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118集
由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广论”。
在上一次的课程当中,我们讲到了宗喀巴师徒坚持应成中观为唯一的空性正见,那《广论》里面讲到:
如是立已,抉择无实,次不分别实谛而住是我所许,故无分别须以观慧观察为先,非不分别便为满足。当知如《修次下篇》云:“故正法中,凡说无念及无作意,当知皆以审察为先。何以故,由审观察乃能无念,能无作意,非余能尔。”(《菩提道次第广论》卷24)
意思是说,这样子破除了实执心的执著境之后,抉择知道诸法无实,接下来就可以在不分别实谛上而安住,这样的修行方法是我宗喀巴所承许。所谓的无分别,必须要以性空唯名的正观察慧去观察为先,而不是像北宗禅的摩诃衍和尚说:于一切不分别便以为满足。当知如《修次下篇》所说的:故正法经论中,凡是说无念及无作意,当知其义,皆以无颠倒的应成空智去审察为先,从而安住于无妄计谛实之念中。何以故?唯由审观察智的审察,乃能无妄执诸法谛实之念,能没有那般的作意分别,除此之外,非余方便能够办得到的。
好!上面几段《广论》的论文已经明白地说出,宗喀巴所谓《广论》的最高成就止观双运,是依止《菩提道次第广论》修行的最后、最上的成就,就是心中有着应成派性空唯名的坚固作意,然后住于无分别智当中。在整本《广论》之中,宗喀巴不断地要求,要于一切诸法观察皆是依缘而起,故法法皆无其实性。然而,这种观察只是一种想法、一种意识心运作的境界,晚上睡着以后意识心就消失了,这种运作也就消失了;即使一天24个小时都不睡觉、也不昏沉,坚持着有着这种应成中观的作意,那也还是意识心的运作。意识心是依于先有意根的运作及法尘的生起,《阿含经》中叫作“意法为缘方能生意识”;意识是很后面才被出生出来的境界法,再怎么努力去坚持着,也是十八界当中的枝微与末节了。所以应成中观的信受者,他们就必得要否认这一点,所以只好否认了意根的存在,说意根只是意识的一分,或者说意根是大脑运作的功能;这样一来,意根就会成为大脑色法所附属的一个色法了。然而,意根是母、意识是子,岂有儿子出生了母亲的道理!佛护、月称如此,宗喀巴如此,连台湾的不顺导师也不得不如此。这是睁着眼睛毁谤佛所说的十八界、十二处的法义。
在 佛陀还没有出世之前,印度的《奥义书》当中也早已说明了意识是被生之法,意根不是意识。《奥义书》说:先有意根mana(也就是末那),方能够出生意识与我。如此看来,执著着应成中道性空唯名的信徒们,不但不是 释迦文佛的得法弟子,甚至连印度教徒的程度也远远的及不上了!
再来,宗喀巴说,用性空唯名的作意去破除了实执心的执著境已,抉择知道诸法无实,这样子接下来,就可以在不分别的实谛上安住,还说这就是我宗喀巴所承许的法。然而这种想法本身就前后矛盾,正是佛法中所说的炊沙作饭——煮了一锅沙子要当白饭来吃,不承认有真如执种子识,也不承认有意根末那识,只想用意识心的坚固分别认知,认为说就这样子下去,就会出现一个无分别的根本智,这是徒劳无功、白费力气、前后矛盾的。意识心一天之中生生死死,打个盹就中断了;上一世与下一世的意识心也不是这一世的意识心,无论意识心再怎么坚固,下一世就会从根上灰飞湮灭了,永远也不会转成永恒不变的、根本的、无分别的真如实相心。捧着沙子要作饭吃,禅宗祖师开玩笑说,那得到十二生肖当中驴年来到了,才有得吃啰!
其实关于这一点,博览群书、世智聪辩如宗喀巴师徒者,他们的心里明镜似的清楚得很,他们都很清楚知道那是办不到的。所以宗喀巴的后人解释“由审观察乃能无念、能无作意”这一句话的时候,只好把它解释为:唯由审观察智的审察,乃能无妄执诸法谛实之念,能无那般的作意分别,藉以躲过信徒的质疑;信徒会问:“佛经上明明说,无分别心应该是从本以来就是无念无分别的,并不是原来有大分别变成不分别,而叫作无分别。”
既然宗喀巴师徒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他们仍要坚持这种见解而不转移呢?绝不是因为他们老糊涂了,而是因为一定要保持这种《广论》中所说的止观双运,也就是意识心寂住的境界,才能够接续连结上《密宗道次第广论》的修行,必须要以止观双运为前行,作好进入无上瑜伽、即身成佛境界的准备;也就是第三智慧灌顶,修习男女双身大乐之中,降下明点成就四喜四空的境界,用止观双运的成就,去接续男女双身法当中,意识心常住于依于五蕴而起大乐的境界,这样子才能够叫作空与乐不二。所以《广论》当中所谓的止观双运的圆满,完全是为了后面修习无上瑜伽,生起、圆满两种次第的前行,这一点我们后面再向各位报告。
在《广论》团体之中,许多的学员都会说:“没有!我们没有学过无上瑜伽!常师父没有教我们男女双修轮座杂交那种东西,难道你是说我们被骗了吗?”答案:是的!请宗喀巴自己来解答吧!在《广论》的最后分,宗喀巴提醒弟子说:
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较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若入彼者,如道炬论说,先以财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菩提道次第广论》卷24)
也就是如此的依止了《菩提道次第广论》而努力修习,这就是善修习了显教与密教共同的基础之道。这一点完成之后,不可满足于前面《广论》的止观双运所得到的成就,接下来无须怀疑地,定应当入密咒金刚乘道;因为金刚乘道比大乘般若波罗蜜多道等等一切的法都要更高、更为希有难得,只有金刚乘法能够极其快速地圆满福慧两种资粮,而速得成佛。这是宗喀巴最后的交代,也就是说,学习《广论》的学员们,不应该说:“我只学菩提道次第,我不学密宗道次第;我不学无上瑜伽,我不学男女双修轮座杂交。”因为那一些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啊!这就是宗喀巴施设《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目的,也就是宗喀巴认为真正的离苦得乐,是必须要进入无上瑜伽修习四部灌顶,而成就密宗的三身佛,这才是究竟的快乐啊!
很多人,包括了《广论》的老学员们,其实都不明白到底《广论》所谓的止观双运,要到什么样的地步才能够叫作成就?所以就会觉得自己永远都成就不了,只好一年又一年不断地又重新地学习《广论》,从前面第一章学到最后一章,又回到第一章,继续又学到最后一章。依照《广论》所说:只要是心广住分别诸法缘起而性空,心得定解决定不动摇,再加上有少分的奢摩他止的定力,能够安住于此,就算是《广论》中的止观双运成就了。为什么这里说为少分定力呢?那是因为佛所说的四根本禅定(四禅八定)是与世间道的共法,佛法和外道都可以修习得到这个四禅八定。在佛经中佛也说过,无始以来无有众生未得四禅者,每一个众生都曾经证得过四禅的境界,只是这个四禅与八定,它是定、是福、是世间法,它不是出世间法。因此,我们每个人虽然都曾经得证过,但一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是止息不住三界轮回;只有在佛法中,四禅八定如果配合解脱道的修证,则能够证入灭尽定,叫作九次第定,这才是出世间的定。世尊讲的定义非常的清楚,所谓的禅定,是由初禅才开始算起,因为初禅能够伏欲界惑,离开欲界而进入色界,这才能算是最初浅的禅定。但是在两部的《广论》之中,包括了《广论》所引的无上瑜伽的这一些根本续里面,例如密集本续、胜乐本续、时轮本续,不论是在两部《广论》之中,或者是父续、母续、不二续里面,讲到禅定的修习方法、果证境界,不要说从来没有见过初禅的境界,即使是有如粗浅的未到地定,也是杳如晨星。然而这样子的一个未到地定,在正觉同修会里面,却是要能够参加禅三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罢了!这种情形不但过去如此,即使未来还有密教徒能够创造出新的密续,也仍然不会离开这样的范围。因为密教之法的本源,它不能够离开五欲,特别是无上瑜伽生圆二部,都只存在于欲界最粗俗、层次最下的境界,例如畜生的境界、罗刹的境界,即使是四天王天的天人也都会舍弃的境界,就如同自己吐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再吃回去的。所以坚持着五欲的密宗教法,它跟四禅八定必然无缘,甚至与清净的未到地定也是无缘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像《广论》这样的法门,它从根本上就未曾离开过五蕴,只是用意识心去观察五蕴的生灭流注。即使广论修到了最高,成就了宗喀巴所谓的止观双运;在《广论》里面说到:
此中观察,即是毘钵舍那。观后安住即奢摩他,其殊胜者谓缘空性。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从是之后,即缘有分别影像,若时此心无间无缺,作意相续,双证二品,尔时说名双运转道。其奢摩他毘钵舍那,是名为双运,谓具足更互系缚而转。”无间缺者,谓观察后不须别修无分别住,即由观修,便能引生无分别住。”(《菩提道次第广论》卷24)
这一段就是宗喀巴所说“止观双运”成就的境界。请各位把我们前面的课程,所讲述的五蕴的道理拿出来比对看看。
下面则是格鲁派对于《广论》这一段经文标准的注释,各位判断看看,依佛所说他们是不是落在五阴的色阴、受阴、想阴及行阴之中而不思出离:此止观双运时中的观察智慧分,即是毘钵舍那,观的体性,观后无分别安住即奢摩他、止,其殊胜者谓缘空性之修所生。《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
住于止中,串修观察彼有分别影像,从是之后,即缘前观察的所缘,为有分别影像,若某时此能缘之心,前心正专注所缘的续流,无间断地进行,观察修的势力无缺任运而转,作意所缘的作意相续,引生止的同时双证止观二品。尔时说名为止观双运转道。
各位看看,落入五阴之中尚且不能自审自知,没有办法知道说这就是识阴、这就是行阴;落入了识阴的分别境界、落入了行阴不断运作的境界,种子就这样不断地现行,又不断地落谢,成为未来轮回的业种。不断我见、不断三缚结,更不需要证悟真如,就说这个叫作《广论》止观双运的成就。这样的一种成就对于轮回无所损坏,反而是多所增益;对于三乘见道也无所帮助,对于结使的断除也毫无帮助,这就是《广论》最高的成就。
然而,以上这一些都还不是应成派缘起性空思想最可怕的地方,可怕在哪里呢?在《杂阿含经》中记载,有一次有一位大婆罗门来拜见 世尊:
至世尊所,问讯安不,却坐一面,白世尊曰:“沙门瞿昙!何论何说?”佛告婆罗门:“我论因、说因。”(《杂阿含经》卷2)
好!今天时间关系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