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38集
由正祺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单元。
今天我们要探讨《广论》的下士道。三士道的第一类下士之人,是指在生死当中只追求自身利乐的人,也就是人天乘。宗喀巴的下士是指能够修行十善业,然而以后世安乐为目的的修道人;下士道的课程设计,是教导希求来世善趣安乐为目标,也就是要下士追求未来世人天的安乐,作为他们修学佛法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可是这个阶段性的目标,却是因为对无常法的错误执著而有所损害,根本无法“到达。”《广论》上说: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
宗喀巴认为在我们有暇的身心当中,执藏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其中将无常的世间,错执为常住不灭——这个常倒,是第一个损害之门;因为第一个错误的常倒执著,后面就跟着乐倒、我倒、净倒,一一跟着发生。
宗喀巴的无常有粗跟细两种分别,在下士道他只讨论了粗的部分;《广论》说:
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其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
《广论》中提出,众生以为自己不会死是一种对修道的损害,若是一直以为今天不会死,这种错误的执著着今天不会死的颠倒想,不去加以对治的话,就会以为目前的状态下,可以永远安住;对于对治这个将自己以为不会死的颠倒想,宗喀巴对治的方法是“念死无常”。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上,稍具年岁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死亡;因为我们周遭随时有亲友,或者是不认识的人死亡,现在如此、古时候也是如此,大部分有基本常识能够自己判断的众生,相信不会有人认为自己能够永生不死。因此对治无常常倒的错误:以身命的死亡来教导众生,告诉众生说死亡一定会来、随时会来,来时一切皆须舍离;其实这对众生并不会有真正的帮助。因为大部分的众生都已经知道世间是无常,而且无常来临的时候就会死亡,可是众生会认为说:“我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因此众生会及时行乐,会以把握当下,也会以希望留名千古来面对死亡。凡此种种作为,都只是增加对世间的贪着而已,当贪着越深就越往三恶道下堕。因此无常的现象到底是哪些呢?我们就必须先把它给厘清楚,例如日本跟韩国,都有团体教导众生、民众来体会死亡,或者事先安排自己的葬礼活动、或者尝试躺在棺材中体验死亡、或者学习写遗嘱。凡此种种活动,也都是提醒自己说,死亡一定会来、随时会来,来时一切皆须舍离,可是结果呢?众生体会完死亡以后,常常最大的心得却是“把握自己、把握人生,活在当下。”也就是因为有死亡的威胁,所以反而把五蕴当中的意识心、或者意识心的种种变相,抓得更加地牢固。我们的一生就是五蕴的身心世界,“把握自己、把握人生”就是将五蕴身心更加地执著;“活在当下”就是意识心不攀缘过去、不希冀未来,安住在现在的觉知当中,也就是安住在识蕴的境界当中,用“念死无常”来对治“常倒”可看见基本上是无效的对治。
真正对治无常常倒的错误,必须如实依照如来的教导作现观。如来教导我们应该从五蕴的无常来思惟、来观察,而且是一蕴一蕴确实地思惟观察,而不是笼统含糊地用身命的死亡作为无常的相貌。在《杂阿含经》卷1中圣教开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1)
以上经文中,如来告诉我们,应该于色正确地思惟,对于色蕴是无常,应该确实地了知;当对色蕴正确思惟,确实观察色蕴是无常以后,就可以断除对色蕴的贪爱。对受想行识四蕴,也应该正确地思惟,观察受想行识四蕴确实是无常以后,就可以断除对受想行识四个蕴的贪爱。对五蕴的贪爱断除以后,就能证得心解脱。心解脱的人可以自己知道,自己作证明说:“我在三界中的出生已经穷尽,清净的梵行已经建立,所应该断除的烦恼都已经断除,我自己知道,我将不会再出生于三界中。”就这样正确地思惟无常以后,也要从五蕴当中思惟苦空无我。
那什么是色蕴呢?《俱舍论》中说:“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俱舍论》卷1)色蕴不只是只有五色根,如此笼统含糊的一个意思而已;色蕴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五根及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等五尘,以及法处所摄色,法处所摄色就是这个色法是意识所缘的色尘所含摄。众生的色身包含了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各有扶尘根跟胜义根。扶尘根是说有情外观,可见可对的五色根,说眼睛如葡萄、耳朵如荷叶、鼻子如悬胆、舌头如半月、身体如肉桶;五胜义根则是不可见而可对的,所谓可对就是说,外观上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能够用意识来觉知它的功能确实存在,有它的作用;五胜义根聚集在头部,也就是我们的大脑。这两种五根,都是我们在观行的时候,必须确实去了知的。这两种五根是由阿赖耶识,借着意根、无明跟父母的四大为缘所变生出来的,是我们阿赖耶识的所缘境界;阿赖耶识借着五扶尘根来触外五尘,然后在五胜义根处变现出犹如外五尘的内相分五尘境,意根接触了内相分五尘上的法尘,为了想要进一步的觉知,就会让意识跟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现起。六识现起以后,便有了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以及藉由五尘所显示出的法尘相就在众生心中,乃至观想所见的色以及意识所见的像韵味、风格等这些无表色,这些都是法处所摄色。法处所摄色就是借着五尘现起,这样就具足了十一个色法。这十一种色法在三界中现前,虽然不能说没有,然而却没有真实不坏能够自己存在的体性,可以说是念念变异,终归坏灭,如影似有而无实质。就这样确实地观察色蕴无常,让意识确实了知并且接受,就是经上所说的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这时就可以断除对色蕴的贪爱。佛法上的观行必须正确实在,不可以像宗喀巴的《广论》一样,含糊笼统地认为,无常常倒的对治,以念死无常,就可以简单地完成。
接下来我们观察识蕴,在《杂阿含经》卷9中,圣教开示:
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杂阿含经》卷9)
以上经文中,如来告诉我们:以眼根及色尘为缘,所以眼识生起;耳根及声尘为缘,所以耳识生起;鼻根及香尘为缘,所以鼻识生起;舌根及味尘为缘,所以舌识生起;意根及法尘为缘,所以意识生起。如来最后还强调:“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也就是说:粗意识、细意识,乃至极细意识,或者是意识的所有相分,都是以意根跟法尘为缘所生;所以无著菩萨在《显扬圣教论》卷1中说:“意识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于意根与彼俱转。”(《显扬圣教论》卷1)无著菩萨告诉我们说:识蕴六个识,凭借着六根、六尘的缘,所以能够生起,其实是阿赖耶识凭借着意根与色法的五根、六尘,然后能够出生六识。识蕴六个识既然是因缘所生法,这六个识当然是虚妄无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体会六识的虚妄性,如在五位中正死位时,因为五色根坏灭的缘故,正死位中,六识就必然不存在;闷绝昏迷位时、眠熟位时、二种无心定位时,六识也必定断灭的缘故;因此识蕴六个识,可以现前确实知道,祂们确实是虚妄无常的。许多主张意识是真实常住的六识论者,其实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在五位中,他们的六识到底存不存在?
接下来,受蕴是指眼根触色尘、耳根触声尘等等,以及身根触触尘、意根触法尘,六根接触六尘所生的受。受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苦受就是痛苦的觉受,违逆我们自己内心的觉受;乐受是快乐的觉受,顺于我们内心的觉受;不苦不乐受是指既不顺己心,也不逆己心的觉受。譬如我们肚子饿的时候,当然是苦受,绝不是乐受,可是当我们找到好吃的食物,开始大口大口吃的时候呢,苦受渐渐减少了,饱足感产生了,乐受增加了;一不小心吃了太多了,撑着难过又是苦受;过了一阵子渐渐消化了以后,也不会肚子饿、也不会有饱足感、也不会撑得难过,这个时候就是不苦不乐受。所以从吃一顿饭的过程,有苦受、乐受、也有不苦不乐受,由此可知受蕴不是常住,有时苦、有时乐、有时不苦不乐,所以受蕴是无常虚妄的法。还有受蕴是因为有色蕴、有六识而有的,色蕴与六识是虚妄无常的,依于色蕴与六识和合而有的受蕴呢?那当然更是虚妄无常!
接下来我们来观察想蕴,想蕴是六根接触六尘所生的种种了知,想是五遍行心所法当中的想,也就是了知觉受的心所法。我们身根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由觉知心意识所了知的,这个了知就是想。如来在《增一阿含经》卷28上开示说:
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增一阿含经》卷28)
如来告诉我们,不是限定于语言文字所作的思惟,才称为想蕴,只要是六个识已经生起了觉知性,这个觉知性都是想蕴的范围;所以说想亦是知的缘故,例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落在想蕴的一个境界当中。境界法、境界受当中的想蕴成就以后,就有六想身,也就是眼想、耳想乃至意想。六想身就是:“六识对六尘的直接了知性,即是眼根、眼识的见性,耳根、耳识的闻性,乃至身根、身识的觉性,意根、意识的了知性,总有六种知觉性,又称为六知性、六想性。”那这六想身也就是想蕴。想蕴这一个法也是虚妄无常,是因缘积聚而成的,因为想蕴的了别性,必须由色蕴、六识识蕴以及受蕴的触心所法具足以后,才有了知性的想,因此说想蕴是因缘积聚而成,是虚妄无常,它本身没有真实性。再者,想蕴的灵知性,在五位中的正死位,因为五色根坏灭的缘故,正死位当中必然不存在,闷绝昏迷位时、眠熟位时、二种无心定位时,必定断灭的缘故,因此想蕴可以现前确实体会,它真的是虚妄无常的法。
接下来我们来观察行蕴,行蕴是身根的种种行为,包含了表色跟无表色,这都是行蕴;识蕴六个识的种种心行,也都是行蕴。除了无色界的众生以外,都有身根,不坏的身根又称为有根身。有根身的人在人间存在,一定有行来去止、坐卧、睡眠以及饮食、大小便利等等事,这些显示出种种的表色,都是行蕴;甚至由表色而显示出来的气质、神韵等等无表色,也都是属于身根的行蕴所含摄的。身根的行蕴,也就是肢体的动作等等,是色蕴所显示的法,因此行蕴中有一部分是色蕴的行为所显现,即是色蕴的行来去止——肢体动作等事相上的功能差别,这都是摄属于行蕴,色身的运作过程是行蕴。识蕴六个识的行蕴,就是眼识见性的行为过程、耳识闻性的行为过程,乃至意识觉知心就是离念灵知心、觉知性的行为过程,都是属于识蕴六个识的行蕴,都是识蕴六识自性的运作过程。行蕴既然是因为色蕴及识蕴的运作过程,是因为色蕴及识蕴而有的,因此行蕴当然必定是虚妄无常的。我们可以体会,如果我们出国玩了一趟,色身有种种的运作,有搭飞机、有搭巴士,这中间种种行住坐卧的变化,而我们六个识,也浏览了美好的风景、品尝了好吃的食物等等,最后筋疲力竭回到家,这一趟旅游的过程,就是色蕴跟识蕴的变化过程;中间当然含摄有受蕴跟想蕴,这行蕴包含了时间跟空间的变化,当然这是虚妄无常的法。就这样在五蕴身心当中确实观察,确定它是虚妄无常以后,因为是无常,所以是苦,因为无常是苦,所以是不真实的空相,因为是空相,所以绝对不是真实的我。如来是如此教导佛弟子们,观察五蕴的虚妄无常,如此的教导才能让佛弟子们真正跟佛法相应,真正得到解脱;如此这样子开示,才是真正利益众生的开示,否则含糊笼统的以念死无常,想要对治无常常倒,根本是无效的对治,甚至是颠倒的对治。因为所谓外道,就是将无常的五蕴身心错认为是真实常住的法,因此无常的内涵到底是哪些,是必须跟众生说明清楚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