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01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法華經講義》這本書來加以說明,今天所要講的子題〈安樂行品〉。
由於是接續前一位親教師所說,因此需要大略說明前一位親教師所說的內容,以此來連接 世尊接下來的開示,這樣子菩薩們就不會不知所云。世尊在前面的開示大致如下:文殊師利菩薩!譬如擁有強大力量的轉輪聖王興兵討伐那一些不願意隨順他的命令的小王們,當轉輪聖王看見這些於戰鬥時有功勞的人,心中生起大歡喜心,隨著他們各自不同的功勞而各所賞賜,包括了田宅、聚落、城邑、衣服嚴身之具,各種珍寶、象車、馬車,乃至給與奴婢或人民,單單是他頭上的髮髻中的明珠不拿來給他們。為什麼?因為轉輪聖王頭上獨獨有這麼一顆寶珠,如果把這天下唯一的一顆寶珠給了這些有戰功的兵將們,那麼轉輪聖王的眷屬們一定會大大地驚訝及怪異。文殊師利菩薩!如來亦復如是,如來以禪定和智慧的兩種力量成為三界之王,然而諸魔不肯隨順降服,以此緣故,如來座下的賢聖們與諸魔共相戰鬥,這些在法戰中有功勞的弟子們,如來見了心中也是很歡喜,於是在四眾之中為這一些弟子們演說諸經,讓弟子們心中得到歡悅,也賜給這些弟子們禪定、解脫和無漏根力、諸法之財,然後又賜給涅槃之城,說這樣子就是獲得滅度了。如是引導這些弟子們心中都很歡喜,但還是不想為這一些弟子們演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
世尊說明上述的道理之後,接著開示如下:【「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讚經。後末世時,持此經者;於家出家,及非菩薩,應生慈悲: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此諸經;既知眾生,得其力已,末後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妙法蓮華經》卷5〈安樂行品 14〉)
說明如下:「文殊師利菩薩!猶如轉輪聖王,看見兵眾與魔眾共相戰鬥而有大功勳的人,心中非常歡喜;由於轉輪聖王很久以來一直將世間人難以相信的寶珠藏在他的頂髻中,一向不虛妄、也不輕易送給別人,然而今天就拿出來送給有大功勳的人。如來亦復如是,在三界中為大法王,以甚深微妙法來教化一切眾生;當如來看見弟子們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相戰鬥,已經有很大的功勳,看見大家滅除了貪瞋癡三毒而離開三界,並且能夠破壞諸魔所設的羅網,這時如來心中也是大大地歡喜。由於這部《妙法蓮華經》能夠幫助眾生到達諸佛一切種智的境界,然而一切世間人對於一切種智的境界大多有所怨仇,而且難以相信、理解,這時如來就把以前所不曾演說的《妙法蓮華經》,現在來為大眾詳細解說。文殊師利菩薩!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是諸佛如來第一無上之說,是在所有的說法之中最為甚深的微妙法,所以留在最後面才賜給弟子們;猶如那位強而有力的轉輪聖王,長久以來守護頂髻中所暗藏的明珠,如今才賦與大眾。文殊師利菩薩!這部《妙法蓮華經》,是諸佛如來的祕密之藏;在所有的諸經之中,這部經最為上,也是諸佛如來長夜守護著,不會在不恰當的場所來為大眾宣說,從今天開始才為你們敷陳出來及演述說明。」
這時 世尊想要重新宣示以上所說的真實義理,就以偈頌這麼說:「只有永遠都行於忍辱,而且哀愍一切眾生的人;才有智慧能夠演說這一部諸佛所讚歎的《妙法蓮華經》。在未來末世的時候,受持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人;不論是出家的菩薩或者是在家的菩薩,以及對於非菩薩的一切人,應該分別生起慈心或悲心,心中要有這樣的想法:這些人不能或是不曾聽聞《妙法蓮華經》,或者不信受這部《妙法蓮華經》,他們就大大地失去利益了。我證得佛道以來,以種種的方便,來為大眾演說《妙法蓮華經》的真實義理,令大眾住於其中,而不曾提到這部《妙法蓮華經》;猶如身為強大而且有威德力的轉輪聖王一樣,當他的兵將於戰爭中有功勳的人,就賞賜了種種的寶物;例如象馬車乘,以及嚴身之具,又如賞賜種種田宅,或者賞賜聚落城邑;或是賜與衣服,和種種珍寶,乃至於奴婢財物,一一歡喜地賜與;但是如果有特別勇健的軍將,能夠作到別人所作不到的事業,而成就更大的功勳,轉輪聖王便解下他在頂髻中,所珍藏的明珠賜予給他。如來也是這樣子,是諸法之王,有忍辱的大力,也有智慧與福德等等的大威德力,及智慧的寶藏,以大慈大悲之心,如法教化世間;如來看見世間一切人,在受種種的苦惱,心中想要求得解脫,而與諸魔共相戰鬥;如來就為這一些有緣的眾生,演說了種種勝妙的法義,再以很大的方便施設,來演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所攝的種種內容;最後知道眾生從諸經的實修當中,獲得戰勝諸魔的強大力量以後,在最後才為大眾演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猶如轉輪聖王解下他的頂髻所珍藏的明珠,來送給有大功勳的人。」
從上面 佛的說明,可以分為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轉輪聖王有四種,這裡所說的轉輪聖王就是鐵輪王。第二個重點:魔有四種,除了經中所說的五陰魔、煩惱魔、死魔以外,還有天魔。第三個重點:一切種智的內涵。第四個重點:佛度化眾生有種種的善巧方便。
首先談第一個重點:轉輪聖王有四種,這裡所說的轉輪聖王就是鐵輪王。轉輪聖王有四種,那就是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其中金輪王,有七寶、四德、王四天下、千子具足。
首先談金輪王有七寶,那就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兵寶。所謂的輪寶乃是金輪寶,正如 佛在《長阿含經》卷1的開示:【真金千輻具,周匝金輞持,轉能飛遍行,故名為天輪。】所以金輪是為金輪王的交通工具,隨著金輪王之所念,金輪就到,乃至載金輪王去他所要到達的地方。象寶,乃是大白象,能飛行,載著金輪王到處飛行。正如經中的開示:【善調七牙住,高廣白如雪,能善飛虛空,名第二象寶。】馬寶,是一匹青黑色透紅的馬,能載著金輪王到處行走。正如經中的開示:【馬行周天下,朝去暮還食,朱髦孔雀咽,名為第三寶。】珠寶,乃是質色清澈光明的琉璃珠,無有瑕穢。正如經中的開示:【清淨琉璃珠,光照一由旬,照夜明如晝,名為第四寶。】女寶,是金輪王身邊有一女人,其顏色從容,面貌端正,冬則身溫,夏則身涼,舉身毛孔出栴檀香,口出優鉢羅華香。正如經中的開示:【色聲香味觸,無有與等者,諸女中第一,名為第五寶。】居士寶,也就是主藏臣寶,能見到地下的金銀珠寶,當金輪王需要金銀珠寶時,他就負責去找而獻給金輪王。正如經中的開示:【獻王琉璃寶,珠玉及眾珍,歡喜而貢奉,名為第六寶。】兵寶,也就是金輪王的兵將,負責打仗。正如經中的開示:【如轉輪王念,軍眾速來去,健疾如王意,名為第七寶。】
接下來談金輪王有四德,正如 佛在《長阿含經》卷3的開示:【何謂四神德?一者長壽不夭,無能及者;二者身強無患,無能及者;三者顏貌端正,無能及者;四者寶藏盈溢,無能及者。】也就是金輪王長壽不夭、身強體健、顏貌端正、寶藏盈溢。所謂的長壽不夭,人類中沒有人能夠像金輪王一樣,那麼長壽而得安隱住;所謂的身強體健,是指金輪王少病少惱、眾相具足,人類中沒有人能夠像金輪王一樣,少病少惱者;所謂的顏貌端正,是指金輪王形貌端正,常為世間樂觀無厭,具足種種莊嚴,人類中沒有人像金輪王一樣,那麼端正、莊嚴;所謂的寶藏盈溢,是指金輪王有大福報,世間種種珍奇珠寶無不具足,人類中沒有人像金輪王一樣,那麼富足自在。
接下來談金輪王的千子具足,是指金輪王有一千位兒子,都是顏貌端正有才能,身強體健、有力氣。在這裡有兩個典故可以加以說明,第一個典故:賢劫千佛的由來;第二個典故:釋迦如來曾為金輪王,因為貪欲的緣故,想取代釋提桓因的地位,因而下墮本處及命終之事。首先談第一個典故:賢劫千佛的由來。在這裡先說明賢劫的由來,再來說賢劫千佛的由來。佛在《大悲經》卷3中開示:「娑婆世界剛要形成的時候,全部都被水包圍,淨居天的人看見水中有一千朵金蓮花出現,每一朵蓮花都有一千個花瓣,淨居天的人則讚歎說,這裡將有千佛出世,以此緣故,此劫名為賢。」接下來談賢劫千佛的由來,佛在《大寶積經》卷9中曾開示:「在過去無央數劫以前有一尊佛,名無量勳寶錦淨王佛,出現於世,當時有一金輪王,名為勇郡,七寶具足,而且有一千位兒子。後來勇郡金輪王與一千位兒子,來到如來所而發無上正等覺心,同時這一千位兒子也發願,願於同一劫中次第成佛,因此賢劫來到時,金輪王這一千位兒子次第成佛,這就是賢劫千佛的由來。」其中 釋迦如來早已經在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就已經成佛了,為了配合一千位兄弟次第成佛的心願,特意在賢劫回來示現成佛,是為賢劫的第四佛。
接下來談第二個典故:釋迦如來曾為金輪王,因貪欲的緣故,想取代釋提桓因的地位,因而下墮本處及命終之事。佛在《頂生王故事經》中曾開示:「在久遠劫以前,有一金輪王,名為頂生,七寶具足,統治四大部洲,眾生無不歸順,後來頂生王生起一念,想到三十三天,於是來到三十三天釋提桓因的善法堂;釋提桓因遙見頂生王來到,便說:『來得好啊!大王,在此就座。』於是釋提桓因分半座給頂生王就座,二人同坐光色無異,顏彩容貌皆悉同一,唯有眼睛動轉有差別而已。頂生王在三十三天享受五欲無有厭足,如是經過很久歲月以後,頂生王心想:三十三天的善法堂,及四園有五欲可以娛樂,不僅有七寶等來莊嚴,又有欲女及婢女可以使喚,我應該取而代之,當三十三天的天主。當頂生王生起這樣的念頭以後,不僅神足通消失,而且也回墮到南閻浮提中,不久之後便命終。」佛便開示:「當時的頂生王,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由於當時對於五欲的貪著無有厭足,不僅從三十三天回墮本處,而且不久之後便命終。大眾不僅要遠離五欲,不以五欲為滿足,而且也應該勤求三乘菩提之究竟,然後才能心得滿足,否則終究輪迴三界生死而無法出離。」從這件事告訴大眾,就算是身為很有福報的金輪王,應該以往昔所培植的福德,迴向於三乘菩提的求證,而不是獲得生死有為的福報;因為生死有為的福報,終究在漫漫長夜中消耗殆盡而沒有剩下,那不是有智慧的心行。
接下來談金輪王王四天下,也就是金輪王所統治的天下有四大部洲,那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金輪王皆以正法來統治人民,為諸人民之所愛敬,因此如果有其他小王不隨順金輪王,金輪王根本不需要發動兵將,小王也會降服在金輪王的威德之下;又銀輪王統治三大部洲,那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銅輪王統治有二大部洲,那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鐵輪王統治一大部洲,那就是南贍部洲。此經中所說的轉輪聖王就是指鐵輪王,因為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不必發動兵將,只要他和金輪、銀輪、銅輪一到,諸王也就隨順了。鐵輪王就不一樣了,有時要發動兵將,由他的主兵臣寶率領兵將去打仗,打贏了,才能夠降服一大部洲的天下,所以這部經所說的已經發動戰爭的轉輪聖王,就是指鐵輪王。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講到這裡。
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