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住地的上煩惱(一)

第101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勝鬘經講記》來加以說明。今天所要講的子題是〈無明住地的上煩惱〉。

正如勝鬘夫人在《勝鬘經》卷1的開示:【世尊!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謂明解脫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故,過恒沙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是故無明住地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彼生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如是過恒沙等上煩惱,如來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說明如下:

世尊!如果菩薩不斷除無明住地,或者少分、多分斷除,而沒有究竟斷除,就沒有辦法得到一味、等味,也就是無法得到明解脫味。為什麼?如果菩薩不斷除無明住地,或者少分、多分斷除而不究竟的人,對於超過恆河沙數等所應斷的法,當然是沒有辦法斷除,或者僅斷除少分、多分,而沒有究竟斷除;也因為超過恆河沙數等所應斷的法沒有斷除,或者只是沒有究竟斷除的緣故,超過恆河沙數等所應證的法未證,所應得的法不得。由於這些無明住地積聚的緣故,便出生了一切大乘修道位所應斷的煩惱及上煩惱;這些上煩惱包括了: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像這些超過恆河沙數等的上煩惱,只有佛的智慧才能究竟斷除,所以這一切的上煩惱,都是依於無明住地而建立的。

從勝鬘夫人的開示,可以得到下面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什麼是無明住地?第二個重點,無明住地的上煩惱沒有斷除、或者僅斷除一部分而沒有究竟斷除的人,是無法獲得明解脫味;第三個重點,上煩惱包括了心上煩惱等煩惱;第四個重點,過恆河沙數等的上煩惱,菩薩僅能少分、多分斷除,只有佛才能究竟斷除。所以,上煩惱都是依於無明住地而建立的。

首先談第一個重點,什麼是無明住地?所謂的無明住地,就是無始無明。它無始劫以來就與眾生在一起,可是眾生不知道、也不相應,除了菩薩開始參究什麼是法界實相時,這時才開始與無始無明接觸,一直到菩薩一念慧相應而親證法界實相,才打破無始無明,才能成為 佛在《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這時明心的菩薩,僅打破極少分的無始無明而已,還有極大部分的無始無明尚未打破;所以菩薩明心見性以後,還要經歷將近三大無量數劫,藉著修行將無明住地一一加以斷除,最後才能成就佛道。這表示無始無明的煩惱很多,超過恆河沙數那麼多;以此緣故,「無始無明,又名為過恒沙等上煩惱、塵沙惑,又無始無明,名為理障、所知障;也就是迷於法界實相的真實理所產生的障礙,也是對於成佛所應斷的煩惱及所應證的法不知、不證、不斷,因而障礙菩薩成就佛道。」

譬如不知道如來藏一心共有八個識,那就是眼等六識、意根及第八識。其中前六識就在現前境界中作種種的分別,意根則處處作主,以及第八識不於六塵作種種分別。因此有人形容八個識的關係如下:「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裡把帳開。」又譬如不知道自己的五陰世間,都是自己的真心如來藏藉著無明、業種等緣,而從如來藏變現出來的。又譬如不知道自己所處的山河大地的器世間,都是共業有情的如來藏共同變現出來的,讓有情在器世間裡生活。又譬如不知道識陰六識及處處作主的意根,都是從自己的如來藏藉緣而出生。又譬如不知道自己所領受的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如來藏藉緣而出生,以此讓眾生接觸、領受及分別諸法,所以才會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說法出現。又譬如不知道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來藏,也不知道自己所接觸、所領受的種種六塵境,不過是如來藏的自心現量——也就是如來藏藉緣而出生了相分與見分,見分就在相分當中作種種的分別。眾生不知,誤以為真實有外境為自己所接觸、所領納、所受用,因而妄造種種的善惡業,導致自己不斷地在三界當中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又譬如眾生不知道自己都是活在如來藏裡,從來沒有自外於如來藏;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如來藏裡出生、是在如來藏裡死亡,更不知道生與死只是一種現象而已。所以勝鬘夫人才會在《勝鬘經》卷1開示:【生死者,依如來藏。】(《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諸如等等,凡是於法界實相的真實理有所不知、不證、不斷,就會障礙菩薩成佛,所以無始無明又名為理障、所知障。又無始無明相對於二乘人的流轉生死的一念無明的下煩惱而言,名為上煩惱。因為二乘人的一念無明僅有見惑、思惑而已,而見、思二惑與流轉三界生死有關,只會障礙眾生解脫三界生死而已。然而三乘人證得初果的須陀洹時,可以將一念無明打破,於證得四果的阿羅漢時,可以將一念無明斷除;但只是斷除一念無明的現行而已,也就是「能取相」與「所取相」不復現行,所以二乘人於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永不在三界現身意。菩薩雖然也可以如同二乘人一樣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為了無生法忍的道種智、為了成就佛道,不像二乘人入無餘涅槃,反而故意生起了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取得未來五蘊身而轉入初地繼續修行,一直到七地滿心時有了念念入滅盡定的功夫,可以將能取相與所取相的習氣不復現行,因而轉入八地繼續修行。

雖然菩薩能夠將一念無明的現行及習氣斷除,但是他的無始無明僅是多分斷除而已,並未究竟斷除;所以菩薩繼續修行,一直到成佛為止,才把無始無明究竟斷除。由此可知,一念無明會障礙眾生解脫生死,無始無明不會障礙眾生解脫生死,但會障礙菩薩成就佛道;二者、無始無明所含攝的範圍非常廣,它包括了一念無明在內,所以無始無明對於一念無明而言,無始無明稱之為上煩惱,一念無明稱之為下煩惱。

接下來談第二個重點。無明住地的上煩惱沒有斷除,或者僅斷除一部分而沒有究竟斷除的人,是無法獲得明解脫味。既然無始無明又名為理障、所知障,也就是迷於法界實相的真實理,於法界實相所知不足而障礙菩薩成佛,所以菩薩應該將這些迷惑加以斷除,未來才能夠成就佛道。如果菩薩沒有將無始無明究竟斷除,表示他對無始無明還有迷惑,還有不清楚及不足的地方,也就是這位菩薩對無始無明還沒有究竟明了及通達。既然菩薩無法究竟斷除無始無明,當然不會有明解脫味的功德,當然無法成佛;也就是說,菩薩必須究竟斷除無始無明,才會有明解脫味的佛地境界可得。雖然二乘人能夠解脫三界生死,但所應證的解脫德仍未究竟,還有一念無明的習氣及無始無明還沒有斷除,當然不會有明解脫味可得;所以菩薩要成就佛道,必須繼續斷除一念無明所攝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的所知障。如果有人連二障都沒有斷除,而自稱他已經成佛了,那一定是大妄語人。

由此可知,一念無明會障礙眾生解脫生死,所以二乘人只要將見、思二惑加以斷除,就可以入無餘涅槃,從此在三界當中消失不見了,再也沒有所謂的四果人出現於世。可是菩薩為了成就佛道,還有煩惱障的習氣及無始無明要斷除,因此菩薩明心了以後,只不過是斷除了一念無明的見惑而已,還有我執、我所執,與極大部分的無始無明的上煩惱要斷除;就算菩薩將見、思二惑斷除,只不過是斷除了一念無明的現行而已,也僅僅是完成了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還有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以及極大部分的無始無明的隨眠要斷除。也就是說,菩薩還要經歷兩個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究竟成就解脫德的功德。所以說無始無明函蓋了一念無明,一念無明會障礙眾生解脫生死,但是無始無明會障礙菩薩成就佛道;沒有獲得明解脫味的人,當然不可能成佛,所以菩薩尚未成佛,表示他的明解脫味仍然未究竟證得。

譬如眾生的第八識阿賴耶識,祂有阿賴耶性——也就是祂有能藏、所藏、執藏的體性。因為有情無始劫以來有無明的緣故,妄造種種的善惡業,都是由阿賴耶識執藏著,於未來世因緣成熟時,就要受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二乘人了知自他有情的五陰身,沒有任何一法是真實的,因此斷除三縛結、薄貪瞋癡,斷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分別成為初果乃至四果。由於四果的阿羅漢已斷盡阿賴耶性,於捨壽時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於涅槃;菩薩雖然也可以如二乘的四果人一樣,滅盡自己的阿賴耶性而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為了成就佛道,故意生起了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的道種智用心,繼續在斷除習氣種子隨眠用心,一直到七地快滿心時,不得不將習氣種子隨眠斷除,不得不將阿賴耶性究竟斷除,才能成為七地滿心的菩薩;此時阿賴耶識的阿賴耶性,完全斷除的緣故,已經沒有能藏、所藏、執藏的體性,阿賴耶識改名為異熟識——只改其名,不改其體。所以七地滿心的菩薩,轉入八地繼續修行,繼續斷除無始無明,一直到成佛為止,才將無始無明究竟斷除。所以菩薩尚未斷除無始無明,或者僅斷除少分、多分的無始無明,而沒有究竟斷除,當然沒有明解脫味可得,當然不可能成佛;唯有菩薩究竟斷除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的上煩惱,才能成就佛道。如果有人連一念無明的見惑都沒有斷除,連二乘人所應證的初果也未證得,而自稱已經成佛了,或者以活佛、宇宙大覺者等自居,那都是大妄語人,未來的果報真的很難以善了。

接下來談第三個重點,上煩惱包括了心上煩惱等煩惱。這些上煩惱很多,無法一一說明,僅就兩個上煩惱:心上煩惱、得上煩惱來加以說明。譬如心上煩惱,就是菩薩對於真心第八識所知、所證不足的上煩惱。一般眾生根本不知道有真心第八識,而且一心共有八個識,那就是識陰六識、意根及第八識,當然無法與心上煩惱相應。又由於一般眾生不知、不證第八識,常將第八識所變現的內六塵當作是真實有,常將意識當作是常住法等等,所以輪墮三界生死而無法出離;待一般眾生培植了善根、福德、因緣,得以接觸佛法,那也是剛剛轉入十信位,開始熏習佛法而已;這要經歷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大劫的修行,對佛的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力,才能圓滿十信位的功德而轉入初住位開始行布施度,還是沒有與心上煩惱相應。

菩薩如是經歷第二度的持戒度,乃至於經歷第六度的般若度快要圓滿時,真善知識為他建立阿賴耶識是萬法根源等等的正知見:唯有阿賴耶識是空性心、是常住法,蘊處界及諸法等法都是阿賴耶識藉緣而出生的法,本身是空相、本是生滅法。因而轉入加行位進行四加行的觀行,也就是對空相進行煖、頂、忍、世第一法的觀行,去觀察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虛妄,最後雙證能取空與所取空,因而成就聲聞初果的功德,還是沒有與心上煩惱相應。待菩薩於真善知識座下熏習參禪正知見,以及他的定力、福德與智慧資糧圓滿以後去參禪,去尋找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這時才開始與心上煩惱相應。雖然菩薩參禪時與心上煩惱相應,但是菩薩還沒有破參,還沒有打破心上煩惱,所以不名為菩薩,一直到菩薩找到真心第八識,並經過真善知識的勘驗而確定找到了,這時才打破心上煩惱,才成為真正的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雖然菩薩將心上煩惱打破,有了根本無分別智,但是菩薩僅知道第八識所含攝種種內涵的一小部分而已,還有很多、很多的上煩惱尚未明了及通達,所以菩薩悟了以後,以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來進修後得無分別智、道種智,乃至圓成一切種智的究竟佛。

所以說菩薩悟了以後,並不是如禪宗祖師所說的大事已畢,還有很多、很多的心上煩惱尚未打破,猶待菩薩繼續進修,於成佛時才將心上煩惱究竟打破、究竟了知。又譬如得上煩惱,就是菩薩所應證的法仍未證得的上煩惱。當菩薩證悟明心以後,他僅得根本無分別智而已,還有後得無分別智的三品心的現觀智慧尚未證得;就算菩薩有了三品心的現觀智慧,還是沒有成就慧解脫阿羅漢的證量,菩薩還需要進行大乘四聖諦的觀行,將一念無明的下煩惱斷除而不復現行,因而成就慧解脫阿羅漢的證量。

雖然菩薩可以成就慧解脫阿羅漢的證量,仍然不是初地菩薩,所以在佛前勇發十無盡願,並生起了一分思惑而轉入地上階位;菩薩於地上階位,還有很多、很多的法尚未證得,譬如初地滿心的鏡像觀、二地滿心的光影觀、三地滿心的谷響觀,乃至七地滿心的犍闥婆城現觀,猶待菩薩一一去親證。就算菩薩圓滿了七地所應證的法,可是八地、九地、十地的法尚未證得,所以菩薩一一去親證、去圓滿所應證的法;待菩薩圓滿了十地的功德,還要轉入等覺位、妙覺位及最後成佛,這時所應證的法已經究竟證得,再也沒有任何的得上煩惱了。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第四個重點則留待下一集繼續說明。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