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67集
由正珍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菩萨正行”系列,今天所要谈的题目是:略谈持戒功德差别。
为什么说是略谈持戒功德差别?因为有人会觉得说:“我在这一个世界持戒的功德大,还是我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持戒的功德大?”或者说:“我现在持戒的功德大,还是以后在弥勒世尊成佛以后,那时候的持戒功德大?”这个问题,佛陀就为善生解说,佛陀这么说:【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今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优婆塞戒经》卷六”这句经文的意思说:未来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众生的寿命可以到八万四千岁,身高可以长到八丈。当然他们能够长到八丈,是因为他们的福德广积才能够长到八丈,而且寿命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但是我们来看到,当他活到八万四千岁的时候,那时候人们的心性已经都是非常善良了,因为活了那么久,该有的教训都已经得到了,所以在行为上不会再有多么粗重的造恶,大家都能够修行十善,都能够不侵犯他人,所以才能够长寿。有人在那个时候受持佛戒一世都不去犯佛戒,八万四千岁都能够依止佛戒来持身,另外有一个人他是在我们现在人寿只有百岁时受持佛戒百岁不犯;那么一个是八万四千岁都受持佛戒不犯,一个是只有百岁受持佛戒不犯,那这两个人他所得到的果报有没有差异?持戒的功德有没有差别?佛陀说这两个人他的功德果报没有差别。
佛陀继续说明那个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三善根—也就是无贪、无瞋、无痴—是平等的缘故;也就是说,他们的身口意这三善根是平等的。同样是不杀,他们是持八万四千岁的不杀,我们可能是持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或者一百岁不杀生,同样都是三善根的呈现,而这三善根是平等无异的,所以舍寿以后未来世的果报是相同,没有差别的。因为那时候的人都是善人,没有恶人,大家没有恐惧心,所以持戒的功德虽然时间很长,但是他的功德小;和我们现在的众生所遇到的都是非常恶劣的众生,大家的心都有恐惧的,也因为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众生心性都恶劣,大家心性都有恐惧,所以持戒的功德所要花的心力就会特别的大,和八万四千岁那时候的众生持戒的心力所要花费的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持戒不犯的果报,当然比那时候持戒的果报还要大;也因此会说,一个是一百年当中持戒不犯,一个是八万四千岁持戒不犯,而这样的果报是相同的。这个部分在净土经典里面也说:我们在这里持斋戒一日一夜,胜过在极乐世界持斋戒百岁;因为在极乐世界所遇到的都是善人,所以持戒的功德小,而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持戒,所遇到的都是恶人或者是恶因缘,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还能够持戒,那功德当然就是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受戒并且能够持戒,所产生的功德是不可小觑的,所以我们应该要非常的谨慎以及正眼来看到我们现在所能够受持的戒律。
所以佛陀继续为善生菩萨开示:【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善男子啊!如果你能够受持五戒、八戒,乃至优婆塞戒或者是菩萨戒,只要你能够受持这些戒律,这样子这些天人都会来守护你,这些天人都会护佑这些愿意持戒的人。为什么天人会恭敬守护持戒的人呢?因为我们知道会生为天人,他自己已经是有受持过五戒十善的善法了,所以他自己是知道五戒十善善法的殊胜性;另外,许多天人他也有发过愿“愿意守护依止五戒十善来修持的人”,也因为天人有这样发愿,所以只要我们受持五戒、受持八戒,乃至受持优婆塞戒、菩萨戒,这些天人都会守护在我们的身边,护念着我们。如果我们知道有天人这样守护着我们,我们当然也就不会因为持戒的小小不方便,因为持戒有一些世间五欲因缘的无法继续享乐而就打退堂鼓;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守持的这个戒律,是诸天菩萨都欢喜的事。
那么在守持戒律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又因为对于戒律的守持,而能够身口意不犯众恶,由于不犯众恶,许多的烦恼就不会起行;许多的烦恼不会起行的时候,我们虽然遭遇到有人对我们以非常恶劣的态度相向,我们也不会起苦恼。所以佛陀说:“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佛陀这样的开示是说明:持戒的人,虽然自己持戒很清净,但是难免还会遭受到恶人来相对,或者会遭受到种种恶事、不如意的事现在我们的面前;可是因为受持戒律以后,心里会想:“算了!我已经持戒了,因为戒律的依止我又不能回骂他,我又不能杀他,我干嘛要跟他赌气?什么都不能作,那我不如把这件事给丢了,忘了就没有事了。”另外,更有人能够进一步去把所面对的恶人乃至于恶事,在心中的起行去过滤一下,他会想:“这个恶人这样的身口意行,真的会让我不小心会起气恼心;或者这些恶事的现起,真的会让我起不如意的心想。”所以就这样的恶人以及恶事的显现,心中就会起作意:“既然这些事情、这些的身口意的行为,会让我堕不如意处,那么我也应该要谨慎自己的身口意行、谨慎自己的行为,不要让这样的不如理作意的心行、这样不快乐的心行在别人成就。”也因此就菩萨而言,当他遇到这些恶事的时候,他反而能够更加深他护念众生的心力,不会因为这些恶事反而增长恶业,反而藉由这些恶人、恶事、恶因缘,增长了他菩提道的决定心。
所以一个亲持戒律的学人,在面对人、面对事的时候,他的心想已经不是在世俗的人我是非当中去计较;或者依止戒律不会起造作,或者依止菩萨愿来更加地护念众生。也因为这个样子,所以众生就知道,这样的人他是和颜悦色的,这样的人他是不记恨也不会伤害人,所以众生就很乐于来亲附他,也很乐于来依止他。当众生乐于亲附、众生乐于依止,那么自己菩萨道上不是就不会孤单了吗?菩萨道不是只凭一个人所能够成就的,救护众生也不是只凭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够完备的,这需要许多人共同来努力;当有那么多人愿意来依止你,愿意来亲附你,然后你就可以把你自己的心力、你自己的因缘、对佛菩提道的认识跟他们来分享,让他们能够跟你一起共同来成就这佛菩提道的誓愿,那么这样子不就更有势力吗?所以这就是戒德的势力。这戒德的势力能够帮助你的愿行,乃至于帮助众生更能够荷担起如来的家业,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持戒有非常多的好处,我们应该要受戒;不能只是看一时的表相好像受戒以后受到很多拘束,很多事情都不能做;而要能够从深远、广面的来考虑,就会发现:持戒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也因此,当一个人他能够受持戒律的时候,他不论是从戒行的方面、从定的方面、从慧的方面乃至从果德的方面,都能够成就。也因为他受持了戒律,从人天善法的基本行谊,乃至于一直到声闻解脱道,面对五蕴十八界这些法不再会引生粗重的烦恼;也因受持戒律,依着大乘佛菩提道的戒行而依止,从人天善法到解脱道的修学,到佛菩提道的成就,这样的一个戒行次第增长,所以他所发的菩提心以及护念众生的愿力,就能够快速地成就。也因为他能够受持戒律,他的定心、他的定力就能够快速地成长。所谓的定,就是依着定境、或者依着定力而言;依定境而言,就是这一个人他如果想修学禅定的时候,因为禅定的整个过程就是在舍心,而这一个舍心就是先是舍掉了欲界的贪爱,接着能够舍掉初禅、二禅、三禅当中的身乐或者心乐,乃至到四禅的时候,能够连入住四禅的念都能够舍掉;这样子是属于一个定境的相应,这一个定境的相应,也必须要有戒律的持守,才能够快速地成就,无法以石压草。而大乘佛菩提道这一种定境的一个成就,是为了引发神通;也就是说,在大乘佛菩提道当中要修学禅定,那也是因为是为了要让自己有更高的能力、更好的能力来救护众生,而不是贪着于禅定当中的境界。
另外一种是定力,也因为受持戒律的关系,自己的定力能够增长;定力能够增长,就能够摄持住自己的身口意行;能够摄持自己的身口意行,就不会随便起粗重的烦恼恶业;不会起粗重的烦恼恶业,就不会造作不该造作的事情;这个是依于解脱道我们来说定力。如果说依大乘佛菩提道我们说定力,首先就是能够产生动中定的观照,时时心住于观行或者住于法住法行的观照,能够止观双运,培养动中的定力,所以在面对一切境界当中的时候,自己的定力都还是存在着,而由定力的势力,进一步能够进入参禅的内涵;进入参禅的内涵以后,就有明心见道的可能性;有明心见道的修证,就能够依着大乘佛菩提道,继续地观行修证而铺陈下去。所以定力的成就,对于大乘菩萨来说,也是要依着戒律而能够有定力的成就。
对于慧学也是一样。就慧学而言,也因为有戒、有定,所以自己的心能够不躁动,自己的心能够安止;也因为不躁动、能够安止,所以对于佛陀的开示、对于经典的内涵,乃至对大乘菩萨的论疏能够通明了达;由通明了达了以后,如实地去思惟、如实地去现观,由思惟、由现观以后,这一些法义就会成为他自心所流注出来的法义,所以这时候,他不论是在六度的实践的层面,或者是说进一步到十度的实践的层面,都能够如实地呈现出来。而这一个慧,一方面是有解脱德的慧,一方面是有佛菩提道的慧;而这解脱德的慧、佛菩提道的慧的成就以及现观,都是因为要有戒与定的依止。
所以戒、定、慧三者是必须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了戒、定、慧以后,才能够有果德的实证。在果德的方面,就解脱道来说,首先是初果断三缚结的实证。这个三缚结的修断,每个人因为自己的因缘不同,所以实证初果的法则也不一样,或者是依发大乘佛菩提心而入证初果,或者是依二乘解脱道来入证初果,是不可以定于一定的一个法则;但是有一个共通性,就是实证初果的人他一定是能够断三缚结,一定能够成就四不坏信。三缚结就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四不坏信就是:对于佛、法、僧、戒的信力已经起行,乃至产生了势力。所以实证初果的人,又叫作得见道迹;所谓的得见道迹,就是对于他以后要怎么样的修行,他已经能够确定下来。实证初果并不表示这个人的烦恼就已经断除了,或者这一个人的我执就已经不再起行了;因为实证初果的人,世尊有开示:“极至七次人天往返。”也就是实证初果的人,他要能够得证阿罗汉果,他必须还有七次人天往返的习气性障的修除时劫;这个当中贪瞋痴的断除,乃至于我执、我所的断除,都要次第修证出来。因此,从实证初果到不来果,这当中有七次人天往返的差异,所以不是实证初果就究竟解脱了。
今天就为大家说明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