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通(上)

第37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解說《宗通與說通》。在前面兩集當中,我們說明了菩薩宗通所得六通當中的「真實義通」以及「得通」,這一集開始要來說明「不可思議通」。

這裏所說的不可思議,是指大乘別敎菩薩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得有宗通之後,次第進修,能夠進而親證種種非二乘解脫道定性聲聞、緣覺可得思議的境界,對於一切的凡夫眾生而言,更不在話下。這個不可思議境界內涵很多,從明心見性所得的般若總相智的根本無分別智,以次三賢位別相智、諸地的道種智等這些後得無分別智,以及佛地的一切種智,都無不包括在其中。像在《勝鬘經》勝鬘夫人祂所說的,祂說:

【此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尊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如實知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一)

這就是菩薩所證的不可思議境界的一個例子。不信這樣的境界的常常會說:「自性清淨卻有染污,不是相互矛盾嗎?既然處於煩惱中,就是沒有斷煩惱,怎麼卻又已證菩提呢?怎麼說煩惱中有菩提呢?既然已證菩提,當然就知道已經斷了煩惱了,又怎麼可以說是菩提中有煩惱?」不信的人就會這樣質疑。這就是因為不信如來藏自性清淨而有染污,這都是因為還沒有證知如來藏的所在,所以對於如來藏的這種體性不能思議,當然就沒有不可思議通。但是親證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者,現前體驗,卻可證實前面經文中正確無誤的道理。因為證得如來藏心體的時候,現見一切未悟眾生的如來藏心體中含藏著我執思惑煩惱,因此在三界六道中流轉,輪迴生死而不斷絕;但是他的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卻是從本以來就自住於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涅槃境界中,常住於本覺境界中,遠離了無明與明的兩邊,遠離了生與死的兩邊,遠離了生與滅的兩邊;祂本來就是菩提、就是本覺、就是正覺,因此說煩惱中有菩提。證悟者也看到了自己雖然已經證得大乘菩提,然而卻還可以看到自己的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依然含藏著思惑以及煩惱障的種子習氣還沒有斷除,還不是無餘涅槃境界;所以看到自己證悟菩提後,如來藏中仍然還有煩惱種子,因此說菩提中有煩惱。也就是從共相中,來看到凡夫眾生的如來藏常住於本覺境界當中,就是菩提正覺的心體;而仍然不妨礙凡夫的七識心仍有見惑、思惑等的染污煩惱常存不斷,所以說菩提之中有煩惱。這樣的勝妙義理,不是那些二乘聖人可知,更不是眾多的凡夫所能知,因此我們說,這也是大乘證悟菩薩的一種不可思議通。

我們今天要講的不可思議通,是要從四種涅槃,也就是四種圓寂或稱為四種解脫來加以說明。這四種涅槃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我們要說明它的意涵與關係,然後來說明大乘菩薩的宗通當中的不可思議通。因為大小乘是有所不同的,以大小乘來作區分的話,小乘阿羅漢所證的涅槃,是修行解脫道而斷除我見與我執以後才生起的涅槃;大乘別教菩薩所證的涅槃,卻是無始劫以來就存在的涅槃,所以稱大乘菩薩所證的,是不可思議解脫,這個不是二乘人所可了知的。

二乘人的解脫道,說的就是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二乘聖者所證的解脫道,是滅盡了五陰十八界,只要明白了五陰及十八界的所有內容以及它生滅的本質,對於二乘涅槃就可以思惟而知;除非他對於五陰十八界的內容有所不知,或者是說漏失不知,他也不知道每一陰、每一界的生滅性,所以說不能夠對於五陰十八界的實質能夠有確實的、正確的瞭解。因此,我們說無餘涅槃的修證主要是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面來說。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則是六根與六塵;六根與六塵相觸,就產生了六種入,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進入我們心中;這六根六塵六入就會產生六識出來,然後六識跟著前面所說的六根、六塵合起來,就是十八界的法。在阿含四大部中,佛說這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六入的法都是虛妄的法,這十八界法是無常敗壞的法,它不是永恆不壞的法,所以說它是無常;無常所以是苦,無常所以是空,無常、苦、空所以無我,因為它只有一生就壞掉了。十八界當中只有一個意根是可以去到未來世的,其餘的十七界,都是虛幻——虛妄幻滅的法,只有一生而已。這個意根祂又不是自然而有的,祂是由我們的第八識所出生的,所以在《阿含經》裏面,佛說這第八識叫入胎識,叫阿賴耶識,佛說祂是涅槃的本際。

聲聞人是怎麼樣修解脫道來證涅槃的呢?他就是從行住坐臥當中,去如實的觀察我們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無常、空;他如實的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無常、空;如實的了知見聞覺知的心,也就是識蘊,是無常、是空、是變異法,所以他斷了我見。斷了我見之後,再把對自我的執著消除掉,然後成為阿羅漢。成為阿羅漢以後,我執煩惱的現行斷了,三界的貪愛也斷了,捨報的時候就不再受生、不再投胎,蘊處界就全部消失不見了,這叫無餘依涅槃,簡稱為無餘涅槃,這就是解脫果修證的完成。阿羅漢的三界煩惱現行斷盡了,捨報可以出離三界;但是當他還沒有到捨報的時候,就會隨分隨緣的去度化眾生。他在入無餘涅槃之前,雖然沒有煩惱,但是仍然要跟我們一樣,受著寒風、熱焰、飢渴、痛癢等等這些色、受、想、行、識的這些的種種的行苦,可是對他來說這不是大苦,所以稱為微苦所依;他還有這種輕微的苦作為所依,所以叫作有餘依涅槃。他捨報的時候把十八界捨了,這些苦也就捨了,就是無餘依涅槃,這就是二乘所證的解脫。而緣覺——所謂無佛獨覺,他的解脫果是經由緣起性空的現觀而證的,不同於聲聞聖人,但是所證的還是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

接下來我們來說明,無餘依涅槃中有「本際」不是阿羅漢他可以了知、可以思議的。慧解脫、俱解脫的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就是五蘊十八界的我完全消失了,不是覺知心及思量作主的心入住於涅槃;所以涅槃之中沒有心行、沒有我、沒有覺知,我已經完全不存在了,真實無我了。入了涅槃滅盡十八界以後,我已經不存在了,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呢?如果入涅槃是什麼都沒有,那就變成斷滅了,那入無餘涅槃以後,就跟斷見外道一樣。如果不是什麼都沒有,不是成為斷滅空,那麼十八界統統滅盡以後,一定還有一個實際存在,這個無餘涅槃的實際,又是什麼呢?以上這一連串的問題,都不是二乘的聲聞阿羅漢以及獨覺辟支佛所能夠回答的,而是必須要 佛為他們開示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因為名色是從有情初始入胎的受精卵階段就被稱為名色,所以名色的「名」是受想行識,還包括了第七識意根,也就是名之中共有七個識,七個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還有意根,這七個識合為名;另外還有色,色就是五色根以及六塵。七個識跟五色根還有六塵都是包含在十八界當中,這十八界是在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會一起全部滅盡的;可是當名與色這十八界全部滅盡之後並不是斷滅空,還有入涅槃前的名色所緣的識獨存不滅;因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中這個名色的名既然已經包括了七個識,當然名色所緣的識必定是七識以外的另一個識。這個識祂離見聞覺知,從不思量,從來不念一切法,從來無有任何的牽掛;當名色十八界全都滅盡時,還有這個識寂靜無我的獨存,稱為無餘涅槃。所以無餘涅槃不是斷滅空,而這個識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實際。

當阿羅漢聽 佛這樣解說以後,瞭解涅槃不是斷滅空,他就知道涅槃非空非有;但他對於這個無餘涅槃的本際,「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仍然只知道一個名相而已。經過 佛開示他會知道,意根是第七識,是無色根,是心,再過去還有第八識,就是識緣名色的識,這個識是永遠不會壞滅的,是常住的心。可是這個識在哪裏呢?他還是不知道。

所以說,體會到了涅槃不生不滅的究竟安樂,這樣的境界其實是菩薩所證的,卻不是聲聞阿羅漢所能夠了知、所能證的。因為聲聞阿羅漢所證的解脫三界生死的境界,並非不生不滅的境界,而是滅盡五蘊十八界我之後一切法空的境界;在無餘依涅槃裏面,根本沒有一個見聞覺知與思量心的我存在,而沒有任何見聞覺知與思量心,怎麼可以說體會到涅槃不生不滅的究竟安樂?所以說無餘涅槃之中,只有從來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如來藏獨存,這個如來藏就是真如,還沒有成佛以前,叫作阿賴耶識、叫作異熟識或者叫作菴摩羅識;到達佛地的時候,就改稱為真如無垢識。無餘涅槃中就是這個識單獨存在。可是這個識離見聞覺知,祂也沒有思量性,所以沒有證自證分,因此祂不知道有自己,祂是真的無我;祂又不會思量,所以祂也不會作主,祂完全是寂滅性的,完全的無我,是無我性的,無餘涅槃中就只有祂。

大部分的人認為取涅槃時,都是想用見聞覺知與思量心這個我,去進入涅槃的境界中安住。但是所謂無餘涅槃,就是十八界我全部消失掉了,然後我的另外一個心——這個真如如來藏,祂不再入胎輪迴了,叫作涅槃;是我消失、消滅掉了,不是我去入涅槃,而是真如保持祂原來所住的涅槃無我的狀態,不再出生未來世的另一個十八界的我,這樣叫作涅槃。如果是覺知的我,或者是作主的心——意根,去入涅槃,那涅槃就不是無我了,而是有我;那涅槃也不是寂靜,而是有我的覺知心性存在,那就一定會有法塵境界存在,那就不是真正的寂靜。

因為聲聞阿羅漢並未親證無餘涅槃的本際,因此說聲聞阿羅漢所證只是十八界滅的法,而沒有不生不滅的涅槃本際的證量。只有菩薩親證第八阿賴耶識,了知這個如來藏這個阿賴耶識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才是已經親證不生不滅的實相心體,才能夠確實了知,了知說十八界的自己滅盡之後,在無餘涅槃中並非斷滅,還有自己本有的第八識本識這個本際存在,而離見聞覺知、離思量、離世間境界而獨住。這樣的親證、這樣的現觀之後,才是真正的體會到了不生不滅的涅槃安樂。

所以,雖然聲聞阿羅漢證得人無我,七住的菩薩也證得人無我,可是七住菩薩的人無我,是從真如本體的無我性與涅槃性,而現前觀察阿羅漢所證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相,所以他也知道阿羅漢所證的解脫果的內容與境界。阿羅漢他能夠入無餘涅槃,可是他卻不知道無餘涅槃裏面,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境況;反之,七住菩薩悟後兩三年,他還沒有能力入無餘涅槃,他就已經知道無餘涅槃裏面是什麼。所以七住菩薩的智慧,是阿羅漢所不能夠測量、不能夠思議的,因為所證的這個涅槃的本際,不是阿羅漢們所能知。

從以上的說明也可以知道,二乘涅槃以及二乘菩提都是依第八阿賴耶識心體而有。因為聲聞阿羅漢以及獨覺辟支佛所證的涅槃,就是滅盡了我見與我執之後,所顯示出來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改名為異熟識。然後二乘聖人,只因為相信 佛語,相信 佛說,說無餘涅槃之中確實有本際、實際不滅,並不是斷滅的境界;而在三界世俗的蘊處界法上面去現觀,這蘊處界的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這樣斷除了蘊處界我常住不斷的我見,進而斷除了對於蘊處界我的自我執著,然後就可以證得涅槃。他並不需要像別教菩薩,必須要親證蘊處界我的根源阿賴耶識,不必要親證萬法實相心體這個阿賴耶識;因此佛說,不迴心的二乘聖人不能夠親證異熟識,所以他不證實相。這個不迴心的二乘聖人,他證得了有餘依涅槃,可是不迴心,他不迴心、不迴小向大;那不迴小向大,他就必定會在捨報後入涅槃;那不迴小向大,不修學大乘法,不修學般若,不修學唯識種智,當然不可能親證第八識如來藏。雖然說他已經證得有餘依涅槃了,第八識轉成異熟識了,可是他不能親證;不能親證,他就不能證得法界的實相。

然而從大乘菩薩親證第八識心體的般若智慧,來觀察二乘聖人所證的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以及二乘菩提(就二乘的覺悟),卻仍然是依這個異熟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心體而有。因為如果不是有這個第八識獨存不滅,那麼二乘聖人在滅盡了十八界我,在滅盡了十二處我,滅盡了五蘊我之後,捨報然後入無餘涅槃時,就會變成斷滅境界;那又怎麼能夠透過這蘊處界一切法緣起性空,怎麼樣透過蘊處界我非真實常住的這種種的現前去觀察,然後證入二乘菩提,然後說他證得了二乘的這個「覺」呢?這時候二乘菩提以及二乘涅槃無異就是斷見外道的說法,因為都會變成斷滅空;二乘行人對於這樣的一個斷滅境界,當然心有恐懼,又怎麼敢於依著這樣的現觀去修學、去實證呢?所以說,必須要依著涅槃的本際如來藏,二乘人才有可能修學然後證得二乘的菩提,也才有可能進一步證得二乘的這兩種涅槃。

因此說,無餘涅槃的本際、實際,這個異熟識、阿賴耶識心體,祂是確實存在的。二乘聖人因為修學的內涵並不是以實證涅槃的本際、實際為必要,但是他不以這樣修證為必要,並不表示這個涅槃的本際,這個異熟識、阿賴耶識心體祂是不存在的;而且這個本際、實際,祂是確實可以親證的,一切真悟的菩薩們,從三賢位的第七住位開始,到妙覺的最後身菩薩,都是已經親證無餘涅槃中的本際、實際者。而這個本際、實際,就是無餘涅槃的所依,涅槃是依這個本際、實際來施設的。所以,涅槃並沒有真實的法,無餘涅槃純粹是依本際、實際這個本識入胎識不再出生蘊處界的這個狀況下而去施設的;祂本質上,是以入胎識這個如來藏獨存的無境界境界,然後立名施設說這個叫作涅槃。所以大乘法中才有說:「設復有法過於涅槃,我亦說如幻如夢。」(《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這是二乘聖人所不知,而菩薩卻能夠親證的無境界境界,當然不是聲聞阿羅漢以及獨覺辟支佛可以思議的。

以上的說明。

阿彌陀佛!


點擊數: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