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眼識的生起因緣,契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第016集
由 正賢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四講:由眼識的生起因緣,契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在前面第三講,為什麼要說阿賴耶識與轉識的差別?因為兩者功能的作用不同,分清了好作觀行,可以一直觀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實道理。如果兩者不清楚,會真妄不分,同時對內身煩惱的起因也會弄不懂。現在舉《大方廣佛華嚴經》卷9來說明內身煩惱:【何等名為內身煩惱?有四因緣:一、謂眼根攝受色境,二、由無始取著習氣,三、由彼識自性本性,四、於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種因緣力故,藏識轉變,識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續不斷。】

眼識的生起,一般沒學佛的人認為能看見景物的是我的雙眼,因為眼睛能夠看到外面的事事物物,但是不知道能見的是識;學佛之後,就說有「眼識」,所以我們能看見。可是看到《八識規矩頌》所說的眼識九緣生,再看到《華嚴經》這一段,可能會困惑說:為什麼眼識生起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到底為什麼?縱然學唯識,都會說眼根觸色塵生眼識,但是對內涵並不是很清楚,佛、菩薩說法有甚深的用意。

《八識規矩頌》說眼識九緣生,九緣的詳細內容,大家可以看看相關的註解,在這裡就不詳談。我現在的用意,是根據《華嚴經》所說,內身煩惱四因緣為根基,深入談到「萬法唯識」——一切都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九個緣是空、明、根、境、作意、第六識、第七識以及第八識、加上各識的種子,合為九緣。

妄心的見聞覺知,一定要藉著因緣,能、所才能生起,所以說緣合而生,緣散則滅,沒有主宰。眼識的現起要這麼多緣,同樣的耳鼻舌身意識也是一樣。所以能看見的不是眼根完好而已,需要具備種種的緣。可是一般人都執著在看到、聽到、嗅到、嚐到、觸到的都是真實的,而且認定是「我」能看、能聞……乃至能知等等,堅固地執著種種的功能作用,也同樣地執著是「我」,如果明白九緣生,會慢慢放掉色塵境與「我」,才不會執著有我。因為九緣中的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是促成眼識現起的緣,而眼根以及屬於色塵境的空與明,在說到六七八識為緣的時候,往內轉已經是識緣識了。而《華嚴經》所說的四因緣,是更深入明白煩惱的原因以及煩惱的習氣種子,慢慢契入看到萬法的根源。

談到九緣,由於空、明、根、境是小乘所共有的,空、明有侷限性,眼識現起時特別需要;至於根、境,學佛的人容易知道,加上六、七識,因為染淨依第七識,是分別依第六識的根;而且九緣中的染淨依是,由於不知道是第八識頓時變現境界,讓我們以為是真的,所以第七識就執著為自內我,加上第六識不知道境界是變現的、是虛妄的,由於不知道就執取色境,就這樣我們也可以說空、明、根、境、第六識、第七識,合為《華嚴經》所說的內身煩惱的第一項:眼根攝受色境。但是明白《華嚴經》的深意,就不會侷限在一般人的想法,落入堅固的執著中。

一般人在講眼根觸色塵生眼識,心中會以為有眼根,看到外邊的衣服就了知藍色,看到外面的花朵就說這是紅色;而藍色、紅色的分別,是因為有眼識的功能作用。在講的當下,心中還認定有外面的衣服、花朵等種種東西,事實上,眼根是第八識變現的,色塵境莫不如是。如果懂得唯識的人,知道眼睛所看到的根本不是外頭的色塵,就像《楞伽經》所說的:【不覺自內身取境界】」【不覺自心現而執取】(《大乘入楞伽經》卷2),【自心現攝受不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合起來可以很清楚地說:【不覺自心妄現境界而生執取,若了唯心就不執著。】意思是說:不知道自己所看到的色塵境,都是自己心中所變現的影像,是虛妄不實的。由於有東西被自己看到,覺得賞心悅目,或者厭惡難過,苦樂受都是那麼真實,就自然會起心去執取,如果明白唯心所現的道理,就不會去執著。

現在舉《成唯識論》卷1來說明:【雖非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依緣,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色理既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有色塵境界,眼識才會生起,但不是大家往外所看到的色塵境,而是內因緣種子力,第八識變相似的五根和五塵,眼根不是現量可以見得,因為可以引發眼識現起,所以知道是有的,這只是功能,不是有個極微變成根與境,而是第八識變的;依著第八識所變的根,緣著第八識所變的塵,引發識現起,如果沒有第八識變,就沒有所謂的親所緣緣與疏所緣緣。

講到這裡,大家會突然明白說:「哇!我知道了,原來《成唯識論》講所緣緣,是有道理的。」確實是這樣。《成唯識論》卷2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依他起性 如幻事等。】四緣是: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明白這四緣,會更清楚五識的現起是有脈絡的。《成唯識論》的四緣,《八識規矩頌》的眼識九緣生,以及《華嚴經》的內身煩惱四因緣,各有不同的深意,一一細細觀行,就不會執著在文字上而作繭自縛。以上詳細地說明了《華嚴經》四因緣中的第一因緣:「眼根攝色境」。

接下來要說第二因緣:「無始取著習氣」。習氣跟種子名雖不同,但是體是一樣的,習氣是在熏習時說的,種子是相對於現行時講的,這裡是說:「無始取著習氣令眼識現。」眼識會現起的因是由於無始以來妄取境界,熏習氣氛而為種子的緣故。所以《入楞伽經》卷2說:【無始世來虛妄分別色境界熏習、執著戲論故。】從無始以來,一般眾生沒有深入經藏的智慧,沒有作意在修行,一見到東西立刻取著外境,因而生起貪瞋癡,造作身口意種種業行,因此一再地存入為習氣種子,因為虛妄分別才熏入為種。所以《成唯識論》卷2才說:【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也就是所分別的色塵境,事實上都是沒有的,因為習氣的攪動,所以現起相似色塵境,讓愚夫執著以為是真的,由此熏習後生眼識。

第三、「由彼識自性本性」。眼識的自性是了別色境,所以《成唯識論》卷5說:【隨六根境種類異故,謂名眼識乃至意識,隨根立名,具五義故。……或名色識乃至法識,隨境立名,順識義故。謂於六境了別名識,色等五識唯了色等。】論中的意思是說,隨著六根觸對六個境界的種種不同,而有眼識乃至意識的名稱,這是隨著根而建立的名相;也可以叫作色識、聲識……乃至法識,這是隨著境界而立名。總而言之,了別就是識,色識就是了別色,也就是眼識識色,所以才說眼識自性是了別色,不能了別聲、香……乃至法。也就是告訴我們,各種識雖然都是第八識所生,但是每一識都有自類因,由於前眼識自性分別,由此熏習後生眼識,現起的眼識也是自性分別。

舉個淺顯的例子來說,由於不知道是第八識所變現,就認定外境是真實的,便累生累世往外看,愛攀緣外境,因此遇到路上圍了一堆人,便想去看個究竟。如果有人說,某個地方風景美得不得了,不管花再多的錢,也要去遊歷一番,眾生就這樣在花花草草,各種境界中去取著。

第四、「於色境作意希望」。作意是什麼?作意有兩種功能:就體性來說,心還沒有生起,在種子位時,能警覺令心生起;如果從業用上來說,如果識已經生起,能引心現行令趣前境,引導眼識趣向境界。用個比喻來說,由於心中懼怕,遠遠地看到一團黑黑的,剎那間就希望能夠看清楚是什麼東西,慢慢走近,慢慢清楚,原來是一隻黑狗躺在那邊睡覺,這就是於色境作意。又例如在三更半夜,遠遠看到全身穿白衣,而長髮蓋住臉,由於過去有存入種子,七月半可能出現女鬼,心中雖害怕,但還是忍不住很想看清楚究竟是不是鬼?這就是於境作意。也就是說,作意自性明利,雖然在種子位,假如有境界,會警覺心、心所種子,使立即生起。

舉例來說:如果很多人一起睡覺,外邊有小偷來了,有個人警覺性高立刻知道,當下便能警覺其他的人醒來。作意是五遍行之一,觸也是,很多人可能不容易瞭解,為什麼《瑜伽師地論》一再說作意──七種作意等等,那是因為大乘菩薩用「作意」來修行,因為在種子位;等到「觸」,已經是起現行了,觸的業用是在心,所緣境界的時候,接下來已經是「受、想」,所以二乘人是在觸上修行。再舉例來說:念佛人體會世間種種苦,一心一意想要到極樂世界去,會作意念念在 阿彌陀佛聖號上,希望能夠淨念相繼,就不會於色境作意,六根就不會往外攀緣虛妄的境界。

現在再回到《華嚴經》的內身煩惱本文:【由此四種因緣力故,藏識轉變,識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續不斷。】(《大方廣佛華嚴經》卷9)由於有這四種因緣力的關係,引發藏識轉變,於是識的波浪生起,好像瀑流的水一樣相續不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9,自在主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如眼識起,一切根識微塵毛孔俱時出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諸識亦爾,或時頓現。善男子!譬如猛風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風飄靜心海,起識波浪相續不斷,因緣相作不相捨離,不一不異如水與波;由業生相深起繫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彼阿賴耶終不自言:「我生七識。」七識不言從賴耶生,但由自心執取境相分別而生。】就像眼識的現起,其他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時出生,也像是這樣,好比是明鏡一般,突然間現起眾像,五識也是這樣頓時顯現的,好像強烈的猛風吹著大海水,不停地起一波波的浪。識的波浪,也是由於境界風吹到寧靜的心海才起,而且相續不斷,有因緣才相起,沒有互相捨離,因為水跟波浪是不一不異,都是由於業力才生起所有的相,而繫縛著眾生;這些都是由於不能了知四個因緣力,而使五識現起。難怪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佛事》中才會說:【但念自從無始,迄至今生,漚生巨海,逐識浪以高低;雲點太清,任情風而人我。於是循環諸趣 流轉四生;】(《三時繫念佛事》)

一切法本來虛妄不實,眾生卻都在人我是非中滾個不停,識浪高高低低,今天因為嫉妒而說他人壞話,明天因為不爽便誣告他人或陷害他人,而被業力繫縛,在六道中輪迴,卻不知道我與他,是無二無別、平等平等的。關鍵不在於阿賴耶識說自己生七識,也不是七識說被阿賴耶識所生,而是自心執取境相分別而生。

前面《華嚴經》中說到「因緣相作」,因為有第八識才有七轉識生起,這是因作緣;因為有七轉識才能熏入成為第八識的種子,這是緣作因,所以是因緣相作。另外「不相捨離」的意思是:七轉識能熏入阿賴耶識為種子,阿賴耶識為七轉識所熏,所以七轉識、阿賴耶識是共俱才能熏習,所以不相捨離。另外「不一不異」,我們用本、末來說明比較清楚,以阿賴耶識為因、為本,七轉識為緣、為末,本、末不同,所以不可說一也不可說異,離開海水就沒有波浪,波浪與海水是不一不異。另外「不相知」是說:阿賴耶識因為七轉識熏入為業種才現相,所以不了知七轉識;七轉識因為阿賴耶識變現相分才現起,所以也不了知阿賴耶識。彼此相因而有,所以如幻如化。

不知道唯心所現而去虛妄分別境相,就如同中峰國師說的:【合塵背覺,栽荊棘於七寶園林;】(《三時繫念佛事》)如果在人我是非中打滾,執著所有的外塵境界,就是在栽荊棘;如果能夠不落入虛妄分別,就可以「捨妄歸真,列珠網於四生門戶」,就不會在四生六道中輪迴不已。

以上講七轉識、阿賴耶識,不是去執阿賴耶識為我,也不是要炫耀自己,把唯識當選擇題,故意問:這是第幾識?那是第幾識?也不是喜愛爭論,把唯識當是非題,應該是第幾識,而不是第幾識。「縱橫萬法,圓裹一心」,學了那麼多的佛法,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作意在修行上,染汙才能一分分清淨,煩惱也才能一分分捨離。

時間又到了,「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四講:〈由眼識的生起因緣,契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說到這裡,謝謝諸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大家:福慧增長、學法無礙、速成佛道!

阿彌陀佛!


點擊數: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