修依于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没有一个人会动念想要藉由正法来获取个人的名闻利养,也没有一个人想要彰显个人的修为,只是努力地藉着为众生做事来清净烦恼障的现行,来成就转依真如三昧无私无我的功德力。
所以,如果同修们破参后继续每天拜佛一小时,习气性障现行有一定的伏除成就,欲界爱能够真实地断除,有一天初禅自然会发起;不会为修禅定而修,只是为了要有更多的能力来护念众生、来承担宗门血脉而努力。这样的过程,也是 平实导师一路示现给我们看的,每个正觉学子也是这样地依着 平实导师的示现,无私无我地来为正法付出。
至于为什么宗喀巴说初禅前的未至定“始堕在有作意数”?这要说明欲界定虽然能遍缘,但是不能断结。要有初禅以上的功夫才能断结,三果人断五下分结,四果人断五上分结,所以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断五下分结最重要的意思就是:不会再有欲界的结生相续生;所以三果人又叫作不还果。四果人断五上分结是指:他确实已经能够断除了三界爱,不会再有三界的结生相续;所以会说“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佛道的成就也就是要历经三大无量数劫,菩萨庄严地的修学,是一步一脚印。所以,平实导师一再强调三福净业: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如此由世福、戒福到修菩萨行的福,这样就能够先有圆满具足的人格;有了圆满具足的人格,才能够有庄严的菩萨格。如果连人格都不能保有,如何能够成就菩萨格?
现今整个佛教界,或明或暗地在支持喇嘛外道,那是 佛陀所严峻指责的。我们来看一段 佛陀的教示,《佛藏经》卷1 佛陀开示:复次舍利弗!破戒比丘以他财物自养其身,我说此人为重担者。所以者何?行者、得者应受供养,破戒比丘非是行者,非是得者。是故舍利弗!破戒比丘当于百千亿万劫数,割截身肉以偿施主;若生畜生,身常负重。所以者何?如析一发为千亿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养,况能消他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佛陀继续说:舍利弗!正使三尸臭秽满地,我能于中行四威仪,不能与此破戒比丘须臾共住;何以故?……舍利弗!如是之人于我法中,为是逆贼,为是法贼,为是欺诳诈伪之人;但求活命,贪重衣食,是则名为世乐奴仆。
我们看到 佛陀的开示,可以感受到 佛陀对末法弟子无明造作的痛心与不舍。我们听了也是难过与不舍,所以 平实导师在讲解这一段经文的时候,也是相当沉重;因为许多人都是以善心而出家求道,却和恶缘、恶果相应,所以 平实导师更坚定地说:复兴中国佛教的大业不能停。但愿在看本单元的您,亦能体会到 佛陀的圣教,能够发起救护更多佛子远离邪教喇嘛教的这样的一个心思,来共同为护持正教而努力。
今天就说到这里。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