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身心輕安樂的次第

第49集
由 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這集續依《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6中,宗喀巴所整理與理解的「輕安與奢摩他」的關係,同時對照達賴十四所著《覺燈日光》第三冊相對應的解釋來為探討。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引發身心輕安樂的次第〉。

在上集中,宗喀巴說:【將發如是眾相圓滿易了輕安,所有前相,謂勤修定補特伽羅,於其頂上似重而起,然其重相非不安樂。此生無間,即能遠離障碍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即先生起能對治彼心輕安性。……次依內心調柔輕安生起力故,有能引發身輕安因風入身中,由此風大徧全身分,身粗重性皆得遠離,諸能對治身粗重性,身輕安性即能生起。此亦由其調柔風力,徧一切身狀似滿溢。】宗喀巴他是把輕安的發起分成了五個次第來說明:第一個,當輕安發起時,頭頂會生起類似沈重的感覺,接著會產生心的輕安性,由心的輕安性又會產生身的輕安性,由身的輕安樂,然後再生心的輕安樂。因此,達賴十四也依著他這樣說來解釋說:「得身心輕安會有什麽樣的感受呢?將獲得身心輕安的前兆,就是頭頂會有重量感,這種重量感幷不會帶來身體的不舒服。之後會遠離一切心粗重性,也就是不歡喜行善、喜歡行惡的心粗重性會立即斷除,由此而獲得心輕安。非常調柔之心輕安生起會引發身輕安,為什麽呢?因為心往內收攝,引發體內非常調柔的氣流——體內的風。體內非常調柔的風是引發身輕安的因,此非常調柔的風遍滿全身,便遣除了身的粗重性,使身在行善法時具有堪能性,這叫作身輕安。」~《覺燈日光》第三冊,商周出版,頁96-97。

我們由宗喀巴和達賴十四的解釋中,可以發現一件事,兩位只是依著 彌勒菩薩在〈聲聞地〉當中,有關輕安的開示把它彙集起來,而無法判斷什麼樣的狀況是什麼樣的輕安。因為從欲界定到三禪都有身心受樂的狀況,相對於人間的粗重,都可稱之為輕安;但是輕安的境界有著粗淺深細不同的差別,若沒有次第修證的體驗,就會出現這兩位喇嘛上師四不像的拼湊狀況。

我們先來看欲界定發起的狀況。止觀的修學,如上一集談到相關的前方便,以及 平實導師開示要去三種心,那身心就能夠安頓,要修止觀就很容易。欲界定的發起有三個進程:由粗住心、細住心、入於欲界定。以無相拜佛為例,學佛人若依於無相憶佛、拜佛,一開始身體的動作會較硬、心識也粗,或起念能夠有少分攝心,但是攀緣外境的聲響一起,或者是末那識悄悄地冒出一個又一個念來,意識會依著習性自然地進入妄想紛飛中,可能要飛個五分鐘、十分鐘才發現,這時就再提一下憶佛念,專注在憶佛的淨念當中;這樣來來去去,漸漸地就捨離了對五塵的攀緣,而能夠收攝心識安住在憶佛的念上。定力生起後,拜佛動作就會和緩調柔,一拜能拜個十分鐘、二十分鐘,妄念都不會生起。依於 平實導師所教授無相拜佛的十個次第的漸次,慢慢地拜佛中淨念相繼的功夫就能夠生成了。如此,由粗住入細住,就會有著欲界定身心輕安的發起,也因此會完全忽略掉拜佛的動作;而意識心只是單單的的的安住在憶佛念的定境法塵上,也就是已經入於心一境性的欲界定中。

欲界定的發起有持身法,所以一者拜佛的動作不會停下來,再者全身會有輕安的覺受現起,也就是欲界定的善根發,輕安的覺受會遍滿全身,不一定是由頭頂開始。那輕安的覺受,我們可以以一個比喻,就好像女眾洗完臉以後,在臉上拍上化妝水,那時候就會有著一層清涼無負擔的薄膜在臉上很舒服,而輕安的感覺就類似於此。當輕安的發起時,全身就會有一種完全沒有負擔的覺受,完全沒有負擔的覺受遍滿全身,那時候會覺得身體的重量都不見了,拜佛完全不必使力,這不是用舒服兩個字所能夠形容。這時候雖然也會感受到有外界五塵的動擾,但是完全不會受到影響,在欲界定的深定時,也會出現完全不知六塵的狀況,處於無記的狀態下會沒有時間觀念,拜了多久都不知道,拜完以後不是會疲累,而是身心會非常調柔舒暢。

所以,欲界定的輕安是依於捨離五塵覺觀的粗重而起。因此發起欲界定的時候,學人要不著不棄,但可以起心靜靜地去領受,並熟悉那分輕安的覺受;熟悉以後,就可以產生運轉。因為 平實導師所傳的無相憶佛拜佛是動中定的功夫,所以接下來在生活當中,只要將憶佛的念輕輕一提,輕安的覺受就會跟著起來;或者提一下輕安的覺受,立刻就能夠有全身調柔舒暢的感受起來,憶佛念也同時跟著起來。也因此,就能夠把這分定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交談中能夠清楚外境的對應,但是心不散失、也不會攀緣,事來則應、事去不留,隨時都能夠帶著憶佛的念。學佛人無相憶佛念佛的定力生起以後,日常生活中對五塵攀緣就會越來越少,所以自然就能夠越來越攝心,種種的煩惱就能夠有伏除的成果,自然就能夠成就攝心為戒的功德。

平實導師又交待,不必和別人說起自己有什麼禪定的證量,也不要去說什麼人有什麼禪定的證量,因為這都是自修自得的自受用境界;說這些話,就落在異生習氣的我所中。正覺教團在 平實導師的教授下,同修們相互之間都沒有世俗攀緣的習性,彼此都是清淨菩薩僧團的一分子,大家不必為了要建道場而四處募款,會裡除了兩個月一次的布薩和大悲法會,沒有各種奇怪名目的法會要跑。同修們除了上課、做義工外,就各自在家好好地照顧家人,在工作崗位上盡心完成任務,不介入任何政治活動或社會活動,只為菩薩行的自利與續佛正法脈、護念眾生法身慧命來努力。正因為單純不攀緣,所以許多同修來共修一年或兩年就能夠成就無相念佛的「淨念相繼」這門功夫,而轉入體究念佛;乃至因為第一義諦真如三昧知見深細,而得轉依修學。因此前方便的戒、善知識的具足、遠離三心等,就確實是不會讓修行人虛耗生命、金錢;而依於究竟了義第一義諦,就能快速進入菩薩莊嚴地的修學。所以,欲界定的證得、輕安的發起,乃至斷我見的成就,都只是依於證得實相心、真如三昧所帶起的附加價值,這就是正覺教團的特色。

再來談初禪前未到地定的證入。在這一個部分,我們看達賴十四他來解釋宗喀巴的說明,達賴十四說:【這種強烈的歡喜感受會漸漸減退,但輕安不會完全沒有,這指是沒有如初獲得那般強烈。這種強烈歡喜慢慢減退的同時,內心的止住力會增加。之後,內心會有一種未曾有過的安穩,止住力非常地強大,此時就會獲得奢摩他。這個妙三摩地也叫「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初禪近分攝于色界和無色界的禪定中,是上二界禪定中的最下者。「定地」和「等引地」同義,即色界、無色界的禪定所攝之三摩地。此時,雖然獲得了奢摩他,獲得前所未有的安樂,比欲界心要來得殊勝。但如果以整個三界九地的禪定來看,其實連色界四種禪定、無色界四種禪定的正行都還沒有達到,只是被色界初禪所攝的前行而已。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就不會生起慢心了。】~《覺燈日光》第三冊,商周出版,頁97。我們由達賴十四的解釋,你清楚了什麼叫作初禪前的未到地定嗎?相信你不是很清楚。其實,未到地定不是只有初禪前,在初禪和二禪中間、二禪和三禪中間、三禪和四禪中間,都有未到地定。在欲界與初禪當中這個未到地定,或者有翻譯為未至定,要進入初禪前就會由欲界定先進入這個未到地定,這時候還是要努力地斷除欲界貪;一樣,最主要是男女的欲界貪要斷除,初禪才能發起。如果不斷除欲界貪,就只能一直在初禪前遊走,初禪是無法發起。

然而,藏密喜歡說他們有甚深的禪定,其實都是在努力修學「男女雙修」的邪淫貪,那是欲界的最低層次,是欲界最重的貪。那沒有辦法斷除欲界愛,又怎麼能夠發起禪定呢?所以,那都是不如實語;因為要發起甚深禪定,最基本就是要斷除欲界六塵貪,尤其是男女欲,才有可能發起。

證得欲界定後,五蓋的伏除是不能放手的,要把它轉成生活習氣的一部分,每天還是一樣要拜佛,四威儀當中淨念相續地修學;有一天,忽然會進入了不見欲界定中的那一個色身—色身整個不見了—而所面對的境界,猶如在虛空當中明淨安穩,甚至可能會出現無覺無觀的狀態。因為身是事障,事障未來。障去身空就能夠發起初禪,這是未到地定相。同修們這時候都會依著 平實導師的教授轉為看話頭、參話頭,趣向於明心或見性的修證;見道的同修依於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沒有一個人會動念想要藉由正法來獲取個人的名聞利養,也沒有一個人想要彰顯個人的修為,只是努力地藉著為眾生做事來清淨煩惱障的現行,來成就轉依真如三昧無私無我的功德力。

所以,如果同修們破參後繼續每天拜佛一小時,習氣性障現行有一定的伏除成就,欲界愛能夠真實地斷除,有一天初禪自然會發起;不會為修禪定而修,只是為了要有更多的能力來護念眾生、來承擔宗門血脈而努力。這樣的過程,也是 平實導師一路示現給我們看的,每個正覺學子也是這樣地依著 平實導師的示現,無私無我地來為正法付出。

至於為什麼宗喀巴說初禪前的未至定「始墮在有作意數」?這要說明欲界定雖然能遍緣,但是不能斷結。要有初禪以上的功夫才能斷結,三果人斷五下分結,四果人斷五上分結,所以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斷五下分結最重要的意思就是:不會再有欲界的結生相續生;所以三果人又叫作不還果。四果人斷五上分結是指:他確實已經能夠斷除了三界愛,不會再有三界的結生相續;所以會說「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佛道的成就也就是要歷經三大無量數劫,菩薩莊嚴地的修學,是一步一腳印。所以,平實導師一再強調三福淨業:【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如此由世福、戒福到修菩薩行的福,這樣就能夠先有圓滿具足的人格;有了圓滿具足的人格,才能夠有莊嚴的菩薩格。如果連人格都不能保有,如何能夠成就菩薩格?

現今整個佛教界,或明或暗地在支持喇嘛外道,那是 佛陀所嚴峻指責的。我們來看一段 佛陀的教示,《佛藏經》卷1 佛陀開示:【復次舍利弗!破戒比丘以他財物自養其身,我說此人為重擔者。所以者何?行者、得者應受供養,破戒比丘非是行者,非是得者。是故舍利弗!破戒比丘當於百千億萬劫數,割截身肉以償施主;若生畜生,身常負重。所以者何?如析一髮為千億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養,況能消他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佛陀繼續說:【舍利弗!正使三屍臭穢滿地,我能於中行四威儀,不能與此破戒比丘須臾共住;何以故?……舍利弗!如是之人於我法中,為是逆賊,為是法賊,為是欺誑詐偽之人;但求活命,貪重衣食,是則名為世樂奴僕。】

我們看到 佛陀的開示,可以感受到 佛陀對末法弟子無明造作的痛心與不捨。我們聽了也是難過與不捨,所以 平實導師在講解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也是相當沉重;因為許多人都是以善心而出家求道,卻和惡緣、惡果相應,所以 平實導師更堅定地說:復興中國佛教的大業不能停。但願在看本單元的您,亦能體會到 佛陀的聖教,能夠發起救護更多佛子遠離邪教喇嘛教的這樣的一個心思,來共同為護持正教而努力。

今天就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點擊數: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