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通

第36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解說《宗通與說通》。在前一集當中我們解說了菩薩宗通所得六通當中的「真實義通」,這個單元我們要來解說「得通」。我們要說明菩薩宗通所得的「四智圓明」的「四智心品」,也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還有成所作智。

佛地的第八識改名無垢識,無垢識是以五法為性,稱為佛的法身。五法就是清淨真如、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還有成所作智。清淨真如是說第八無垢識所顯示的清淨真如的性相,是以無垢識心體有這樣的清淨真如的性相,所以作為轉依的第一法;清淨真如又稱為清淨法界,加上四智心品作為祂轉依,然後總共成為五法。但是這五法,都是從佛地第八無垢識心體直接或間接出生或顯現:無垢識顯出了清淨真如的體性與行相,又稱為清淨法界,這是第一法;又從無垢識心體直接出生大圓鏡智,這是第二法;然後這個無垢識也稱為阿陀那識,從祂的無漏有為法的功德中出生了五色根,然後有佛地的七識心王,所以有了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這三法,與前面的二法共成五法,這樣就稱為佛的「五分法身」。而這個五法中的四智心品,其實也是轉依無垢識心體的真如法性才能夠成就的,所謂五法其實仍是以真如法性作為它的根本,因此才說真如就是法身。

然而,單是清淨法界的真如也不能夠成就佛地的法身功德,必須轉依無垢識的真如法性以後,才能夠發起四智心品;再因為四智心品與清淨法界真如合為五法以後,才能顯示獲得佛地無垢識法身在無漏有為法上的四智心品的功德。正如同《成唯識論》所說:「非淨法界獨名法身。」(《成唯識論》卷十)意思就是說,並不是由無垢識單憑著清淨法界的真如法性一法就可以稱為法身,而是必須要具足了五法,以五法為性的時候,這個無垢識才可以稱為法身。這就很清楚的說明了一件事情,就是說無垢識祂必須具足顯現真如法性,必須出生了四智心品等無漏有為法,以這樣的五法為性的無垢識,才能夠稱為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既然是以這五法為性,而這五法都是從第八無垢識心體出生或顯現,沒有一個不是從第八識無垢識心體出生顯現的,那就可以知道這五法都是依無垢識而有;那麼五法為身的意思就是說,無垢識因為具足了這五法,所以稱為法身。從以上的說明可以知道,四智心品是佛的第八無垢識所必須具足的。

又,《成唯識論》裏面這樣說,它說:「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菩提。」(《成唯識論》卷十)四智心品是所生的法,是本無今有的有生之法,是依這個識而有這四智心品在修行以後出生,是依大乘菩提的證得,悟後才出生了因地的二智或者是佛地的四智心品。所以說,四智心品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就必定有滅,不可以說是常;但是因為這個四智心品它所依的無垢識心體是常,而且佛地的七識心王不再有斷而永遠的利益眾生永無窮盡,盡未來際這七識心王都是常住的,因此所生得的這四智心品,也可以因而稱為常。

八識是如何轉識成智的?首先就時劫上來說,明心見性只是六、七二識轉識成智,而且只是下品初分轉而已,就是第六識轉生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生平等性智;入地起修到七地滿足,將入八地時是中品轉,可是也是只有六、七二識轉生中品圓滿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而已,這個前五識以及第八識,都還沒有轉;修行必須要直到三大阿僧祇劫滿了以後,成為最後身菩薩,坐在菩提樹下,於夜後分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時,六、七二識才轉生上品圓滿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異熟流注生滅斷盡,第八異熟識頓現大圓鏡智改名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的真如;然後到了夜後分,旭日將升之前,目睹東方明星眼見佛性的時候,才使前五識頓生成所作智,然後成佛。四智加上佛地八識運作的境界所顯示的清淨法界,佛地無垢識就以這五法為性,稱為法身。所以,「三身四智」必須要佛地才滿足,並不是第一次明心見性的時候就已經具足了;大圓鏡智以及成所作智,都是要到佛地明心見性之後才轉,才由前五識以及第八識來轉,所以經論中這樣講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並非六住菩薩初悟而入七住時就是成佛了,也不是凡夫初悟的因地真如就可稱為諸佛的果地真如。在斷盡一念無明的現行以前,因為第八阿賴耶識執藏行支異熟果的體性還沒有斷盡,在八地入地斷盡煩惱障習氣種子、第八阿賴耶識改名異熟識以前;乃至於所知障中塵沙惑上煩惱斷盡、異熟識中異熟種子流注生滅變易還沒有斷盡以前,都不可以稱為無垢識。只有到了佛地,斷盡了煩惱障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所有過恆河沙數上煩惱以後,才具有大圓鏡智以及成所作智,才能夠成佛,這才是真正的「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的正理。

所以 平實導師一向開示學人,說開悟明心才能真正邁向成佛之道,才是修道的開始,因此修行要得力,一定要從明心親證如來藏下手;而要尋覓無分別心的如來藏,就得利用有分別心的妄心為工具,利用参禪的方法,離開語言文字,把真心如來藏找出來;因為六、七二識之所以能轉,是因為證知自己的虛妄不實在,依止如來藏無得無失的體性,才能漸漸地汰換第八識中無始劫來染污的種子;並不是未悟的人,依著止觀就可以用意識心將意根中執著的習氣轉變、轉換清淨。

其次,我們就轉識成智的內涵上來說,轉識成智並不是將第八阿賴耶識或者異熟識找出來搗碎;而是在参學佛法時,找到第八識之後證知色身非我,證知能知能覺能聽的心、這個受想行識不是真實,然後轉依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了知阿賴耶識雖然真實存在、駐於身中,而體如虛空、無得無失;因此發起了智慧,使得第六識產生下品初分的妙觀察智,第七識產生下品初分平等性智,而斷了見道所應斷的無明煩惱,分證解脫。並不是把六、七二識消除,然後剩下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這二智是不離清淨轉依的六、七二識;也就是說,六七二識是體,二智——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是用,離體就不能夠得其用,因此不可以說轉識成智之後,就不再變為識。這個意思就是說,依阿賴耶識而生的第六識與第七識,產生了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識與智不相離,六七二識是本體,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是祂的作用。轉識成智的智,是指悟後由識產生的智慧,就是第六識產生下品初分妙觀察智,第七識產生下品初分平等性智。至於第八識及前五識,要在上述的六七二識明心見性、轉識成智以後悟後起修,到了第八地,斷盡了煩惱障習氣種子,第八識捨阿賴耶性成為異熟識;再修到佛地滿足時,異熟識中的識種已經完全清淨了,不再流注變易了,才能夠稱為無垢識真如,這時候的無垢識真如頓時出現了大圓鏡智,所以前五識頓時出現了成所作智;這兩種智慧,在我們初次明心見性時,還沒有發起,必須要到究竟成佛的時候才能夠頓得。轉識成智以後,不是把識轉掉不存在只剩下智,反而是智仍然要依於識才能存在,兩不相離。

只是剛剛明心見性、下品轉識成智以後,識轉化清淨了成為清淨識,稱為清淨末那、清淨意識;清淨末那產生下品初分平等性智,清淨意識產生下品初分妙觀察智,因為這兩種智慧而使清淨的末那識轉依了無我相的無漏法,轉依永無生死的第八識為我,而無我可得,所以漸漸的遠離了生死。明心見性以後,已經確定未來無數劫必可成佛。然而,雖然已經獲得菩薩不共聲聞緣覺的大乘無生智,但仍然還沒有獲得共聲聞緣覺的解脫道盡智、無生智,所以還沒有離開生死,而仍然有分段生死有待斷除。而這些的斷除的過程,都必須要悟後起修,修除修所斷的煩惱,也就是一念無明中的欲界愛、色界愛還有有愛住地的煩惱;一念無明斷盡,就獲得了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這才離開了分段生死。所以說,並不是初次明心見性的下品轉識成智,就可以離開生死。

我們稍微歸納一下,菩薩的「得通」,是得下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這二智並非本來有的,是因為觸證如來藏而獲得,所以稱為「得」,這兩種智慧本無今有,所以說為「得」;是依宗通而生的,所以稱為「通」,所以合為「得通」。佛的得通呢,祂除了前面所說的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之外,又加上了兩個智慧。是什麼呢?是說當佛金剛喻定現前時,前五識轉生成所作智,第八識轉生大圓鏡智,這二智也是在成佛之前本來沒有的,成佛的時候才剛剛獲得,所以稱為「得」;是依最後身菩薩的宗通然後而得,所以稱為「通」。

講完了這四智的生起的時劫以及內涵之外,我們進一步來瞭解四智的實質是什麼。大圓鏡智乃是以清淨煩惱障和所知障永盡無餘後的佛地第八識真如,能夠生無量的智慧,能夠與二十一心所法相應——除了與五遍行之外,又能夠與五別境還有善十一個心所法相應——並且能夠各自運作,所以能夠十方赴感靡不周,這才是佛地的大圓鏡智;這樣的大圓鏡智只有佛地才有,甚至連等覺菩薩都是不能知、不能證。平等性智則是以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因為看到一切眾生本源的真心如來藏都是無二無別,都是同一個體性沒有高下差別,都是平等平等的,因此生起了平等性智,這個是下品初分的平等性智,禪宗初證第八識如來藏者所證得稱為第七住的賢位菩薩的平等性智;佛地究竟的平等性智,就是上品的平等性智了。

接下來我們說妙觀察智,乃是以證知第八識如來藏為因,然後生起了觀察法界實相心的微妙的般若智慧,由這一個般若慧,所以能夠觀察十方法界一切有情,都是以第八識心為本,然後能現見此心、現見這個第八識心的種種的運作;這並不是還沒有證悟的二乘無學所能知,更不是一般凡夫所知,稱為妙觀察智。另外還有成所作智,成所作智乃是佛地的前五識各個都具有獨立運作,生起種種的業用,與一切的有緣眾生感應,而作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業;這一個智只有到究竟佛地才有,不是等覺菩薩以下的各階位的菩薩能知能證。

菩薩明心生起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跟菩薩的悟後所發起的慈悲是有關係的,我們接下來加以說明。

菩薩明心找到如來藏後,就應該轉依如來藏的無我性的真我,這一個轉依,理應轉依如來藏心體的全部。所謂如來藏心體的全部,不是只有祂空、無相、無願的寂滅清淨性,更重要的是祂的無漏有為的體性;參禪的人常說「明心證空,見性證有」,但是如來藏的有性,卻不是只有佛性而已。已明心的人不待進一步眼見佛性,就能夠在明心後,一方面看到如來藏在六塵不起分別的空寂清淨性,另外一方面更可以看到,祂無時無刻、無私無我的配合七轉識在運作,乃至於可以觀察,祂無時無刻、無私無我的配合著器世間在運作的無漏有為性;也就是,祂所出生的無漏有為,以及配合七轉識所產生的有漏有為的種種法。所以經典中說「不住無為,不盡有為」,這正是如來藏全面體性的寫照。心體雖然有著清淨無為的體性,但是卻不會住於其中而成為無有作用的法,不會成為沒有作用的空無;祂還有著不盡不斷的種種無漏有為法的體性,只是這一切的有為法,不是一定都在三界六塵世間。所以從這裏來看,菩薩明心後如果只轉依如來藏的清淨空寂體性,其實是有所偏的;或者說這樣的明心菩薩,是還有著三界六塵的執著,就是他深層意識裏面還執著三界六塵的有,惟恐被三界六塵所轉,所以他要轉依如來藏的空性;這跟聲聞阿羅漢執著外境實有,恐再被外境所轉而繼續輪迴生死,因此要急於入無餘涅槃、求解脫的心態,我們嚴格上來說,是沒有太大的差別。

說到這裏就可以進一步來談菩薩的發起慈悲這個問題。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裏面說:「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成唯識論》卷十)所謂菩薩從大悲中生,而真正的慈悲必須要緣於對眾生平等的深刻體驗。但是怎麼樣說眾生平等呢?只有從眾生各個本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如來藏,才能夠說眾生平等;如果只看到一切眾生的五陰,必定有高矮、美醜、胖瘦乃至聰明、愚癡的這些的種種差別,那怎麼說平等呢?其他的財富眷屬等等,萬般的依報正報的差別,那就更不在話下。假使要強詞奪理而說,說「一切眾生終歸寂滅,沒有一眾生不寂滅,所以眾生平等」,這種灰身泯智的平等,怎麼能夠讓人發起慈悲心呢?

只是一般菩薩雖然依明心發起的下品初分平等性智,能夠現見一切眾生的根本平等所在,卻要如何進一步轉為三大阿僧祇劫救度眾生的大慈大悲呢?首先,我們認為,那還是要回到所證如來藏的無漏有為性來觀察。第八識如來藏無時無刻、無私無我的配合七轉識運作,乃至無時無刻、無私無我的配合著器世間運作,我們不妨現前觀察一下,這本身不就是最大的慈悲嗎?因為祂恆是這樣無時無刻、無私無我的在為眾生做事,從某個層面來看,不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嗎?如來藏的這個慈悲的心性,也是明心的菩薩應該要同時轉依的才對;否則只轉依如來藏清淨無為的體性,並不是圓滿的轉依。其次,還要靠明心發起的下品初分妙觀察智,去觀察眾生之所以會有種種的苦,就是因為不知不證本有涅槃解脫的生命實相如來藏,卻認生滅不實的五陰為常、為我,然後執著不捨,讓各自如來藏含藏無數染污種子;所以終究會在三界當中現行不斷,永遠在三界當中流轉生死、輪迴不已,然後才會受種種苦。菩薩這樣觀察以後,所以就興起大悲心來,為眾生說第一義諦法,讓眾生也能夠證得這個實相心,然後能夠解脫生死,這就是菩薩所證的得通。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說明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