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識與阿賴耶識的差別

第015集
由 正賢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三講:轉識與阿賴耶識的差別。

為什麼我要把前四蘊暫時擺一邊,單獨把識陰拿出來講?因為觀識陰,就好像要砍掉一棵樹要從根先砍,因為根最重要。就像祖師所說的:【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達磨大師破相論》)也好像中醫治病,要找對穴道。所以說,五蘊中以識蘊的觀行最為重要,捨離了識蘊的虛妄性,不但不會再執取其餘的四蘊,而且容易契入真識。

前二講希望讓大家明白五蘊的自性、次第以及蘊善巧,由五蘊一一的自相去觀察,再從每個人的五蘊合併觀察,終於知道五蘊無我、無人、無作者、無受者的道理,這樣已經一分分走在修行的正道上,但是不知道世世的五蘊由何而來?要怎麼樣修行?當您看到引用 世尊所開示的下一段經文,就會明白凡夫共同的現象:是不如實知識陰,因而被識陰所縛。

《持世經》卷2 世尊告訴持世菩薩說:【諸凡夫於見聞覺知法中,計得識陰貪著念有,是人貪著見聞覺知法,為識陰所縛,貴其所知,以心意識合繫,故馳走往來。所謂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皆識陰所縛故。不能如實知識陰,識陰是虛妄不實,顛倒相應,因見聞覺知法起,此中無有實識者;若不能如是實觀,或起善識、或起不善識、或起善不善識,是人常隨識行,不知識所生處,不知識如實相。】(《持世經》卷2)

凡夫所看到的「花」,就認定是玫瑰花或是雞冠花,而且世間人都是在現象界上這麼認定。如果你把雞冠花說成玫瑰花,大家一定會說:「你錯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共同施設的言語,從小時候大人這樣教,我們就這麼學,久而久之,依著語言就執著這是真實的。認定是真實之外,還加上自己對賞心悅目的粉紅玫瑰花起貪,有所執取,就被「識陰所縛」。很想擁有,今天買了,過了一陣子凋謝了,覺得可惜,明天再買一把,欣賞又欣賞;久了,看膩了粉紅色玫瑰花,看到白玫瑰清新脫俗,又喜歡上了。原因是什麼呢?在「看到」的當下「貪著念有」,就被「識陰所縛」。聽到好聽的交響樂,覺得太棒了,就想要買音響,天天放來聽,這是「貪著念有,為識陰所縛」。乃至於聽說某種名床上百萬,觸感好、睡了身心舒暢……。種種六根觸對六塵境,六識現起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在「見聞覺知」上貪著。就這樣從上一世到這一世,再從這一世到下一世,一直被「識陰所縛」。因為不如實知識陰是虛妄不實,常常隨著妄識起見聞覺知,馳走往來,不知道識為什麼會生起?從哪個地方生起?怎麼樣才生起?

可能有人會說:「你說錯了,世間每個人都這樣想的呀!玫瑰花明明就是玫瑰花,很漂亮啊!交響樂也確實好聽,我有的是錢,買來聽聽心情很好,有什麼不可以?」所謂的玫瑰花,佛法中說這是假名安立,每一個國家都有共通的語言,只是表達的工具而已,不可以執著。而且《楞嚴經》卷6的偈頌中說:【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都是如幻如化,好像眼睛有翳病一樣。古人也說:【一翳在眼,千華亂空;天唯一月,本無第二,但因揑目而見有之。】(《圓覺經類解》卷1)《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1,世尊告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切都如幻如化,本來是空,可是眾生妄認為是有,好像虛空中的花,本來是沒有的,可是因為眼睛有翳病,虛妄執著為有。所以有智慧的古人說:【有一毫見聞取捨之處,皆在三界無明長夜生死夢中。】(《宗鏡錄》卷44)只要觸對外境生起一絲絲的見聞,確定是某件東西而生起取用或捨棄者,都是在三界無明的長夜作生死大夢的人。

剛開始第三講這段引文中有一句:「因見聞覺知法起,此中無有實識者。」也就是所見、所聞、所覺、所知,都是虛妄的,如果不能如實去觀察,不管是善識還是不善識,這種人是隨著妄識起見聞覺知,不能知識所生之處。

引文中還有另一句:「以心意識合繫,故馳走往來。」心意識是什麼?在《瑜伽師地論》卷63 彌勒菩薩說:【若就最勝,阿賴耶識名心。何以故?由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末那名意,於一切時執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為性。餘識名識,謂於境界了別為相。】(《瑜伽師地論》卷63)阿賴耶識名之為心,因為能聚集一切法種子的緣故;末那名之為意,以思量為性,於一切時執我、我所,及我慢、我見、我愛、無明等四煩惱;其餘的六識名之為識,以了別境界為其相。至於意的功能就是執著藏識為自內我,導致在六趣中生死輪迴。

這些都是在說見聞覺知生起的因緣,以及心意識個別的功能差別,現在只針對「心意識合繫,馳走往來」來加以說明:能見聞覺知,是由於六根觸對六塵起了別的作用;六識的生起,粗淺來說要有根為增上緣。至於意根由於妄執特強,導致眾生輪迴於生死海中,一再改頭換面:或在畜生,受虎豹豺狼之身,人所惡見,乃至愚癡暗昧,有彼此殘殺吞食之苦;或在鬼道,受饑火中燒、吞嚥針喉之苦;或在人間,受愛別離、怨憎會等八苦交煎;或在天上,也有五衰相現之苦;或生修羅,常起鬥爭,刀來劍去的;或生於地獄,墜墮鐵圍山受極重之苦。「升沉之交替,似汲井輪」,上上下下,來來回回,都是由於「貪著見聞覺知法,為識陰所縛而輪轉不已」。反過來說,如果能夠如實諦觀,知道因識陰而有的見聞覺知法,都是虛妄不實顛倒相應的,不是實識,能夠捨妄歸真,就不會落入無明中受輪迴之苦,也就不會在三界六道中馳走往來。

而且,如《持世經》所講,識陰既然是虛妄不實、顛倒相應的,不是實識,那佛法一定還有一些真理要去努力探究;只要對虛妄的法瞭解越清楚,真實的法自然慢慢就會呈現,最後達到了妄歸真的境界。到這裡一定有人會感到困惑,同時希望懂更多。

《持世經》卷2說:【是人為識所縛,識陰合故為心意識所牽。以心意識因緣力故生是凡夫,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是人隨心意識力故生,依止諸入,貪著識陰故,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持世經》卷2)生而為人被識陰所縛,被心意識所牽,觸對外境起種種業行,業種存入阿賴耶識為種子,所以生下來就是凡夫;如果想的不正就得下身,想好的就得上身,想不好不壞就得中身,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向內攀緣六塵境界,貪著所思所想,導致所行背離佛法。像這樣,永遠沒辦法離開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尤其是凡夫不知識陰虛妄,今天看到六塵境界,某個人是騙子,騙了我一百萬,一見就生氣,當下忘失戒律,拿起棍棒先打再說,就這樣打傷了人,造了業行,導致下一世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還有某人一天到晚妨害我,說我不好,還侵害到我,不聽我訓誡,屢次再犯,忍無可忍;我是他的上司,所以想盡辦法讓他失業,導致他一家大小生活困頓,起瞋恨心,就這樣也是在造惡業。

能夠真正觀察到識陰虛妄的人,會反觀所思所想不一定是對的,此後就會用智慧轉變自己的意識心,這樣修行才能做到忍辱。但是,同時也知道沒有所謂忍辱不忍辱,因為沒有相對的人與我,因為一切皆是唯心所現。但是如果不能深入經藏,就無法智慧如海,難喔!所以要多多聽經聞法,增長智慧。

前面講的「識陰」是因為識會蘊藏妄種,覆蔽真心,而轉識的出生必「依因待緣」,這是在強調:識陰不是自己單獨就能夠現起,除了轉識之外,還要明白阿賴耶識。《瑜伽師地論》卷63:【云何名為勝義道理建立差別?謂略有二識:一者阿賴耶識,二者轉識。阿賴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此復七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鏡,如是名依勝義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別。】(《瑜伽師地論》卷63)在論中很明顯地指出轉識是能依,而阿賴耶識是所依,轉識必依阿賴耶識才能現起。用個譬喻:眼識、耳識、鼻舌身識乃至意識,六識一現起,如水中的波浪要依於海水,有境界風吹動才現起;或者好像影像,一定要依於擦得明亮的鏡子,一照才出現,這是勝義道理。

要明白兩種識的差別,就得要分清楚轉識與阿賴耶識的差異性,一定要明白兩者之間的關係,所以引《瑜伽師地論》卷51:【云何建立互為緣性轉相?謂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作二緣性:一、為彼種子故,二、為彼所依故。為種子者,謂所有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一切皆用阿賴耶識為種子故。為所依者,謂由阿賴耶識執受色根,五種識身依之而轉,非無執受。又由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為依止故,意識得轉。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識身轉,非無五根;意識亦爾,非無意根。】(《瑜伽師地論》卷51)阿賴耶識是七轉識現起的二種緣性:一種是當轉識的種子,另一種是當轉識的所依。當種子的意思,是由於不管是善、是惡或無記的轉識現起時,都用阿賴耶識為種子。第二種當轉識的所依是說,由於阿賴耶識執受色根,五種識就這樣依著現起運轉。又因為有阿賴耶識,就會有末那,也就是因為依於眼根,眼識現起;依於耳根,耳識會現起;乃至依於意根,意識才現起。最關鍵的是阿賴耶識,沒有祂的種子,五識不現。剛才講所依,是用海水跟浪、明鏡跟影像來譬喻。現在所依講得比較清楚,因為阿賴耶識是執受色根,這個色根是五識現起的俱有依,沒有色根,五識無法現起,沒有阿賴耶識執受色根,五識也一樣無法現起。

那什麼叫作執受?執是攝為自體,持令不散;受是領以為境,令生覺受,安危與共。

看完好似不懂,現在用比較的方式來說明,希望大家可以清楚何謂執受。先不要說人,說狗或貓,只要是有情都有執受;而花、茶杯、蔬菜、水果,只會生長、凋謝、枯萎或爛壞,不像有情有執受。所以我們說緣於器世間,而不是說執受器世間;說阿賴耶識執受根身,而不可以說阿賴耶識緣於根身。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卷1中說:【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大乘起信論》卷1)意思是說:眾生因為不覺無明業相,所以心動,心ㄧ動就有苦,因為「果不離因」的緣故。如果覺了,就不動心。佛在《金剛三昧經》中也說:【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金剛三昧經》卷1)五陰俱生,生死往來,皆因無明。意根在前面做為先導,意識才能了別眾多境界,而五識是依著五根去了別境界,這種種境的出現,都是因為有阿賴耶識如瀑流般的出生轉識。看到這裡,大家對於七轉識與阿賴耶識的關係,應該更清楚明白了。

在《瑜伽師地論》卷51 彌勒菩薩說:【阿賴耶識先世所造業行為因】(《瑜伽師地論》卷51)。轉識是在現在世,因為有很多緣才現起,而阿賴耶識是由於過去世的五陰造了善不善業,因為業行存入種子,執藏在第八識裡,導致另一個有情出生。所以《成唯識論》卷2才說:【能熏生種,種起現行。】(《成唯識論》卷2)能熏的七轉識造作了善惡業行的種子,這些種子存入阿賴耶識中,遇緣便會現行。這些能熏與所熏的關係,在《成唯識論》卷2中說得很清楚:【何等名為能熏四義?一、有生滅……。二、有勝用……。三、有增減……。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唯七轉識及彼心所有勝勢用。……如是能熏與所熏識俱生俱滅熏習義成,令所熏中種子生長如熏苣蕂故名熏習。能熏識等從種生時,即能為因復熏成種。三法展轉因果同時,如炷生焰,焰生焦炷;亦如蘆束,更互相依。】(《成唯識論》卷2)

能熏必是有生滅、有勝用、有增減的七轉識及其心所法,而且必須與所熏同處不即不離,並且俱生俱滅,否則無法熏習。就好像文中所說,好像熏苣蕂,又好像燈炷出生了火焰,火焰產生了焦炷;燈炷、火焰、焦炷這三種法是展轉因果同時,也就是說能熏的識從種子生時,又為作因再熏入為種。

以上阿賴耶識生六識,六識起見聞覺知造諸行,熏入為種,是另一有情出生之因,阿賴耶識與六識更互為因,但是差異性仍須分清,就像有短才有所謂的長,是兩種互相比對得的結果。光講阿賴耶識,不懂祂與轉識之間的關係,學佛法就會徒勞無功;光講轉識,不懂阿賴耶識,學佛法便無法深入,永遠是外道,因為一直都在心外求法,更何況必須懂得唯識所現的道理,那就更不用說了。

因為時間的關係,「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三講:〈轉識與阿賴耶識的差別〉就說到這裡。

謝謝諸位菩薩的收看!敬祝大家:福慧增長、學法無礙、速成佛道!

阿彌陀佛!


點擊數: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