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波罗蜜”?

第17集
由正钧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谈谈:什么是“波罗蜜”?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中,有一段经文世尊这么开示说:【善男子!云何名为波罗蜜耶?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财,心不悋惜,不择时节,是故名为施波罗蜜。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是故名为戒波罗蜜。乃至恶人来割其身,忍而不瞋,是故名为忍波罗蜜。三月之中,一偈赞佛不休不息,是故名为进波罗蜜。具足获得金刚三昧,是故名为禅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四”六波罗蜜,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六度到彼岸。这里 世尊是要用六度来开演到彼岸的道理。

但是在说明六度到彼岸的道理之前,要先跟大家说明“波罗蜜”,也就是到彼岸的意涵,到彼岸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可以离开有生死的此岸,而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没有生死的彼岸。但是这个到彼岸的功德,是只有真正佛法之中,才有可能亲证的;举凡人类从科学上,不管是研究细胞、基因、生命学等等的探讨,一直到世间其他的宗教,或者是形而上学的哲学,都没办法真正的使人得以出离三界生死的苦海。那也许各位看官听到这里以后,会这么觉得说:“你不就只是会说一些佛法名相吗?怎么就这么自大了!把一切世间科学上的研究、其他宗教的教理都贬抑下来,还说什么只有真正的佛法之中,才可能亲证的这种话!”然而我这里的意思,是就“可以证得出离三界生死而到彼岸”的前提来说,并没有否定科学上的研究、其他宗教的教理,他们对于人类上其他方面的利益之处。所以,现在我们就接着来探讨其中的原因。

佛法方便析分为五乘,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以及菩萨乘。先看看其中的人天乘。人天之中当然免不了会有一些恶法的造作,但此处仅限于良善之法来讨论;探讨一下说,修学人天善法的果报会生到哪里?其实由“人天”二字,就已经很明白地指出来,下一世的果报就会生在人、天之中;换句话说,虽然可以不堕三恶道的地狱、饿鬼、旁生之中,但毕竟还在人天之中,仍然是在三界之内,无法出离生死轮回。而这个人天善法,还有进一步的内涵,譬如说,在佛法之中,常常听到善知识开示说:“持五戒可以保得下一世的人身。”也就是说,上一世的奉行五戒,是今世可以再受生为人的一个正因,这是一般有正知正见的学佛人,所耳熟能详的;然而,虽然是生而为人,就现实的环境可以观察到:有的人生而为富,有的人生而为贫,有的人生而为贵,有的人却生而为贱,有着这么一些的差别。所以,人们过去世所行的五戒,或者是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善行,这其中的种种差别不同,所感得今世的福报就会有很多方面的差异的。当然,也许有的人是可以生到天上,但是发愿再生到人间,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甚至于也许你在观察其他宗教的教义之时,也会发现说其中也有教人不邪淫、不偷盗等等,那这个从表面上看来,这是佛法中的人天善法,是与一般宗教里面,是有共通的地方。

假如你希望能够生到天上,去享受五欲之乐,那应该要怎么办?佛为我们开示说:应该要加修十善业。随着十善业的广大与否,而决定所生欲界天的层次高低以及享受五欲的时间的长短不同。但毕竟还是那一句话,那并不是永远的。受用一世的五欲之乐之后,随着这个人过去世,所曾经造作的大小不等的恶业,仍然是要下堕而受到那一分的果报的;也就是说,是离不开轮回的。即使说这个人,除了在世持五戒、行十善以外,又分证了禅定,不管他所证的四禅八定中是哪一个层次,舍报之后,随着其所证的禅定差别,他是有资格可以生到色界天或者是无色界天去的,这是人天善法的另外一个层次;然而受用定福而生到色或是无色界天的时候,仍然是不出三界的。想当然耳,当定福受用完毕之后,也是要下堕,而继续在三界中轮回。所以不管是人天善法的哪一个层次,这是通于外道法的一分,但始终是不出三界的;换言之,这是不到彼岸。而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使众生到彼岸的,五乘法中的人天善法,已经知道是不能够使人到彼岸了!

那么其中声闻乘、缘觉乘呢?有时候把这两个部分合称为二乘。阿罗汉、辟支佛是可以断分段生死而取证无余涅槃的,这总要说,他们是可以到彼岸了吧!从他们可以入无余涅槃的角度来看的话,应该要说他们是可以到彼岸的,因为已经可以出离三界生死了;然而还是要说,其实他们不是真正的有波罗蜜。譬如说《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之中,就有一段经文,里面是这么开示的:【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妙法莲华经》卷二”这是舍利弗,被佛授记当来得佛以后,舍利弗向世尊禀白的一段话。舍利弗禀白说:“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既然所指出的对象是包括学、无学人,表示阿罗汉也在舍利弗这段话所说的“谓得涅槃者”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舍利弗这个时候知道,他以及其他的阿罗汉,其实是没有证得究竟的涅槃。所以才会“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二乘人虽然可以入无余涅槃,然而于诸佛所证的大般涅槃,是闻所未闻,皆堕疑惑的。什么叫作入无余涅槃?那意思是说,二乘人已经可以把自己的五蕴完全舍弃,此时只留下诸法的本际——也就是如来藏,而如来藏又是无我性的,也不会返观自己的存在;所以严格来说,是没有所谓的到彼岸,只是自己完全不再存在罢了,这时候,既然没有了我,当然也不会有所了知的彼岸。

故而真正可以说是有波罗蜜的,是只有五乘法中的菩萨乘,是有所亲证的菩萨们,才有这个资格的。菩萨从分证第一义谛的七住位开始,有了第一分的波罗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菩萨从分证第一义谛开始,他同时有了三三昧,三三昧就是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智慧的三昧,而不是在讲一般的世间禅定。当这一位菩萨因为一念相应,而见到了自身的如来藏,他看见如来藏是空性的,当体即空却能出生万法,如来藏却又没有蕴处界法的一切相貌;他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如来藏,是本来无愿的——没有出生三界一切法的愿,也没有灭掉三界一切法的愿,这位菩萨因为亲证到如来藏而得了初分的三三昧。他观察到自己修学佛法的过程之中,不但亲证了蕴处界法虚妄的这个事实,再加上见到了自心如来以后,开始有第一分的转依,逐渐离开对有生死的蕴处界法的攀缘,而转依了本来无生无灭的如来藏。这样的转依过程之中,菩萨成就了一些法,是什么法呢?他能够观察到世间的法,都是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空非实,乃至是非我非无我、非生灭非不生灭;所以就在生死海的时候,实际理地上,也从来就是在没有生死的彼岸之中。所以,菩萨才看到佛道是真实可以修证而成就的,只是要如实的转依,然后逐渐于诸法不取亦不舍,而能够住甚深波罗蜜之中。这并不是一世、两世,或者说是一劫、两劫而能够成就的,但是还是应该继续地修学佛法,而且修的是佛菩提道;因为菩萨虽然也分证了蕴处界法虚妄,总不能无所作为而趣向寂灭,那就不叫作菩萨了;而其实修学了佛菩提道的同时,解脱道的法也是含摄于其中,这样子继续地修学下去,才会是佛此处所开示的:菩萨摩诃萨们,是有六度也有波罗蜜的。

现在,就要进一步来说明,为什么菩萨摩诃萨们,是有六度也有波罗蜜?回到刚才《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中的经文,世尊的开示:【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财,心不悋惜,不择时节,是故名为施波罗蜜。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是故名为戒波罗蜜。乃至恶人来割其身,忍而不瞋,是故名为忍波罗蜜。三月之中,一偈赞佛不休不息,是故名为进波罗蜜。具足获得金刚三昧,是故名为禅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四”先不说菩萨如法行布施的时候,不求内外果报等的种种状况,因为一般人是不可能一开始听闻布施法之后,一下子就可以转变成那个状态,就连在世间法之中也知道说,天下事并不是一蹴可几的。换句话说,佛法的熏修是有一定的次第,为什么一般人布施的时候,会想到要求自身的健康长寿、所受用的财富呢?包括人缘能够更广大等等呢?因为他是以“我在布施”的心态而行布施的,所以在在处处,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时候,就会衍生出说“我比别人尊贵呀!为什么我还要布施给他?我在这样的对象上布施,他有没有可能回报给我?”或者是说“这是我仅有维生的资财,布施给对方以后,要我如何继续生活下去?”乃至“他此时有困难,而需要别人帮助;我也有困难的时候,怎么就没有人来帮助我?”这些种种的问题出来。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我等四相,一直是根深柢固的存在着;所以在一开始听闻布施法,乃至是已经开始行于布施法的时候,有着上述的情况,都是很正常,不需要觉得不好意思,更不需要过分自责,因为这只是修行布施法,所会经过的一个过程罢了。

然而,当你听闻修学布施法的时候,有了以上的警觉,知道自己的状况,还有可以更进一步的空间,那就表示说:你已经是有一定的时劫在熏闻修学布施法了,这里说的是“时劫”,而不是说“时间”哦!表示这不是一天、两天,或者是说一世、两世就能够成就,得要有经过这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在作什么事?在反复熏习布施法的种种相貌跟内涵,在反复经由自身的布施来了解布施法的用意;在经由一世一世继续不断地行于布施之后,才使得自己一世一世的福德资粮更加广大,才能够更进一步体验布施法的真义。这个时候你再来重复听闻到,施者、受者、所施物空的三轮体空的道理,你才能够欣然接受而不怀疑;所以就说,此时你已经更有因缘可以去亲证真正的三轮体空,以及其背后所依止的本际。而能够亲证法界实相,还得要靠布施的前五度,以及正确般若知见的熏修,为什么这么说?这里所说的三轮体空,你可不要单单说:“这是由于蕴处界虚妄,所以就三轮体空。”那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因为假如没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如来藏作为所依,而单单只说蕴处界虚妄的话,那就会同时落入无因与断灭见之中,是没有办法亲证真实的般若智慧的。所以依于这个次第,你再来一世一世修学布施法之时候,为什么“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财,心不悋惜,不择时节,是故名为施波罗蜜”的这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明白了;因为你这个时候,已经进一步依于三三昧,而有了第一分的清净的转依,可以真正的迈向“有布施也有波罗蜜”的菩萨道。

接下来 世尊又开示:“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是故名为戒波罗蜜。”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后面的内容就要等到下一次,再来跟大家分享。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点击数: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