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25集
由正德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我们这个单元所要解说的是:智者布施的心态。
有智慧者布施,以及说布施者没有智慧,这个中间的差别主要来自于对布施之因果原理的具足了解,以及不具足了解所引起的差异。那么我们就先来探讨布施的因果原理。布施植福的善业,它牵涉到布施者、受施者,以及布施什么让受施者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作个譬喻来讲,到底是所布施的让受施者得到:是生命得以继续存活这样的利益?或者是说生活得到安乐的利益?或者是说他能够得到解脱的利益?乃至于说能够得到佛菩提究竟解脱的利益?这中间这些所获得的利益的差别,也影响到整个果报。完成一项布施,它一定要有这些因素的存在,随着这些因素的差别,而有种种布施果报的差别。布施者他到底是有智慧?或者是说只有一部分的具足知见?或者说对于布施的因果完全不具足知见呢?那也影响到果报的差别。
布施者他就是施主,施主可略分为三品人,佛陀这样告诉我们这三品人的内容是什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说:【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悋,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悋。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这一段经文中佛陀告诉我们,施主有三种:下、中、上三种。第一种讲的就是下品的施主;下品施主他是不信业果的,也就是对于造善业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果,这样的部分他是心中不信的。对于他所拥有的财物,深深的贪着,舍不得用,也舍不得拿出来布施给别人,恐怕说把钱财拿出来布施了,钱财把它用掉就没有了;所以看见有人来乞求的时候就会起瞋,认为这个来乞求他的人,他是想要让他的钱财用尽,就会生气;或者认为来乞求他的人,是障碍他积聚钱财;所以这样的人,佛陀就称为下品施主。第二种所说的就是中品施主,中品施主他是相信业果,可是虽然他是相信造善业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果,可是知见上并不具足。他对于所拥有的钱财,也是很舍不得拿出来用,自己守护得很好;恐怕说如果我拿出来布施了,那钱就用完了、就用尽了;所以看见有人来乞求的时候呢,他对于来乞求者就生起想要舍离这个乞求者的心,不想再见到他,这样的人就称为是中品施主。
第三种称为上品施主,上品施主他深深地相信造善业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果,对于因果深信不疑,对于他所拥有的财物,不会有生起贪着、舍不得用的想法;因为他知道他这一世所获得的财物,一定是来自于过去世布施的结果。因为有过去世把财物拿出来布施给他人的因,所以这一世才会有财物可以受用,所以他不会对于这一世所受用的这个财物生起贪着,而舍不得拿出来用。对于这个财物,他也知道它是无常的,因为是无常,所以才有因果;因为是有因果,所以布施才能得这样的果报。所以看见有人来乞求的时候,他能够把财物拿出来给乞求者,就非常欢喜;假使当时他刚好没有财物,没办法布施给乞求者,那就非常的忧愁烦恼,就会用自己的身力来获得财物,让乞求者能够运用,能够满足他的所需。这样的施主,佛陀说这叫作上品施主。
除了刚刚经文中所说的上、中、下品施主以外,还有以下几种心态,它也属于下品施主。下品施主他看见有人来乞求的时候,眉头紧缩、心中忧愁,所以就会不看来乞求者,甚至于还恶口骂辱,侮辱这位来乞求的人。如果说他有布施,也是为了得现世报而布施;譬如他为了想要让他的生意做得顺利而布施,或者想要得到名声而布施,或者他因为这一世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有所成就,为了回报别人的帮助,所以对于帮助他的人去布施,就为了报恩而施。或者是他对于有权有势的人觉得很害怕,害怕这个有权有势的人对他造成威胁,所以因为畏惧这样有权有势的人,所以对有权有势的人作布施。如果他身上有财物,可是碰到有人乞求的时候呢,他会说他没有钱可以布施,他没有东西可以布施;如果碰到有人来乞求的时候,当时他并没有财物,他会生起恶心、会生起瞋,来责骂这位来乞求的人。那么这样的心态的人,也是属于下品施主。这样心态的下品施主,常常受到佛菩萨的诃责,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类的下品施主也是想当菩萨,可是想当菩萨,他却对善恶因缘的果报完全不清楚,不清楚这个因缘果报,同时也不能了知生死长远不可计量,生死之苦他不知道要远离,也不知道贫穷之苦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个钱财它是无常的,所以这样的情况之下,那佛菩萨就会来诃责这样的一个下品施主。
还有中品施主会有以下几种状况出现:就是说中品施主,他虽然有人来乞求的时候会布施财物给他,可是却对于这个来乞求的人,产生轻视来轻贱他,而不会生起恭敬心;甚至于中品施主,他是为了后世的果报而布施,这个部分,我们来举一个波斯匿王的例子来说。波斯匿王在释迦世尊来示现成佛的时候,他在佛座下听闻佛陀说法。听闻佛陀说法以后,非常欢喜,就请求世尊以及世尊旁边的比丘众,能够接受他供养三个月,世尊默然受请。波斯匿王就很高兴地告诉他所有的臣子,他要供养世尊以及诸比丘众三个月,大家要欢喜地来作这项供养。所以波斯匿王就跟他所有臣子们很高兴地来进行这个布施,而且亲手作布施,布施佛以及所有比丘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这些生活中的所需长达三个月,完全没有缺乏。在三个月后完成这些供养以后,波斯匿王就坐到佛陀旁边来,跟佛陀禀白说:“佛陀啊!我曾经听您说过一个因缘,说布施食物给畜生,能得百倍福;布施给破戒者,能得千倍福;布施给持戒者,能得万倍福;布施给一个外道离欲得初禅的,可以得一亿倍的福;如果布施给往初果人的断我见的方向修学的人,他所得的福是不可计量;更何况是布施给初果人、二果人、三果人,乃至于得阿罗汉果的四果人以及辟支佛,或者是圣位菩萨,或者是佛,以及佛的旁边的比丘众,那么这样的福已经不可计量。”波斯匿王告诉佛陀说:“那么今天我所作的供养佛以及比丘僧这些所有的功德,我都已经完成了,已经办好了。”佛陀说:“王啊!不要这么讲。这个植福没有所谓足够了或者说嫌多了,为什么呢?因为生死长远啊!没有办法去衡量计算到底生死有多少。”
佛陀就举一个祂过去世,过去曾经当地主大王的例子告诉波斯匿王:当祂是在地主大王的时候,供养灯光如来——当时的佛陀,还有灯光如来所带领的八十亿的众阿罗汉;这样子供养了七万年,供养佛陀以及这么多的阿罗汉,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都没有缺乏七万年。那么在灯光如来入涅槃以后呢,继续供养佛的形像七万年,香花以及等等应该供养的这些庄严的物品。这样子之后呢,他却祈求这个供养的功德能够在生死中得到福佑,没有求解脱。释迦世尊说:“祂现在来看当时所供养的功德,现在完全没有剩余,完全在生死之中把这些福都用尽了。”告诉波斯匿王说:“现在你应该要来这样讲,你所布施的这些的身口意行所得的功德,应该要求解脱才对啊!”
因为如果是为了求后世的果报,不了解这样的生死长远地持续下去,什么时候是尽头?虽然供养佛陀以及比丘众这些功德、福德是不可计量,可是同时生死也是不可计量,所以会把这些福享用完毕的,没有一丝一毫可以剩下来的。所以应该要把这样的一个殊胜的供养的功德,来回向能够求解脱,解脱于三界生死,解脱于烦恼系缚,甚至于得到究竟解脱,最后能成就佛菩提道。这就是因为中品施主,他在布施的时候,对于这些布施的因果,以及布施能得的解脱的知见,没有具足了解,所以为了后世的果报而布施会有这种情况。
另外一种中品施主他是怎样呢?为了消除自己所造作的恶业而布施,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也是属于中品施主的心态。另外中品施主他会选择他布施的对象,是跟他自己的身分地位相等的,所以他要布施给他。另外这个中品施主,他如果身上有很多财物,可是当有人乞求他的时候,他会说他只有一点点东西,他能布施的东西不多;当他身上没有财物的时候,看到有人来乞求,他会马上说:“我身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布施给你。”就不会去想:“没有东西可以布施,心里感到惭愧。”所以这是中品施主的心态。
中品施主他常常是会受到佛菩萨的怜悯的,因为中品施主他想当菩萨,他也相信业果,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的原理,知见上不太具足,所以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会夹杂一些过失以及烦恼,所以佛与菩萨遇见了中品施主,都会怜悯他们,然后给予教导开示。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样,佛陀也怜悯波斯匿王,他能够发心布施,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本身的功德利用,他完全只知道要在生死中受福,却没有想到生死也不可计量、生死长远这件事情。所以当时波斯匿王听完佛陀的开示以后,心里非常惭愧,心里非常恐惧,就跟佛陀忏悔,请求佛陀能够接受他的忏悔,那以后就不要再这么想。所以这个是说,贤圣碰到中品施主的时候,一定会怜悯他们,一定会开示他们,然后教导他们这个正确的道理是什么。
另外对于上品施主,还有以下的种种情况:就是上品施主遇到来乞求者,乞求者还没有开口,他就会主动布施给乞求者了。另外就是他在布施的时候,是以恭敬心来布施的,他不会去轻贱来乞求所需物品的人;他以恭敬心来布施,因为他知道这一个布施,对他来讲是一个让他能够得到功德受用的因缘。另外就是上品施主在布施的时候,他是以怜悯心来布施的,他是怜悯众生在苦恼中所受的苦,在生死中不知出离的苦,怜悯众生在生死中所受的这些生老病死苦;也怜悯众生没有因缘可以得到法的受用,没有办法来去除愚痴,然后来去除烦恼,能够得到解脱。所以上品施主他是以怜悯心来布施,而没有生起任何的骄慢心,或者是有所得的心。
另外上品施主他在布施的时候,他是深信因果的;他在深信因果的过程里面,要守护着他自己的佛菩提的法道,同时也要守护着佛陀所传的佛菩提的法。一方面他深信因果,所以在修行佛菩提道的过程里面,他知道他应该要摄取众生、摄取国土。他所用的方法,首要就是要用布施,以布施来让众生得到利益,来让众生生起欢喜心;结下善缘以后,接下来再接引众生,来进入佛菩提道中修学,能够得到解脱,最后能够成佛。另外他守护着佛菩提道的法,是因为佛菩提道基本上在修学过程里面,六度不可缺;因为你没有办法去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话,就没有机会能够在佛菩提道中得到实证。所以对于要有实证的法的前提之下,一定要去修集福德资粮以及智慧的资粮。所以他为了他自己的佛菩提道,以及为了守护佛菩提道,他就要来行布施。
另外上品施主他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不会选择这是怨家、这是自己的亲属;因为对他来讲,他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以平等心来看待一切众生;对他来说,一切的有情都跟他一样,都拥有自心如来。上品施主,他通常都是已经开悟的菩萨,都是依止于他所证的般若实相智慧,转依自己的自心如来的真如无我的法性在行布施;他看见自己以及一切众生,皆有同样的自心如来这种真如无我的法性,所以他在布施的时候,所依止的法、所看待的法,都是同一个自心如来的法。在这种情况之下,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的,既然没有这四相,那哪有所谓怨亲可说呢?另外上品施主对于来乞求者,虽然开口所说的东西只有一点点,可是他在布施的时候,一定尽他的能力,会多出乞求者所说的量给他。当他自己没有钱财的时候,看见有人来乞求,他会自己鄙视自己,为什么自己没有财物可以来让乞求者得到利益?心里会生起很大的忧愁以及烦恼。
这个上品施主的这些情况,诸佛菩萨看见了以后,心里会非常欢喜的;因为上品施主深信因果、知见具足,在布施的时候,常常观察一切烦恼的罪过。如果菩萨在布施的时候,生起一丝一毫的悭吝之心,那么这个悭吝烦恼的罪过,就是让他自己已经存在的不能去除,然后还要长养到未来世,让他这个烦恼带到未来世去;同时这个悭贪的烦恼增长以后,会让自己生到三恶道去;同时这样的一个烦恼,系缚在三界,他的过失让他自己不能解脱于三界,让他一直要因为这个烦恼,而一切的受生都要系缚在三界中。所以上品施主在布施的时候,所观察是自己有没有生起这些烦恼?这些烦恼过失是什么?同时能够深入去观察涅槃的功德微妙。因为上品施主,都是已经开悟的菩萨,他都是深入观察自己自心如来,他的本来涅槃、本来解脱的功德;本来涅槃、本来解脱的功德,又跟自己的生生世世,跟所生的五蕴身在一起,又能够让五蕴身在烦恼中运行,自己还是一样本来解脱;所以他观察到这个自心如来本来解脱、本来涅槃功德,这么微妙、这么胜妙!那他要怎么样来修除过去无始劫以来,所长养的这些我执烦恼,让他能够清净呢?所以他所看到的、所观察的就是这个烦恼的罪过,以及涅槃的功德微妙;所求的就是让自己能够早日在道业上增进,所以除了佛菩提以外,更没有所求;不是要去求他的布施要得到众生的爱乐,或者布施要得到什么名声,或者这个布施要得到什么身分地位,这些就是上品施主的心态。
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