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布施的心态(五)

第29集
由正德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这个单元是:智者布施的心态。

有智慧的人布施,他是为了两件事来行布施的。第一件就是要怎么样来调伏自己的我执烦恼;第二件就是要怎么样来毁坏怨瞋的烦恼心。布施是能够得到受施者爱念之心、也能够得到名称、也能够免于怖畏、也能够得到善人来亲附、也能够得到天人果报。可是有智慧的人布施,不是为了求这些而布施,他们是为了求解脱的智慧。

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还有什么样的解脱智慧呢?佛陀继续这样开示着:【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施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经文中,佛陀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在布施的时候,观察着这些世间的财物,包括这个外财、内财都是无常,都是会毁坏,都是不坚固的。用这样的不坚固的世间财,来获得坚固的财物,这是布施者所求。什么样是坚固的财物呢?所谓坚固的财物指的就是七圣财,七种不会毁坏的财物。第一种就是信,这个信根、信力就是对于三宝的信根、信力,以及对于三世因果的信。第二种就是戒,也就是对于戒行上面,怎么样对于众生拥有戒体,不毁犯众生、不恼害众生。第三个就是有惭、有愧。接下来就是对于大乘的佛法,第一义谛的了义正法乐于听闻,乐于听闻然后乐于熏习。接下来就是能够布施,将自己的财物拿来布施利益众生;当然最重要就是能够在佛道中真正的解脱智慧生起以后,自己能够实证。接下来就是在佛菩提中,真正的佛道上的解脱智慧也能够实证,当然,最后所求是最后能够成佛。这七种称为圣财,是因为这七种,不会受到任何世间的因缘、世间的生死所毁坏。这七种随着菩萨在每一世行菩萨道过程中熏习,能够延续到未来世,乃至最后成佛,所以称为圣财。圣财就是说它是坚固的,不会在生死中毁坏的。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够观察到,以在世间这种一世生死中的外财、内财来布施出去,能够获得圣财,这是他所看到的解脱的智慧。第二种:菩萨他终究不会随顺自己已经存在,还没有去除完整的悭吝的烦恼,这个还存在的悭吝烦恼在境界中现起的时候,菩萨不会让它再度的增长。所以在境界中,一旦发现到这个悭吝的烦恼现行的时候,他就会思惟、会对治,不会去随顺着这个悭吝之心,而去贪爱自己的财物。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会观察到这些财物,在他这一世舍报的时候,不会随着他过去到未来世;因为这一世的财物,是因为这一世的五阴而受用;这一世的五阴毁坏以后,这些财物就与这个五阴就完全断了关系,不会再去未来世继续使用了。因此菩萨看到这样的一个情况,就说应当要自己亲手来布施给需要的众生,在布施的时候,应该随着这个布施的过程,应该要感到欢喜。能够将这个不坚固的财物布施出去以后,能够长养自己的圣财,应该要感到欢喜,而不应该随着布施失去财物,而认为自己的财物减少而生起烦恼心。这个就是佛陀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他布施的时候,应该要有的解脱智慧。

有智慧的人在这样子广行布施的过程,如何来布施内财来解脱于内我所呢?佛陀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施者先当自试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调已,次施内物。因是二施获得二法: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善男子!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经文佛陀告诉我们:布施的人也就是经常学习布施的菩萨,应当要来试炼自己的心,对于财物是否能够去除这样的我执以及我所执;要来试炼自己是否对财物有执着的烦恼,最重要就是要透过布施。对于自己的财物,包括了外财——就是自己所受用的这些财物、眷属,还有自己的内财——就是包括自己的身体器官,这个部分无始劫以来都长养着我执、我所执的烦恼;这两个执着烦恼,对于内财的部分是不容易断除的,都是因为在这个境界中,都是每一世每一世长养着悭与贪的烦恼,无始劫以来就这样地熏习着。那要试炼自己是否对于这个自己的身财没有悭吝之心呢?当然要从外财来开始作试炼。所以菩萨应该布施的时候,要先试炼自己对于外财是否能够舍掉这样的一个我执、我所执的烦恼,所以要先以外财来布施,来调伏自己的心,在境界中调伏自己,是否对于自己每一世所受用的财物有悭吝之心、有贪爱之心。经过这样的广行布施,将这个外财的财物布施给所需要的众生,去利益众生的过程来调伏自己的心。

当广行布施以后,知道自己的心,已经不会对这些外财的境界中的贪悭烦恼一直长养,甚至于能够去除。接下来就是能够来布施自己的内财,在布施自己的内财—就是自己的身体器官—的过程,因为在前面试炼着自己在外财布施的过程中,已经在境界中不断地去降伏,不断地去调柔自己的贪悭烦恼,所以面对着自己的内财要布施出去的时候,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因为在境界中而与贪悭烦恼相应而起一念恶心,结果因为这个布施起一念恶心,却造成要生到三恶道的果报。菩萨不能够产生这样的一个风险,所以菩萨就听从佛陀的教导,要先以外财布施来试炼自己的心、来调伏自己的心。

因为能够对于自己的外财、内财都能够布施给众生、利益众生,因为这两种布施能够获得两种解脱的功德。第一种就是能够永离诸有。所谓诸有,指的就是三界中的生死。因为这个五蕴身,以及在世间上所受用的财物,都是属于生死中所有;在生死中所有这个五蕴身,以及所受用的财物,经过在布施的过程里面,能够去调伏自己的贪悭烦恼。这样子的话,就不会对自己的五阴身的内财,以及外财受用的财物产生贪悭,就没有系缚,就不会因为每一世要来追求这个五阴身,以及要来追求这个世间的受用。因此通过布施能够去除自己对于外财内财的贪悭烦恼,就能够永远离开在三界中生死所造的业,所以这是第一种解脱。

第二种能够得正解脱。所谓的正解脱,就是对于欲界的欲心烦恼的解脱;另外就是对于瞋心的解脱;第三种就是对于愚痴的解脱。因为在布施外财内财过程里面,对于世间的外财的五欲,一定要能够淡薄乃至能够断除;甚至于能够接下去,就是要断除自己要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不能安忍所生的瞋,以及对于众生的所求,不能安忍所生的瞋,都能够断除。再来就是对于三界中五阴以及所受用的财物不是坚固的、不能常住的,这种颠倒想的愚痴都能够断除,也是能够断除在三界中的生死之苦,所以要解脱于这三界中的生死苦。因此佛陀说:菩萨通过这两种布施能够永离诸有,也能够得正解脱。

可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并不是单纯的行布施就能够永离诸有、得正解脱,一定还要有智慧以及有真正的佛法的正知见。有这个智慧让自己能够在布施过程里面能够得解脱,能够断除烦恼;而且能够知道真正的解脱,其实就是自己自心如来本来解脱,本来就是不生不死,而且能够一世一世地这样地去利益自己的五阴身,而自己却不增不减,不损自己的功德。所以菩萨在布施的过程里面,是要以智慧为根本的,才有办法像佛陀所说的:通过布施外财以及布施内财,而能够永离诸有、得正解脱。这里就是告诉我们,智慧以及布施两者是不能相离的。

佛陀有一个譬喻告诉我们:好像有人要远行,担负着很重的担子,一直这样走的过程里面,非常的疲劳、非常的困苦;如果把这个担子卸下来了,那走起来就轻松了。佛陀这个譬喻就是说:菩萨要走的路是很长远的三大阿僧祇劫的佛菩提道的路,在这样过程里面,对生死中的这个五阴身,以及这种财物的系缚,就好像重担一样,因为这些都是系缚在三界中的生死;如果能够将这种生死苦的重担能够卸下来,这样的话,在往佛道上的路走起来就会很轻松。如果说通过布施,能够将自己系缚在三界中生死的这样的重担能够卸下来,当然看到有人来索求,能够布施出去满足他的所需。这个情况之下,佛陀说:“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就是说菩萨在布施的过程里面,想到的是这些自己的外财、内财都是生死中的重担;要去走这么一条很长的佛菩提道的路的话,应该要先将这个重担舍掉,让自己将来的这个业都不会再系缚,都不会系缚在三界的生死中。所以佛陀教导菩萨应该要先布施外财再布施内财,舍掉这个三界中生死的重担,这是要有智慧的,智慧跟布施是不能相舍离的。这是佛陀对我们的教导。

接下来我们要知道,世间财它是会毁坏的。那么如何让世间财能够随着果报而生生不息呢?佛陀这样教导菩萨:【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经文中,佛陀告诉我们说:有智慧的人常常这样来思惟着,世间的财物都是无常、都会毁坏的,只是属于这一世五蕴身的受用而已;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能够随着我的五蕴身这一世受用,乃至后世的五蕴身能够受用,这样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布施。因为在布施的时候,将自己的世间财物布施给众生,让众生得到利益,这样的利益的果报是在未来世;菩萨道未来世有另一个新的五阴的时候,去受用这样的果报,这个所受用的果报是有百倍、千倍、万倍、亿倍以及无量倍的福报。这种情况之下,有智慧的人因为经常听闻佛陀教导,所以能够知道这个世间的财物,并不是这一世用了以后,可以延续到未来世,可以带到未来世去。如果要让每一世、每一世的五阴身都能够受用世间的财物,只要是布施给众生,而让众生真正得到利益,那么这个果报必定可以在未来世,以百倍、千倍、无量倍来受用。而且有智慧的人要来深入观察,贫穷是极为大苦的;因为贫穷的人虽然常常亲近赞叹于人,可是因为贫穷的人他没有福,所以经常会产生很多过失;而且贫穷的人经常受到别人、有权贵的人欺负凌辱,在这种境界中,他就会跟烦恼相应,一旦跟烦恼相应就会造作恶业,可能就导致生到三恶道去了。所以有智慧的菩萨,深入观察这种贫穷之苦,就要知道怎么样避开贫穷。而且要观察,菩萨在人间生活所需没有缺乏,而且能够将自己的财物拿来利益众生、布施给众生;同时身边围绕着眷属、善友,受到眷属善友的尊敬爱念。这样子这种快乐,菩萨看到以后就知道,应该要常常行布施,避免贫穷之苦,所以心心所系就是常常乐于行布施。

对于贫穷之苦,菩萨观察到以后,怎么样避免造作未来世贫穷的因呢?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这样开示:【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懅;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经文中,佛陀告诉我们:假如他是拥有财物的,可是刚好遇到有人来乞求,这种境界中他却害怕自己的财物不见了、害怕自己的财物减少,就说:他没有!他还欠着不够用而感到很害怕。这种情况之下,就知道这个人已经在说他未来世的贫穷,而且他是没有善根的。因为他不能觉知布施能够得富贵,悭贪所获得的果报是贫穷,不知道钱财它是无常不坚固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境界中却长养着悭贪,以这种不坚固的钱财来长养悭贪,这种悭贪就是未来世三界中生死中的苦,不知道。所以佛陀说:他是说来世贫穷薄德,这样的人就叫放逸。因为他不知道要怎么样来让自己远离这些过失、远离烦恼,这样的情况是贫穷。

如果是真的贫穷的人,他不能布施吗?佛陀这样说:【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面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面也?谁有一日食三揣面,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经文中,佛陀说:没有钱的人,没有钱财的人,自己说自己无财。这个不是这样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在一切世间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水喝,每个人都可以有这些水草可使用。虽然说生为高贵富裕的国主,他不一定能够布施。就像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已经拥有很多的财宝库藏盈溢,可是他却仍然对人民要增加赋收、追加赋收,而且对于国内贫苦的人不能够怜悯。所以虽然是国主拥有很多财物,他也不一定能够布施。虽然说是贫穷的人,也不是说因为贫穷就不能布施。佛陀说:因为贫穷的人,他也有一口饭可以吃,当他吃完饭以后,将他的碗用水洗一洗,里面有汤汁、菜汁、饭汁,如果说有需要饮食的人,布施给他,这样子也是可以得到福德的。倘若说,以像灰尘那么小的面,来布施给蚂蚁,也能够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果报;因为这个蚂蚁可能因为吃了这么少的面,牠就能够得到牠的生命,不会失去牠的生命,这样子的情况之下,这个布施的人的善心,也可以得到无量福德果报。天下就是有最贫的人,谁没有这么一点点的面呢?有谁一天只是吃三团小面,而会失去他的生命的?因此佛陀告诉我们,你在饮食的部分,如果有人因为缺乏饮食来跟你乞求,你应该要将你一半的饮食布施给他,因为你只有吃那一半的饮食,不会因为这样子而失去生命的。

佛陀继续这样教导我们:【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綖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呪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优婆塞戒经》卷四”佛陀继续这样告诉我们:很贫穷的人,谁没有衣服可以穿呢?倘若有衣服,难道没有办法布施一条棉线,让这个身上长脓疮的人来绑着脓疮,让这个脓疮能够干掉而病能够痊愈吗?难道拿不出像一个手指头那么小的材,来给需要点灯的人当灯柱吗?天下的人有谁贫穷到没有身体呢?如果有身体的话,看到有人在布施植福,应该要前去佐助、要欢喜无厌;这样的也叫施主,也能够得福德。为什么这样的也叫施主,也能够得福德呢?

我们今天先到这里,下一集再继续。

阿弥陀佛!


点击数: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