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波罗蜜(上)

第122集
由正益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继续来讲“忍辱波罗蜜”。在《优婆塞戒经》里面,有把整个六度都作一个大致上的提要;虽然经典主要是在讲布施与持戒,但对于其他的四波罗蜜也有提到。忍辱要有五种的因缘可以达到生忍,佛陀提示我们:当你建立这五种因缘,可以作这些观想,建立这个適當的作意以后,你就容易可以安忍于诸等境界。

什么样是五种的因缘呢?就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要怎么办呢?所以应当具备有:一、就是“恶来不报”。就是当你遇到了一些恶的境界、坏的境界、对你不顺利的这样境界的时候,你可以心里面没有加害想,没有想要说对于这样的境界马上去反抗、反驳或是愤怒,甚至想要报复;因为在这五浊恶世,你很容易就遇到不好的境界。有时候这不好境界甚至是来自于你所亲爱的人,包括父母兄弟、然后子女配偶等等;当这些境界来的时候,你可以先去想:他们是不是曾经有恩于你、是不是在平常对你很好,所以你是不是对于一时的事情不要那么在意,这就是属于对于亲人的。如果对于冤家的,譬如说:有的人你一看到他心里面就不痛快,他看到你也是,两个人对于瞋的境界是相应的;就算没有起瞋,但是对彼此都不感到满意。不论是在家里,也有可能有这样的眷属;或是在工作,有可能有这样的同事;甚至于有的人是他的上司,这样就让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我们要说的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因为业报所推动的,所以要去想:世间的一切的现起,是因为什么样而成就的呢?是因为他目前的心就可以成就吗?不是!因为心是生灭的。因为他现在的想法就可以成就吗?也不一定!因为现在的所有的想法,它本身是变化无常的。那你说:“我过去生跟他造的业就一定会如此吗?”这也不一定!如果说你是在修行,你能够改变自己的心所想,这样的境界对你是没有妨碍。所谓没有妨碍,你还是会受到这些恶因缘,但是你心里面并不会产生去伤害别人、去加报别人的想法;也就是说,要去作这样的思惟,这样想一想以后,菩萨的心就可以从这个无常观,然后来作少分的解脱。

所以第二点就是要“观无常想”。所以安忍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安忍,甚至许多的人,他把这个气吞了下来,可是他还是要找时间去发泄;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是无法安忍的,这时候他可能回到家里或到一个场所,甚至用其他的方式来发泄。甚至有的人还会迁怒,把自己的怒意迁怒到其他第三者无辜的人身上,这样就不对了。所以恶来不报的意思,在现代化的社会里面,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待它。譬如说,你不高兴,那一定有你的理由,所以你可以把你的理由很婉转地说出来;婉转的意思是说,不要去攻击别人,不要说话的时候,以非常暴力的声音,然后以非常恶言粗口的声音;这样的说话的形态、说话的态度,不太容易让一般众生所接受,所以应当先和缓情绪,先不要去想自己受到伤害。所以恶来不报,坏的事情,我们可以去忍受的情况下,就要去想:“我应当要说些什么、做什么?”如果当下不是很适合的场合,那你可以不要去讲,可以回去想一想以后,透过其他方式——或是打电话;或现代化的话,可以用电子邮件;或是当面找四下无人的时候,约对方到一个地方,不管是其他的会议室,或是一个场合,然后简单地说明一下自己的想法。经过这样的想法以后,你就可以先把自己的情绪安稳下来;也就是说,并不是叫你不要发出任何的意见。所以这样的忍,也是有道理的忍,也是可以兼顾到世间法的忍;一味的安忍,只是把过去的这个业报受尽,但是心里面并没有生起正念;没有生起正念的情况下,就没办法摄受自己,当然更不能摄受众生。

所以今天佛法说的安忍、忍辱这种种,就是基于你有没有正念的观行;如果你没有正念的观行,那没有关系,因为正念的观行它本身牵涉到出世间法的智能,你要透过不断地熏习。所以你可以用世间法来处理,所以对于境界受并不是一味的安忍;而是说这个境界不好,但我可以事后来做一些事情、来表达我个人的意见,让对方看看他是不是能够接受。可能大家会想:如果对方不愿意接受呢?那也没有关系,至少你把心目中的,还有一些心所想的,自己觉得怎样是比较好的方式,这样来跟对方作协调;你已经可以建立自己的心态是完整的,不至于事事你都还要迁就于对方、事事你都还要压抑自己的怒气。

所以观无常想的话,你就可以想得更为深入,对于世间的一切诸法,你就想它就有如演戏一般;有位大魔术师,他可以变化世间所有的无常,包括我们自己乃至于我们所有的东西,乃至于我们看到的一些景象,甚至其他的有情,全部都是变化出来的;而且变化出来之下,很快就会结束了。有如我们看一场戏剧,我们知道这场戏剧它本身是假的、它是演戏,可是你看那些观众们,有时候他们非常感动,不断地落泪;虽然明明知道这是假的、这是无常的、这是变化的、这是不真实的,可是对于这个观想并没办法深入。所以菩萨也应当在世间作这样想,你不能把无常当作是文字、当作是书面上的,或是当作是佛说的话而已;你必须要把它贯彻。你必须要从世间诸法这样去想:哪些法真的是无常的呢?人的寿命真的会一直延续下去了吗?你准备好一些事情了吗?你写好你的遗书了吗?你有想要交代你生死的事情吗?你有想到你死后要往生到哪里吗?你有想到死后的话,你要去见哪一尊佛呢?你有想要到哪一个世界去呢?这些都是菩萨应当准备的功课。

所以菩萨因为有远大的目标,所以可以对世间的诸恶,可以停息自己的瞋怒,然后如果这样还不成的时候,就是这里所说的:你要“修于慈悲”。慈悲,要去想众生他之所以如此,他就是因为不了解佛法,而我已经是了解佛法的菩萨了,那又何必跟不了解的人计较?犹如两只畜生,牠们是野兽,牠们对于人世间所有的义理不知道;牠们为了争夺自己的地盘,当一方牠开始暴怒吼叫的时候,另外一方也会同样的龇牙咧嘴还以颜色。所以我们来看:我们是人,是很清楚在佛座下修学的人;你有看过寺院里面乃至道场中,两个人会像是不明就里的众生一样,在那里大吼大叫吗?所以要去想:我们以后就应该把这种道场,内化在自己的内心之中,要常常与道场的慈悲喜舍是相应的;所以要去想佛怎么样告诫我们。众生他们都是可怜悯的,他们不管怎么样都会流落到三恶道里面;他们即使是无量劫不断地修善行,可是哪怕有一天他心里面不正知,他就可能会造恶,甚至诽谤三宝,让他长劫在地狱中。所以应当悯念这样的众生,他们的未来是跟恶道息息相关的,除非他们能够学佛;而今天他如果想要学佛,却因为我们自身跟他的因缘而让他生起障碍,这样他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学佛呢?本来他的因缘可能可以亲近三宝,可是却是跟我们的因缘的关系,他就拗着他的脾气,反而不愿意亲近三宝;如果是这样,那到底是谁的过咎呢?

所以菩萨在世间应当修于慈爱、应当修于悲悯,看到一切的时候,都想他背后有他的原因;我们这样的话,就可以在第四个因缘里面“心不放逸”,这样渐次来成就。因为你时时刻刻有在注意自己的念头,你有在反省,甚至每天有在观行;乃至说你每天有在记录,想:“今天我在外面或在家里的时候,我有作哪些事情是违逆于这个忍辱的观行的、是违逆于佛陀忍辱的教诲的、是违逆于能够安住于自心境界的这样的法的?”你可以先把大要的挑出几件出来,然后去照着镜子,想你当时候,你是不是非常生气啊!你就看看镜子里面的你,为什么会这样的愤怒?你的面貌又是如何呢?你的境界受又是如何?你都可以把它写下来。你想:“我就是很不能够安忍!”这就像是已经中了瞋毒的人,他的毒比世间的一般的吸毒还要来得猛利,像是毒蛇猛兽。他们就是得到瞋毒的报身,瞋恚的这个毒中了他们的胜义根部,所以他们心里面一想,他们身体就会产生相对应的生化物质,让他去运作、让他生起这个瞋心、让他能够作种种的瞋行。那我们就想:我们也是中了瞋毒,所以应当要怎么作呢?应当心不要放逸,能够缘取三宝的境界。不论你修学什么法门,这境界可以一转,转过去以后,你还可以再切回来,去面对目前的境界;因为你已经先缘取一个正念的作意,所以你知道说三宝常常关照你,诸佛菩萨不断地在看顾你,乃至你身旁有许多的护法神、护法菩萨,他们目前也随着你在面临这样的境界,他们都想要调伏你的瞋心,他们都想要让你能够知道、成就、亲证这忍辱波罗蜜。所以你应当心里面就可以不放逸,在不放逸行的时候,你就可以面对这些恶报、恶因缘而不想要再加害对方;而马上现起另外一种作意,就是前面所说的,你对于对方开始产生慈悲心,你想:“他可能家里面发生什么事情,或是他天性是如此的;但是我发过四宏誓愿,我愿意尽未来际为每一位众生,不论他跟我的是恶因缘,我都愿意到地狱里面去替他受苦;然而今天尚且不至于到那地狱受苦的阶段,我为何不能够修慈忍呢?所以我应当想,他的烦恼我是不是可以慢慢将它剔除,如果他的烦恼是因为我的言行,那我就尽量不要触恼这个人;然后如果有些事情是牵涉到公众的利益,我就可以找个时间慢慢地解释给他听。”

所以这样就来到第五因缘,就是要“断除瞋恚”。断除瞋恚是如理作意的,是知道有出世间法、知道有世间法,两边都可以兼顾;所以菩萨可以知道对方发起瞋恚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呢?还是因为种种状态?菩萨虽然不介入人世的这些种种是非相,但是并不代表菩萨于过程中完全不知道,只是说菩萨在这过程中,很清楚地不要去说别人的是非;但是对于是非之所来龙去脉,菩萨是有少分乃至多分了知,而能够方便断除自己的瞋恚,甚至可以因此而能够让自己心不放逸于正念。就算是没有办法修慈悲忍,但是心里面常常会生起回向;所谓回向,就是在这五种因缘之外去想:“我应当如何建立与此众生的善因缘?应当如何让他能够改变一些习气?”所以菩萨就可以借着一些事情,默默地来作一些发挥。譬如说对方非常的悭吝,因此就容易在金钱上面惹起很多的周遭的不安等等;这时候菩萨知道应当怎么作,他就方便以世间法的布施来说:最近有一些团体,他们可以每个月来救助一些小朋友或是一些孤寡,甚至是年纪大的人等等,那我们可以来集资来做一些事情,看我们力量有多少,我们就可以来作,也为社会尽一分的力量。菩萨就如是来方便引导大家,可以去除因为钱财而生起的这些愤怒、恶意、恶念,这个就是菩萨能够作的;而且菩萨在当中还会去如何方便带头亲近三宝,能够放一些因果的书籍,让大家知道说,这世间还是有因果报应;如是方便摄受众生次第进入佛门。

所以菩萨在这个世间,虽然说是修学忍辱波罗蜜,实际上是在建立自己个人未来的道业;因为你透过了建立与众生的因缘,你就容易不在世间上每个小地方去着眼,你可以透过众生他的心性,来让你自身作为调伏。所以佛法在说“烦恼就是菩提”,烦恼本身可以让你证悟到如来藏以外,烦恼可以让你成就大菩提。佛法中说:烦恼就有如木柴,它一点点地放入,只会使你的智慧火而更加地明亮,这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乃至于佛地的一切种智,都是如此而成就的。没有不亲近众生、不接受一切的境界,而能够成就佛土的佛,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所以菩萨知道这些事情以后,就可以改变自己待人接物的方面。譬如说有的人,他跟你素来不亲近,可是你们又常常见面,那下次你就可以先练习,对着镜子先向对方打招呼,想对方的名字,然后称呼对方,然后带着笑意,不要皱着眉头;然后也去想,你有可能是在一些意料之外的场合突然遇到他,这时候你在愣一下的时候,你应该很快地转换你的表情,不要用惊讶的表情或等等,还是应该带着和颜悦色,这样来跟对方打招呼。这个在佛法中叫作“先意问讯”:你先带着温暖的意思,然后可以弭平彼此之间过去生、宿世之来的一些业报,甚至可以让许许多多的恶业就凭空消失。因为你心里面也不断地在观这苦乐的因缘,乃至于你尽未来际都不会和这位众生再起种种的恶因缘,这样不是很好吗?所以应当想:众生因为无常,他自己受到苦,所以他有苦难以度过,所以会对我们作种种瞋恚无理的行为;你应当想:他因为受了很严重的病——这个三界法的贪爱的病,这个病对众生来说是不可医治的。所以我们既然要免除这三界的痛苦,就应当去想:“我对于一切的境界,应当作种种的安忍,要安住于正念,心不放逸;如是修于慈悲,这样来摄受一切的众生。”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点击数: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