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圣谛(上)

第48集
由 正纬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跟大家分享《阿含正义》里面的内容,我们在四个讲次里面要跟大家讲解的内容,是关于四圣谛跟八正道,还有异生性这些内容。

首先来看看四圣谛这个部分,其实在前面的法界卫星的录像里面,正觉同修会的亲教师余正文──余老师,曾经在“三乘菩提概说”第二集到第十集的内容里面,有解释过四圣谛总说及细说,在那里面讲得非常的详细。诸位菩萨们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再去查阅,也就是"三乘菩提概说”的第二集到第十集。

我们继续今天的讲题,首先来讲到四圣谛这个事情的话,大家心里面一定第一个会疑问说:为什么叫作圣谛?这个圣谛这两个字,如果依照《瑜伽师地论》的定义的话,它是这样说的:【问:何故诸谛唯名圣谛?答: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瑜伽师地论》卷27)在这个论点里面是这样讲的,就是说为什么它叫作圣谛?现在先给大家定义就是说,谛这件事情指的就是真理的意思;那么圣谛依这个解释,就是圣人所见、所知、所证的真理。所以,在论文里面说“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也就是一切的圣者(这个圣者指的就是在佛教里面的圣者),他们都会同样地看到了这个谛—真理的一面—对于这个真理能够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了知跟观见是不同层次的东西:了知就是在我们的意识的层次,去知道这个事情的本末,知道这个事情的道理;可是观见这个事情,却是基于前面的了知之后,在日常生活历缘对境当中能够确实地观行,能够见到它中间运作的道理确实如是,这个才叫作如实观见。那么一切修行,必须包含了这两个部分:就是如实了知、如实观见,这个也就是我们讲的闻、思、修的层次。

那么圣谛,是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的。有些愚夫不如实知,大家看到这一点的时候请千万不要怀疑,因为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现在的所作所为,会为自己带来许多的痛苦,所以这类型的就叫作不如实知;那么不如实见,有一些人即使知道了业缘果报的这些基本的道理,可是仍然没有办法安止于正确的知见,而屡屡犯下了不应该犯的错误,所以这个就叫不如实见。所以,圣谛最主要的分野就是“唯圣人乃能够如实知、如实见”。

谈到四圣谛的内涵,就是包含有四个,通称是苦、集、灭、道。在 平实导师的《阿含正义》的这本书里面,在这个部分的内容,平实导师以相当的篇幅引用了《中阿含》的《分别圣谛经》。这《分别圣谛经》是舍利弗代 佛说法,而为这个弟子们开示四圣谛的各个的道理,可以说在里面讲得非常的详细;所以,平实导师在这个部分的内容里面,花了许多的篇幅把它清楚地翻译出来,让大家能够依循。那么我们在这里,其实如果大家能够真正掌握舍利弗尊者,或者是平实导师翻译的意思的话,那其实这几个讲次在您来说的话,其实都是有些多余了;不过我们就是怕有遗珠之憾,所以才要再进一步来跟大家说。

首先谈到四圣谛里面,必须要先谈到苦圣谛。为什么?因为四圣谛,苦、集、灭、道这个四个字:第一个是苦圣谛;第二个就是集,其实谈的是苦的集;第三个灭谛,谈到是苦的灭;第四个谈到的道,是苦灭之道,或是通称灭苦之道都可以。所以,苦、集、灭、道的后面的集、灭、道这个三个谛,完全都是基于苦谛而开展出来的;所以要进入四圣谛来修学的时候,就必须要先从认识苦圣谛开始。那这一件事情,我们必须要提醒大家:四圣谛不仅是二乘解脱道的重心,并且四圣谛也是大乘佛法在断我见的层次所必修的,并且也是大乘佛法入初地之前必须要观行得非常清楚的,甚至也是大乘佛法到四地以后,所必须要再重新观行的地方。所以这一个部分可以说,四圣谛的本身是佛法中的重要义理。当然每一个人只要讲学佛的话,就必须要好好地了解四圣谛。

那么关于四圣谛的修学,佛陀也确实曾经开示过说:学这个四圣谛必须要依次而学。所以这个跟我们之前跟大家说的一致,就是说您必须要先了解苦圣谛之后,基于苦圣谛才来渐次开展其他的三个谛。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苦圣谛:那苦圣谛这件事情,一般在佛经里面讲到的苦,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苦,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八苦的说法;这一个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最后是五阴炽盛。这个八个苦,从这个文字整个看下来,除了五阴炽盛──最后那个五阴炽盛的苦之外,其他的从生、老、病、死到求不得这七个苦,可以说世间的大众应该都有直接的体会。比方说,生、老、病、死,每一个人都是历经了生、老、病、死的过程,所以这个生、老、病、死,对大家来讲应该都是每一个人都了然于胸;只是每一个人对于这个生、老、病、死中间的苦,到底是如何地觉受会有所不同。那是不是由于生、老、病、死的痛苦的觉受,而能够想到是不是有什么样的方式来出离?那个又是另外一回事!

至于说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三个,更是世间人所体会的痛苦中非常鲜明的。比方说,爱别离这一件事情,可以说世间人都有历经过心爱的事物或者心爱的人要暂时别离,乃至于永久别离的状态;那一旦面临到这个状况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人那个心里面的痛苦都是不言可喻的。同样的,怨憎会也是每一个人都经常会经历到的状况,不管是在家庭中,不管是在朋友圈,乃至在职场上面,多多少少都会碰到一些人,跟我们不知道因为什么因缘的关系,所以结下了怨;这些怨导致于说,我们每一次碰到的这些人或事的时候,总是会觉得非常地痛苦,这里面往往甚至都会随着境界来临而生起瞋心。求不得,那又是世间人常常经历过的痛苦之一,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愿望,从小到大都有大小不同的愿望,那这些愿望慢慢大家就会知道,这些愿望能够实现的可以说都是居少的,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所以在求不得的这种状况,在世间人来说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

所以,像这个从生、老、病、死、爱别离一直到求不得这些七个苦,世间人都知道,所以世间人也常常会想说:好,那么我们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妨就接受它们是世间的常态吧!所以,有一种说法教我们说:心胸宽一点、计较少一点、付出多一点、欲望少一点;用这样的方式,那我们就比较不会被这些七项的内容所困住,进而感到十分地痛苦了。所以这个是一般的人,对于佛教讲的这个八苦里面的七苦一般的理解,大概也都只是这样子而已。但是实际上,我们如果深入来看的时候,佛教讲的这个七个苦,是不是真的因为我们心胸宽一点、计较少一点这些世间的作法,就能够有效地离开这些苦呢?答案恐怕是未必!

至于为什么呢?我们再往下看,大家注意看到:这个七个苦之外,还有一个苦,因为我们整个讲的内容是八苦,所以除了七个苦之外,还有一个苦叫作五阴炽盛苦。这个五阴的内涵就是色、受、想、行、识,其中对于一般人来说,色可以说就是函盖我们色身的这些事情叫色阴,那么受、想、行阴可以说是对应到一般人所理解到的心理的活动;所以,五阴讲的这个,就不外乎对应到一般人所认知到的身心的所有一切。那这个五阴炽盛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般人,我们说身心的活动对我们来讲,从我们知道了我们自己的存在,一直到现在这个时空之下,那五阴对我们来讲—我们的身心活动来讲—可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除了睡着、熟睡了、毫无觉知之外,其实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经历五阴的这个状况;然而,我们却从来不觉得有什么炽盛的地方,不是吗?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苦,八个苦里面的最后一个,却放上一个五阴炽盛呢?

实际上五阴“炽盛”的这个两个字,当然也可以把它解释成说有一些人贪瞋痴特别猛烈的状况,把它解释成这个五阴炽盛。但实际上五阴炽盛这个字眼,其实遍及一切这个未入佛门修学的众生,不管它是不是贪瞋痴真的是如表相上的这么样的炽盛;这是因为说我们的五阴的活动,其实就是充满了佛教讲的无明,也充满了我们的业缘果报的影子。所以,在五阴的活动当中,其实我们都是不由自主地受到我们自己的种种的习气跟无明的影响,所以我们会去造作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也就是世间的众生之所以在三界轮回当中,一路地浮浮沉沉不能解脱的道理。所以,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从无明、习气等等这个观点来看的时候,有哪一个凡夫众生不是五阴炽盛的呢?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它确实是很贴切的一个形容。

那么从五阴炽盛再回去看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我们可以发现,从所有的这个七个苦,其实都函盖在五阴炽盛的苦里面;怎么说?那就是因为我们之因为有这一生的五阴炽盛,所以跟着我们的无明、跟着我们的习性,去造作了许许多多的业,导致于说我们在往生—此生结束之后—继续往生到下一趣的时候,我们要继续经历下一生的生老病死,乃至于继续经历无量生的生老病死,这不就是五阴炽盛的原因吗?

接下来,由于五阴炽盛的缘故,我们会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些苦。比方说爱别离,当我们跟喜爱的事物分离的时候,对于喜爱的事物这个喜爱本身,就是属于我们五阴的身心活动,我们正是因为看到了某些境界,起了相应的受,这些受可能就是乐受;那么这一些受,进一步再又起了想,那这个想就是想象这个境界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编织出对于这个境界的想象;然后接下来对于这个行、对于这个境界,再进一步有了种种的行──包含我们刚才讲受、想的心行,包含讲我们作了种种的行为,来去帮助自己能够紧紧地抓住这个境界,使得它不要去别离,那这个不就是行蕴吗?那么关于受、想、行这个运作的过程中,所有的认知的作用不就是识蕴吗?所以,我们在执著境界的这件事情来讲,可以说受、想、行、识四个蕴的运作是非常分明的事情。正因为我们有了对于境界执著的这种爱,相应的这些受、想、行、识等等,所以当我们爱别离的时候,就会生起了种种的苦受;所以,爱别离它的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在于五阴炽盛。那同理可证,怨憎会、求不得同样是如此。

所以,八个苦其实它总结就是五阴炽盛。所以我们今天在学这个苦圣谛的时候,就是第一个必须要学到说,我们的五阴是怎么回事?这个五阴的运作是怎么运作的?这个五阴又为什么是炽盛的?要一一去了解;然而,这个了解另外有一个面向,或许可以帮助学佛人更清楚地了知苦圣谛,那个就是三苦的讲法。这个三苦的讲法叫作苦苦、坏苦跟行苦。

现在先讲苦苦,苦苦就是,我给它的定义就是:世间的人,大家毫不犹豫都知道说这一件事情是苦的,那么它就叫作苦苦。比方说,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那这三个苦当我们讲出来的时候,即便是一个没有修行的人,当他听到了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也知道这是一个难受的境界,所以像这一些都叫作苦苦;至于生老病死带给身体上面的苦受,也是一般人能够直接体会的,当然也叫苦苦的范围。所以,刚才讲的八苦的前面七个苦,都可以把它隶属在苦苦的范围。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坏苦。坏苦的意思就是说:它的这个坏字就表示说,现前这个境界终有一天会变坏;也就是说,基于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道理,我们就知道说眼前所见、所知、所闻的一切,都会逐渐地变坏,这里面由于变坏了而引生的苦受,就是叫作坏苦。所以这个坏苦,就比这个苦苦稍微不直接一点。比方说,今天假如说我们贪着一个境界的时候,当这个境界完好如初地在我们现前现起的时候,我们可以毫无阻碍地贪着这个境界的时候,那么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往往代表的是这里面不是苦受,而往往是乐受;所以正在贪着一个境界,并且这个境界是无阻碍地现起的时候,往往这就不是叫苦苦。但是当我们在贪着这个境界的时候,如果能够细心去观察,观察到这个境界无时无刻可以说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坏,所以你再怎么执著的事物,在下一个刹那的时候它就已经坏了几分,然后再下一个刹那的时候又再坏了几分;那么能够认知到每一个这样子的这个时刻它都在变坏,以至于说你即便是眼前正在享受这个境界,你也知道这一切的境界终将会失去,无论它是再怎么美好,终有一天你必然会全然失去;那么认知到这样的话,心里面生起的苦受,那就叫作坏苦。

那最后一个叫行苦,行苦又比坏苦更加的细微。就是说依照特定的境界,然后我们顺着时间下来的话,我们能了知到这个境界终究会变坏的话,而因此生起苦受,这个叫坏苦。可是行苦这件事情,就不再只是就坏苦这个层次来说,因为坏这件事情,指的必然是目前的境界变坏了;可是行苦这件事情,是指一切有所变化都叫作行苦;一切喔!那就表示说:不管是由好变坏或是坏变好,只要变化都叫作行苦。那么如果一个人能够体会到这个一切的世间无常的必然性,任何境界都必然是无常的话,那么他如果认知到这个,因此而觉得说,这个是不安隐的状态对他来讲是一种苦的话,那么这个就叫作行苦。

所以,从苦苦、坏苦、行苦的话,可以说它所谈到的苦的状况,是一路的更深入、更微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样也不能够只是停留在苦苦这个层次,而必须从苦苦、坏苦、行苦,进一步探究到所有一切苦的真正的根源;从这个根源—掌握到这个根源之后—再从这个根源再往回回溯到说所有一切的境界,想办法去解决这里面的苦的问题。

所以,这边就跟大家讲:了解苦圣谛从这个方向去想的时候,你就知道说为什么一切皆苦。因为世间一切的法莫非是无常,所以既然都是无常的话,它们必然都是在行苦的范围;乃至于说,今天您如果修禅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四禅八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的话,那仍然是行苦所摄。所以了知到这个之后,才能够进一步探究,到底应该要如何从根本上去离开了这些苦,这个就是学习苦圣谛应该第一个要注意的地方。

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点击数: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