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四)

第129集
由正元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概说”,今天要继续谈“综论(四)”。

我们在上一集当中,已经谈到缘觉菩提十因缘、十二因缘的真实内涵;知道十因缘当中的“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就是入胎识,祂是名色以及其他一切法出生的根本,也是缘觉能够入无余涅槃的本际,所以并不是断灭空;而十二因缘当中的识,则是识阴六识,本身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而不是常住法。我们也说明了缘觉菩提和佛菩提的差异所在。另外,我们也一一叙述了八个识的体性。由于八个识彼此真妄和合、配合无间,使得一般众生没有办法找到第八识恒而不审的体性;所以就会堕入到第七识恒审思量以及第六识审而不恒的体性当中,才会有佛所说的常见外道出现;甚至有不少人否定了能出生名色的入胎识的存在,而成为佛所说的断见外道。

在这一集当中,我们将要探讨菩萨所证的四种涅槃,也就是除了二乘人所证的有余依、无余依两种涅槃之外,菩萨还能够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

当菩萨满足十信位以后,就会转入十住位,开始行六度波罗蜜多,也就是开始修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法。并且在六住位圆满之前,开始修学四加行,来断除我见以及我所见。并且建立“似有真如”这一法,也就是《成唯识论》当中所说的:“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成唯识论》卷九)像这样子,依着真如的体性来建立真心的概念,当完成了四加行,证得能取空以及所取空之后,就可以开始寻找真心。

为什么说菩萨要在明心之前建立一个“真心”的概念,来进行四加行呢?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如果菩萨不建立真心这一个法,并且建立所有一切法都是从真如心所出生的正理的话;那么当菩萨进行四加行证得能取空与所取空之后,一定会认定所有的一切法都是虚妄的,那么在最后有可能形成断灭空的邪见,因为所观察到的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所以,菩萨就必须要建立真心的概念,并且确定一切有为法,包括意识我以及色身我在内,都是虚妄不实的,而且都是由真如心所出生的。众生就是因为不知道色蕴以及识蕴的虚妄不实,所以会执著于意识我或者色身我不肯放舍,众生也因此才会不断的生死轮回。因为菩萨能够确认“一切世间法都是藉缘而从真如心所出生,是生灭无常的法”,所以不会再将意识或者色身当作是真实我;因此可以断我见,成为声闻初果。由于菩萨已经先建立真如心的概念,所以当菩萨证得能取以及所取都皆空之后,还有真如心这一法作为根本,而不会成为断灭空。这也就是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当中所说的“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的道理。

虽然菩萨知道四加行证能取空与所取空之后不是断灭空,还有真如心这一法的存在;可是,这个时候祂在哪里,菩萨真的还不知道。所以才要去寻找真善知识,由真善知识来教导他如何亲证真如心,这个时候就转入七住位的修行。

第二点,修学四加行,证得能取空以及所取空,是菩萨在明心见性以前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没有完成四加行,也就不能经由观察、思惟,确认能取的心以及所取的一切法都是虚妄无常的,那么就不可能断除我见;既然连我见都无法断除了,那更不用说未来能够明心见性。所以,四加行是菩萨修学佛菩提道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当明心见性证得般若总相智之后,才能够进入内门来修学菩萨六度;之后,也才有可能再证得别相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而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知见,当然就不可能如实的来作四加行,来证得能取空以及所取空;乃至未来没有办法明心见性,永远都只能在外门来修学六度波罗蜜多,这样就是属于凡夫的菩萨,没有办法进入菩萨僧数当中,而成为真实义的菩萨了。

当菩萨亲证了真如心的各种因缘都成熟了,就自然就会一念相应,找到一切有情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所在,并且能够现前观察祂真实存在,而且是远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尘境界的。这种真实存在以及不会六尘境界的体性,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清净体性,这就是菩萨所亲证的第一种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当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后,就会发现,这个自性清净心第八识是真心,而前七识是妄心,这八个识真妄彼此和合运作,因此而成就了世出世间的一切法,就能够亲自证实“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而且菩萨也会发现,自己所亲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二乘无余涅槃的本际、“如”以及“我”等,讲的都是同一个心。

当菩萨了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来就不生不灭,而祂所出生的蕴处界法虽然是生灭法;但是,如果把这些蕴处界法归属于不生不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时候,那么生灭的蕴处界法就像是在摩尼宝珠表面上的虚妄影像,那么也就没有生灭可说了,当下就是涅槃。因此,菩萨何必像二乘人一样,要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取证无余涅槃呢?所以我们说,如果是证悟的菩萨,是不会急着想要入涅槃的;反而会安下心来,不断的去取未来世的五阴身而继续修行,继续在别相智上用心,因此而能够满足七住位,而转入八住位来修行。

当菩萨一一圆满八住、九住、十住、十行位、十回向位的修行,并且转入初地通达位的修行,就会继续摧邪显正,救护众生向于正道。当菩萨在初地快要满心的时候,就会有能力可以取证慧解脱阿罗汉的境界,也就是菩萨可以断除我执的现行,而在舍寿之后入无余涅槃。也就是说,菩萨成就慧解脱的境界,可以取证菩萨的第二种涅槃,也就是无余涅槃。但是菩萨不会真的去取证,而继续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继续在无生法忍上来用功。

然而菩萨可以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的时候,就表示他同时也已经取证了菩萨的第三种涅槃——有余涅槃。也就是说,菩萨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但是不去取证,继续取得五蕴身来度众生;但是,在生生世世度众生的时候,仍然有寒、热、饥、病等等微苦所依,所以名为有余涅槃。但是菩萨不会以这些为苦,会继续依于入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利乐众生无有穷尽。

当菩萨圆满了初地的修行以后,就得以转入二地、三地来修行。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呢,就会加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来证得俱解脱阿罗汉的境界。这个时候呢,就可以随时取证无余涅槃,但是菩萨仍然不去取证,继续留惑润未来生,继续在无生法忍上来用心,因此而能够转入四地、五地、六地的修行。

菩萨在六地满心的时候,可以证得灭尽定。而在七地满心的时候,更可以证得念念入灭尽定。这个时候,菩萨三界爱的现行以及习气已经完全断除了,所以七地满心菩萨的心非常的寂静,这个时候很自然的就会生起了涅槃贪,想要入无余涅槃。在这个时候,佛陀就会出现在七地满心的菩萨之前,来传授他“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能够让七地满心的菩萨发起如来的种种妙智慧,而使得菩萨乐于修学,而不入无余涅槃,因此而能够转入八地来修行。

当八地菩萨接近满心的时候,就不需要加功用行而能够随意变现定果色,所以于相于土自在,能够随处感应众生的需要而随意的变现,所以能够摄受度化广大无量的众生。至于九地满心的菩萨,则是会具有四无碍辩,除了上地菩萨之外呢,没有其他的有情众生的辩才能够超过九地菩萨。至于十地满心的菩萨,则会获得诸佛放光来加持,而使得十地菩萨的大法智云现前,成为法王子,这时候就有能力可以绍继佛位。再来是等觉位的菩萨,会在百劫当中来专修福德,不管是内财还是外财,统统都随缘布施出去,而来成就如来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

最后是妙觉位的菩萨,在满足了百劫修相好的修行之后,则会上升到兜率陀天上来说法;并且观察当众生修学佛道的因缘成熟的时候,才会再次诞生到人间。在菩提座上一手按地明心,这个时候上品的妙观察智、上品的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都会分别现前;而在夜后分的时候,可以眼见佛性分明,而使得成所作智来现前,成就菩萨的大菩提果,也就是成佛了。这个时候,同时也成就菩萨所应该亲证的第四种涅槃,也就是无住处涅槃。无住处涅槃呢,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依然是依着菩萨在初地之前所发的十无尽愿,随缘赴感靡不周,继续的利乐有情而无有穷尽。

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菩萨可以亲证四种涅槃,包括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但是,二乘人则只能够证两种涅槃,也就是无余依涅槃和有余依涅槃。显然,解脱道和佛菩提道所证的涅槃,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因为二乘人没有办法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更不用说成佛时候的无住处涅槃;而菩萨能够亲证二乘人所不能够证的两种涅槃,这也就是菩萨和二乘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所在。然而,菩萨要成就四种涅槃,最主要是要先亲证第一种涅槃,也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证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后,未来才有可能来证、成就后面三种涅槃。

经由以上的说明,已经很清楚的告诉大家,佛菩提道和解脱道最根本的差别,就是有没有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且从上面这几集“综论”的说明更可以证明,二乘人没有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菩萨能够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也是佛在初转法轮当中隐说真心的道理。也就是,佛陀用一些真心不同的名相,来为众生解说如何的解脱以及出三界的道理,但是在初转法轮并没有很详细的说明真心的内涵。由于声闻人对佛陀的开示如实的修行之后,可以断烦恼结,证解脱果,而出离三界,这个时候就会对佛陀渐渐具足信心。佛陀会观察这些二乘人修学大乘法的因缘成熟的时候,才会开始为他们来讲解佛菩提道的内涵,很详细为他们讲解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种种自性。所以,佛陀在二转法轮、三转法轮,专门讲佛菩提的内涵,来让已经证得二乘解脱道的二乘行者回小向大,转变为佛菩提道的修行者。

由此可以知道,修学佛菩提是要亲证本来自性涅槃,而二乘菩提不需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是说二乘人没有“法身德”。既然二乘人没有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当然更不可能知道菩萨因为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智慧,这也就是二乘人所没有的“般若德”。这两种德,也就是法身德以及般若德,是菩萨才能够拥有的智慧功德,而二乘人的智慧是不足以拥有的。

由于二乘人没有法身德,所以不知道自身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在哪里,所以对菩萨“以手指月”的说法,他是没有办法了知的。譬如说,在禅宗当中最有名的公案就是释尊教外别传的公案。当时,释尊拈起了一株青莲花,这时候大众一片茫然,不知道释尊在作什么,只有大迦叶菩萨会心的一笑。于是,释尊就开示:“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此,释尊开启了教外别传的法门,一直流传到现在,由平实导师继续在弘扬世尊教外别传明心见性的法门。

又由于二乘人没有法身德,当然更没有证得法身德之后才能够发起的般若智慧,也就是说,二乘人同样没有般若德。譬如,当菩萨开示:二乘人是将自己的蕴处界灭了,名为证涅槃;可是菩萨不用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就已经证涅槃了。当二乘人听到菩萨这样的说法,穷尽自己的智慧以及神通,也没有办法思议菩萨所说的道理。这是因为菩萨的智慧境界已经远远超过二乘人的所知、所能证的境界,所以二乘人认为,菩萨的智慧真的是不可思议。又譬如,菩萨开示:“当你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涅槃,其实并没有证涅槃。”怎么说呢?因为你的蕴处界都灭尽了,连自我都不存在,又有谁来证涅槃呢?二乘无学听了,知道菩萨说得很正确,因为自己都灭了,没有一法的存在了,那么又有谁知道自己证涅槃呢?根本没有人证涅槃!

所以,三乘菩提最大的差异,就是有没有亲证法身德以及般若德。如果有亲证这两种德,才能够称为真实义的菩萨,也名为胜义僧或者菩萨僧;如果还没有亲证的话,当然就只能算是凡夫菩萨,或者是假名菩萨。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个地方。下一次我们将会继续讲解“综论(五)”,也就是“三乘菩提概说”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集了。

在这边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道业增进!

阿弥陀佛!


点击数: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