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一切妄念无相

第35集
由正礼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前面几集由正觉同修会的柯老师为各位介绍了《大乘起信论》里面提到所谓的本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以及究竟觉的一些道理;所以《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接着就这个部分作了一个结论,马鸣菩萨说:【是故经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大乘起信论》卷1)而所谓的妄念之相,其实所说的就是我们众生的虚妄想,这个妄念的无相,指的就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虚妄想,完全灭除了。也就是说,众生对于法界实相到底是如何?为什么会有我们这个器世间?为什么会有我们众生?为什么会有我们这样的生命现象?其实这是法界里面最大的一个秘密,也是所谓的妄念之相。一个菩萨如果能够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能够知道法界的实相,这个时候他的妄念之相就消失了,这个时候就称为一切妄念无相。能够一切妄念无相,就是证得了第八识如来藏,祂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个实相,而且能够发现器世间跟一切有情,都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这样子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

可是我们也要跟各位说明,那个妄念之相,其实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如果有人想要修学佛法,要能够进入始觉位,其实他要把一些妄念之相先去除掉,而这个妄念之相,有一个很严重而且很普遍的,就叫文字障的相貌,这文字障其实就是妄念之相。譬如说,有人曾经提出一种质疑,提出法界中真的有八识吗?有人就主张说:“其实法界没有什么八识可言。”他认为经典又没有讲第八识,经典也没有讲本识,特别在《阿含经》里面都没这样讲,那表示就是没有。其实这就是因为他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这种文字障,其实是影响非常多人的,特别是他们很喜欢用文字比对,认为一样的文字就是同样的意思。

我们来看看这种文字障的妄念之相,到底长什么样子?譬如有一个人曾经这样说:“悲智所言极其准确:真正的无想——涅槃!真正的无想,必是涅槃!真正的无想,必得涅槃!”(网名悲智者所著《八识邪说》)这个文字里面的“悲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名号,这个悲智他就主张:事实上法界里面,没有什么本识可言,也没有第八识,因为在《阿含经》里面,根本没有这样的字,因为没有这样的字,所以 佛陀根本没有讲第八识、也没有讲本心、也没有讲本识、也没有讲如来藏。其实这个就是执言取义的意思,尤其是我们在谈第八识、谈如来藏、谈阿赖耶识、谈本心、讲心真如,其实那是一种符号的表征,其实它所指的都是法界的实相,不能说没有这个字,那就没有谈那件事情,那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父亲,可是外国人也不叫父亲,可是我们不能说外国人都没有父亲,这样的话就成为一种笑话,令人哭笑不得。我们说这个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可是他偏偏又否定第八识;如果说无想就是涅槃的话,也就是没有了知、没有想阴就是涅槃的话,那尸体应该就是证得涅槃了,乃至我们也可以说,石头也是涅槃;因为石头也没有想可言,因为它是无情,无情就没有想,尸体也是没有想;如果没有想就是涅槃的话,那石头就是涅槃,尸体就是涅槃。

所以其实 佛陀会说无想是涅槃的一个前提,是指的有一个心,祂是完全无念的,所以是无所念才是涅槃。也就是说在三法印里面,涅槃寂静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任何的一念、没有任何我们世间人的这种觉知心对六尘的了知,这样子才叫作涅槃。所以一定在有第八识存在作为前提来说无想,这样子才会得到涅槃的这个结论。如果有一个人否定了第八识的存在,而直接说无想就是涅槃,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了,等于说这个人在主张石头就是涅槃了。可是 世尊有可能这么荒唐、荒谬地这样主张吗?所以其实这个就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无想的真正意思。

可是佛法中的无想,是没有觉知心的,这个人偏偏又要主张,所谓的无想其实是有觉知存在的,所以他也这样说,他说:“佛教正法的‘无想定’则称为‘净无想道’,是以‘无我’正见为基础,以离一切相,而不念一切想,如此方可以证得真正的无想定,乃至达到真正的无想——涅槃。”(网名悲智者所著《悲智破斥邪师萧平实邪见魔说专集》页20-21)这段文字虽然很短,可是错误非常多,因为他对于无想跟所谓的无想定,乃至所谓的净无想道,其实他产生非常多迷惑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净无想道,这是《中阿含经》在 佛陀的施设里面,祂施设解脱道要能够速出三界,也就要从欲界生到色界,然后生到无色界,然后脱离三界入无余涅槃去,所以这一条是一个清净的无想的解脱之道。可是他这里所说的,在这个净无想道里面,他所说的无想定,他指的是非想非非想天的那个禅定,所以 佛陀也说,这个也称为无想定,可是这个无想定跟所谓的四禅的无想天的无想定,这不一样。所以这个人就主张说,我们 平实导师(萧平实导师)所说的无想定是灭除六识的这种状态;他提出反对,他主张无想定是有觉知的,然后对于 平实导师(萧平实导师)说四禅天里面所谓的无想天,他是没有六识的这件事情,提出很严重的质问。可是这个就是悲智这个人,对于所谓的无想定这三个字,产生了很严重的文字障。因为在阿含部里面,所谓的无想定,其实它有好几个意思,基本上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指,无色界定里面的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它可以称为无想定;第二个,它也可能是所谓的四禅无想天里面六识都断灭的无想定;另外一个,也可能是三三昧里面的空、无相、无愿里面的无想三昧,这个无想三昧,这个三昧其实也称为定,所以有时它也翻成无想定。所以说无想定这三个字,在阿含部里面,其实它有这三种意涵,而不是说提到无想定,就专指哪一个意涵。可是对于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者,他就会认为说,所有的无想定就是同一个意思,然后否定阿含部里面有提到四禅里面无想天,灭除六识的这种无想定。

那我们首先来看看,所谓的无想定,指的是无色界里面的非想非非想天的那个禅定。其实在经典里面称为无想定,一种比较简略的一个称呼,我们可以来看看所谓的净无想道里面所说,在这个净无想道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阿含经》里面,它有提到这个净无想道里面,有一段经文说:【复问曰:“贤圣!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法乐比丘尼答曰:“死者,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是谓差别。”毘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毘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复问曰:“贤圣!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有何差别?”法乐比丘尼答曰:“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是谓差别。”】(《中阿含经》卷58)也就是说,其实这里就有谈到,在所谓的入无想定跟入灭尽定的差别性,有提到说,如果入灭尽定,它是想知灭的,也就是六识灭,而且连意根的受想心所都灭了;可是如果说是入所谓的无想定,它所指的是四空定里面的无想定的话,其实指的是非想非非想定,这个时候他的想知不灭,因为他的六识还不灭,他是住于定境法尘里面,所以他当然想知不灭。而且我们可以从刚刚那段经文里面,一开始它比对的是什么呢?比对死者他的寿命灭了,所以说温暖也灭去了,诸根败坏;如果说是灭尽定呢,他的暖不去,寿命也没有中断,所以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灭尽定跟死亡其实是最接近的。

接下来再继续比对,比对灭尽定跟无想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为什么?因为非想非非想天的这个无想定呢,其实也跟死亡接近,可是它跟灭尽定来比,它就没那么接近了,因为它还有觉知心存在,还有六识心的存在,可是灭尽定呢?它是六识灭了,所以想知灭了,而且连意根的五遍行中的受想心所都灭了,这个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子去作对比?其实就在说明,进入灭尽定的声闻—就是俱解脱的阿罗汉,事实上他对生死都不罣碍了,所以他入了灭尽定之后,他想知都灭,也就是六识心灭了,乃至连受想心所都灭了,这时候他息脉俱断,而且如果有人想要杀害他,拿个刀子刺到他的身体的话,他都不会响应。因为如果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如果没有到达他所预想的出定的那个境界,譬如说天亮或是鸡啼,如果不是这样子的预设的条件的话,其他条件他都不出定的,即使舍去生命,有人拿刀刺进他的身体,让他丧身舍命,他照样不觉知,因为那个时候,意根祂不在乎这个,因为受想都灭,只有他所设定的那个条件出现的时候,他才会出定。所以对于入灭尽定的俱解脱阿罗汉,他是入灭尽定的时候,是准备随时舍弃生命的。可是入无想定,入所谓的非想非非想天的这个无想定就不是这样子,因为他还有想知不灭,因为事实上他只是进入定境,距离寂灭的舍寿要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他还差得很远,因为他的想知不灭,虽然他也息脉俱断,他也好像犹如死人,可是他事实上还想知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碰触他的身体,或是用个东西去刺他,他就马上会出定的,为什么?因为代表说他还执著他的生命,所以显然他对于自我的执著性,还是非常强烈的,所以说有人去碰触他的身体,乃至用个小东西刺他,其实他就立即领受到,然后他就要出定了,所以他是没有办法舍离自我来进入无余涅槃的,因为他对于色身还非常执著,所以他的想知不灭。所以所谓的无想定,指的是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从这个就可以来对比出来。

而且不只是这样子,在《阿含经》还有类似的经文。譬如还有一段经文说:【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生无所有定耶?”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三因三缘生无所有定。云何为三?若比丘度一切色想至得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有三因三缘生无所有定。”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生无想定?”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二因二缘生无想定。云何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无想界,是谓二因二缘生无想定。”】(《中阿含经》卷58)这个说的是《中阿含经》里面提到用无所有处(事实上前面还有更长的经文,它就是从初禅、二禅、三禅,类似这样的对比的方式,然后提到无所有处定是几因几缘?)那接下来就谈到,有几因几缘可以进入所谓的无想定?我们看经文里面就有说到,有二因二缘可以入无想定。所谓的不念一切想,还有念无想界,所以在非想非非想天的这个禅定力,其实就是在无所有处定之后,所以根据这个次第,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所谓这里所说的无想定,所说的其实指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天里面的禅定力,所以也称为无想定。而且我们可以从这个对比的方式,可以知道这里所说的无想定,其实就是讲无色界定里面的非想非非想定。所以无想定的这个名称,在阿含部里面,确实有时候指的是非想非非想天里面的禅定力,所以在非想非非想天里面的禅定力,当然是想知不灭,而且这也是所谓的净无想道。因为这个净无想道,它并不是真正的涅槃,他没有办法从非想非非想定里面就可以入无余涅槃,因为他对于自我的执著还非常严重。

如果说这个人他没有值遇善知识帮助他断除我见的话,他纵然在无想定里面,在四空定里面的无想定里面安住不中夭,能够存在八万大劫,即使这样子,等他在他的天寿结束回到人间的时候,他还要堕落的。所以说这个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天里面的无想定—它是有为的,而且它有所思维,所以它并不是真正可以获得解脱,所以它只是一个净无想道,而不是能够究竟解脱。所以 佛陀在《中阿含经》里面也说,这样子证得的无想定,还不能确保他获得圣果。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这里所说的无想定,只是非非想天里面的禅定力,所指的并不是真正获得解脱的一种禅定、一种智慧定力。

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跟各位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