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身菩薩與佛地的差異

第080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本節目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一書的導讀。

我們在上一次的節目中談到:從無餘涅槃的境界來說的解脫與平等,永遠都是一味,永遠是平等味,永遠是解脫味,無二無別。但是,如果從佛菩提智、如來智來看的話,不住於無餘涅槃而為眾生說法,不住於無餘涅槃而觀本來性淨涅槃,那就絕對不是平等味了,而是不平等當中卻有平等。菩薩可以向二乘聖人說:「你與我是平等的,因為都是本來涅槃。」因為菩薩是從如來藏的本來涅槃中看待二乘聖人,所以菩薩看他們與自己平等無二,本來解脫,從來涅槃,不曾有生死。

可是,如果是聲聞與緣覺看待菩薩時,就很明顯是不平等的,因為菩薩可以從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境界中,來解說種種的般若以及種智,是二乘聖人聞所未聞,從來都無法插進一句話來論說的;也可以為二乘聖者解說無餘涅槃中的「無境界」境界;所以對二乘聖人而言,菩薩與他們是完全不平等的;然而菩薩卻都是很清楚地了知,二乘聖人對大乘涅槃是無法稍微論說的。所以,要說平等,或者說為不平等,那就全部都由著菩薩說了,而沒有般若智慧的二乘聖人是完全沒有開口的餘地的。

因此,菩薩可以說涅槃是一味、是等味,統統是解脫味,可是二乘聖人不能這麼講,他們只能夠從解脫道中來說涅槃是一味、等味、解脫味,但是與菩薩所說大不相同。他們能說的,菩薩都能說;菩薩能說的,他們大多無法說。所以同樣的涅槃一味、等味、解脫味,可以有不同層次的說法,圓滿函蓋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互通而沒有矛盾。就如同二乘解脫道中,也可以講中道的道理,但卻不是般若中道的真實義,這其中是有許多差別的;但是只有實證二乘涅槃及大乘涅槃的菩薩們,才能深入地了知。

接下來,我們再回到前面的話題,大略說過這段經文後面的解脫等、智慧……等以後,還是得要回頭再來說明這段經文中比較微細的部分,因為前面都還沒有詳細解說。在《勝鬘經》這段經文中,勝鬘夫人一開始就說: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因為無明住地所覆障的緣故,所以對於種種法,也就是對無明住地與有愛數四住地互相之間的關聯,或者是不知不覺,或者是所知所覺仍不究竟。由於被無明住地所覆障的緣故,二乘聖者無法瞭解佛菩提的內涵;甚至於對法界的真實相完全無所知,因此說他們對無始無明住地不知不覺。

可是在這裡,最後身菩薩也被說是被無明住地所覆障,這是在顯示說最後身菩薩與佛地之間還是有非常大的差異存在著;這就必須要從四種住地與無始無明住地,最後斷盡的差別來說;那就是最後身菩薩,也就是妙覺菩薩修道所應斷的最後兩個法,就是煩惱習氣種子隨眠的最後一分斷除,以及所知障中最後一分塵沙惑的斷除。最後一分的斷除是什麼時候斷盡的呢?是最後身菩薩坐到金剛座上,決定說:「今晚上座以後,若不成佛,誓不起座。」那時從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現觀中,作了因緣觀的最後一次觀行,在這二種因緣觀的關聯中完成全部的現觀時,就把煩惱障習氣種子的最後一分隨眠斷盡了;這是關於習氣種子隨眠的斷盡,是屬於第一個部分。

還有一個部分是所知障隨眠的斷盡,是已經把因緣觀作完最後現觀的初夜,就開始探究般若的真實相、成佛的究竟義。當時 世尊以手按地時降伏一切魔軍,一切魔軍潰散而不能再影響最後身菩薩了,就是在這時候明心證悟而使大圓鏡智現前了,這時所知障的一切隨眠也就已經斷盡了。可是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問題存在,就是如來藏無垢識還沒有與五別境、善十一等心所法相應,所以成所作智在當時是還沒有現前的;一直要到夜後分,東方現出一點點魚肚白了,然後看見東方明亮的火星,那時才與佛性一念相應,而得到最後一次的眼見佛性,這時候成所作智才終於現前了。這個時節,最後身菩薩的如來藏無垢識,已經不像等覺、妙覺菩薩只具有五遍行心所法而離六塵的見聞覺知,那時候如來藏就能與五別境及善十一心所法相應,所以成所作智才能現前,使得前五識也可以獨自去運作,這時候八識心王的全部作用就完全顯發出來了。

對於已經證悟的菩薩,乃至等覺、妙覺菩薩而言,無明住地的斷除是有極少分、少分、多分、極多分等差別的;真見道位的七住菩薩是極少分斷除,相見道位圓滿的菩薩是少分斷除,等覺菩薩是多分斷除,最後身菩薩妙覺位則是極多分斷除,但是只有到究竟成佛時才是全部究竟斷除。所以最後身的妙覺位菩薩,還是有尚未斷除的部分,由此緣故,使他們的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還無法現前而不能成佛。

所以勝鬘夫人才會說,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對於無明住地這個部分,因為不知不見的緣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但是在這中間產生了兩個狀況,也就是說:阿羅漢與辟支佛所應斷者是完全都沒有斷,但是最後身菩薩所應斷的是已經多分斷了而尚不究竟;既然不究竟,當然就不同於佛地,所以勝鬘夫人在這個所應斷者不斷之中也列進最後身菩薩。

這是說,諸佛所應斷的不染汙無知,妙覺菩薩已經有斷除極多分了,但是還不究竟。所以所應斷者不斷,是在講二乘的阿羅漢與辟支佛;「不究竟」三個字,則是在講最後身的妙覺菩薩。這就是經文中尚未深說的差異之處,這個差異之處不是阿羅漢與辟支佛所能知悉的,也不是真見道位的初悟菩薩們所能知悉的,當然更不是這位法師等未斷我見而專門從事文獻考證、文字訓詁的凡夫們所能知道的。這個道理是只有已經證得如來藏而明心的菩薩們,所應該要更深入了知的佛菩提道的內容。

因此,勝鬘夫人接著又說:「由於二乘聖人對於所應斷的無明住地不曾斷,也由於最後身菩薩對於所應斷的無明住地還未究竟斷的緣故,因此都叫作有餘過解脫,不是離一切過失的解脫,所以不能等同於佛。」這段經文是勝鬘夫人在為大眾講解,三乘聖人為什麼還不能成為究竟佛的原因。但是勝鬘夫人的開示是極簡略的,是一般人及初悟菩薩所無法深入了知的;更是那些落在藏密應成派中觀裡的這位法師的門派中,專作佛學學問的大學教授們,以及嘗試以佛學研究來取代實證的法師們,永遠都無法了知的深義。今天 平實導師把它講出來,希望可以促使他們這些人,將原有的錯誤知見,作一些改進而獲得提升。這些深義,自古以來都是只在耳傳時才會聽得到,有可能是從來未曾被載入文字記錄中的深義。

阿羅漢與辟支佛為什麼是所應斷者不斷呢?因為成佛之道所應斷的過失,是在講煩惱障上所應斷的習氣種子隨眠;所應證的法,是實相法如來藏及其中含藏的一切種子。在所應斷的過失方面,是煩惱障,也就是四住地煩惱的現行與習氣種子隨眠;而二乘聖人只斷除煩惱障的現行,還沒有開始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因此說,成佛的過程當中所應斷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二乘聖者絲毫都還沒有斷。習氣種子隨眠完全沒有斷,而只斷現行的緣故,所以他們的涅槃解脫,仍然是有餘法未斷的;因此是有過失的解脫,而不是離一切過失的解脫,不符合佛地究竟涅槃已經斷盡一切習氣種子隨眠;因此,他們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清淨,所以稱為有餘過失的清淨,而不是一切清淨。由此緣故,阿羅漢還是會有瞋的習氣種子流注,還是會有慢的習氣,因為他們只是斷了我慢,可是其餘的慢、過慢……等習氣還是存在,因此還有慢的習氣種子流注。

所以說,「畢陵尚慢」,原因就是習氣種子隨眠還未斷盡。這個畢陵尚慢的典故是說:有一次阿羅漢畢陵尊者要過恆河,剛好恆河水上漲,因此他無法涉水而過;佛陀又曾經告誡過弟子眾們,如果沒有特別狀況就不許用神足通,他只好跟恆河神商量,看能不能把恆河水降一降,先讓他過河去。他以天眼一看:原來這個管恆河的鬼神是他以前多世的婢女。過去世都喚他為小婢,由於叫習慣了,所以開口就呼喚說:「小婢!請你把恆河水降了,讓我過去一下。」大阿羅漢都已經開口吩咐了,恆河神當然就只能聽命要降;可是恆河神老大不甘願,所以就去向 佛陀訴苦說:「畢陵尊者罵我。」佛就找了畢陵尊者來問:「你有沒有罵他?」他說:「我有罵他嗎?好像沒有。」佛說:「你不是罵他小婢嗎?」他想一想:「小婢?喔!有。」佛說:「那你就向他道歉吧!」畢陵尊者就爽快地開口說:「小婢過來!我向你道歉。」這就是他的習氣種子——「慢習」。他並不是要故意再侮辱恆河神一次,而是因為他面對往世的婢子時,慢的習氣種子不知不覺間就流露出來了,所以他誠懇道歉時脫口而出,還是叫他小婢。可見得習氣種子是很不容易在短期間就斷除的。又譬如阿難陀阿羅漢,每次初到一個地方時,他的眼光都會先看女眾,然後才會看男眾;他也會貪看所有的女眾,但不會進一步成為現行。這些就是瞋習、慢習、貪習的種子流注出來的直接反應,並不是故意要那樣子。這一類的習氣種子隨眠過失,是阿羅漢、辟支佛們所未斷的,但是諸地菩薩都已開始在斷除了。

這就是說,阿羅漢與辟支佛都有三界煩惱的餘習,當餘習生起來時,不論是慢習、瞋習或貪習,全都是阿羅漢、辟支佛心中常常存在的習氣種子。所以說,阿羅漢有時也會起瞋,不知不覺之間就會反應出來。譬如說,當有人講話,他不中意聽,也許會把眼睛一瞪就走開了;或者有時聽了突然不高興,於是不講話而走開了!但是阿羅漢絕對不會開口罵人,瞋的事相不會現行;但不會跟你講話,事後才會再跟你說話,那就是瞋的習氣種子有時現行了。這些習氣種子隨眠無關於生死的解脫,但是這種過失仍是屬於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隨眠。

雖然阿羅漢們的見惑、思惑都已經不現行了,所以不障礙解脫,可是他們畢竟仍然有各類習氣種子隨眠會常常流注出來,所以說不是一切清淨,而稱為「有餘清淨」。假使迴小向大而修佛菩提道時,這些當然也是應該逐漸斷除的,才能成就佛道。而且阿羅漢、辟支佛所成就的解脫功德,也是有餘功德,不是一切功德;因為他們的解脫功德所能利樂的眾生人數很有限,而且他們的解脫功德不像諸地菩薩、更不像諸佛,因為他們的解脫功德都很侷限。

譬如剛剛講的慢習、瞋習、欲習,當這類煩惱障的習氣種子現行時,還是會有苦受存在的;雖然那種苦受是很微細的,是不會輕易被發覺已經顯現出來的。可是諸地菩薩對這類習氣種子,已經開始分分在斷了;所以諸地菩薩雖然還沒有斷盡思惑,都還保留著一分思惑,但是地上菩薩的解脫功德受用是比二乘無學聖人更大的,何況是最後身妙覺菩薩呢?更何況是諸佛呢?所以說,阿羅漢、辟支佛的解脫功德是有餘的。並且在所知障方面,二乘聖人當他們迴心大乘之時,一樣還有許多解脫變易生死的功德,是應該要證卻還沒有證,所以他們的解脫成為「有餘功德」,而不是「一切功德」。因為二乘聖人是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有餘功德的緣故,因此他們所證知的苦是有餘苦,所斷的集是有餘集,所證的滅是有餘滅,所修的道是有餘道。換句話說,二乘聖者的四聖諦並不究竟;以不究竟的緣故,雖然同樣可以入無餘涅槃,但是他們的涅槃因此就只能稱為少分涅槃,而不是究竟無餘的涅槃。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