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禅不是禅定 (上)

第35集
由正旭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般若禅不是禅定」。

从古以来呢,就经常有人以为自己证得禅定,这样子就叫作开悟,因此当他证得禅定的时候,他就以开悟者自居,这是从古以来就有的现象。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境界、以证得定境为证悟的人却反过头来毁谤:「证得无所得、无境界的无生忍,不是真正的开悟。」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毁谤正法,其实是违背了了义经典的圣教量,这样的行为已经成就了地狱的重罪。

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世地狱重罪的果报,想想看!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特地在《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若这些人能够虚心接受,然后去比对圣教量,再作深入的思惟整理,自己知道错处,然后重头再参,这样子才有机会可以远离地狱重罪。

我们接下来是要讲解「以定为禅的十种层次」。但是在讲解这十种层次以前,我们先来说明:般若禅与禅定所证的境界有什么不同。先让各位了解以后,就知道以定为禅为什么是错的。

先来说什么是「般若禅」。般若禅的「禅」其实就是般若,般若是一种智慧,但是它不是世间人所说的智慧,它的智慧是在证得真心如来藏以后所具有的智慧。真心如来藏出生了这个五阴,也就是说祂是生命的本源,因此我们说:「般若」其实就是实相的智慧。般若所说的生命的实相——真心如来藏,祂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事实上祂是处于没有境界、没有所得的状态当中。那么,为什么祂可以处于这样的状态当中呢?因为真心如来藏从来不对六尘起任何一念,也从来不对六尘万法起分别,因此我们说,祂从来没有境界,也无所得。

除了这样的一个状态以外,其实还有其他的状态。譬如《大宝积经》卷三十九 佛说:「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入无出。何等名为入出二法?舍利子!所言入者名执诸法,所言出者名不执诸法。」这一段话 佛的开示是说:佛祂所证的菩提从来无入无出。什么叫作入出二法?佛就开示说「所言入者名执诸法」。譬如说,一个人的灵知心,他因为想要进入一念不生的状态,因此他就拼命的作加行,然后进入一念不生的状态,因为他对于这个一念不生的法有所执着,所以说他就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境界,所以说「入者名执诸法」。「所言出者名不执诸法」意思就是说:当你不再想要待在一念不生的状态当中,或者说你心忙乱了以后,你就出离了一念不生的境界,所以说「所言出者名不执诸法」。那么从刚刚的讲到了真心的所处的境界,除了「无境界」、「无所得」以外,还有祂「没有入出二法」。

再来讲到禅定的部分。「定」就是制心一处,那么「禅」呢?不是智慧,禅是静虑。那么「定」呢?也可以这样子说:心专注一境而不动摇,这样子叫作定。那这个心就是觉知心,也就是令觉知心一直缘于某一法上面而不动摇,这样子就叫作定。当然有把觉知心灭掉,也可以说是定的境界。譬如说,在第四禅当中弃舍觉知心,当他把觉知心弃舍了以后,他就进入了无想定,所以无想定也算是一种定;那么,如果说一个人证得了非想非非想定,那么他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他在非想非非想定当中暂时止息觉知心,他就进入了灭尽定当中,那么灭尽定跟无想定,也是「定」的两种。

接下来我们来看:与觉知相应的定,它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所谓的觉知心就是能知能觉的心。既然能知能觉,祂对六尘万法就有所得,所以祂就是有所得,有所得一定有境界,所以祂是有所得、有境界法。既然妄心觉知心祂能够分别境界,那么祂就有入有出;所有的定呢都有入有出。譬如说,你的觉知心处于这样的一个境界,你知道你是处于这样的境界,那么你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法,因此,与觉知心相应的定,它一定是有境界法、有所得法。

接下来说:无想定是不是有所得、有境界法呢?无想定当中,仍然有意根在缘五尘上面的法尘,因此在无想定当中,其实仍然是有境界、有所得法。而且它也一定要有入有出,因为必须从第四禅当中进入无想定,那么当他想要出定的时候就出定,那出定以后就叫作出,即使说生于无想天,最多也只有五百大劫就要出定了。所以,无想定也是有境界、有所得、有入出之法。

那么灭尽定呢?阿罗汉证得灭尽定以后,他早上去托钵,回来吃完饭以后,没事他就坐在树下,就入灭尽定去了,第二天早上,太阳起来照到他的身上,他又出定了。所以灭尽定虽然不属于禅定,但是它也不是般若禅所说的禅定,因为它仍然是有入有出之法。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所写的十种「以定为禅」的层次。

我们先来讲,第一种:「散乱攀缘心」。所谓的散乱攀缘心,就是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觉的心为真心。那么能知能觉的心,一定是能分别六尘的心,能分别六尘当然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法。为什么说能分别六尘的境界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法呢?譬如说,一个人拿尺去量东西,那么他所量的结果是不是显示在他的量具上面,也就是这个尺上面?又譬如说,一个人他想要称体重,他把体重计拿过来,他站上去以后,他的体重就会显示在体重计上面;也就是说,量具它本身会显示出衡量的结果。那么我们的能知能觉的心就是一种量具,祂就是在量六尘境界。既然祂是能够衡量六尘境界的心,当祂在衡量六尘境界的时候,六尘的境界就会显现在能知能觉的心上面。所以说,当祂在衡量六尘境界的时候,祂就变成是有所得、有境界的法了,也就是说,能知能觉的心祂是有境界、有所得法,祂不是真心,真心是无境界、无所得法。而且能知能觉的心,祂一定有入有出,当祂在衡量境界的时候,祂就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境界。当祂离开了这个境界,再去衡量其他境界的时候,祂就出离了这样的一个境界,所以祂具足了有所得、有境界、有入有出的法。所以说:第一种「散乱攀缘心」根本不是真心,因为祂跟真心的体性是不符合的。

接下来,第二种「以法定心」。以法定心的意思是说:因为一个人感觉到说,他的心很散乱、很攀缘,所以他就想要用一种方法让他的心定于一处——也就是制心一处。那么这样的方法其实很多,通常是数息、念佛、忆佛,或者是用其他的方法来摄心。用这样数息、念佛、忆佛的方法来摄心而定住的心说祂是真心,事实上是错误的!因为,如果说一个人在数息的时候,他的觉知心就一定要落在数息这个境界上面,所以他就能分别他数息的状态,所以说祂是有所得、有境界法;那么当他不再数息的时候,他就出离了这样的一个境界。所以说「以法定心」仍然不是真心。

那么接下来说第三种,第三种是「常寂常照」。常寂常照就是以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的灵知心为真心。我们刚刚已经作了一个说明说:一念不生其实还有一个清明之念,知道自己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所以它其实不是一念不生。那么把这样的心当成真心,其实它完全不符合真心所处的境界,因为一念不生的状态,它仍然是意识觉知心相应的状态,所以说,它仍然是有所得、有境界法,而且它也有入出二法。因此,「常寂常照」的离念灵知,事实上也不符合真心的体性,它不是真心。

再来说第四种:「遍满虚空」。也就是在一念不生当中,定心不断的扩散,最后觉得自己的心遍满虚空。很多人在修定的时候,就来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他就以为这样子的心就是开悟了、就是真心,因此有人就说「遍满虚空大自在」这样子就叫作开悟了。事实上,这样的一个遍满虚空的觉知心仍然不是真心,因为它还是以意识觉知心相应的境界。那么「遍满虚空」这样的一个状态,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也是以为说:觉知心遍满虚空,这样子就叫作开悟。记得我刚来正觉讲堂学佛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努力拜佛,我就在家里拜佛,拜了一段时间以后,定心就不断的扩散,在拜佛当中定心一直扩散,然后就觉得整个心如虚空一般,也就是以为自己的心遍满虚空了,当然拜完佛以后下来,觉知心仍然是觉得它遍满虚空。事实上,觉知心是不可能遍满虚空的,因为我们的觉知心是在脑里面(出现),它从来没有出过脑的范围,所以它并没有真的遍满虚空。这个遍满虚空的感觉,事实上虽然很实在,但是这仍然是一种幻觉,即使你一直感觉说它真的遍满虚空,但是你如果有正确的知见,你就知道,事实上它没有遍满虚空,它只是一种幻觉而已。当我练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以后,我就去跟我的亲教师说:「老师啊!我好像开悟了!」这个老师很善良、很客气,他是很客气的在知见上就把我「杀」了一顿。这是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正确的知见,再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终于知道遍满虚空这样的境界其实不是开悟,这样的觉知心相应的境界仍然是妄心的境界,不是真心所处的境界。这是第四种以定为禅的层次。

再来说第五种:「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当一个人的觉知心进入了欲界定当中,然后他在欲界定当中舍弃了觉知,当他舍弃了觉知以后,就进入了未到地定当中。那么未到地定当中虽然是触而不分别,但是因为还有个意根在运作,所以仍然不是无境界、无所得法。还有,一个人从欲界定进入了未到地定当中,所以他是有入,当他出定的时候就有出,所以第五种未到地定的境界,它仍然不是真心所处的境界。

当一个人练到了未到地定以后,具有了这样的未到地定的功夫,接下来如果说,他把性障修除了,也就是把五盖——五盖就是贪、瞋、疑、睡眠、掉悔,把这五盖修除了以后,他就突然间有身乐出现,也就是「初禅善根发」出现了,他证得了初禅。证得了初禅,仍然不是真心的境界,如果你以初禅善根发这样的境界认为说就是开悟了,那仍然是以定为禅的人。我们来看看初禅,即使你是最上品的证得初禅的人,你在一切时中(醒时),都可以维持在初禅状态,但是你还是要睡觉,当你在睡觉的时候就出定了,第二天醒来又入定,所以证得初禅,仍然是有入有出之法。那么,初禅还是有意识,还有其祂前五识,还有觉知心在运作,所以初禅仍然是觉知心相应的境界,所以它不是真心所处的境界,它是有所得、有境界法,而且是有入有出的法。

接下来讲:「虚空粉碎」。当一个人进入了初禅以后,他会有一个觉受——虚空粉碎,其实就是初禅中的定境觉受。既然是初禅中的定境觉受,当然它就是妄心的境界,所以说虚空粉碎仍然不是真心所处的境界。

再来说:「大地平沉」。大地平沉其实仍然是在初禅的境界当中,不过它已经接近了二禅前的未到地定的境界。前面欲界当中也有未到地定,这里讲的是接近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境界,大地平沉在前面的未到地定;(欲界当中的未到地定)当中也有可能会出现。所以大地平沉仍然不是真心所处的境界,它仍然是有境界、有所得、有入出二法的境界。

这里的「觉」其实就是「寻」,「观」就是「伺」,所以有寻有伺跟无寻有伺:在初禅叫作有觉有观三昧,也就是有寻有伺三昧,进入了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境界,就叫作无觉有观三昧。在这个境界当中,这个「觉观」是针对五尘来说,也就是他对于五尘不再主动去攀缘,所以我们说它叫作「无觉」;但是因为觉知心还在的关系,所以他被迫的领纳五尘的境界,所以就叫作「有观」,所以还有「观」但没有「觉」,所以我们就说: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就是「无觉有观三昧」。今天「以定为禅」的层次,就先讲到这里。

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