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该放下?(五)

第13集
由正纬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来跟大家分享“什么时候该放下?”这个课题。

前一讲次我们提到了,我们现在是讲到了用“朝山”来比喻的话,我们现在是讲到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准备真的要上山来修行了。我们说上山修行的时候,要学的佛教的教理很多,当然就是说,这个里面会有许许多多的宝、许许多多的法喜,等着大家去体会。不过我们在今天这个时间里面,我们要先跟大家说,如果你入门去修行的话,里面有两个大的重点是你在这个阶段,就是刚开始入门上山要修行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的。第一个重点,我们讲到的是“五蕴空”。我们上一个讲次有跟大家讲说,五蕴空要如何去观察、去学习;这个部分我们给大家总结一下:就是五蕴空的学习,跟前一阶段所谓的“直接就身体、跟心理的无常”的观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说,五蕴空你必须要按照每一个蕴的内涵,一一单独去观察这里面的念念变迁的状况。

我们说在五蕴里面,对于各位刚入门修行的话,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一个叫色蕴,一个叫受蕴,一个叫想蕴。这三个等于说对于各位的入门修行来讲最重要的。其他的像行蕴跟识蕴的观察,因为它的程度跟深浅的不同,所以比较难在节目中用短时间跟大家分辨清楚,所以这个就留待大家有缘去参学善知识。或者是说最简单的就是,您就找一个正信的道场,好好地去学什么叫作行蕴?什么叫识蕴?然后当您在学的时候,不妨把刚才或者上一次,我记得在上一次讲的时候,谈到的色蕴、受蕴、想蕴如何一一观行的这个过程;您不妨那个时候再来用在行蕴跟识蕴这两个蕴里面,那个时候对于五蕴的观行也就比较能够得力而具足了。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就先跟大家说五蕴空。我们跟大家谈的是色蕴、受蕴、想蕴如何去观察体会,透过这个观察体会,跟前面的无常观行的最根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各位要能够透过这个,能够确认了知说,我们因为这个色蕴、受蕴、想蕴的念念变迁,因此而从中了解到我们之前所以为受蕴、想蕴跟色蕴这三个,我们所以为它真实存在的状况,其实那个是误会一场;它并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真实的存在,这个是跟前一阶段的无常观行有不一样着力的地方。我们说这是第一大部分,各位在入门修行的时候必须要能够掌握的就是五蕴空。这个“空”,我们跟大家提醒的是这个“空”呢,不要把所有一切在大乘经典里面看到的空,都直接放在这里套用!这里跟各位谈的“空”,是最简单、最简单的“空”;也就是它没有您所以为的那个性质,那就叫作“空”。所以五蕴空最简单的体会就是,没有您所以为的真实的那样的性质存在,这个就是五蕴空最直接的掌握。这是第一大部分。

第二大部分各位应该要去学的就是所谓的因缘法。那因缘法呢?很多人听到了“因缘”这两个字,往往就会想到说因缘法很单纯啊!就是因缘果报嘛!我们要提醒大家,在佛教里面“因缘”这两个字用得很广,因为它实在函盖的范围确实就是很广。可是因缘果报所着重的是说:我们做了什么样的行为之后,它产生什么样的业的种子;然后这个业的种子,在以后会在什么样的状况下,遇到了相应的缘,然后再来现行、成熟。所以才会有说,你之前做了什么行为导致后来有什么果报,这个才是所谓的因缘果报。关于因缘果报详细的解说,各位可以参见之前正觉同修会的陈正源老师,他曾经对于因缘这个部分有精彩的解说,各位不妨再去找找看陈老师的解说,好好地参详一番。

我们这里讲到的因缘法着重的重点,不是在谈这些因缘果报;我们这里的因缘法,也很容易有一些人把它误会了,把它跟另外一个名相放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缘起法。当然就真正的学佛人来说的话,因缘法跟缘起法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是往往在世间大众在听的时候,往往都会觉得说,“缘起法”讲的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但是却没有去深究说“什么是此?什么是彼?”比方说一般人在听到缘起的时候,往往都会觉得说我们做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做一件事情然后有很多的因素,所以就导致了后面有什么样的状况发生,这个就是我们之前所讲到的因缘果报。又比方说,另外一些人就说谈到这个缘起,我们可以去观察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许许多多的现象界的事情,比方说,我们看眼前的这张桌子,然后我们如果用力去观察、努力去观察眼前的这张桌子的话,我们会发现说,桌子其实是由桌面跟四支桌脚组合而成的,顶多再加上抽屉。今天如果我们把四支桌脚把它拆开、桌面拆开跟抽屉整个都拆开的时候,把它分成不同的成分的时候,这个时候桌子还存在吗?所以就会导致大家会认知到一个桌子的组成,其实是由桌面、桌脚跟抽屉这些不同的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一张桌子。

所以由此来看的话,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推知到说,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万事万物,背后都有好些个因素共同组合聚合而成,这个就叫作众缘和合而成。有一些的说法是说,透过众缘和合而成的这个观察,可以让大家了知到所谓的“无我”;但是我们必须要提醒大家的就是说,透过众缘和合的观察,只是无我观行的一部分,它并不能够函盖所有的无我的观行。这个意思就是说,了知到众缘和合的话,其实还不能够完整深入地对治“我见跟我执”。当然这个部分就跟实际上入门修行有比较大的关系,也比较深入。各位如果有缘到正觉同修会来参加禅净班学习的话,相信禅净班的亲教师,到那个时候就会教导您这个中间微细的差别在哪里。

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跟大家谈的因缘法,既不是因缘果报,也不是众缘和合;其实我们谈到的是缘起的最根本的形式,就是所谓的十二因缘。或者各位在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所写的《阿含正义》里面,也会看到有十因缘的精彩的描述。这些个描述,我们先用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十二因缘来说的话,这里面谈到的就是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从一方缘另外一方,一直到最后的缘“爱”然后有“取”,缘“取”然后有“有”,缘“有”接下来就有“生”,有“生”当然就有“老病死”,然后各种“忧悲苦恼”等等,这个就是所谓的十二因缘的形式。这里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打算跟大家谈十二因缘的每一支具体的内涵。但是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因为很多人在学佛教的因缘法的时候,往往都偏向于学因缘果报,或者是学众缘和合这两件事情,却忽略了因缘法里面最根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其实是十二因缘。因为十二因缘里面除了告诉我们,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说前面的五蕴空的观行,可以说把我们所认知的“我”拆成五项的内容。横向的每一个蕴,各别去让我们透视每一个蕴它的虚妄性;可是这个每一个蕴,我们说在时间的这个轴上面往前走的时候,每一个蕴所导致的这个变化,却是落在因缘法的观行里面。所以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五蕴空跟因缘法其实它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观行方式。

所以因缘法里面探究的就是说,我们过去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或是怎么样的起心动念,以至于说我们这一世、目前的当下我们会有现在的处境;包含现在的色身,包含现在的心理状态,包含现在所遇到的种种的状况。然后从这里,从十二因缘法的观行,也已经预告了我们说,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不知不觉地活着的话,那么我们就很自然的会顺着十二因缘法所揭示的这个顺序,一支一支一直在往前走。所以等于是说十二因缘法,我们把它这样整个看来,其实它讲的是、我们讲的就是说,如果顺着去看的时候,那就变成是十二因缘法等于是在解释:我们人为什么一世又一世不断地踏着轮回的轨迹,一世又一世的这样走!所以十二因缘的每一支,谈到的都是你要如何去观行的关键。透过这个观行,你才有机会了解到:这个轮回的锁链到底为什么形成!因为我们说解脱的一个关键,佛教解脱的关键就是要让大家能够卸下轮回的锁链,所以说因缘法对这个部分的观行,对大家每一个人解脱,都是非常的核心而且重要!

我们说在因缘法里面,第一个要能够了解到每一支它的意义是什么,并且不是只有名相上的了知,而是要如同我们前面讲的五蕴空的观行一样,实际上自己去看看。比方说十二因缘支里面讲的爱,由爱而生取,我们在实际去体会的时候,就应该体会到什么样的爱生了什么样的取?必须要各别每一支每一支都去体会、去观察,这样子才了解到,啊!原来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导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踏着轮回的这个道路,一直不能解脱。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各位要记得就是说,我们谈到的这个部分、因缘法这个部分,我们用朝山这个例子谈到的是,我们等于是在正修的阶段、修行的阶段、爬山的阶段。那当然爬山的最后一段呢,是跟这一段当然是有所衔接的;这个有所衔接,也不妨先跟各位说这个衔接的部分,其实当因缘法观行很透彻的时候,你很自然的就必然会碰触到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所有一切生命的本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关键就在因缘法里面的“识”这一支。当你深入地观行的时候,到最后你一定会碰到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我们等一下再说。

那我们说上山修行的这个阶段里面,也就是说入门到佛教来修行这个阶段里面,掌握的五蕴空跟因缘法最主要的这一些,为什么我们把它放在所谓的上山修行的这个阶段?那是因为这两大核心的这个法门的练习跟体会、跟深入,才是我们真正能够对治烦恼的最好的方式,最根本的方式。因为我们前面曾经举过例子,对于一般我们说粗重的烦恼,就好像我们一般所看到的身外之物一样;那既然是身外之物,你当然可以选择要拿就拿、要放就放。可是对于许多在你身上、已经在你身上一辈子了;或者是说跟着你,已经累世跟着你的这些烦恼的习气;它们就如同是本来是在你身上的重担,可是因为你长久地背着它,所以这些重担到后来都已经牢牢地黏在你的全部的身上,所以你是没有办法说要放下就直接那么放下的!所以,那样的事情肯定的,你需要抽丝剥茧,深入的把这些纠结的地方把它一一的解开,这样子才能够把这些深细的烦恼把它解开。

那么要把这些深细的烦恼,把它一个又一个慢慢地把它解开,唯有透过五蕴空,唯有透过因缘法的观行,才有办法作到。这个就是说:真正佛教,对于我们解脱于烦恼的修行,它的重点一定都是落在五蕴空跟因缘法。它的重点,再也不是叫人家放下就放下;它的重点,当然也不是只是无常的观行,而必须真的去下功夫,针对五蕴、针对十二因缘这些好好地去理解、去观行、去体会。这样子的话,才会在我们的内心生起一个很扎实的力量,让我们能够彻底地解决现在的烦恼,乃至于能够彻底地解决与生俱来的这个烦恼。所以,我们才会说这个部分,上山的这个部分,就如同我们一路爬山的时候,我们就是相当于一路往上升的过程中,就一路把我们的烦恼卸下一部分、卸下一部分、卸下一部分;这一种的放下,才是我们讲说:佛教里面让大家要学习放下的地方。这种放下它的影响非常的深远。

我们说佛教里面的修行,不外乎是两个大的主轴:一个主轴叫作解脱道,另外一个主轴叫佛菩提道。解脱道谈的就是要让大家能够对治烦恼,进一步的放下所有的烦恼。我们说解脱道里面,虽然有许许多多的行门,比方说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等的这些隶属于三十七道品的内容,每一个品,这个三十七道品里面,每一项的这个内容都值得大家好好地去学习。不过我们说整个解脱道的修行,虽然说有各种品别的不一样,不过我们说最核心的,我们给大家整理的,入门需要掌握的还是只有五蕴空跟因缘法。这里也就是说,各位在学佛教如何解脱的时候,不管是看哪一个部分的解脱道的说法;包含说:南传佛教谈的所谓的解脱道的修习的话,各位也不妨用这个方式去深入、去理解,然后去分析;如果没有谈到五蕴空,没有谈到因缘法的话,那这个法门呢,可能就不完全是佛教的所讲的解脱的法门。而且这个五蕴空跟因缘法,一定都是紧扣着我们自己的身心去观行,因为这样子才是叫作什么“心内求法”。所以这个意思就给大家两个大的判断的标准,去判断一切讲解脱道的说法。也就是说,第一个,要以我们的身心当作一个修行的这个地方;第二个,要以五蕴空跟因缘法作为每一个解脱道所必备的基础。

当然佛教修行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大的修行法门,叫作佛菩提道。这个菩提道呢,是要让有大心的菩萨,将来能够透过这样的修习“能够成佛用的”。这个意思就是说:解脱道最多只让我们解除了一切的烦恼,但不能让我们成佛;而佛菩提道除了可以让我们解脱烦恼之外,又可以让我们成佛。所以我们要说的是佛菩提道,其实整个都已经函盖了解脱道。只是我们在劝令大家,引导大家修行的过程中,不得不透过上山的这个比喻,来让大家了解不管哪一个修行,佛教入门的修行,一定要先打好解脱道的基础。不可以说解脱道不学了,然后只是开口说,我只想学大乘的智慧,那样子一切都是空谈。这个就是我们要特别强调有解脱的法门的原因。而实际上解脱法门,是完整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的。

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就下一次再跟大家分享。

阿弥陀佛!


点击数: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