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三)

第128集
由正元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概说”。今天我们要谈论“综论(三)”,要继续说明二乘菩提和佛菩提之间的差异。

在上一集当中,我们已经谈到,佛在初转法轮声闻菩提当中,已经隐说本际、如、真实我等真心的异名;这个本际、如、真实我等等真心的异名,就是佛陀在二转、三转法轮当中所说一切有情的真心,只是用不同的名字来说明而已。这样的道理,在佛门当中有许多的佛弟子们,尤其是坚持六识论的某宗派行者,他们读不懂佛陀已经在初转法轮隐说真心的真实道理,就说“佛陀在初转法轮的时候,根本没有谈到一切有情都有真心的存在”;所以就大胆的否定一切有情真心的存在,认为“根本不需要有一个真实心的存在,就可以有一切缘起缘灭的现象出现”,这就成为佛陀所说的断见外道。这样的断见外道是佛陀所特别遮止的。

譬如,在《佛说无上依经》卷一当中曾经有开示:【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著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佛说无上依经》卷一)

佛陀在这段经文当中很清楚的开示:“如果有人执著我见有如须弥山那么广大,我一点也不会惊怪、诋诽;但是,对于否定真心存在、执著一切皆无的增上慢空见的人,就算只有一根毛发的十六分之一那么微少,我却是一点也不允许的。”由此可以知道,执著一切法空的断见论对于众生的危害是非常的大,会障碍弟子们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修学。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探讨二乘缘觉菩提和佛菩提之间的差异,另外还要再探讨缘觉菩提和声闻菩提之间的异同。

所谓缘觉,是有些二乘人听闻佛陀开示十因缘、十二因缘的道理之后,而悟入了缘觉菩提。也就是说,缘觉是依着佛陀所说的十因缘以及十二因缘,观察蕴处界没有一法是真实的,因此而能够断烦恼结,证解脱果,成为缘觉初果乃至为四果。当寿命终了,就能够入无余涅槃;或者是有些缘觉有四禅或者四空定的定力,可以自在的提前舍寿而入无余涅槃。像这样的菩提法就是缘觉菩提。

因为是听闻佛陀开示十因缘以及十二因缘的道理之后,才经由观察而断结、证果,所以这样的缘觉也同样可以称为是声闻。但是,如果是过去世听闻佛陀所说的因缘法之后,故意留到未来的无佛之世,才依着过去世随佛所听闻的因缘法而自行证入,成为辟支佛的话;看起来好像是依凭着自己的智慧而成就的,所以又可以称为独觉。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什么缘觉在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之后,可以断结、证果,最后可以入无余涅槃?最主要是缘觉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之后,发现了这二者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我们来谈十因缘。佛陀在《杂阿含经》卷十二当中曾经开示,世尊过去无量世以前,身为菩萨的时候曾经思惟:“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老、病、死出现了?”思惟的结果呢,是因为有出生的关系,而使得老、病、死的现象出现了。佛陀接着再逆推而上,一一作思惟,像这样经历了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接着再思惟:“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名色出现了?”思惟的结果呢,是因为有“识”的缘故,才使得名色出现了。当思惟到这里,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也就是说,唯有这个识才能够出生一切有情的名色。推究到这个识,发现祂是出生一切法的根本,再也无法超过祂往前推了,只能够往下辗转出生各种的缘生法。是因为这个根本识,所以才有名色的出现;名色出现了,才有后来的六入处出现……乃至生、老、病、死等种种忧悲苦恼的出现。

从世尊这样十因缘的开示可以知道,这里十因缘当中所说的这个识,就是“入胎识”。这个入胎识能够出生一切有情的名色,出生一切有情的蕴处界法,而使得众生在世间有种种苦的出现。所以,一切有情的蕴处界、一切有情的名色,都是由入胎识所出生的,不能够外于这个入胎识而有其他一切法的出现。这也是世尊在十因缘法当中所开示的,所有名色等法都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

接着,世尊再思惟十二因缘:“是什么法消灭的缘故,使得老、病、死消失了?”思惟的结果呢,是出生这个法消灭了,而老病死种种的苦也就跟着消灭了。接着再思惟,经历了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等法,接着世尊再思惟:“是什么法消灭的缘故,使得行消失了?”思惟的结果呢,发现是因为无明灭了,行也就跟着灭了;行灭了,识阴六识就跟着灭了;如是一一经历名色、六入处……乃至老、病、死种种苦也就都跟着灭了。

从世尊对十二因缘的开示可以知道,这十二有支都是可灭之法。所以,当缘觉观察蕴处界虚妄以后,就愿意把自己的蕴处界给灭尽以后,就可以入无余涅槃。由此可以知道,十二因缘当中所说的识就是识阴六识。

从十因缘、十二因缘的开示,我们可以知道,缘觉观察蕴处界虚妄,所以能够断三缚结,乃至能够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也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也就是佛陀在《阿含经》所开示的入胎识存在;因此,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在三界现身意,也不必再受种种的苦了。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缘觉菩提和佛菩提有什么样的差异。从《阿含经》的开示我们可以知道,缘觉他观察蕴处界的虚妄,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入胎识存在。可是祂在哪里呢?以缘觉的智慧还不足以证得。菩萨则不然,能够证得这个入胎识,并且在证得以后呢,可以现见这个入胎识真实存在;也知道蕴处界都是以入胎识为根本因,然后藉着种种缘来出生。此外,菩萨也知道,这个入胎识现前就已经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了,所以何必急着要灭掉五蕴身而入涅槃呢?所以,菩萨并不会像二乘人一样,厌离世间种种苦而急着入涅槃,反而故意留着一分思惑润未来生,继续在无生法忍上来用心。这也是菩萨留惑润生的道理,来成就菩萨的成佛之道。

接着,我们再来作简单的说明:声闻和缘觉菩提的异同。

他们相同的地方,我们有两点的说明:第一点,不论是声闻还是缘觉,他们都是观察蕴处界虚妄之后,把三缚结给断除而成为初果人;乃至把五上分结断除了而成为四果无学,然后在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就愿意把自己的蕴处界给灭尽而入无余涅槃,从此就不在三界当中来出现。第二点,不论是声闻还是缘觉,都只有观察蕴处界的虚妄、无常、无我,但是都没有亲证入胎识,所以不知道入胎识在哪里。由于声闻以及缘觉菩提是以证得解脱为主,还不需要实际证得这个入胎识,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的时候,只有隐说真心的道理。

至于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不同的地方,我们也以两点来说明:第一点,声闻和缘觉观察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声闻是透过四圣谛、八正道等法来观察蕴处界的虚妄,而断结、证果;缘觉则是透过十因缘、十二因缘的观察,然后了知蕴处界的虚妄,进而断结、证果。第二点,独觉的智慧比声闻好一些。为什么说呢?因为声闻只是听闻佛陀的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独觉则是在无佛之世能够独自观察因缘法,而自己了知有个入胎识存在,祂是名色等等一切法之所依止,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但是,缘觉仍然只是知道有入胎识的存在,却依然没有足够的智慧,像菩萨这样能够实证这个入胎识。

接下来,我们要说明,证悟的菩萨已经找到一切有情的第八识,并且确认有情一共有八个识。譬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五,佛陀开示说:“善不善者,所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來藏名藏识,意及意识,并五识身。”(《大乘入楞伽经》卷五)

也就是说,一心可以分为八个识,第八识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又名如来藏、藏识;第七识就是意根,第六识则是意识,另外还有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其中第八识是真心,前七识则是由第八识所出生的妄心,这八个识真妄和合运作、配合无间,而使得众生没有办法分辨清楚这八个识的体性,所以导致堕入了妄心妄识当中而不自知。所以,在佛门当中,有很多的佛弟子把妄心当作是真实我,尤其是将意识、意根当作是真心,因而堕入了佛陀所说的常见外道当中。

譬如,有人会主张“要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说这个就是真心;或者主张说“要处处作主,作自己的主人”;乃至有人主张“要将妄心修行清净,变成真心”。像这些说法都是落在意识以及意根当中,成为佛所说的常见外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意识心是生灭法,当你睡着了,意识就消失不见了;要等到休息足够了,意识才会藉缘而出生;所以,意识本身是生灭法。更何况说,意识是要有意根跟法尘相接触以后,才能够由真心来出生的法,所以并不是常住法。如果说意识是常住法的话,那么能够先于意识存在的意根以及法尘,那就更应该是常住法了!那么是不是表示生命的实相至少有三个呢?而这种说法违背了生命实相应该只有一个的道理。而且,意根虽然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与第八识同是难兄难弟;可是二乘无学寿命到了,如果他愿意灭尽包括意根在内的蕴处界法,而入无余涅槃的话,那么他的意根就会消失不见。由此可见,意根仍然是可灭的法,而不是常住法。

而且我们说,第八识、第七识以及第六识的体性,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第八识的体性是恒而不审。祂本身从无始劫来就存在,未来无量劫以后也还是会在,所以说祂是恒。祂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从来都是如如不动,不在六尘上面作种种的分别,所以说祂不审。所以我们说,第八识的体性是恒而不审。

第七识的体性则是恒审思量。祂是无始劫以来就由第八识所出生,而与第八识互为所依,所以我们说祂是恒;虽然说祂是恒,但祂仍然是可灭之法,当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之后,这一个意根就消失了。而且,意根能够触法尘,能够分别法尘有没有重大的变动,所以说祂能够审。而且,祂还处处不断作主,说现在该作什么,所以我们说祂能够思量。所以说,第七识的体性是恒审思量。

再来谈第六识的体性,是审而不恒。因为祂能够作种种的分别,不仅能够作五尘境的粗相分别,还能作法尘以及五尘境细相的分别。譬如说,眼识只能作青、黄、赤、白显色的粗相分别,可是形色、表色、无表色等等法尘以及五尘的细相,却不是眼识所能够分别的,而是由意识来作分别。除了眼识之外,耳、鼻、舌、身识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四个识仅能作粗相的分别,而不能作细相的分别,是由意识来作法尘以及声、香、味、触尘细相的分别。由此可以知道,意识能作五尘细相以及法尘的分别,所以才有大众所认知、所领受的诸法出现。由于意识能够作法尘以及五尘境的细相分别,所以说祂能够审。但是,祂在眠熟无梦以及闷绝等五个无心位的时候,就会断灭了,没有办法继续作分别,须要等到醒来或者出定的时候,才会再度出现,继续分别法尘等等境界;所以可以知道,意识并不是常住法,而是生灭法,所以说祂不恒。所以我们说,第六识的体性是审而不恒。

如果有人主张:要将意识心修行清净,来变为真心。这样的说法就是颠倒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刚刚已经说过,意识的体性是审而不恒,而第八识的体性呢则是恒而非审,怎么有可能将不恒的体性,藉着修行变成恒的体性呢?又怎么可能将审的体性变成不审的体性呢?所以说,“要将意识心修行清净变成真心”是不懂佛法的人所说的颠倒语。

又譬如有人主张:“一切有情只有六个识,意识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像这样的主张,其实是具足了常见与断见这两种见。因为他否定了一切有情的根本识第八识,那么就没有一个常住心可以贯穿三世,像这种说法就和断见外道是一样的;加上又主张说“生灭无常的意识是一切法染净的根本”,那么这又和常见外道的看法没有两样。像这样具足常见以及断见两种邪见的外道,危害佛陀的正法以及残害众生的法身慧命非常的大,不能够不谨慎!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个地方。下一次我们再继续讲解“综论(四)”。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道业增进!

阿弥陀佛!


点击数: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