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二)

第65集
由正圜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实导师所写的成佛之道《宗通与说通》。在上一集中我们介绍了 世亲菩萨《百法明门论》中的偈,这一首偈在唯识学中是非常著名的。

各位菩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首偈,偈曰:【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大乘百法明门论》)在前面的讲次中我们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并且知道就是因为有这八识心王﹐才会有三界一切法的出生,如果没有八识心王,就没有十方三世之一切万法了,如果没有八识心王,当然也就没有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在前面单元中我们除了说明“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以外,也介绍了“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中的前两类,也就是五遍行和五别境。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介绍这五十一心所法的第三类,也就是善心所,善心所是六类心所法中的第三类,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总共有十一个法。然而什么叫作善呢?所谓善的意思,即是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称之为善;相反的,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为不善。意思是说,随顺于法理,于今生或未来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就称之为善。在《成唯识论》卷六中 弥勒菩萨说:“唯善心俱,名善心所。”意思是说,唯独与善心俱起的心所才能叫作善心所,信等十一个善法,函盖了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祂的自体远离一切秽恶而聚集一切功德。

各位菩萨,在这一季的讲次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在这里为大家详述这十一个善法的内涵,期待未来因缘成熟时再来作详细的说明。大致来说,这信等善十一法﹐可以说都是修行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观念,总合来说,信、精进、轻安、不放逸等四个法,可以使人建立起正确、乐观、勤奋的价值观;而行舍和不害﹐则可以消除人们的暴戾之气﹐长养慈悲的胸怀;无贪、无瞋、无痴等三法﹐称为三善根,则可以使人从根本上去除贪瞋痴三毒,而不会去造作身口意三恶业,这样就可以免除未来无量世的痛苦果报;而惭和愧两个法,则是借由内心的自觉与外在舆论的力量来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可以止息恶业之发生。也就是说,这善十一法不仅是佛子们修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基础行门,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无上妙宝。菩萨在漫长的修道成佛过程当中,无非是要透过实证来修正身口意的不善之业,使心地渐渐转为清净而到达佛地的究竟清净境界。因此能够如实了解这十一个善法,对菩萨道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这善十一法是不是遍一切性、遍一切时、遍一切识呢?是不是遍行于三界九地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一个第八阿赖耶识的体性,祂是离见闻觉知,由于离见闻觉知﹐所以没有五别境心所法,因此就不会与善十一相应。而第七末那识是意识的俱有依,此心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不断的指挥六识心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是恒审思量的心,因此不会与欲、胜解、念、定相应,祂虽然可以触法尘而与慧心所相应,但是祂的慧非常微劣,所以说祂也不会与善十一法相应。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前五识,前五识本身是无记性,祂会随着意识而通善恶,因此有时造善,有时造恶,不是一切时都与善十一法相应。唯有意识与这善十一法相应,然而如前所说,意识有时造善,有时造恶,变来变去,所以不是一切时相应。这善十一法虽然遍于三界九地,但是必须是三乘有学之正定者在欲界中才有,对一般凡夫而言则是说不遍的。总合而言,这善十一法必须依于意识﹐还有与意识所俱的前五识乃至一识才有,而非离于八识心王而有善十一法之现行,因此说善十一法与八识心王相应。

各位菩萨,说完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之后,接下来继续说明第四类,六根本烦恼。什么叫作根本烦恼呢?《成唯识论》卷六云:【烦恼心所,其相云何?颂曰:‘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论曰:‘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

这段论文的意思是说,所谓的根本烦恼,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也称为“缠”,由于它会缠缚有情在生死海中流转,所以称之为“缠”。这六种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的种种烦恼,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叶、花、果一样,所以称为根本。意思是说﹐这六种烦恼是造作万恶的根本,众生的一切恶业﹐都是由于这六种烦恼的发动而造成的,所以这六种烦恼是一切恶业的根本。然而这六种烦恼是从何而来呢?这六种烦恼的根源﹐都是由于有情的贪爱和我见而产生,而受与想则是生起贪爱和我见的原动力。由于有情众生的如来藏中,含藏着无量世以来所造作的染污种子﹐遇缘产生现行就成为烦恼,如果想要伏断烦恼,就必须对烦恼有所认识,尤其是根本烦恼,就像是贼王一样能引生无量无边的随烦恼,因此擒贼先需擒王,必须透过善知识的教导,对根本烦恼有彻底的认识,才能将烦恼一网打尽,得到解脱功德受用。这六根本烦恼总共有六个法,也就是贪﹑瞋﹑痴﹑慢﹑疑和恶见,接下来我们就来略说这六个根本烦恼。

首先是“贪”,贪就是贪婪,贪欲的意思,也就是说非义而取﹑心无厌足,就称之为贪。世间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求种种五欲之乐,不义而取,心无厌足。由于贪的强大染着势力﹐驱使有情不断的起惑造业,以至于轮回三界无有出期。

以上介绍的是贪﹐继续说明第二个根本烦恼“瞋”,什么叫作瞋呢?瞋就是瞋恚、 愤怒,也就是说逆境当前,由于不顺己意,所以脸上就显现出愤怒的表情,五官肢体显现出不自然的样子,譬如说面红耳赤、青筋外露、暴跳如雷、怒目直视等等,都是瞋的具体展现,瞋心生起能令有情身心产生热恼,对家人眷属乃至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伤害他人的性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都是由瞋心所引起。瞋会使有情身心热恼,造作各种不善之业,所以瞋是不善性所摄,瞋恚之心都是由于我执而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是不顺自己的意思就大发雷霆,进而生起愤恨怨恼之心,乃至造作种种缺乏理性的身口报复行动,俗话说“火烧功德林”,正是瞋恚心生起时的最佳写照!瞋恚会断送菩萨和众生的法缘,特别是对菩萨道行者而言影响非常深远,比起贪欲的过失更是严重,所以古德才有“宁起贪见如须弥山,勿起瞋恚如芥子许”的说法,因此我们应该要特别小心才好。

说过贪欲和瞋恚之后,接着继续说明痴心所,痴又称为无明,因为无所明了没有智慧,所以对事理无法产生正确的见解,导致因果错乱,而引生一切的烦恼,这就是痴,也就是无明。因此说所有烦恼的产生都是因为愚痴不明事理所导致,一切杂染恶法都是因为无明而引起,也就是说,无明就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无明大略可分为两种,一是一念无明,二是无始无明。依照《胜鬘经》及《瑜伽师地论》的记载,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烦恼,也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以及有爱住地。然而什么叫作一念无明呢?所谓一念无明是说,四种住地烦恼能生一切起烦恼,所以众生的妄想妄念随灭随起烦恼不断,一念才灭,一念又起,因此就称为一念无明。这个一念无明乃是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不明白五蕴的虚幻,所以对四种住地所函盖的六尘及五蕴贪爱不舍,导致业相不灭,业种滋长,由于业种不净的缘故,生一切起烦恼而轮转生死,所以一念无明无始劫以来恒与众生相应。因此《胜鬘经》才会说:“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胜鬘经》卷一)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这种烦恼生起之时﹐在每一刹那都和意识觉知心相应,所以一念无明也称为起烦恼,因为一念无明﹐所以众生就有分段生死,一直要到阿罗汉位才能断尽分段生死,名之为我生已尽。

以上所介绍的是一念无明,接着我们来说明第二种的无明,也就是无始无明。什么叫作无始无明呢?无始无明的意思是说,众生不明白真如实相,不明白阿赖耶识、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法演变的过程,以及不明白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等,这就称为无始无明。这种无始无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要到菩萨明心以后﹐才会第一次与无始无明相应,但仍然还没有办法断尽,一直要到佛地断尽变易生死时,才能断尽无始无明,所以才会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换句话说,无始无明住地是对法界实相不能了知的无智境界,是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但众生觉知心从来不与它相应,这种无明也是二乘圣人从来不曾相应过的,只有回心大乘法修证而找到了如来藏才算打破了无始无明。由无始无明住地所引生的烦恼就称为上烦恼,但是即使证悟了法界实相﹐也仍然无法与上烦恼相应,得要悟后起修,起心动念开始探究“为什么悟了仍然不是成佛?”时才会与上烦恼相应;而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是无量无边的,这些上烦恼的断除要经过将近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借由善知识的教导及历缘对境,悟后起修,才有办法全部断尽,并非悟后就能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开始断除的。由此可见,它是如何的深邃与广大,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的力量,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上烦恼的力量,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而四种住地起烦恼的数目内涵,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无量无边的上烦恼内涵,同样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阿罗汉与辟支佛断了分段生死,利根的人一生就可以完成了,迟钝而极为精进的人历经四生也可以完成,但是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断除,不论你如何的利根都得要将近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断尽,因此这四住地烦恼的力量是无法与无始无明住地力量相提并论的,然而就更深一个层次而言,四住地烦恼也是无始无明所含摄,而四住地烦恼乃至全部断尽成为阿罗汉以后,却仍然不与无始无明住地相应,

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的情形。相信您在听完这一段说明之后就可以了解:有情众生之所以不断的轮回生死,都是因为一念无明所导致,而众生之所以无法成就究竟佛道,则是因为对无始无明的广大内涵无法全部亲证所造成;菩萨若能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复经三大无量数劫的勤苦修行,就能次第断尽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也就是断尽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而成就佛道。

各位菩萨,虽然佛法浩瀚,佛道悬旷,但是若能值遇真善知识指示一条明路,其实还是有迹可寻,有方法可次第修证的,希望您能安忍于佛法之深细难知,继续随着我们的说明往前推进。

在说明完痴心所的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后,我们接着说明对修行者影响至深的慢心所,那到底什么是慢呢?所谓慢﹐就是傲慢的意思,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这就称为慢。也就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不如自己或是程度与我相等的,甚至对于德学超过自己的人,我都表现出轻慢、藐视的态度,这就叫作慢。然而慢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约略可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增上慢等七种。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七种慢,第一种慢,是叫作慢,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里面有个比较高下的想法,因此心里就想我的境界远远超过他,我比他年轻、比他健康、比他有钱、比他有地位、比他有名望等等。因为是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中就生起了慢心,甚至于有时会开口说“我胜过他”,这就叫作慢。

各位菩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只能介绍第一种慢,其它的六种慢就在下一集再继续为大家说明。

非常谢谢您的收看,下次再会。

阿弥陀佛!


点击数: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