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十)

第94集
由正伟法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我们“三乘菩提概说”的节目。今天我们将继续下面的课程内容,今天我们要从三乘菩提的异同之中,来比较二乘菩提以及大乘菩提的境界差别的内容。

上一集我们已经说明了一种差别。今天,我们要从大乘佛菩提与二乘菩提第二种差别来说明,也就是要从思惟上,来说大乘菩提与二乘菩提的差别。也就是说,大乘菩提与二乘菩提,对于思惟上面来说,是有所不同的,内容是有所差别的,心性也是有所差别。

我们先举一段佛陀经典中的开示来说明,我们看佛陀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当中的圣教开示。佛陀是这样开示的:

“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

我们从这一段的圣教开示就知道,声闻种性的人,他们乃是厌烦于多闻熏习的,而缘觉种性的人,他们乃是厌烦于思惟深法的。但是佛陀却不一样,佛陀从自己在因地行菩萨行以来,就对于多闻以及思惟这两个法,自己是心无疲劳与厌烦的。因此,佛陀最后才能够称为佛,就是对于多闻、思惟无有厌烦以及疲劳。

我们从佛陀这一段圣教的开示之中就可以知道,声闻之人他是厌于多闻的。为什么佛陀要这样说呢?一般而言,声闻种性的人,他们是厌于多闻熏习的。我们看看在佛世的时候,那些俱解脱的声闻阿罗汉们,在他们还没有回心成为大乘菩萨之前,他们已经实证阿罗汉的果德。但是,这些声闻种性的大阿罗汉,他们如果没有人请他们说法的话,他们多半会在用完午斋,以及经行消食以后,就会找一个安静的树下,或者找一个舒适的草地来打坐入定,他们就这样打坐入定,进入到灭尽定之中。这样一直住在灭尽定中,得要到了明天早上太阳晒到身体的时候,他们才又出定而下山去托钵。这样下山去到城镇当中托钵回来以后,他还是一样用完午斋,吃完了以后,他们就把钵洗一洗,洗了干净,这样再经行一会儿而消消食一下,如果没有事,他们又再继续打坐入灭尽定去了。所以,这些声闻种性的阿罗汉们,他们是没有想要再多闻熏习成佛的法道。

因为声闻种性的人他们修行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能够解脱于三界生死而已。他们只要能够实证于解脱,能够不受后有的生死,能够离开三界轮回,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这样他们就满足了。因为他们的心志比较微劣,不想志求成就佛道,他们只想求解脱三界生死就够了;对于成就佛道,他们是没有兴趣的。所以,要听闻成佛之道的法,对他们来说乃是疲劳以及厌烦的,他们没有兴趣。

又因为二乘菩提当中的声闻法,相对于大乘菩提道的实证内涵来说,那是非常粗浅而且容易实证的;如果精进的话,二乘圣者所证的一世就可以成为阿罗汉的果德。而且,这些声闻解脱道的解脱证境,相对于大乘佛菩提道的深广内涵,乃是非常粗浅而容易了知,也容易亲证。所以,对于这些声闻种性的人来说,他们的心性只有喜乐这样的解脱证境而已,这样就能够满足了他们。他们对于佛菩提道深妙法的实证,他们是没有很大的兴趣。所以,这些定性声闻种性的阿罗汉们,他们这样厌于多闻的习惯,这是与佛菩提道的究竟解脱的实相道理是完全不相应的。

因为种性的关系,所以这些声闻种性的人,对于成佛——成就佛道的正理,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好意乐去多闻,同样也觉得没有什么好思惟的。因为这些不回心的定性声闻圣人,他们常常会想:“反正我都已经能够出离三界有为生死了,那我还要再多思惟、多闻思惟这些无记性的异熟生死法要作什么呢?还要修学甚深的般若与种智,要作什么呢?现在已经能够出离三界生死,就已经是我最终的目标了啊!既然是这样,我都已经实证阿罗汉的果德了,我已经可以于舍寿以后入了无余涅槃;我又不要成佛,那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多闻、思惟佛菩提道的法要,那要干什么呢?”他们心中是这样想,因此,他们觉得是没有必要再深入去探究大乘佛菩提道的甚深内涵。他们对于成佛之道的内容,是没有意乐的,他们厌于多闻熏习。也就是因为他们这样种性,是属于定性的声闻人,所以他们对于多闻熏习成佛的法要,乃是兴趣缺缺。

因此,佛陀才在这段经文之中说,这些定性声闻人,他们厌于多闻,所以他们不乐多闻成佛的法要,他们也不想再去思惟什么法了,所以他们讨厌多闻。而且他们觉得说:“我既然已经实证声闻的解脱果了,那我还需要再听别人说什么法呢?就算说得再妙,最后也只能让我出离三界生死而已啊!但是,我现在已经有实证阿罗汉的果德,我这一世舍寿后,已经能够出离三界生死了;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我又何必再去增加多闻、听法呢?”所以他是这样想。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有的时候,舍利弗尊者或者富楼那尊者,他们在对众生讲演解脱法要的时候,就会有一些阿罗汉,他们是不愿意来听舍利弗尊者或者目犍连尊者说法的;除非是世尊亲口所说,这些阿罗汉才愿意来听。所以,这些定性声闻阿罗汉们,他们是厌于多闻的,对于多闻熏习他们是疲厌的。所以,这些定性声闻阿罗汉们,他们乃是厌于多闻以及思惟;如果他们对于法连听都不愿意多听多闻的话,那要求他们深入思惟,就更谈不上了。所以,这些定性声闻的阿罗汉们,他们一旦是去托钵了回来以后,又用完斋,经行,让食物消化了以后,他们就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打坐,这样打坐入灭尽定去了。所以,声闻人大多厌于多闻,乃至厌于思惟。

然而,佛陀却是对于多闻以及思惟这两个法,全部都没有疲厌。因为,佛陀从无量世都是修学大乘菩萨道,这样无量世以来,一向都是乐于多闻以及思惟,从来都不曾疲劳、厌恶,乃至厌倦、厌烦佛菩提道,不会厌烦于多闻与思惟。

所以,大乘菩萨道的行者,即使他们已经修到了八地的证境,他们对于听闻佛陀开示的内涵,还是非常的欣喜踊跃的希望继续多闻熏习;他们见到或者听到佛陀的开示,乃至思惟佛陀开示的内容,仍然会觉得津津有味,而且乐此不疲,不会疲厌。因此,佛陀所开示的圣教之中,有许多位阶的实证密意,这些内涵在有些菩萨他在五地之前是仍然不懂,但是到了八地他就懂。因此,他对于这些佛陀的至教开示,他还是津津有味,而愿意多闻,思惟。所以,菩萨各位阶对于佛陀经典以及开示,以及至教的开示内容,各个位阶在理解上仍然是有差别的。因此,菩萨因为这样,他是乐于多闻思惟的。

如果有的人说:“如果你悟了以后,全部的经典都应该读懂才对啊!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那就表示你是悟错了。”但是我们来想想,说这样话的人正确吗?我们知道不正确。说这种话的人一定是大妄语者,为什么?因为,对于所有的经典能够如实了知而究竟读得懂的人,其实只有佛陀啊!即使是等觉菩萨,都无法究竟通达佛陀开示的内涵。假使要说能够全部读懂经典,也只能说对于第二转法轮般若系列的经典,自己能够全部读懂,也只能这样说;而对于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系列经典,其实还是有很多无法究竟了知。因为,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系列经典,这是让我们可以一直修到佛地之前的依止,怎么可以说一个才刚刚证悟而明心的菩萨,他可以在初悟的时候,就能够全部的读得懂这些经典呢?没有这个道理。因为刚刚明心的菩萨,也只有般若的总相智而已,他对于般若的别相智,都还没有究竟通达,更不用说对于唯识种智的内涵,可以如实的了知。所以,一个初悟的菩萨,对于很多经典仍然是无法了解,尤其是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系列经典。

如果有人他主张说:“悟了以后全部的经典都应该读懂才对,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那就表示这个人悟错了。”其实这种说法乃是虚妄说。因为,除非是佛陀说错法才有可能;但是,佛陀是实语者,不可能会开示错误。所以,主张一悟明心就能够读懂一切经典,这样是不如法的说法。如果一悟就懂一切的经典,那应该是一悟即至佛地才对,不应该有悟后的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的种种法应该要去修行;如果是佛陀没有说错法,但实际上真的有菩萨五十二位阶的这样的修学的过程必须经历,那当然不可能在刚刚初悟的时候,刚刚明心的时候,就全部都能够读懂佛陀所开示一切经典。

所以,开悟明心而证悟了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以后,那也只是菩萨五十二位阶的第十七阶而已,也只是七住位的菩萨而已。虽然明心证悟法界实相心以后,自己已经有了般若的总相智慧,但是对于第三转法轮经典所说的唯识种智正理,自己仍然没有办法全部去读懂,这是绝对正常的现象与正理,不能说一悟就能够了解唯识种智的正理。但是,如果证悟以后自己连《心经》、连《金刚经》都还读不懂,那就表示真的是悟错了。因为《心经》和《金刚经》所说的内容,也只是讲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而已,《心经》与《金刚经》还没有说到唯识一切种智的深妙法;所以真正的证悟者,他悟后一定会读懂《心经》以及《金刚经》这一类般若系列的经典。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明心以后,他同时也能够读懂《六祖坛经》,这也是正常的情形。因为《六祖坛经》里面,也只说到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而已,还没有说到一切种智,最多只是引用而已。但是,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系列经典,一个刚刚悟的菩萨,在他悟了以后,一定不可能全部都读懂,不可能全部究竟了知,因为悟了以后还没有成佛啊!只有成佛才能够究竟了知这一切法。

所以,如果菩萨只是七住明心,他就说能够读懂全部的经典,那一定是不懂佛法的人,那这个人一定是悟错了,一定是一个大妄语者。因为,一个真正懂佛法的人,他一定是不敢这样说的,他不可能会接受一个初悟明心的七住菩萨,就能够看懂一切的佛陀经典。所以,真正证悟的人在他悟后,一定还得要随着真善知识来多闻熏习,他还要多闻学习第三转法轮诸经所说的唯识增上慧学的无生法忍知见,他还得要努力的多闻熏习,随着这些大善知识,熏习这些种智的正理妙法。所以,菩萨并不是像声闻人一样,不乐于多闻的,也不是像缘觉种性的人一样,是疲厌于思惟的。菩萨乃是乐于多闻,也乐于思惟,菩萨对于多闻思惟,是从无疲倦与厌恶。

但是,菩萨虽然要乐于多闻熏习,我们要知道,久学菩萨知道自己虽然要多闻熏习,还是要以智慧为先导,来抉择善知识才能亲近;知道自己千万不要跟随尚未通达的人来乱学,以免因为自己性障深重,而又被邪师邪见的误导。我们要知道,这样被邪教导以后而走错方向,那个过失是很大。想想自己本来想要多闻熏习正见,却因为恶知识的邪教导,因此深植错误的知见在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中,那个影响就非常深远。因为这个邪见的种子存在于如来藏中,他是于未来无量世也是很难拔济的,很难救拔的,因为邪知邪见的影响非常深远的缘故。然而很不幸的却是,这些不曾通达第三转法轮经典的人,他们却自以为自己是通达的大师。所以这类大妄语的恶知识,古今中外都是很常见,并且是时时处处都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多闻熏习的前提,就是应该以正见以及智慧为先导。必须要依佛的圣教,依正理而行,这样才是有智慧的人。

我们言归正传,我们从上面所说的这些种种道理,我们就知道,声闻人乃是疲厌于多闻熏习,由此证明佛陀在这部经中所说的法,乃是非常的正确。也就是说,声闻种性的人是讨厌多闻熏习的。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另外一个部分。佛陀于经中也开示:“缘觉之人乃是厌于思惟”。从这段开示我们也知道,讨厌思惟的人是缘觉乘人。

但是,缘觉种性的人,他们为什么讨厌思惟呢?因为他们一心一意所思所想,无非就是想要证得因缘观,而能够实证解脱果,而能够出离三界的生死。这些缘觉种性的人,他们只有想要实证解脱而已,对于成就佛道,他们是没有兴趣的。而自己眼前既然已经具足实证了因缘观,已经实证了解脱了,自己已经可以不受后有,已经可以出离三界生死,而他们又不想成佛。因为他们认为,成就佛道太辛苦,他们悲心也比较薄弱,他们会想:“我何必再思惟更深的佛法呢?”其实,他们对于二乘解脱道,无论再怎么样的思惟,再怎么样的去细观,也只是自己已经证得出三界生死的境界而已。既然是这样子的话,那这些缘觉种性的人,自己又不愿意回心大乘之中来行成佛之道,那他们要去思惟更深入的佛法,就显得更没有意思,也没有意义了——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们当然是讨厌于思惟,因为对于他们的解脱没有任何的帮助与意义,对于成佛之道的法要,与他们的心志乃是不相应的。所以,他们是不愿意再深入思惟更深入的佛菩提道的胜妙法要。

但是,大乘的佛菩提道的菩萨们却不是这样。菩萨在三大无量数劫修学佛道的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多闻熏习以及思惟法义,他们永远是心无疲厌的,而且菩萨们是乐于多闻、乐于思惟法义的。因为一切种智的法义,乃是无量无边、深广无比;除非自己已经成就佛道了,否则永远都思惟不尽。因此,思惟法义对于菩萨来说,那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可是,如果单靠自己思惟,又能够思惟多少深妙的法呢?其实是很少。因此思惟法义,都得要靠善知识的帮忙以及启发,才能从许多面向再深入思惟,进而发起诸地种种的现观境界。所以,菩萨对于多闻以及思惟这两个法要,乃是心无疲厌,这样菩萨最后因为这样,才能够成为究竟佛。

但是,二乘圣人他们是不乐于长远的思惟,所以,二乘圣人他们不是佛。因此,从多闻思惟的部分可以知道,这是佛菩提道的修行者与二乘圣人的修行者,这有两种不同的所在。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介绍到这里。我们将在下一集的课程当中,继续介绍大乘菩提以及二乘菩提之境界差别。欢迎大家继续的收看我们的节目。

今天就到此。谢谢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