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50集
由 正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色地所攝定。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6中說:【具何相狀能令自他了知是為已得作意,謂由獲得如是作意,則得色地所攝少分定心,身心輕安心一境性,有力能修粗靜相道,或諦相道淨治煩惱,內暫持心身心輕安疾疾生起。欲等五蓋多不現行,從定起時亦有少分身心輕安隨順而轉。……由奢摩他心一境性住定之後,速能引起身心輕安。輕安轉增,如彼輕安增長之量,便增爾許心一境性妙奢摩他,互相輾轉能增長故。……若心得堪能者,風心同轉,故風亦堪能,爾時其身,便起微妙殊勝輕安。此若生起,心上便生勝三摩地,復由此故,其風成辦殊勝堪能,故能引發身心輕安。】
剛才所唸的那一段是宗喀巴說明,由欲界定直轉初禪跳躍的過程,對於未至定重要的轉折過程沒有說明,那是因為他沒有這方面知見與實修的相應。而未至定是進入下一個禪定重要的養成過程,如同欲界定,養成過程就是十善業的相應心。而喇嘛教徒每天拜著、看著、抱著空行母的雙身像,念著男女交合的大樂成就,說為成佛;基本的身三業——不對人間有情起殺、盜、淫都做不到,是無法證得欲界天的欲界定,所趣向的是畜生道、山精鬼魅的,無明愛染增長力;再加之以外道法說為佛法,廣納受佛弟子的資財供養,那是地獄增長業,完全和入欲界天的條件相背,當然是無法證入欲界定,何況是完全離欲界愛的初禪。
達賴十四對於宗喀巴這段文字的解釋更省字,他說:【證得奢摩他之後,由奢摩他的止力,會再次引發身心輕安增上。由身心輕安增長故,又能增長緣境的止住力。即身心輕安和緣境的止力會互相幫助、輾轉增長。總之,心和心所依的氣流一起運轉的緣故,所以當心獲得堪能,心的所依——風,也能夠獲得堪能。】(~《覺燈日光》第三冊,商周,頁98-99)
學《廣論》的朋友們!由這兩位所謂喇嘛教的大成就者對修定的解釋,您之所以扒文會扒得更迷糊,認為甚深難測是可理解的。因為修定的次第不是只有說不清楚,而達賴十四他在解釋中更把初禪說為就是證得奢摩他,更是嚴重的知見錯誤。在此我們先誠心地勸,入《廣論》學習的朋友們:關於禪定若真的有心瞭解,不如去請閱大乘漢傳中國佛教,安士高、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相關聖典,或研讀智者大師解說禪定的相關論書,次第清楚明白,才不會耗費時間、生命、財力;只在外道錯誤的偏邪知見中混得一身泥濘,一世修學下來得到的是:天界無份、人身不保、下墮期約,更何況論到解脫、證果,那是遙遙無期,豈不冤枉。
但有關禪定非禪,是 平實導師在此世學佛第二年就解析出的至理,因為 平實導師學佛第一年參加念佛會,就用心於自修淨土經典,思惟過求生極樂的目的——上品上生的條件;所以轉到禪坐會修學,第二年他又很用心自修禪定相關的經論,對於四禪八定分別所應斷、應修、應證的知見具足建立,並用心思惟而能確立禪定非禪的定理;為了要參禪,平實導師自成無相念佛動中定的功夫,而得讓後學的學人能夠快速地具備基本參禪定力,證得實相空性如來藏。一如 世尊出家頭兩年,也是隨著外道修學而證得四禪八定,也因此確立了:證四禪八定不等於解脫,但對於禪定有著一定的修證成果;這也是在平實導師論書中——如《禪―悟前與悟後》、《起信論講記》、《楞嚴經講記》中——在開解禪定修證法則與證得內涵,可以讓讀者您讀完後,能依之次第起修而得實證;因為那都是 平實導師依自己修學、實證,而依自己實證經驗,自心流注所說出的內涵。所以不會如宗喀巴等喇嘛上師,只是抄襲經論文字——配合外道典籍所整理出晦澀不通的文稿,因此會說出「初禪就是證奢摩他」——這是嚴重的知見不全,這部分我們下集再說。
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宗喀巴更以男女二根交合之四喜過程和境界,引為初禪到四禪正定的修證過程;更是嚴重誤導善心學佛人,禍害之重不該是正法佛弟子默然以對所當行,會支持喇嘛教的只有一種可能,非佛弟子、是惡心學人。
這集中我們先來略說明與初禪有關的內涵,真實初禪到四禪正定的修證過程,絕非如宗喀巴所說男女二根交合之四喜過程和境界。學者如果要證得初禪善根,第一要件就是消伏性障,尤其是要斷男女的愛欲貪;喇嘛教崇拜、迷於男女性愛,是絕對不可能證得初禪正定的,二禪以上那就更別提了。一般學佛人都不能證得初禪正定,是因為不知道應該從日常生活當中去消伏性障;像有些是迷於以盤腿打坐的方式來追求一念不生,這樣縱然他的腿坐斷了,還是無法和初禪相應,初禪的相應一如欲界定,如果忽略了十善業的基礎,那就不可能證得的。而要修證初禪所忽略的最根本的問題,彌勒菩薩開示:【如是所有初修業者,蒙正教誨修正行時,安住熾然正知具念,調伏一切世間貪憂。】(~《瑜伽師地論》卷32)如果沒有尋求真善知識的正確教導,不懂得調伏欲界世間五蓋等貪憂而盲修瞎練的緣故,那是不可能證得初禪。所以正信的佛弟子應該知道:要修初禪,性障要消伏、五蓋要修除,對定力的增長與修證是有很大的關係;性障以及五蓋的消除和禪定的實證是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性障伏除定力就會增加,五蓋伏除就能夠更微細地除掉深細的性障。所以智者大師才會說:【若初習禪,破於事障發欲界定;破於性障即發色定。故云事障未來,性障根本;性障若除初禪法起。】(~《摩訶止觀》卷6)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性障如果不除,初禪永遠不會現前。什麼是性障?我們在前集有提到,那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中,有五種會遮蓋我們禪定修證的障礙,因此性障又稱為五蓋。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89開示:【一、為在家諸欲境界所漂淪故,違背聖教立貪欲蓋。二、不堪忍諸同法者,呵諫驅擯教誡等故,違背所有可愛樂法立瞋恚蓋。三、由違背奢摩他故,立惛沉睡眠蓋。四 由違背毘缽舍那故,立掉舉惡作蓋。五、由違背於法論議無倒決擇審察諸法大師聖教涅槃勝解故,建立疑蓋。】
所以,所說的性障消伏,不是說斷除,而是因為凡夫證得初禪時,其實還沒有辦法斷除我見,因此五蓋只能伏除而不是斷除;斷我見後證得初禪的,才算是初分斷除五蓋。但是求證初禪時要先伏的五蓋;求證二禪時也有要先伏的五蓋,但是二禪所要伏的就更細,而且二禪要伏除的也包括你在初禪當中所起的貪;證得三禪、四禪都有各所應伏、應斷的五蓋,深細有差別;而所有的凡夫實證四禪八定時,都是降伏五蓋而不是斷除五蓋;乃至二乘聖者也只是斷了五蓋的現行,而不能說他是斷了五蓋的習氣種子隨眠。
再說五蓋之首為貪欲蓋,眾生之所以會在欲界,特別是人間受生,除了乘願再來的大乘賢聖以外,乃至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的貪著,而其中最粗重難斷的是淫欲貪,是故經中說人間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五欲之貪是欲界中的平常事,眼睛一張開所見的是色塵,耳聽是四面八方的聲塵,鼻子嗅香,舌頭嚐味,行、住、坐、臥都在觸中,所以如此難纏的欲界五塵貪染,要怎麼降伏呢?彌勒菩薩為我們開示:【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於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癡行,應於緣性緣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唯有尋思行,應於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瑜伽師地論》卷26)
這是告訴我們,初學者應先學五停心觀,令心安住而不攀緣貪等法,這樣子就能夠專心禪修而離開愚癡於欲界貪愛的無明暗。所以貪行重的補特伽羅應在色身不淨來斷除;瞋行重的補特伽羅應該來修慈愍觀;癡行重的或者惛睡重的應該在緣起觀來除;如果慢很重的可以在界差別觀來除;如果尋思行——散亂心——重的則在阿那波那正念來伏除亂心。這些都是以二乘法來說斷煩惱。
初禪天眾已經離開了欲界的貪愛,而欲界貪愛最嚴重,如同剛剛所說莫過於男女愛,所以對於男女愛如果貪著不捨,不可能離開欲界的境界而證得初禪,因此修禪定的人,首先要把淫貪降到最低點——這是證入初禪最基本的條件。
所以學禪的人,如果有了基本條件以後,再進一步壓伏欲界貪。再者,我們可以試著想一下,初禪天的天眾是否有摶食?那麼我們知道初禪天的天眾是禪悅為食,所以他沒有鼻識跟舌識,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證初禪,我們可以從香塵以及味塵來切入,也就是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我們就可以練習對香塵、味塵不要起貪著。
但是在修欲界定的時候,這也是可以從生活當中入手,也就是說精進禪定的修學不一定是在蒲團上,應該你在生活作息當中就要練習禪定的修學。我們從欲界定來看,在生活作息當中你就要想想,身三、口四、意三的不造作再犯,如果你今天想要證欲界定,你要再思惟,對於人間這些法你要不要貪愛?如果你想要證欲界定,你就應該想:那我不要再貪愛人間的這些粗重的五欲之法。也因此,如果你能夠不受到人間五欲之法的繫縛,有一天你的欲界定就能夠發起。同樣,要證得初禪也不是只有在蒲團上,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起個作意:我應該要長養我初禪的定力。因此在行住坐臥當中,你就要想到,今天初禪是要能夠離開欲界貪,所以對於欲界的色、聲、香、味、觸,我都不要讓自己受到它的繫縛,尤其對於香塵以及味塵,也就是說不再貪香、不再貪味,再加上有著十善業的基礎,有一天你的初禪就不一定是在打坐中發起,說不定在行住坐臥當中,那樣的一個初禪樂就發起。
因此,同修們如果能夠有這樣的正知見,又能夠依著 平實導師實修、實證的論書中的教示,如《禪―悟前與悟後》建立具足的參禪所需的定力還有正知見,有了定力以後,對於色、聲以及觸這三塵就不會開始攀緣,如此就能夠已經壓伏較粗重的貪欲蓋;壓伏了貪欲蓋以後,很多瞋都是因為貪而起,沒有貪就不會有瞋,那就能夠壓伏了瞋恚蓋;也因為沒有貪、瞋,再加上無相念佛的基本定力,所以時時刻刻都能夠安止在憶佛的氛圍中,這樣心不躁動、身不疲憊,那麼惛沉、睡眠蓋就不會干擾;又因為攝心為戒,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煩惱現行自然能夠伏除,心就不會掉舉、惡作,起種種的妄想分別。
所以修學到這裡,就能夠具備少分的禪定以及智慧兩個層面的止觀能力。如果有著宿世大乘法修學的福德,或者慢心不重,沒有僧衣崇拜、世間學術學位崇拜的情結,能夠對於平實導師所教導的明心見性的第一義諦正知見,深信不疑而能用心學習,那麼不但是能夠有禪定的這一分的定力,更能夠藉由這分定力而明心見道。也因此當你能夠有正知見的引導,你在這趟路上就不會耗費時間,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如何覓得真善知識來教導,那就變成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呢!
有關於初禪,時間的關係已經到了,只能說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